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水琼
2002年12月,祖国最南端——雷州半岛连续一些日子寒风夹着细雨飘洒着。时而寒风停止雨飘个不停,时而雨停止寒风继续吹。这种天气大约持续了半个月。这天,气候突然转暖,走廊、房子内外,以及整座城市都让人感到湿漉漉的。人蜷缩在那黏糊的房间里,像是一个忽冷忽热的病人,沮丧而又无奈。正好这一天,廉江市丝绸公司像前苏联一样解体了。公司公告栏写上通知,要求每位员工12月24日下午3点准时参加紧急会议,文字间散发出一种不祥之兆。下午2点,全体员工就到齐,整个会场气氛凝重到出奇的安静。总经理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主席台,他没有坐下来,而是站在主席台右边角上,沉默几分钟后,含泪宣布丝绸公司从今天起万劫不复了。话音未落,哭泣声、叹息声、议论声、谩骂声不绝于耳。而他,陈康武,一位普通的员工表现出异常的冷静,他没有流泪,没有怨恨,默默地走出了喧嚣的会场。这一年,他40岁,正值不惑之年,却面临无数的困惑。他内心困惑的不是自己丢掉了铁饭碗,而是这个公司为何由当初的繁荣无比,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解体呢?公司的解体意味着蚕桑行业的日渐衰落。如何才能拯救自己多年以来热爱着的蚕桑呢?陈康武走出了十几年日日出入的丝绸公司大门口,一阵寒风迎面袭来,让人感到这个冬天仿佛是一个迟迟走不到尽头的冬季。
破茧重生,凤凰涅磐
一连几天,陈康武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几乎足不出户。他静静地待在房间里思考人生,怀念过去,思考未来,而更多的是思考中国丝绸五千年未来之路在哪里!
陈康武六岁时,就听他爷爷说,他们陈家祖先自南宋面临灭亡之际,从苏州宋锦一路颠簸一路逃亡至福建,继而到广东。而苏州一带的纺织业在全国是最著名的。天子王室丝绸纺织品皆出自于宋锦人手中。当时,缂丝名家沈子蕃、吴子润亦出于苏州宋锦。而陈康武的祖先当时就是从事纺织业的,逃亡之时,他们携带在身上最多的便是丝绸织品和蚕丝被子。这些绸缎除了轻便易于携带外,更多的是逃亡中,祖先对丝绸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不舍思念和无限爱恋之情,把它们带在身上,聊以慰藉思乡之苦。蒙古追兵一路追杀,尾随一路逃亡的王室兵马南下,最后,陆秀夫他抱着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赵昺跳海。祖先们自知家乡失守,为蒙人所占领,便决定扎根于广东,开始了新的农桑生活。
从那时起,陈康武对祖先们由衷地崇敬,对丝绸文化萌生了无限的好奇和深深的爱恋。大约七岁的时候,有一天,他随母亲走亲戚,而亲戚家的一位老姑妈就是养蚕织布高手。从此,他对蚕虫、茧、抽丝、捻线、织布都很好奇,围着奶奶问长问短,想探明究竟。看着老奶奶从茧中拉出一条条丝,又在一个圆圆的圈中摇呀摇,一小撮一小撮的丝就变成一条长长的线,然后在木制架子中“咔嚓”成一段段布,那一次走访亲戚,蚕丝印象深深烙印在他记忆里。
从那一次起,他深深地喜欢上了那些养蚕的叔叔阿姨们了。他向往摘桑叶时的欢乐,还有蚕食桑叶沙沙作响的那种恬静。有一次,他看到养蚕的阿姨们忙得不亦乐乎,他便主动跑过去帮她们养蚕,拿着一个盛满水的盆子,抓一手蚕虫放进盆子里喝水。他天真地认为蚕一定是口渴了,要给它喂水。一袋烟功夫,每条蚕都涨得鼓鼓地浮出水面,放回桑叶里,它们却躺在桑叶里一动不动。妇女们哭笑不得,又爱又恨,最后只好把他撵走。
看来,养蚕的叔叔阿姨们不容易对付,自讨没趣后,他便转移了兴趣目标。他开始接近织布的老奶奶,而且是那些眼睛不好使的老奶奶。每次,都是奶奶们准备织布的时候,他主动献殷勤帮老奶奶穿针引线,有时帮打纬刀,常常导致老奶奶织布重头再来,添下了很多乱子。
