《二泉映月》中的茶音韵

2016-03-30 07:44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福建茶叶 2016年2期
关键词:阿炳二泉映月

何 鑫(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二泉映月》中的茶音韵

何鑫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的一首经典的二胡曲,这首曲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委婉流畅、情感无限深邃,深深地打动了万千听众。阿炳身世凄凉悲惨,命运多舛,遭受生活磨难和重重打击,在世态炎凉中受尽辛酸凌辱。但是阿炳拥有惊人的音乐天赋,他酷爱音乐和二胡,性格倔强,身残志坚,广泛采集民间音乐,从中汲取精华,进而创作了非常多的拥有民间艺术魅力和独特民族风情的乐曲。

关键词:《二泉映月》;茶音韵;阿炳

引言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瑰宝中的一首经典二胡曲目,享誉海内外。这首忧伤而意境深邃的乐曲透露出创作者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的情感,既表露出创作者对音乐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也展示出创作者一生命运多舛和辛酸苦痛,同时也是他内心一种客观豁达以及对生命的崇高感悟。《二泉映月》这首曲调中除了强烈的情感表达之外,还透露出淡淡的茶味音韵,这与阿炳一生中酷爱饮茶是离不开的。本文从阿炳的《二泉映月》作品出发,分析作品中散发出的茶味音韵的表达。

1 阿炳的创作之路与茶的关联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艺术家华彦钧(阿炳)整理创作出来的,在他短短的五年年生涯中,虽然从来没有正式登上过真正的音乐大舞台,一般都是游走在无锡的茶馆与街头,这些民间气息浓重的场所就是他演奏的舞台,路人是他的听众。一把二胡、一副墨镜、一件粗布褡裢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他一生贫穷而坎坷,他是民间名副其实的草根艺术家,人人都叫他瞎子阿炳[1]。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的道士,从小受到乡土音乐的熏陶,酷爱音乐。阿炳拉二胡拉了一辈子,喝茶也喝了一辈子。

阿炳是无锡城外东亭镇人,自幼生长于道观之中,在父亲的教习下,他是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反复、激发多变的梵音,精通吹、拉、弹、唱、念等多种技法,能够正式参加道教法事音乐演奏活动。幼年阿炳受到师父的爱护,生活衣食无忧,经常抽出闲空跟随师父下山到二泉茶室品茗。当时师父每次都会领着阿炳到茶室,然后慢慢走下茶室门前的石阶,伫立在二泉池畔,望着那一轮明月出神。阿炳至今对当时的景象和师父的话语记忆尤深,他告诉阿炳,泉声中蕴藏着沁人心神的茶味,更流淌着从未停歇的人生,希望自己能够从流淌的泉水和清香的茶水中听出生活的旋律。当时的阿炳双眼并没有盲,眼神清亮,在淙淙的流水中感悟着二泉与茶的关联,思考着音乐。多年后,师父逝去,而阿炳的生活日益拮据,之后的了一场大病导致眼盲。眼盲之后,他深爱的音乐成为的人生唯一的乐趣,也是他谋生的方式。天气好时,他走街串巷拉上几首曲子;天气不好,就端坐在几家茶馆门前。无锡的茶馆都知道,只要阿炳在的那家茶馆就一定会座无虚席,因为资深的茶客都知道,阿炳拉琴是无锡一绝,只要琴声响起,茶馆便拥坐满了茶客和听琴之人。

2 《二泉映月》的透露出的茶音韵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对于茶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并利用茶的国家。在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中,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清初至乾隆年间,是小说发展的繁荣时期,当时茶文化盛况空前,茶事成为每家每户必备,在议事、祭祀、送礼、集会、庆典等重要场合都离不开茶[2]。饮茶是一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而以茶文化为题材的艺术形式就是“茶事艺文”,茶事艺文的艺术价值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历史信息、技术信息以及审美信息。老子《道德经》中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万物之源[3]。茶与水的碰撞与交融,音乐与泉水的融合,体现出水是世间最有智慧、最具包容性的物体,音乐与茶事都将水视为不可或缺的角色。茶性与水关系密切,再好的茶,如果不经过水的淬炼,是无法体现出茶叶的香味、色泽的。袁枚认为一壶好茶要具备三个条件,茶好、水好、火候好。意思就是说一壶好茶,煎茶时要以天然贮藏的矿泉水或雪水最佳,水的纯净度和味甘是最合适。煮茶的火候,他建议用武火,采用通心罐。二泉的茶事繁盛依旧,二泉的曲风展露出深沉,《二泉映月》这首透露着袅袅茶香的二胡名曲中,那种如泣如诉的旋律,就好似将人带入进一段看似久远却并不久远的过去[3]。

