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犁 周伟华
公元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一部励志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功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英雄形象。他身上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顽强坚韧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心”,打动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读者群。这位作家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回答缘何为该作品取其这样的书名时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只有这样,它才能变得如此坚硬,什么都不惧怕”。
时代的车轮疾驰到公元21世纪20年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法院站在历史的高度,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并大胆实施了围绕青年法官成长成才之路的“4333”育人工程,慧眼之独具,影响之深远,效果之明显,为上级点赞,为同行称道,为多年罕见。这里,笔者借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寓意,以南川法院如何在熊熊燃烧的大熔炉中,将一代青年法官冶炼成“好钢”的台前幕后,向读者报告。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2015年12月中旬的夜晚,巍巍金佛山在薄雪的覆盖下安详地沉寂在黑夜之中,此刻坐落在金佛山脚下的南川法院门前却人声鼎沸,青年干警们精神抖擞、英气勃发,驱散了冬夜的寂寥。法院内,法曹英贤马锡五的铜像在风雪中巍然不动,庄严肃穆地注视着正工作得如火如荼干警们。年关将至,化解执行难题,杜绝老赖横行,干警们上演着一出深夜潜行阻击的大戏,这也是南川法院一直以来秉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思想精髓的具体体现。
“尽管寒风冷雨,仍然义无反顾”,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样一支钢铁般的正义之师呢?带着百般好奇,笔者专程到南川法院进行实地采访,学习考察这里构建的青年法官导师制度和“4333”育人工程。
(一)现状与形势:保障滞后,人才紧缺,青黄不接,中间“断层”,人员老龄化,思维定式化,司法新常态,一个接一个的现状逼着决策者们廓清思路——
不能坐看“滚滚长江东逝水”,更应放眼“不尽长江滚滚来”
四年前的冬天,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法院来了位新人。他个头不高,肤色亦显黝黑,算不上“闪亮登场”,可从他眼神中透出的坚毅与果敢、做事中表现出的精明与干练、言谈举止间洋溢着的激情与活力,却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刚任命不久的南川法院党组副书记孙养统。孙养统上世纪90年代初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专业毕业,先后任四川省万县地区行署办公室法制秘书,重庆市万州区下辖的街道办主任、党工委书记,重庆市万州区民政局局长等职。虽然长期担任领导干部,但平民出身的他身上始终保留着农家子弟的善良与质朴,没有一点“官架子”。很快,他这个“外来户”就与人打成一片,融入到南川法院的大家庭中。
三个月后的2012年2月20日,在有246名代表参加的重庆市南川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孙养统以244票当选为院长,正式主政南川法院。
基层法院在此之前普遍面临着困境:司法裁判面临着公众认同的困境,群众“信访不信法”现象比较普遍,法官职业认同产生动摇;法官职业保障还相对薄弱和滞后,尤其是基层法院职位晋升空间过于狭窄,相比其他国家机关晋升速度较缓慢;青年干警缺乏社会实践的锤炼,又缺乏传帮带的浓厚氛围,不能较快地适应司法角色,成长模式与司法现实需求间失衡等等。同时,南川地处渝黔、渝湘经济带交汇点,具有典型的山区“体貌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吸引力明显不足。走马上任的新院长如何开弓亮剑,全院上下都在静静地期待着;如何率领南川法院领导班子有所作为,不负众望,这也是孙养统一直在思考着的问题。
他敏锐地察觉到,经历届领导班子的辛勤耕耘尤其是上届领导班子的卓越工作,为南川法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办公办案环境良好,形成了一系列好的制度、机制和良好的司法作风,同时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司法队伍等等,因此南川法院的工作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面对新问题、新形势和新挑战,孙养统院长没有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也没有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而是抱着“对南川法院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法律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持重,经过前后几个月的冥思苦想,亲手操刀形成他到南川区法院工作以来的第一个“施政纲领”——《凝心聚力,在传承创新中加快发展》,明确提出“在传承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力求创新”。
“传承”自然不是依样画瓢,“创新”也不是异想天开。“传承”是弘扬和尊重历史,“创新”是新的治院方略,“加快发展”是最终目标和整体走向。
届内工作目标实现得好不好,这届领导班子建设得强不强,这支队伍锤炼得硬不硬?绝非是一厢情愿单相思。“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凝心聚力”是首选“良方”。说白了,你的构想再好,设计再佳,思路再新,最终还得靠人,靠人的智慧和力量一步一步去实施去推进,去一起合力冲刺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
这个讲话由于击中了“兴奋点”,“挠”到了“敏感处”,把一些现象描绘得生动形象,把一些问题剖析得入木三分,在2012年3月22日的全院干警大会上一亮相,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尤其是新班子任期5年内的三大目标直把南川法院人激得热血沸腾,士气高涨——