在自己的童年生活里,陈康武是那么炙热地热爱着桑农的生活,他曾一整天坐在一旁观察蚕宝宝吐丝结茧,不分白昼地守在织布的老奶奶身边陪着她们织布。他是在织布声中逐渐长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间的推移,他不但对丝绸纺织没有遗忘冷落,反而对丝绸文化的热爱与日俱增。1981年高考的时候,他不顾父母的反对,毫不犹豫地报了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蚕桑专业。不久,他到一个高中同学家里玩,同学的父亲(一位当地很有威望的局长)告诉他:丝绸之路举世闻名,蚕丝和石油是我们国家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国家需要蚕丝和石油方面的专业人才。于是,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初衷。从此,便与蚕桑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5年7月,陈康武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与大学同班同学叶秀娟喜结连理,妻子是广州人,她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富裕生活和政府公务员职位,选择与丈夫执子之手、志同道合回到落后的基层干他们喜欢的工作。他们一起被分配到广东省廉江市重点蚕桑基地——龙湾镇工作。
1988年10月,陈康武被调到廉江县丝绸公司任职。在丝绸公司上班,他感到无比的兴奋,每天都是激情满满。因为专业对口,加上自己自幼喜欢丝绸工作,因而他工作起来饶有兴趣。当时,正值廉江的种桑养蚕业繁荣时期,他主要负责技术工作。1993年4月,妻子叶秀娟也调入丝绸公司。
为了帮农户养出高品质的蚕茧,陈康武常常日夜奔走在桑农之间、田间地头,给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在几年的实践中,陈康武夫妇潜心研究出一套适合粤西地区的、崭新的桑蚕养殖模式。他们根据湛江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采用小蚕共育和条桑育方式进行养蚕。这是湛江养蚕的一大特色。小蚕共育就是几户、几十户甚至几百户蚕户的小蚕集中到一起,由技术高的人来饲养繁育,到一定时间后再分散到各家各户饲养,各家各户再养十天左右,蚕就可吐丝结茧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大大降低蚕户的养蚕风险,同时还节约了劳动力。养蚕是否成功,关键在小蚕,小蚕养好了,养蚕收成才好。条桑育不同于往常一张一张桑叶采下养蚕,而是用镰刀把桑的枝条整条割回来,然后整条桑枝一起喂蚕。这样既大大地节约了蚕户劳动力,同时还达到养蚕稳产高产的目的。后来,陈康武在蚕桑专业技术上的建树,得到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的肯定,还专门派记者采访拍摄了两辑专题片《蚕的“包办婚姻”》和《从采桑喂蚕到砍桑养蚕》,在央视科技苑栏目进行推广宣传。
在丝绸公司工作的十多年,陈康武帮助三万多户农民通过种桑养蚕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为此,他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1996年夏,在廉江市横山镇尖角溪管区尖角溪村遇到他讲课史上最尴尬的一次。以往,他免费授技术送财富给农民,所到的村庄都是热烈欢迎,双手鼓掌,而这一次,竟然全村无一人来参加。他纳闷了半天也不知何故。于是他找村民了解原因。原来,村民以为是管区干部又来收钱了,没人愿意前来。自改革开放来,农村的会议大多是要村民集资做公益事业,捐资干这干那的,所以村民们一听说开会就谈虎色变。了解情况后,陈康武吩咐村干部挨家挨户通知,说明是技术人员送种桑养蚕技术来了。结果不到半小时,整个村子180多户人家,来了170多户。散会后,那些淳朴的村民杀鸡宰鸭做成一顿美味的宵夜,请他吃肉喝酒,以示谢意。有一个老妇人还将一筐鸡蛋送给了他。这让陈康武感慨不已。他真切体会到农民是那么渴望致富技术,他的人生价值在蚕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让他感到无限的欣慰,经他辅导的蚕农一批批地走上致富道路,更让他感到自豪。全镇农户养蚕由原来不到一万户发展到后来的五万三千多户,种桑养蚕势头相当好。
不料,蚕桑行业正处在昌盛的时候,生活却开了个玩笑,市场行情急转而下。难道这验灵了中国老话“盛极必衰”吗?