无锡茶馆的老板都知道,阿炳在拉琴前必然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一定要喝上几杯热茶,茶水必须泡的特别酽才行,喝了这中特别酽的热茶,他拉琴来能更加传神。久而久之,茶客们都知道了阿炳的喜好,纷纷用自己新沏的茶敬他,有的是二泉银毫,有的是阳羡雪芽,一时之间你来我往,你一壶他一盏络绎不绝,阿炳面前就摆满了茶。这样的场景往往让阿炳更加卖力地演奏,他感觉到自己的音乐和才华受到众人的青睐和喜欢,在观众的一片叫好声中,他情不自禁地吟唱出:“天下第二泉!泡呀嘛泡香片呀!”在自己不由自主的吟唱中,他回忆起当年师父领着他在茶室边的二泉赏月的情景,回忆这些年来多舛的命运、辛酸遭遇以及种种不平。当时由于参加了吹鼓手乐班的演奏,被师兄弟借口赶出道观。随后阿炳生活潦倒,独自游荡在大街小巷,以街头卖艺、为群众演奏维持生计,但是这样还是惹怒了乐班,受到众多街头卖艺人的排挤,最终职能流落街头,过上了食不果腹、颠沛流离、病贫交加的悲惨生活。在盲了双眼后回忆起以往的种种遭遇,可谓倍偿辛酸,心潮起伏,觉得二泉水从眼眶中流出来,万千灵感奔涌而来。随后阿炳就创作出自己一生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阿炳一生中拉了无数次,台下,茶客们磕着瓜子、喝着茶,吩咐茶小二添水;台上,阿炳衣衫褴褛,闻着茶香,冥想着自己一生中的荒唐事与曲折事。阿炳在演奏这首曲目时,二胡上的两根弦与其他人普通的配备的丝质中弦和子弦不同,他用的是粗一级的老弦和中弦,这样弹奏起来,两根弦绷的特别紧而硬,手指按弦的力度要十分重。因此阿炳的双手布满老茧,尤其是他的右手拇指、食指以及中指,左手的掌面以及除拇指外的其他四个手指的指面,都展示了他苦练二胡拉琴的印记。曲终人散,茶馆打烊,茶客们打着哈欠各自回家,阿炳也默默收拾行囊,回到自己简陋的住处。他行至二泉湖畔旁时,聚精会神地宁听着泉水流动的声音。此刻阿炳的心是寂静而怆然的,进入他耳朵里面的不再是淙淙的泉水声,而是悠远宁静、荡气回肠的节奏,纯清至净无比,就好比一壶刚刚沏好的酽茶,是一种人生气节:不轻狂、不骄纵、不悲沉、不放弃光芒与希望。

3 《二泉映月》深入解读

音乐文化一般都与人文、地理、传统等方面的因素有几大的关联,音乐文化与人文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环境决定文化,外界的物质表象、概念都是周围环境对他发生的作用产生结果。这些物质现象、社会生活以及人类情感会呈现出文化艺术特色。音乐创作就如同文艺创作,创新是第一位的,而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物质世界和实际生活。失去了创新性的思想观念和内容,就丧失了音乐创作的核心表达思想,而音乐作品本身也就没有任何内涵可言。可见音乐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艺术,需要作曲家具备充足的创新意识和扎实的作曲技法。而戏曲音乐是人们生活和情感的体现与宣泄,因此,人们的审美取向自然而然受到环境、人文、地理以及民俗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总而言之,音乐是人文内涵的一个突出体现,是人与人类集体的情感表达,有社会和将其包含在内的文化表象支撑起来的事物。在音乐艺术界领域,音乐鉴赏是实现审美需求的重要手段,是衡量音乐审美价值的基础,同样是评估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标准。

《二泉映月》的艺术成就在于它的深厚的思想情感表达和优美委婉流畅的曲调上,这首民族特俗浓厚的曲调带有江南泥土气息,深深地打动了千百万听众。在阿炳晚年,1950年暑假,音乐家杨荫浏教授带着学生和钢丝录音机到无锡,向阿炳录下了这首曲子[4]。这首曲子本无名字,阿炳称之为《依心曲》。杨教授帮着更名为《二泉映月》,当年年底(12月)阿炳就与世长辞。这首曲子有原始录音,但是除了阿炳那个原始版本(琴是随便一把乡下琴,演奏环境和气氛也比较随便,杨教授是抱着“采风”的态度录制的音乐)以外,随着岁月的流逝,二泉映月这个曲子也加了很多意识形态的内容,比如什么音乐家对“旧社会的抗争”和什么控诉、苦难……然后这个曲子在独奏和协奏的时候也越来越呈现出悲苦哀愁的一面。

但是听阿炳的原作录音,没有这么强烈的情绪,呈现出一种淡淡的、远远的、飘渺的感觉,带些欣喜和惆怅的情绪。想来阿炳录音当时,应该也没有控诉这种很强烈的情绪。这首曲子的命运不算坏,虽然没有作者手写的曲谱,但是留下了录音,录音也很容易整理成谱,但是整理和传播过程中,今人和原作者表达的东西甚至天差地远。艺术的诠释,难说好坏对错。最关键的是,要允许不同观点的涌现,平等的讨论、争锋。从《二泉映月》,感受到优美雅致,品味出世事沧桑。

4 结束语

《二泉映月》突破了原有戏曲、民歌以及民间乐曲在旋律、节奏以及音阶上的把控,将调式、力度、音区、以及演奏方法进行创新式的改变,展现出直击人心的音乐形象。在曲式创作中,阿炳在节奏上运用了“压、伸、变”等首发处理,使得音乐形象更加立体,复合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要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二泉映月》中阿炳将二泉之水与茶韵味融合在一起,展现出既最通俗又最高雅的意境,征服了万千心魂,也难怪世界著名的乐坛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地说:“这首曲子只应该跪着听!”曲中透露出的琴声瑟瑟、茶香悠悠,将阿炳人生中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体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李懿然.《二泉映月》多种演绎版本的演奏特征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4.

[2]韩宝强,赵文娟,刘一青.阿炳所奏《二泉映月》的音律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0,02:84-97.

[3]张琳.从《二泉映月》看阿炳的二胡艺术[J].乐器,2011,01:52-55.

[4]张静波.《二泉映月》的创作源泉与艺术成就[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139-143.

作者简介:何鑫(1978-),男,河南信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学和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阿炳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的对外传播
张帮主
张帮主
张帮主
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四种演奏版本分析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浅谈高职高专音乐赏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为例
旋律叮咚响,泉流映月明
——二胡曲“二泉映月”演释[1]的多元化与一元化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