一是两大工作目标:通过“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案”实现固本强基夯实基础;通过能动司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南川法院发展的深厚根基。
二是班子建设目标:建成团结、务实、专业、清廉、为民,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领导集体;
三是队伍建设目标:建设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忠诚、为民、公正、清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法官队伍。
提出这样的目标并不是想当然。三大目标敲定之前,以孙养统为“班长”的院领导班子先是冷静地把南川法院与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法院相比,与重庆主城区法院、重庆市二类地区法院相比,与全国、全市、同类发展水平地区法院相比,通过这三个层面的优劣之比,好似“温度计”上两条颜色各异的“水银柱”,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了,优势在哪儿,劣势在哪儿,差距在哪儿,已经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经过院领导班子成员好几次观念碰撞,人们逐渐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南川区法院要实现五年任期内工作目标的飞速跳跃,一个最为紧迫、最为棘手的难题就是法官队伍、尤其是青年法官队伍的建设和打造。
经过一番梳理和比较,孙养统将本院法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与如何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要求上提出了这样七个方面的差距:比如“思想不够解放、能动司法理念树立不牢”;比如“法官的能力和素质与新形势、新要求有较大差距”;比如“当事人诉求提高、和谐司法任重道远”;比如“案多人少矛盾加剧、审判任务越来越重”;比如“涉诉信访问题突出、影响法院正常工作秩序”;还比如“审判管理机制不健全、影响司法质效”等等。凡是对南川区法院法官整体素质有所了解的人,都认为新院长对全院法官队伍素质整体分析和把握绝非杞人忧天。
一位知情者向笔者如此这般谈起南川法院当时的处境: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利益格局加速调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工作面临诸多新形势:法治理念更新,贯彻证据裁判原则、保障司法人权等提出更高要求;群众法治思维逐渐养成,受案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态势,“案多人少”矛盾持续存在;信息化对现代化法院建设提出新期待,无纸化办公,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审判管理,网上立案、电子送达、远程视频接访等应运而生;司法责任制、员额制、跨区域集中管辖等概念的提出,司法改革的热情日益高涨。青老年干警因年龄、思想观念都天然存在着距离,面对司法新形势,老同志难以适应法治理念更新、法律思维转变、新技术司法运用,加之身体疲惫、精力不足,“案多人少”现状给他们的身心带来巨大压力,一些同志纷纷要求调整工作岗位。法官队伍“青黄不接”的形成已成为南川法院整体发展和向前推进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坎”。
这便是“青年兴则南川法院兴,青年强则南川法院强”这一战略构想提出的发端与先机,也是后来“4333”育人工程及时登台并得以顺利推进的“天时”与“地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人笔下的诗句正恰到好处地映衬出南川区法院决策者们顺应司法体制改革大潮的良好心境和渐次推进的智慧和信心,反映出他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先知与先觉,反映出他们对“依法治国”、司法体制改革整体趋势把握的前瞻性和敏锐性。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古往今来颠扑不破的一大真理。
(二)推陈与出新:平台锤炼,保障跟进,品质检验,行为校正,优胜劣汰,“抓手”具体化,“推手”常态化,一次又一次的冶炼引领法治新军踏上征程——
与其做一棵独立寒秋的“不老松”,不如育一片绿染四季的“长青树”
法院的工作好比“一盘棋”,落好一颗子会满盘皆活,走错一颗子会全盘皆输;法院的工作又好比“一头牛”,你如果抓的是一条“牛尾巴”,它就会遍地撒野,狂蹦乱跳,局面难以收拾;你若是抓住了“牛鼻子”,就会得心应手,顺其自然,事半而功倍。
近几年来,南川法院的成功之道,正是得益于他们抓住了法官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
如何建设一支得心应手的法官队伍,身为院长的孙养统自然有他的衡量标准:“要从严治警,从优待警,严管优出。按照军事化要求管理,努力把法院队伍建成钢铁队伍,特别能战斗,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不负组织重任,不负人民厚望,树立法院应有的权威和法官良好形象。平时加强训练,思想上形成钢铁意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行动上有钢铁纪律,对规范司法行为持以吹毛求疵的态度,精益求精”。
“钢铁队伍”、“钢铁意志”、“钢铁纪律”,才符合人们心目中的英雄群像。
围绕这“三铁”队伍的打造,具体到个人的身上,孙养统又为其给予了详尽的注解:“礼貌地听审,机智地回答,清醒地思考,公正地裁判”;“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不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做清廉法官,独任而不放任,合议而不合谋;泄露审判机密无异于出卖灵魂,说情的背后可能是陷阱,礼物的背后可能是枷锁;不枉不纵,不贪不腐,怀揣无私之心,方能善断天下之案……”
从法官的行为礼仪、执法内涵,到法官的执法原则、执法态度、执法底线,既有苦口婆心的劝慰,又有振聋发馈的警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一点儿也不含糊。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钱锋在2012年1月13日对全市法院工作提出了“积淀、细节、精进”的六字要求。2013年1月10日,钱锋院长莅临南川检查指导工作时指出“素质和管理”是重庆法院未来五年的基本工作思路,要从“快捷式”出成绩转化为“内涵式”求发展。为贯彻上级领导要求,孙养统结合南川法院的实际和队伍素质的现状,切实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落实。