丝绸之路乃连接中国和亚洲、欧洲的丝绸贸易的友谊之路,公元前111年,徐闻县设置之后,汉武帝派船队携带黄金、丝织品等,从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出发,沿北部湾直至越南海岸一路南行,用了近一年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岸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回顾历史,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中国丝绸文化的辉煌历史,随着张骞的海上丝绸之路由湛江海出发,如今,蚕丝行业却萎靡不振。
蚕桑行业的滑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政策问题还是体制问题?在现行政策及体制下,兴旺种桑养蚕业的关键点是什么?靠原来的集中培训及单个辅导,之前已经走过,证明是行不通的了。还有其他的路可走吗?俗话说得好,农业要丰收,种苗要先行。良种是基础,技术是保证。蚕业要丰收,蚕种必须是良种,解决蚕种良种问题也许就是蚕业的出路问题。机缘巧合,因为陈康武的专业技术,很快他又被聘请到广东省丝绸公司廉江市蚕种场工作,并且当上了场长。蚕种场在他的带领下,蚕种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蚕种行销两广,深受蚕农的欢迎,同时,也给蚕农带来了丰收的希望。尽管经过改良品种,大大地提高了养蚕的产量,但蚕农的收益还是没有根本性的提高,蚕桑产业萎靡之势还在继续。
不知不觉,时间又过了五六年,怎么办?陈康武利用一年多的时间,不断拜访行业老前辈、相关专家,请教发展之道,并且参加了人民大学农牧MBA的学习充电,走出行业看行业,以一个业外人的心态再度查阅及解读古代相关文献。渐渐地,如同与祖先进行无数次的人文对话,他虔诚地感悟到来自上古的智慧真谛之道,先祖展示了古老的天赋,桑蚕之智慧。那天然茧丝精炼韧性却柔软的丝线,一缕缕洁白之丝神奇化作绸衣和眠衾,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一幅幅美妙画面浮现眼前,这就是先祖创造的灿烂丝绸文化。虽然历经数千年沧桑岁月,至今仍然闪耀着绚丽的光辉。陈康武暗自思忖:这是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宝物,何不以蚕以丝为媒,去弘扬祖国的蚕丝文化?通过蚕丝文化的弘扬带动产业的发展才是好出路。于是,他立下了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志向,立志要将中国丝绸文化沿着先人的海上之路从湛江家乡出发,走向世界。
陈康武决定夫妻一起创业。凭着雷州半岛那独特的气候生态环境,孕育出细致嫩柔的纤细蚕丝,三十余载的学术专工,他找到了制作蚕丝被之道。终于,2009年9月,陈康武夫妻创办了九州五千年蚕业公司,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蚕丝文化,带动蚕桑产业发展。家乡九洲江口是丝绸之路出海口,半岛的地理、气候、环境、土壤等对稳定和促进种桑养蚕业非常有利。半岛蚕丝本地固有的特点,对于其他丝绸织品未必是优点,但对于蚕丝被,它成了最好的优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湛江市属南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桑养蚕条件,亦有着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湛江气候条件对种桑养蚕十分有利,全年养蚕时间长达9至10个月。该市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坐落在雷州半岛,三面环海,受热带海洋性气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暑季长、寒季短,温差不大,四季长青,终年常绿,年平均气温23.2℃。这个农业大市,工业污染极少,也因是海洋性气候,整个半岛空气的更新会更快,空气质量非常好,对种桑养蚕十分有利。
雷州半岛特有的南亚热带气候,使当地制作的蚕丝是中国蚕丝中最细小的,细的蚕丝做衣服等纺织品未必最好,但拿来制作蚕丝被的话,便是最好的原料,因为细得更贴身,更保暖。何况现在老百信的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提高,天然的东西越来越少,人们回归自然的心态越来越迫切,这样就造就了高品质天然产品的需求市场,把握机遇,乘势而为,必定大有可为。
