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3-30 06:56:11鲁婷婷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留学生

鲁婷婷 吴 昊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鲁婷婷吴昊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在跨文化环境中高职院校留学生目前存在文化不适应和心理排斥等问题,作为心理调适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求同存异、贵生和群”文化价值观具有显著的调适价值,主要需运用传输法、融入法和实践法等方法,通过教学管理、文化交往和日常管理等途径,提高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效果,达到感情认同、文化认同,从而使留学生定义新的文化边界,实现跨文化的适应。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留学生; 跨文化教育

0引言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化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办学趋向多元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与海外地区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华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紧跟高等教育对外输出的发展趋势,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别,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正在为加快“走向国际”谋篇布局。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而高等职业教育本身也因其显著的“产教融合”的教育特性,正成为海外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选择。因此,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留学生管理、服务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对于高职院校留学生而言,做好管理、服务工作的前提是跨文化适应。积极、和谐的文化价值传播正是跨文化调适的最有效手段。作为中华民族在中华本土创造的文化,其独特、丰富的内涵以及融合性、时代性的特征,在应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等问题时,具有显著的调试功能。本文将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综述高职院校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并尝试提炼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跨文化调适手段的有效方法,探索性地针对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提出建设性措施。

1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的适应现状与分析

国内高职院校留学生招收从生源地区而言,主要是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地区。从学生的构成而言,主要是短期交换进修生,一些高水平高职院校近年来已实现学历留学生招收零的突破。从留学年龄和留学前的文化程度而言,主要是适龄大专生或适龄高中生。

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主要由两个国家的留学生构成。来自韩国的留学生为短期交换生,来校时长为一学期,人数平均为20余人,留学前文化水平为大专;来自老挝的留学生为学历留学生,在学校全日制学习3年时间,目前总数为20人,留学前文化水平为高中。由于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程度,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也并不相同,因此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产生了比较强的文化碰撞。从碰撞的主体划分,以文化、习惯相容度等作为考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关系上:

1)韩国—中国。韩国与中国同属东亚地区,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及地理区域的关系等因素,中韩趋同地方比较多,如韩语中广泛应用汉字,因此,文化相融度较高。但两国间近代以来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也使两国尤其是韩国对中国存在负面的刻板印象。表现在韩国留学生层面,即体现出较强的文化优越感,对于除语言技能以外的文化培训,存在较强的抵制心理,延伸到生活层面,较不易与中国学生正常交往,常以小团体的形式单独活动。

2)老挝—中国。老挝属于南亚地区,文化认同上属于暹罗文化圈,因此在宗教信仰(老挝为佛国,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汉传佛教则以大乘佛教为主)、生活习惯(老挝人民崇尚闲适度日;中国人民崇尚勤劳持家)等行为习惯方面与中国人民有所不同。表现在老挝留学生层面,常有刚进入新环境的紧张和不适应感,逃课、早退等违纪现象多发。但是,老挝留学生相比韩国留学生文化排斥感较弱,在度过适应期后,更能融入现时的学习、生活环境,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与中国学生能更融洽地相处。

3)韩国—老挝。由于上述存在的较强的文化优越感,韩国留学生在与老挝留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时也存在较强的心理抵制。表现在言语上的反感和行为交往上的排斥。由于交往的反应是相互的,因此老挝留学生对韩国留学生的交往热情也较为冷淡,两个群体间较少有互动、交集,对留学生的和谐共存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上述存在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概括而言共有两点:韩国留学生存在文化自满心理,需要平等、平和对待其他文化;老挝留学生存在文化适应问题,需要在适应的初期即进行文化融合,这些问题亟须通过合适的手段进行调适,以期提高留学生管理、服务的水平。

2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留学生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影响作用

文化对于心理调适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1],合适的文化对于跨文化适应的调适具有显著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并经过时间的筛选实现了去芜存菁。在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与全球各地文化剧烈碰撞过程中,世界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把寻觅破解跨文化传播迷局与困境之良方的目光投向东方世界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1998年1月,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2]。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三个层面的命题为基础衍生而来,分别体现了遵循规律、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的总体特征。对于解决跨文化适应问题,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体系主要体现于“人与社会”这一思想脉络上。“人与社会”表现为厚德载物、兼容并蓄,以开放、宽容、同情的胸怀,互补不足,谋求共同发展。具体应对到上述问题上,衍生为兼容并包、求同存异、贵生和群的文化价值观。

兼容并包意即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姿态,吸取其精华,兼收并蓄,表现到跨文化适应问题上,即对本国以外的文化保持开放心理,不排斥。求同存异意即对文化交往采取平等的姿态,既肯定他国文化,也对本国文化有强烈自信。表现到跨文化适应问题上,即对本国以外的文化保持平等心理,降低优越感。贵生和群意即与不同国度、族群彼此融入、和谐相处,表现到跨文化适应问题上,即能融入他国生活,与不同国度的人友好相处。

这些文化价值观念为实现高职院校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提供了精神依据,只要能做到兼容并包、求同存异、贵生和群,就能一定程度地解决文化不适应和文化排斥等问题,为实现和谐相处,提高针对高职院校留学生的管理、服务水平打好基础。

3高职院校留学生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跨文化适应是由互动者的文化精神引领的一种持续的博弈过程[3]。”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上述价值观念传播到留学生群体中,需要以学院的集体学习、生活为空间,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引领,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进行持续不断的交往,各种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理解新的文化意涵,从而定义新的文化边界,实现跨文化的适应。