立足“积淀”,对南川法院在发展中形成的文化予以坚持,尤其是要坚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立身行事之风,坚持“信守承诺、知行合一”的彻表彻里之态,坚持“坚守规律、依法创新”的崇法信法之念,不断改进法院工作水平;
狠抓“细节”,多试小身手,避免大错误;注重“小点子”,避免“大瑕疵”;坚持“小礼仪”,避免“大麻烦”。以礼仪促规范,以规范保公正;
着眼“精进”,实现工作目标,贵在坚持,重在细节,强在管理,要在规范,实为精进。着眼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在抓细节的规范中提高执行力、战斗力。
为了充实法官队伍,自2012年起,南川法院通过向社会公招和在相关部门遴选等方式招贤纳士,数十名有志于法官岗位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南川法院。
审判事业所需的新鲜血液进来了。他们中间,不乏政法大学以及全国其他知名高校法律专业毕业的佼佼者,理论功底厚实,怀揣着对法官岗位的深深向往和荡荡激情。但因实践经验缺乏,伴随而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虽然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但因对当事人的心绪把握不够丰满,司法过程中显得有些僵硬;辩法析理虽然头头是道,但对当事人的心理感受照顾不周,偶会引起当事人误会;“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坐在审判台上的青年法官与资深法官比起来总缺少一种“沉稳范儿”;青年法官在审判台上虽然也能“镇”得住,但指挥驾驭庭审的过程却没有那么流畅自如……
严竣的现实使南川法院决策层意识到:青年法官们虽然知识丰富、干劲十足,并怀揣精益求精之心,但由于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的缺乏,以理想裁判现实、规定现实,缺乏思想的厚实与处事的圆润。因此,必须为青年法官的成长添上点睛之笔。而资深法官虽然适应信息化、新知识、新节奏有一定难度,但人生阅历则厚实有加。为了扬其长避其短,南川法院党组班子于是构建出了青年法官导师制度。
身兼院长和导师的孙养统给5名青年法官上的第一堂课,其主题便是“炼核心素养,提升自身能力”。
他给青年法官设置的第一道考题,便是“法官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然后一五一十地和盘托出:“首先要有良知,要有一种作为人的基本良知。法官良知既是法官安身立命之本,又是为人的处世之基,更是公正司法之魂。其次是人品。所谓‘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如果一个人在品德上有缺陷,那就是大问题了。德是立才之本,而人的品德,多是由后天锻炼而成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品格的培养;再次是廉洁。这是最为重要的,不廉之所以叫腐败,是因为物质可以让有德有才的人腐化堕落。只有法官的廉洁才能代表和彰显司法的公平与正义。”
这种对话与座谈的方式,深入浅出,寓理于人,大显而无形,真水而无香。
一曲未终,一曲又起。
南川法院青年法官导师制度正在全面发酵,与他相伴而行的又一大青年育人机制——“4333”工程又闪亮登场。
2015年12月14日,南川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政治处主任石林向笔者谈起该院正在实施且已大见成效的“4333”青年育人工程时如数家珍:
“近几年来”,我院一直着眼于把素质和管理作为法院队伍建设的两大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创立了“4333”青年育人工程。归纳起来就是搭建四个平台,强化三个保障,坚持三项措施,建立三大机制——
“首先,四大平台助推青年法官放飞理想的翅膀。具体说来,四大平台就是岗位锻炼的平台,调研带动的平台,培训强化的平台,读书熏陶的平台;
“四大平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融通,互为支撑,互为渗透;岗位锻炼,就是凡属新进法院的青年法官必须安排到基层法庭至少工作一年以上,‘接地气以洗刷身上的‘书卷气;调研带动,就是以院里推出的《调研工作‘星火计划实施方案》为主线,让青年人两眼向下,脚踏实地,通过实打实的调查研究,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识‘民情,去掉身上的‘迂腐气;培训强化,就是针对年轻人缺乏实践经验的这块‘短板,进行岗前培训,坚持岗位练兵,鼓励在职深造,壮‘底蕴,克服自我感觉良好的‘高傲气;读书熏陶,就是通过成立以青年干警为主体的‘求索读书会,一季一本书,培养他们爱读书、读好书、勤思考、善实践的良好养成,明‘大理,提升自己与时俱进的‘精神气。一位哲人说过,好书,是一叶扁舟,横渡蒙昧的海洋,驶过狭小的港湾,带领我们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阅读,是一种情怀,含一口悠然之气,在躁动中寻求宁静,于浮华里追求真理;
“这‘四大平台搭建的效果,使近几年内新进法院工作的30多名青年干警全部到基层法庭实地锻炼至少一年以上,有20名优秀青年干警被选派到重庆市高院和外地法院挂职锻炼;通过组织青年法官下到基层调查研究,锻炼了他们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看待问题的高度,分析问题的深度,提升了他们的概括能力与工作技巧,他们写成的多篇调研成果在《法律适用》《人民法院报》《人民论坛》等报刊公开发表,并连续四年在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论文研讨会上获奖,2012年还摘取了全国一等奖桂冠;通过强化培训,使得青年法官迅速融入法院岗位和氛围;有的还被安排到北大、清华、厦门大学参加为时一周的素质能力提升培训;一批青年法官在新法解读、写作技巧等多方面得到加强,还有20多名青年干警在职攻读法律硕士研究生;通过读书熏陶活动,院里的‘求索读书会成员已扩大到43名,开展读书研讨活动20余次。2013年以来,全院向每位干警发放《向西点军校学执行力》《大法官的智慧》等优秀书籍12册,回收干警撰写的学习心得文章100余篇,从而大大提高了法院的书香氛围;