之前,陈康武曾听到一个消息,2002年10月温州富翁胡加招英年早逝,留下了上亿元的遗产。原因竟然是长期睡眠不好导致肝病,终究猝死。陈康武由此想到,如果没有健康,一切显得毫无意义。睡眠对一个人何等重要,它占据一个人生命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只有睡眠好,身体才好。而蚕丝被对提高人的睡眠质量有很大的帮助。那一刻,一颗事业的种子悄悄地落地,生根,发芽。陈康武立志下半辈子只做一件事,并且要把它做好,那就是他梦想中的蚕丝被。他要用它温暖普罗大众,温暖社会,回报术业之恩。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陈康武的蚕丝被梦想一直没有实现。直到2008年的冬天,陈康武夫妻亲手用传统手工方法制作了两床蚕丝被,送给好友体验,好友用后十分惊讶,兴奋地表示那是他们有身以来盖过的最舒服的被子,甚至可以回到童年时代那种酣睡状态了。于是那位朋友三次登门,请陈康武再帮着打造被子,这让他创办公司的信心大增,经过两年多的牛刀初试,技术臻于至善,2009年元宵节刚过,陈康武感到一个伟大而神圣的时刻马上要来临了。同年的9月,他和他的那些相同理念的朋友们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广东九州五千年蚕业公司。以“九州五千年”作为商标,沉甸甸地承载着祖国丝绸文化五千年的历史使命。
他在编织一个伟大而遥远的梦想
广东省廉江市塘山岭生态公园旁边绿树清溪,冬日风吹树林,犹听夜莺鸣啼。夏日山下清凉,清溪细流又添蛩语。山下,依山临水几间历经风雨沧桑的中国老式房子,别有韵致暗里生,这就是广东九州五千年蚕业公司的所在地,它的门口直通山林。陈康武当初把企业建在桑林园里,也是因为他太爱桑林了。门前一口古井,据说是北宋时期遗留下来的,有一年雷州半岛大旱,河流干涸,土地龟裂。村民杀猪宰羊,祭天求雨,当晚,村民听到一声巨响,紧接着就下起了一场甘雨。第二天,村民发现山下多了一口井,井水盈而不溢,清澈见底,含香而甘甜。一年四季泉水不枯,现在,附近的桑园都是用此井井水灌溉的。
当初,陈康武之所以定居于桑林园,也是因为他的那个伟大梦想。那时,他的桑林园子里种了100多个品种的桑树。每天能看着桑树,对他而言,是最大的宽慰。有时候,静下来仔细想想,好像十几年工作的游走间都是在围绕着它,生活也离不开它。生活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烦恼,而他今天能从烦恼中走出来,是因为他走进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桑林,仿佛他的人生已经深深埋下了一颗与蚕桑共存亡的种子。只有身处桑林园子里,他对生活的梦想才得以燃烧。事业之船才能启航扬帆。
陈康武考虑到,自己拥有三十多年专业技术,热爱专业,熟知蚕丝,同时有一个强大而团结向上的团队。讲天时、地利、人和,他都具备了,同时时机也是到了最成熟的时候了。他决定,抓住机遇,大干一场。
陈康武在大学期间大量阅读了中国丝绸文化的相关文献,大学毕业后,他花了近30年的时间研究养蚕、桑种,后来又花了近六年的时间学习研究蚕茧的抽丝和蚕丝被制作,所以他的蚕丝被健康程度和舒适程度很快就达到国内的顶尖水平。“九州五千年”的桑蚕丝被贴身而轻柔,会随着一个人的睡姿变化而紧紧地贴着那人的身体,人盖上被子后,感觉到没有东西一样,让人轻松快速入眠,从而提高了睡眠的质量。
成功的背后,洒满了陈康武和他的团队辛勤的汗水。他用自挑毛病的心态,严格把好产品质量关。尽管国家没有强制性要求蚕丝被制造商参加检测,但是他认为,作为生产方,产品必须对消费者负起责任,这是对自己做企业的最好鞭策,也是对社会高度负责。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公司就不会有长远的未来。如果连产品这一关都抓不好,如何谈将中国的丝绸文化发扬光大?就算自己的产品走向世界各国,如果质量不过关,这是自己在丢国家的脸,这种赚钱方式绝对不道德。走出国门,产品就不再是个人的,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因此,自2010年以来,陈康武每年主动送两批产品到国家检测机构进行自主检测,每批原材料都自主抽样送广东省纤维检测院检验,要求纤维检测院帮助挑毛病,每个原材料样本检验甲醛、重金属等有害物质42项,从公司成立到现在,所有样本检验从没有检出含有有害成分物质,即有害成分为0。产品制作工艺流程科学合理,质量跟踪系统完善,质量标准、工艺流程量化管理。产品舒适度达到5颗星以上。
陈康武对蚕丝文化的那份执着,曾得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班德林总干事的认可。2012年12月,泰国国王生日(泰国庆节),泰国驻广州领事馆把九州五千年蚕丝被作为礼物赠送给泰国皇室。
依道而行,天人合一,打造一床中国元素的蚕丝被