3.1调适方法

1)传输法。“传输法”,顾名思义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直接通过特定渠道传播到留学生群体中。但考虑到文化价值观念既有通俗内容也有精神内涵,主要运用传播学中的“传播流”方法进行传播。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常识、传统民俗等知识性的信息,采用“信息流”的方式,直截了当地进行内容传递,进行显性传播;对于价值观念、文化内涵等不易于直接表达的信息,则采用“影响流”的方式,通过转载、引用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权威人士对中国文化的访谈、评论、著作等方式树立意见领袖,从身边人的角度潜移默化地传递信息,实现隐性传播的作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比较注重利用“影响流”进行文化观念传播的作用,除经常邀请留学生的前辈学长学姐分享对中国文化的感悟,也常向留学生介绍韩语版或泰语版分享中国文化的书籍、影视和知名博客,而不是直接的灌输,使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有更好的理解。

2)融合法。融合法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融合到留学生本国文化中的总称。留学生尤其是文化优越感较强的留学生,通常在同他国文化最初接触时,会表现出较强的排斥反应。融合法具体表现到针对高职院校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上,应将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巧妙地融入到留学生的集体活动中。如在需要相互协作的竞赛中,主张兼容并包的理念,只有对团队内每个人的优势或建设性建议都予以吸收、采纳,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在个体才艺展示活动中,主张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对别人的优势、成绩充分肯定,又突出自身优势,体会到才艺展示发扬自身、取人所长的目的;在集体聚会活动中,主张贵生和群的理念,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友好相处,体会和谐共处的乐趣……以上种种,皆为文化价值观念巧妙融合到交往空间中的实际案例,总的来说,是为了避免文化价值灌输,引起反弹的不良影响。

3)实践法。作为高职院校留学生,较多的一线实践经历是其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体现。基于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一方面在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中因势利导,从具体岗位实习的制度遵守、企业文化的宏观学习到成功企业家创业经历的榜样传播等各环节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尤其是“兼容并包、求同存异、贵生和群”价值观的熏陶;另一方面将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教育活动、文化讲堂、系列广场活动等校园活动的成功经验移植到留学生群体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体会价值观念的丰富内涵,领悟其中的精深涵义,并进一步应用到群体交往和跨文化适应的实践中。

3.2实现途径

将上述方法运用到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实现途径:

1)教学管理。接受教学是留学生在华期间的主要学习、生活安排,因此在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是实现目的的主要手段。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在课堂教学环节,一是设置文化通识课对中国文化常识进行直接传递并在不同的专业教学课程中,渗透性地加入历史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思想教育内容,实现显性传播;二是设置文化鉴赏课,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影响流”传播,引导留学生体会、感悟价值观内涵。在实践教学环节,利用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接受价值观熏陶。目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针对留学生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汉语言系列文化课程,不仅重视汉语言技能的培养,也关注文化、礼仪等内涵价值的传播,但对实训和顶岗实习中的认识,仍只关注到技能培训的层面,对通过实践引导留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个人性格塑造的影响仍未有足够的重视,因此亟需改善。

2)文化交往。文化交往是留学生生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有效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于校园空间而言,校园文化活动是主要的实现途径。因此,一是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除了在校园中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景观建筑、举办面向留学生的国学讲堂、传统文化月等活动,营造传统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要在校园外广泛开展参观中国传统文化展览活动和中国传统文化体验的素质拓展活动,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二是要提高渠道宣传的质量。互联网环境下,媒介影响思维的作用更加明显,留学生同样是在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要会用、擅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如开设相关主题的微信平台,号召留学生关注,定时推送留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开设基于MOOC平台的中国传统文化公开课,图文并茂地且便捷高效地传播知识,提高信息的有效传播率。三是鼓励开展交流活动。针对不同国别留学生彼此疏离的现象,还要以学院为平台适当地鼓励学生自发开展交流活动,在集体活动的互动、交流中融入价值观念的传播,促进高职院校留学生的和谐共处。

3)日常管理。做好日常管理是维系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价值观念传播的必要手段。由于价值观的认同,靠的是情感的互动和风气的熏陶,因此,针对文化传播的管理既不能像行政管理具有强制性,也不能像经济行为具有物质性,更多地应依靠精神激励和关系的维系。因此,一方面政府要牵头探索针对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实施意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出台相应的鼓励交往、提高传播质量的方案以外,还要在行动上落实传播渠道建设和文化环境建设,提高课堂和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留学生互动频率和质量,以期达到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为高职院校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提供实践依据和切实保障。

4结束语

高职院校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是横亘在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作为心理调适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求同存异、贵生和群”文化价值观具有显著的调试价值。要在留学生群体中传播好这些观念,必须了解留学生群体的生活现状,遵循文化传播的特殊规律、运用好传播手段,在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上下功夫,避免引起心理反弹,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曼娜.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J].湖北大学学报,1998(6):78-85.

[2]朱清河.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当代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3):143-151.

[3]陈国明.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J].学术研究,2012(1):130-138.

Overseas Student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Example

LU TingtingWU Hao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In the cross-cultural environment,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face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psychological rejection.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ental adjustm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significant value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putting aside differences and taking as a group.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method of transmission, mixing method and practical method, etc, by taking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daily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ultural values, and achieve emo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allowing students to define new cultural boundaries and achieve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verseas student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 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2434(2016)02-0059-04

作者简介:鲁婷婷(1985-),女,研究实习员,硕士,从事研究方向:国际化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2014SJD513)

收稿日期:2015-09-14

猜你喜欢
跨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渗透跨文化教育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7年2期)2017-01-17 19:03:24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7:07:25
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反思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20:38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3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