“其次,三大保障引领青年法官力求上游。‘保障一,观念引导:通过牢固树立‘青年强则南川法院强、青年兴则南川法院兴以及‘法官的良知是最好的法律、法官的人品决定司法产品、司法廉洁是司法公正的基石等理念,增强青年法官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执法担当,塑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2012年至今,院里召开青年干警座谈会8次,收集青年干警各种意见、建议87条之多;‘保障二,制度激励:通过‘以赛促优、以评促建的方式,引导青年干警主动加强学习,追求上进。2012年以来,全院共评出审判业务专家7名,办案、调解、写作、记录等各类标兵、能手300余人次,其中青年干警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保障三,环境育人:通过在院内打造温馨便捷的服务窗口、主题鲜明的文化长廊、整洁规范的办公庭室,充分调动起青年干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2012年以来,全院98%的调研、信息、宣传工作任务,都由青年干警担当完成;
“再次,三项措施拨正青年法官人生航向。在这方面,重点抓住了三条:
“一是榜样示范。院内通过各级推荐表彰,树立了‘十佳女法官任艺敏,‘十佳青年法官黄新、杨晓菲,‘人民好公仆周仁敏等重庆市级先进典型以及一批区级先进模范人物,使大家感到这些先进典型就在自己身边,不神秘,不陌生,可敬、可学、可追赶;
“二是诫勉谈话。对思想、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护短,不遮掩,一旦发现苗头就进行诫勉谈话。近几年来,院党组对7名有轻微违纪现象的干警进行诫勉谈话,对22名新任青年干警进行廉政谈话,让青年干警紧绷廉政之弦,严格奉公执法。与其洒几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慈悲泪水,倒不如多一腔包龙图怒铡陈世美的铁石心肠;
“三是法纪制裁。对情节严重涉及违法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杀鸡儆猴。2012年至今,全院共发督查通报16期,被通报者多达70余人次。其中,原水江法庭庭长刘某,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堕入了犯罪的深渊,法院积极配合纪检、检察机关对其从严查处,绝不姑息迁就。另有2名干警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1名被免去审判员职务。‘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罪犯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我们常常把培根这句话作为一记警钟向全体法官敲响;
“最后,是三项机制拓展青年法官的上升空间:其一,是建立青年法官导师制度,立足于提升青年法官政治素养、庭审驾驭、法律适用、文书制作、调解沟通、理论调研等实际水准和操作能力,确定一批经验丰富的导师对他们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带;其二,是建立部门负责人助理机制。为了全面培养年轻法官全局把控能力和领导能力,让他们在‘民的位置上提前进入‘官的角色,也让‘伯乐以更多相中‘千里马的机会。2012年以来,全院共考察任用了29名青干法官作为部门负责人助理。通过2013年的全面竞争上岗,其中19人正式走上了院里的中层以上领导岗位;其三,是建立与高等院校合作机制,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有效形式,让青年法官有一个‘回炉深造的机会。除了邀请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来院授课,同时还与西南政法大学签订协议,共同组织短期培训,学习交流,积极营造“大学习、大调研”氛围,共同开展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吹‘糠见‘米,入脑入心,收效显著”。
2014年9月4日,《人民法院报》整版报道了南川法院“4333”青年人才培养机制。2015年11月26日,南川区委书记李明清在调研该院机关党建工作时称赞道:“南川法院建立了‘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支部联系支部,法官联系群众、‘把支部建在庭上、‘青年法官党员导师制度、‘4333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等一系列机制,就加强党的领导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党建工作不仅加强了法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同时也培养了和留住了人才。南川法院先进成功的党建工作经验值得总结”。
“4333”育人工程站在历史的高度,为培养法院系统急需的新型法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是司法体制改革一场意义深远的“战地预演”。南川法院经历了从“恨铁不成钢”到“盼铁早成钢”,再到上下一心“炼铁快成钢”的育人“三部曲”。这“三部曲”产生的现实意义及深远影响其实远不止这些……
(三)坚守与传承:“垂帘听政”,如影随形,耳濡目染,全程跟踪,滴水穿石。身教于无形,言传于“诗外”,一道又一道的“课题”培植法苑新秀脱颖而出——
拱手相托驰骋疆场“老黄忠”,上下齐心辅佐“常山赵子龙”
在我国现行司法体系中,法官被授予充分的自由裁量权,是法律规范或法律规则的实际执行者。“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对法官的个人素养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官任职体制及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完善,很多刚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年轻人走上了司法审判岗位。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缺乏实践理性教育,而且在法官初任职时也缺乏审判实战经验,导致青年法官一时很难胜任纷繁复杂的司法审判工作。
有人说,“法院的工作,关键在人;法院的未来,关键在青年法官。”诚然,青年法官承载着推进人民司法事业不断发展的神圣使命,如何让社会阅历和司法经验相对匮乏的年轻法官迅速成长、勇挑大梁,成为法院系统普遍面临的一大考验。
在这一背景之下,2012年重庆市南川法院在全市率先推出的《青年法官及法官后备人才导师制度》,通过老法官的“传帮带”,众多法苑新秀脱颖而出,迅速成为法院的中坚力量,不仅极大提高了青年人才的业务素养,更有效地解决了法官队伍“青黄不接”、法院工作“案多人少”以及青年人才流失等问题。
经过院党组慎重推荐,首批18名青年法官导师担起了培育一代新型法官的神圣职责:通过组织青年法官旁听全程审判,并与他们共同会诊“疑难杂症”;通过一些典型案件的示范庭审,让青年法官从中找到“办案灵感”;通过直接安排参与合议或调解,让青年法官从中感悟“执法真谛”、审判技巧与攻守进退之策,以及庭审驾驭的“火候”、一张一弛的尺度与分寸……