在南亚热带地区的湛江,一条蚕从破壳而出食叶生长到吐丝结茧需要28天,一个蚕茧的蚕丝有1000多米,一床冬暖蚕丝被要使用20000条以上的蚕吐的丝。所以,一床好的蚕丝被来之不易!从栽桑到养蚕、到缫丝、到做被子,整个过程都遵循自然法则,让蚕的自然天性充分舒展,让蚕丝的天然特性充分体现,给被子注入“呵护”灵性。遵循自然,敬畏自然。蚕儿的一生充分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的法则。蚕儿的一生与自然界何等的和谐统一!蚕儿会改变自身的形态或卵或虫或蛹或蛾去适应外界变化。春回大地的时候,蚕蛹从冬眠中苏醒羽化为蚕蛾,很快蚕蛾的生命就以蚕卵的形式存续,蚕卵中孕育着的小生命似乎闻到了茁壮成长的桑叶的芳香,在春末夏初争相破壳而出,吞食桑叶,不断充实自己,直到满肚子都装满了蚕丝!当秋风乍起时,蚕儿便吐丝结茧身藏其中,丝尽蚕死蛹生!虽然蚕蛹没有五官手足,不吃不动,但蛹有蚕茧的万般呵护就能抵抗外面的风霜雨雪酷暑严冬或鸟兽天敌的侵害。蚕茧是蚕儿对蛹的无私奉献,蚕丝则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瑰宝。没有蚕茧,就没有蚕儿生命的延续,就没有举世闻名的华夏五千年丝绸文明。
陈康武说,在物质丰富、资讯发达的当今,人们在衣食住行中能够贴近自然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了,吃的是人工合成的香精、色素、防腐剂,用的是化工产品,穿的是化学纤维,这世界有了太多人为的痕迹。人类成了凌驾于外在世界万物的至尊霸主,不能享受到与世界万物的和谐相处,有违道家“天人合一”这一最简单质朴的观点。我们“九州五千年”蚕丝被承载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被赋予了灵魂和灵性!“九州五千年”参悟蚕儿顺应自然之法则,融入道家“天人合一”养生理念,在由蚕茧制作成蚕丝被的全程中,小心翼翼地呵护蚕丝的“绿色”灵魂和用心灌注“呵护”灵性。我们用我们的专业、我们的技术、我们的爱心去完成每一床蚕丝被。我们要用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打造“九州五千年”蚕丝被。不是什么行业都是用高科技来生产就好,而蚕丝被用传统手工制作会更好。
笔者好奇地问陈康武,为什么用传统手工制作的蚕丝被比机器制作的要好?他回答说,机器制造的蚕丝被,丝胎会有“人为”的厚薄不均的问题,缝线及周边的蚕丝结实,降低柔软、透气度及保温性,一般而言,只有短纤维的、品质比较差的蚕丝才用机器造被,而好的蚕丝要用好的手工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蓬松性、柔软性(贴身效果)、舒适性。
陈康武介绍,手工制作蚕丝被需要经过126道以上手工工序,我们都用爱用心做到极致。在制作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工产品,目的是保护蚕丝特有的“绿色”特性;手工铺制,用心感悟,被子被灌注了“灵性”。湛江现行饲养的蚕品种为“两广二号”,其蚕茧型小,单支蚕丝比其他地方的更纤细,制作的蚕丝被更柔软贴身。蚕茧是蚕儿顺应自然的产物,是蚕儿混沌时期(蚕蛹)安全舒适的家,它承载了中国几千年丝绸文明的历史,我们要用它的丝织造出一张能为中国老百姓安然度过酷夏和寒冬的蚕丝被子。
笔者被该公司蚕丝被的被套深深吸引住了。这些被套手感柔滑,如丝绸一般柔软。图案以中国古典图案为主,散发出一丝丝古色古香的气息。如中国祥龙、凤凰、杜鹃鸟等,还有红彤彤的牡丹花、梅兰菊竹等,而在现在的蚕丝被市场上,被套的图案大都是比较洋气、时尚、花俏。陈康武说,他非常欣赏中国女人穿的传统旗袍,他构思蚕丝被的被套花色图案,也是从女人的旗袍里受到了启发。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为背景的女人旗袍,比如五色蝴蝶鸾绸穿在身上,鲜若明霞,轻柔如酥,尽显奢华、高贵、端庄和典雅大方。在西方人的眼里,旗袍是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旗袍上的龙狮麒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个个栩栩如生,而梅兰菊竹四君子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形象,一直为中国人所钟爱,同时也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称它们为“四君子”。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五千年的蚕丝被所含的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
陈康武向来就是一个在技术上力求精益求精,在产品力求完美的人。2011年秋,公司里的几十位员工在繁忙的一天工作中,由于制作蚕丝被的过程全是手工制作,一批蚕丝被子刚做好,下午下班清点工具时,发现少了一枚针。结果第二天上班,他让制作班停止加工,专门来寻找那一枚针。十几个工人用手小心翼翼地逐张逐张被子一点一点地捏,没有找到针,然后他叫人拿来大功率磁铁,反反复复地吸,最后还是没有找到那枚针。当天,陈康武平静地对员工说:“这枚针虽然不值钱,但意义重大。丢了针,第一说明我们员工不够认真,责任感不够强,第二,万一用我们被子的客户被扎伤了怎么办?客户会怎么看待我们的产品?这和医生把手术刀遗漏在病人体内一样严重。”说完,他没有再追究丢针的责任,而是要大家将那一批货全部封存起来,当作对员工们的警示与鞭策,不再出售。这丢针的教训让员工们对产品质量意识大大加强。