这些导师主要由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委员、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审判业务部门从事十年以上审判执行工作、具有丰富审判经验、良好道德素质的资深法官组成。他们的“底气”来自多年的执法实践和点滴的积累,来自长年累月的司法熏陶,来自平时对案件的分析和把握,以及瞬息万变的庭审局势的把控和驾驭。而年轻法官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经”,获得的是实在具体、去粗存精的“干货”,弥补的是他们在书本上看似头头是道、在实践中往往离题万里的“短板”。
导师每届任期为三年,届满后根据导师考核业绩决定继续选任或解除选任。
该导师制度规定:导师对青年法官和法官后备人才实行“一对一”式的“传帮带”,通过导师与青年法官共同办案、导师指导法官办案、青年法官与法官后备人才协助导师办案等形式,将培养融入日常工作中,及时帮助青年法官和后备人才总结成绩、找准差距,不断增强其综合素质、庭审驾驭、法律适用、裁判文书制作、调解沟通、涉诉信访、突发事件处理以及信息宣传调研等方面的能力。
导师在指导青年法官和法官后备人才期间,对其学习、思想、工作能力等,每年年底填写考评档案,作为法官提升和法官后备人才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根据青年法官和法官后备人才的考核情况,按照一定比例评选优秀导师,计入导师的个人业绩档案。
刘丹,2011年8月从中原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考入南川法院。1.6米左右的个头,简朴的衣着配上一头短发,看上去有一种有别于同龄人的沉稳与干练。别看她才28岁,却已经有了两年多的审判工作经历。
“刚开始工作那会儿,我和普通的大学毕业生一样,生涩而单纯。特别是在庭审经验方面,几乎就是一片空白!”回忆起自己工作当初的情景,刘丹微笑着说道。
2012年11月,在南川法院民三庭当书记员的她,成为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饶川的“关门弟子”。“同与我一样年轻的同行相比,我是幸运的。饶副院长成为我的导师后,尽管他的工作十分繁忙,但每周都会抽时间教我如何做庭前准备、如何归纳把握审理中的重点和焦点,如何做好证据审查,如何制作法律文书等。”刘丹说,“在饶副院长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很多以前从书本上无法获得的东西,并于2013年12月正式成为一名助理审判员。”
独立承办案件后,刘丹遇到的困难更多了。每每遇到自己拿不准的问题,刘丹常会主动虚心地向饶川副院长请教。在刘丹开庭审理案件时,饶川经常会抽时间去旁听,事后对她庭上的表现认真地进行点评。
2012年11月,外出打工的冉某(男)与周某(女)通过亲戚介绍,互相留下电话和QQ开始谈恋爱。由于周某在南川,双方一直没有见面的机会。交往半年后,周某便开始以自己父亲生病等各种理由向冉某索取金钱。冉某虽然存有疑虑,但为了维持恋爱关系,先后给对方账户汇去了两万多元现金。一年后,冉某兴致勃勃地回到南川与周某见面。但两人见面后,周某却提出分手。无奈之余,冉某提出让周某还钱。刚开始周某答应分期归还,但最终却不了了之。一气之下,冉某以“不当得利”为由将周某诉至法院。令冉某想不到的是,法院驳回了他的诉求。2015年9月,冉某以“婚约财产纠纷”为由,再次起诉周某。
法庭上,周某代理律师认为,冉某的两次起诉均为同一事实,按照“一事不再理”的原则,请求法院驳回起诉。
由于缺乏经验,刘丹对该案的性质有些把握不准。庭后,饶川副院长主动为她作了分析:案件中,冉某与周某由虚拟恋爱关系转变为现实恋爱关系,冉某的行为应认定为附条件的赠与行为。虽然冉某的两次起诉均为同一事实,但由于起诉的理由和法律关系不一样,不属于“一事不再理”的适用范围。
“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就能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刘丹深有感触的说道。经过饶川的一番点拨后,刘丹豁然开朗。她对该案重新进行了梳理,最终作出了由周某全额返还冉某赠与款项的判决。
在饶川的悉心辅导下,刘丹的业务水平得到迅速提高。2015年,刘丹审结案300余件,结案率高达98.63%。如今,年轻的刘丹不仅办案沉稳,而且具有很强的庭审驾驭能力,已成长为该庭名符其实的办案骨干。
在南川法院像刘丹这样在导师的指导下快速成长的年轻法官可谓不胜枚举。
今年33岁的李银波,2012年考入南川法院,被安排到南平法庭担任书记员。
李银波生性腼腆,不善谈吐,这给他从事的审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2012年,民一庭庭长熊小军成为李银波的导师后,便有针对性地开导他:“你以后要从事的法官这个职业,必须面对庭审。如果你性格太内向,不善言辞,就注定不可能在法庭上掌握主动权。”李银波接受了熊小军的建议,开始主动和人交流,并在各种场合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胆量。
2014年8月,李银波成为助理审判员后,每次开庭前,熊小军都要求他事前拟出详细的庭审提纲,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开庭时,熊小军只要抽得出时间,都会前去旁听李银波审理的案子,并在庭审后总结他的得与失。渐渐地,李银波的胆量变大了,加上他理解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庭审能力得到快速提高。2014年1至9月,李银波审理结案100余件。由于表现突出,2014年10月,南川法院决定安排他到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挂职锻炼。
“作为一个后进生,院里能给我提供这样好的学习机会,我真的十分珍惜和感动!”李银波告诉笔者,“我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为青年法官们长长脸!”
南川法院推行的“导师制”实现了双赢的效果。通过一次次工作方案的制订到圆满实施,年轻法官从导师身上学到了老成持重、冷热有度、刚柔相济、临危不乱的工作方法,而年长法官也从后生身上看到了敢打敢拼、毫不畏惧、思维敏锐、观念超前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了一种现场带“兵”、现场练“兵”的成就感、愉悦感和收获感。
谈起“带徒弟”,南川法院审管办主任黄新颇有感慨地说:“年轻人理论功底好,思想活跃,干劲十足,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往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做导师就要有导师的样子。自从当了导师后,一种师道责任感油然而生。‘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教好‘徒弟,自己也要加紧学习和充电,以前在工作中的懈怠和自我满足感一下子就没有了!”
“导师制”不仅仅体现在业务方面,师生间一些生活细节上的交流也显得十分重要。
张钊燕是水江法庭历史上一位女法官。作为河南人的她,2012年底到水江法庭工作后,由于不熟悉当地的方言和风土人情,在审理案件时常常“一头雾水”。看到“徒弟”成天灰心丧气的样子,南川法院副院长、政治处主任石林便主动为她“支招”,让她坚持每天必看重庆电视台的方言节目《生活麻辣烫》,同时在工作之余要多和当地百姓打打堆摆摆家常。
没想到,石林的这两招非常管用。短短几个月下来,张钊燕便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法庭上的交流障碍完全克服了。2013年,张钊燕还晋升为庭长助理,成为法庭的顶梁柱。
“学历不代表能力,正是在和前辈们点点滴滴的交流中,我不知不觉间便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张钊燕说。
除了日常的言传身教,南川法院还十分注重在执行大案要案的前沿阵地对青年法官进行实战锻炼。
南川区位于重庆东南部,距主城80余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区人民正朝着区委、区政府描绘的“工业强区、旅游名城、生态花园”和“重庆大都市区卫星城”的宏伟蓝图大踏步前进。
可是,南川区在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由此引发了不少的征地拆迁纠纷。这些案件不仅执行难度大,而且事关百姓民生和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激烈的社会矛盾。
正如孙养统所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为奠定南川法院发展的深厚根基。为了以实际行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2012年6月,南川法院在全国首开先河,从院执行局抽调精兵强将,设立了重点项目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重点办”),专司全区重大项目的司法拆迁。但由于案件涉及人数众多、涉及面广,“重点办”的6名工作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司法拆迁的需要。于是,院里决定大胆启用青年法官参与司法拆迁的实际行动中,在此过程中提升和锻炼他们的综合办案能力。
在导师的指导下,南川法院23名青年法官,实地加入了院党组制定的“4+5”和谐拆迁工作的战斗行列。这“4+5”和谐拆迁机制并不十分地遥远和复杂,“4”即法院实施四项工作措施:一是成立重点项目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服务司法拆迁工作;二是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及时沟通协调;三是随时加强向区委、区政府、政法委、上级法院的工作情况汇报;四是加强对案件办理过程的督导,主动接受社会全程监督。“5”即是参战法官要坚持有良心、有耐心、有细心、有恒心、有净心的“五心”工作法。
2014年1月14日,经过周详细致的准备,南川法院决定将全院力量分成数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导师带队,集中处置利民鞋厂破产改制后引发的系列司法强拆案件。
一大早,“重点办”主任蔡朝泉便带领吕金伟等一批青年法官冒着严寒前往被拆迁户家中挨个做工作。
“老人家,这么早,打扰您了。”来到一个被拆迁户门口,蔡朝泉非常客气地向一位大爷打招呼。那位长者抬头疑虑了几秒钟,见这些干警一个个笑容可掬的样子,抵触情绪一下子消融了一大半。“庄稼人都起得早,没有打扰。”老人指着凳子招呼道。
蔡朝泉拿出卷宗开始给老人家不厌其详地讲法律、讲政策。吕金伟等则在一旁把老人的意见一一记录下来。
“您看您都80多岁的人了,辛苦一辈子也该享享清福了。那边的安置房已经修建好了,您直接搬过去就可以住,何必住在这个阴冷潮湿的地方过年呀?”
“我本来也想搬,可是我儿子不让搬啊!”老人家回答,眼里露出几分不安。
一听这话,蔡朝泉会心地对吕金伟笑了笑。
不一会儿,一个50多岁的男子走了进来。蔡朝权的表情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吔,原来是你在捣鬼呀!这么冷的天,你真忍心把你老爹搁在这里过这种日子,太过分了!你若再不搬,我们马上可以拘留你!”
这男子望了望父亲,嗫嚅着说:“有话好好说,我们搬了就是嘛!”
那天上午,各小组的工作都进行得十分顺利。吕金伟在随后的工作日志里写下了这样的感受:“今天,我从蔡主任身上体会到,司法拆迁最需要的是软度加温度。没有警戒线,没有高音喇叭,只需几句入情入理的话,看似尖锐的矛盾便在平静之中冰消雪融……”
“依法拆除利民鞋厂厂房,干成了政府多年来一直想干没干成的事,值得祝贺!”2014年1月16日,南川区委副书记、区长曹清尧在南川法院报送的文件上作出这样的批示。
2014年5月,南川商贸物流园开建在即。然而,一位黄姓“钉子户”却长期拒绝搬迁,一栋孤零零的两楼一底、360平米的房屋似“碉堡”一样矗立在园区内特别显眼处。
令法院干警十分头疼的是,依法强制拆迁文书下达后,这户人家始终拒绝见面沟通。一家人24小时坚持轮流站岗放哨,并向执法者扔砖头、掷燃烧瓶,以各种极端的方式与法警对抗,还在网上发布大量不实信息,攻击政府的拆迁安置政策。
几经碰壁后,“重点办”开始承担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果啃不下这块硬骨头,不仅无法向党和政府交代,更会给全区以后的司法强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方为何如此强硬蛮横,无视法律的威严?这背后一定有其特殊的原因。经过大量走访,“重点办”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一是这家自以为占据的这个地方“风水好”,不愿搬。二是有人在背后为黄家人出谋划策,当“狗头军师”。经相关部门的严正警告,“狗头军师”成了“缩头乌龟”,不再从中作梗,并答应出面给黄家人做劝解工作。
尽管制定了详细的预案,但在决定强制执行的前夜,“重点办”主任蔡朝泉仍然一夜未眠,他还是担心会有意外发生。各个工作小组的工作安排得是否合理,如何控制现场秩序……他在内心深处一遍又一遍地“过滤”着。
第二天一早,南川法院组织起一支以青年法官为先锋的强拆队伍进入现场。面对强大的攻势和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喊话,黄家人终于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同意了政府的拆迁方案。
眼看这个“钉子户”被拔出,另外7个“留守户”的难题迎刃而解,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蔡朝泉告诉笔者,2012年以来,南川法院重点办对涉及重大项目建设的司法强拆案,共立案198件,已执行190件,其中强制执行39件,调解执行151件,结案率高达96%。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案件的处理不仅得到了南川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而且没有一例事故出现,没有一人上访,没有引起社会波动,在全国范围内塑造了一个司法拆迁的完美典范。
如今,得益于导师制度的推行,24名青年法官在导师的指导下已逐步成为南川法院的中坚力量。数据显示,2015年,南川法院70%以上的案件均由青年法官承担。这些青年法官有的已经成长为庭长,有的被调回机关从事审判工作,有的则成为了法庭的办案骨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至今,全院无一青年法官辞职。
此外,推行“导师制”以来,南川法院的案件审理质量也实现了全面提升。全院一审判决发改率由2012年的0.9498%降至2015年的0.0722%,远低于全市法院0.296%的均值。有三名同志分别荣获“重庆市十佳女法官”和“重庆市十佳青年法官”称号,另有六名同志分别被表彰为“全市法院人民法庭办案标兵”和“全市法院人民法庭调解能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川法院的“4333”育人工程及青年法官导师制度犹如朵朵争相竞艳的并蒂莲,不仅串起了两代法官的精神血脉,更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前进步伐。
(四)产品与人品: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百炼成钢,好钢善用,履职与作风,成人与成事,一条又一条“捷径”,铺就青年法官成才之路——
与其做一只赏心悦目的“笼中小鸟”,不妨做一群搏击风云的“高天雄鹰”!