“九州五千年”与社会慈善同行
九州五千年蚕业有限公司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它承载着的不仅仅是发扬丝绸文化的历史使命,同时它也承载着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手工打造的蚕丝被子,要求的只是手巧而已,不求力气强大。陈康武把工作岗位优先留给双手灵巧的残疾人,解决不少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谭球,男,50年代生于廉江市营仔镇,退伍军人,曾在战场受伤,属于三级残疾军人,下岗后,曾多次上访政府要求安排工作,为安抚他,陈康武特意聘请他来公司上班,直至政府安排他再就业为止。林石兰,女,80后,廉江市营仔镇杨梅村人,生活在农村,四岁那年得了小儿麻痹症,双脚不能走路,父亲在她十岁那年因车祸遇难,母亲身体不好,好不容把他们姐弟四人带大,家庭极为贫困,生活费用主要靠低保。虽然林石兰双腿残疾,但双手灵巧,陈康武伉俪除了平时对她进行生活资助之外,还特意安排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在蚕茧上画京剧脸谱,制作工艺品等,让她多一些收入,以改善她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陈康武夫妇对他们精神上的关爱,让他们身残而志不残,有尊严地活着。
2011年9月,廉江中学三位贫困女生因父母病倒面临退学的困境。该校是廉江市唯一一所重点中学,三位学生品学兼优,将来很有可能考上重点大学。陈康武想,这么好的苗子,不能让她们在长知识的时候丢掉学业,否则,实在是可惜!陈康武来到她们家慰问,并资助她们的学费伙食费,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安心学习。2014年,那三位受资助的女学生都金榜题名,莫济婷考入广东佛山某重点大学,钟观娣考上惠州某大学,钟丽英考上了广州某大学,圆了她们的大学梦。
为了更好地将中华五千年丝绸文明传承下去,该公司向全市中小学校开放,让中小学生课余时间到公司参观学习,并派专员讲解中华丝绸博大精深的文化史,以及廉江是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等历史,从而提高了青少年的素养,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亲身感受丝绸文化博大精深及渊远流长,同时切实了解蚕丝工艺品制作流程。
湛江是一座以港而兴的城市,港口不仅牵系着湛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寄托着湛江人太多的梦想。而“一带一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有利于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而九州五千年公司为制作出蚕丝被的精粹名作,诚守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融合雷州半岛纤细之蚕丝,量化针线手工工艺,利用网文重叠及四边定位之术,配以天然材料的布套,打造出来的每一床蚕丝被都显得弥足珍贵。
蚕桑产品作为药用品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但作为健康产品还是刚刚起步,蚕桑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从五年前开始,已经不断有企业介入,行业在不断壮大之中。蚕桑健康系列产品如桑叶菜、桑叶茶、桑果汁、桑果酒等以其绿色健康及显著的保健效果。除了制作蚕丝被外,平常陈康武还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酿造桑葚酒和雄蛾酒,美酒百里飘香,闻名遐迩。每逢周末设酒馔,高朋满座,三杯两盏淡酒,别有一番幽情。整片桑园都在晚风中陶醉,漫山遍野全是桑葚的芳香。既可以常有朋友客人相聚谈笑风生,又可以让自己尽享田园之乐。
如今,九州五千年公司踏着历史的河流,肩负着一方百姓的期许,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蚕丝文化生生不息,丝绸之路绵延不绝。新丝路是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桥梁。凭借新丝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踏着先人的足迹,让九州五千年蚕丝被走向世界。九州五千年将迎来新的辉煌,中国丝绸文化及丝绸经济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彭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