近五年来,南川法院招录、遴选引进了不少“三门”法官,即:从家门、校门就直接进入机关门的青年法官。
如何将“三门”法官培养成党和人民信得过、审判事业用得上的优秀法官?南川法院把基层作为年轻法官成长的一块“肥沃土壤”。而这片“肥沃的土壤”又给年轻法官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充足的地气,从而在审判中不断地追逐“让民众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治梦”,让当事人“怀着不平来,揣着公正走”。
“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大部分法官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如果没有青年优秀法官群体冲锋陷阵、担当主力,是不可想象的。”
“启用年轻人,全面担起基层法庭的担子,老实说,我们开始还真有些担心,生怕嫩竹扁担挑不起重担。经过一年多的大胆实践,这种担心终于变成放心了。”副院长兼政治处主任石林如是说。
他还告诉笔者:大观法庭就是全院重用年轻法官的一块“试验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启用杨晓菲到这里当庭长,就是让年轻人放手一搏的一项重大举措和大胆尝试。
怀着对南川法院大胆启用年轻法官担当重任的这块改革的“试验田”的追寻和向往,2015年12月15日上午我们冒着扉扉细雨,走进了大观人民法庭。
“重庆市十佳青年法官”、大观法庭庭长杨晓菲指着一楼法官公示栏上七张年轻人的面孔介绍说:“除李银波在重庆市第三中院挂职外,真正办案的就是我和庭长助理冯超两人。今年到目前为止,已受理案件493件,结案471件;在我们这里的几个干警中韩玲、吴昱曦都是“90”后,庭长助理冯超、书记员杨帅分别出生于1987年、1988年,因此,除了“90”后,其余都是“80”后。虽然他们人都很年轻,但他们工作的态度、敬业的精神却一丝不苟。2013年以来,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大观法庭共审理各类民商案件1500余件,所有的案件无一发回重审、再审,每年的结案率都在95%以上,被重庆市高院、市三中院评为“民生达标法庭”、“优秀人民法庭”。从这里走出一批“调解能手”、“办案标兵”。
“很感谢院领导给我们压担子,累是累一点儿,但我们这帮‘娃娃头,凭着一身冲劲儿、闯劲儿总算一路闯过来了。而且效果还是满好的。”杨晓菲以感激的口吻开始了她与众不同的“开场白”。
2005年,杨晓菲从西藏民族学院毕业后,在拉萨曲水县法院一干就是5年,办公室、立案庭、民庭都干过。2010年调回重庆南川法院。本以为轻车熟路,殊不知这里各是一个天地,在西藏工作,一个县级法院一年下来就60件案子,而这里一个基层法庭一年就达几百件。而且有些案由听不懂,以前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以前在民一庭作副庭长还好些,毕竟那是在城里,与当事人交流起来方便得多。2012年来到大观当庭长以后,由于经验缺乏,与村民交流起来,用词用语表达必须“大众化”,说白了,你面对的多数人是当地的村民,开庭时你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村民,用摆龙门阵的语言和方式与他们进行对话。比如说“你申请回避不?”他会问,“啷个叫回避?”你应当这样回答:就是“你认为我们这几个人审这个案子不合适,是不是应当把我们换下来?”只有这样,他才会把你说的意思真正搞懂。
在基层办案,一些村民因法治意识不强,文化水平不高,常常会遇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怪事。大观镇观溪村一位40多岁的村民,外出打工多年而杳无音讯,女方起诉后,法庭5年前就公告判决离婚。后来他回来了,对此事一直想不通,每逢到大观赶场的时候,总会背着个背篼来找她:“杨法官,你们判决我们离婚,给我把老婆整脱了,你们应当赔我一个老婆,不知道找到没有?”
她当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逐渐打探了解情况后,才感到这事急不得,也认真不得。不能说给他找,也不能说不给他找,弄不好就会闹起来,双方不好收场。于是,后来他再来找她,她便告诉他:“这事儿不是说找就能找到的,你先回去,慢慢来!”
也许,这就是基层法官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在基层法庭工作,由于法院警力配备不足,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局面。
2013年10月的一天,大观法庭处理河图乡一桩离婚纠纷案。因男方要女方给20万元“侍候费”才能同意离婚。由于案情比较复杂,法庭没有当庭宣判。在签署庭审笔录时过程中,在场的男方父母以“法院一天未判决离婚,女方就还是我儿媳妇”为由,要强制性地带女方回家。
一方要带走,另一方不让走,双方在法庭僵持着。冯超法官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将女方放进法庭内一间小屋内保护起来。然而,男方父母却故意歪曲事实,扭住抓住冯超的衣领不放,从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
当时正逢赶场,事情越闹越大。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围攻了法庭,堵了警车。人群中有人高喊:“你们还把她保护起来,应当把她拉出来枪毙才是!”
混乱中,一位老太婆走到杨晓菲面前,指着她的鼻子骂骂咧咧:“信不信,我现在就是打你一耳光,你都不敢还手!”杨晓菲无言以对。
一位瘸腿男人拿起一根打狗棍似的钢管,满嘴酒气地嚷嚷:“谁敢保护这女的,我就打断他们的腿!”
“如果真是挨几打狗棍,那不晓得有多疼呀!”一想到这儿,杨晓菲两腿就一阵颤抖。可毕竟是庭长,越是这种局面,越是应稳住阵脚。一方面,她必须现场化解矛盾,控制局势;另一方面,要把现场情况向院领导紧急报告,请求警力支援。
南川法院副院长饶川接报后带领10余名法警赶到现场,带走了当场两名带头肇事者,局面才得以控制,围观群众终于纷纷散去。
直到警笛“呜呜”作响,看到饶副院长的身影渐渐远去,留在现场的几位干警莫名升起一种孤零零的感觉。委屈了大半天,冯超再也忍不住了,口里只说了句“菲姐,对不起,我给你惹麻烦了!”两人在一起抱头痛哭起来……
后来,《人民法院报》分别以“菲姐的一天”“从西藏到重庆的一路青春”为题,登载了几名基层法官在大观法庭不平凡的岁月。
在工作中无论再苦再累,杨晓菲精神世界从未趴下过。但却亏欠了家人的一笔亲情债。她的丈夫至今还在西藏工作,“远隔千山万水,”一年要探上一次亲,见上次面可谓难上加难;年老的父母远在拉萨,自己平时忙于工作,别说“常回家看看”,就是连一句深情的问候也显得吝啬。她常常这样自我安慰:“自古忠孝难两全,就请爸爸妈妈原谅这个不孝的女儿吧!”
2014年8月20日,是母亲58岁生日。由于白天忙了一天庭审,签署完庭内几名法官撰写的法律文书,已经是深夜11点了,没能及时给母亲打祝贺生日的电话。
不料,老爸稳不住了,从西藏打来电话,劈头盖脸就骂:“混帐东西,连你妈的生日都搞忘了,等了一天,电话就没得到一个!”
杨晓菲在电话上给老爸道了歉。可老爸不依,“你必须直接给你妈打个电话去道歉,你离家这么远她特别在乎。”
杨晓菲拨通了妈妈的电话,道歉、再道歉,直到妈妈表示了对女儿的原谅。一位平日里自称有几分男儿性格的她,两行泪水再也忍不住滚滚落下来……
2014年4月17日,重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学普一行前往大观人民法庭调研,认真察看了这里的立案接待窗口,数字化审判室、食堂及干警活动室,认真听取了庭里工作汇报,一路赞不绝口。
临上车时,他突然问杨晓菲,“你们工作累不累?”
“不累”!杨晓菲字字铿锵地回答。
“准备好,司改后你们会更累!”
“好,我们时刻准备着!”
杨晓菲一边信心十足地回答,一边热情地将刘书记一行送上了车。
南川法院的同志告诉我们:正因为大观法庭这块改革的“试验田”的成功试水,看到了院内一大批年轻法官通过“4333”育人工程的冶炼已日渐成熟,促使院党组最终下定决心:“炼钢的目的是为了用好钢,是好钢就应当用在刀刃上!”到2014年底,南川法院所辖的大观、水江、鸣玉、南平四个基层法庭全部实现了清一色的年轻化。这四个法庭的干警平均年龄29岁,比五年前降低了8岁。
由于城乡一体化的推行,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由于民众法律意识的觉醒,由于“民工潮”的渐渐加大,2015年整个南川法院立案受理9296件,与上年同比增加了3635件,涉及民生的案件更是直线上升。但四个基层法庭的受案率、结案率均创下了历史的最高记录。四个基层法庭辖区共有27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近50多万人口。去年以来,这四个基层法庭共受理案件1962件,同比增长112%,审结1456件,同比增长96%;其中60%的案件通过调解、撤诉等方式解决。来自民一庭的一位老法官说:“假如没有‘4333青年法官育人工程的超前谋划和顺利实施,类似今年这种情况,我们这些老法官就是累死也无济于事。”
杨晓菲及其“大观法庭现象”只不过是南川法院大胆培养和使用青年法官“挑大梁”成果的一个缩影。
在南川区中心乡镇鸣玉镇,笔者见到了从四川省到重庆直辖“最年老”而又“最年轻”的法庭——鸣玉法庭。这里产生过四川省的“鸣玉经验”,1996年和1999年,四川省高院、重庆市高院先后授予“先进人民法庭”荣誉称号。经历了五十五载风雨洗涤的鸣玉法庭,破旧却整洁的楼房在国徽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严肃与庄严。在法庭的大门两旁,不知植于何时的两株翠柏,虽说谈不上挺拔高大,却在凛冽的寒风中傲然挺立,苍翠高洁,见证着鸣玉法庭峥嵘的历史岁月。
在鸣玉法庭,笔者见到了建庭以来到此工作的第一位女法官高敏,两天前她刚举行婚礼,婚礼的前一天还奉命前往垫江县开庭,婚礼后继续回到工作岗位;也见到了南川法院目前最“年轻的团队”,干警平均年龄28岁。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里竟是藏龙卧虎、人才辈出之地:重庆市南川检察院一位副检察长以及南川法院多位庭长、一批优秀法官和办案能手都相继从这里走出,故被干警称为南川法院的“黄埔军校”。
新任鸣玉法庭庭长李雄,年仅29岁,却是老成持重。2015年初才从大观法庭副庭长调任鸣玉法庭庭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份“见面礼”,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位于南川老城区的“金山丽苑”小区,自2009年着手开发以来,是南川城里最大的楼盘。2014年这家总部在湖南的开发商老总涉及非法集资千万元被捕,导致570多业主交了钱而无法入住。况且这家开发商尚欠承建商资金4800多万元。一时之间,没得到房的业主人心惶惶,不少业主开始上访、堵路。
南川法院党组一班人决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化解这一热点问题。鸣玉法庭接下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在院长孙养统的直接指挥下,立即着手拟定化解这一矛盾的方案。由于方案丝丝入扣,法律运用得当,办案方式创新,各方面配合默契,处置果断有力,全庭7名干警倾巢出动,不分白昼加班加点。从2015年3月到9月,一个平均年龄仅为28岁的战斗团体终于以半年的时间拿下了以往一年的工作量,而且还要同时办理辖区两乡两镇的9万人的其他案件,创下了南川基层法庭办案史上的奇迹。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群众利益得到维护,一方社会稳定得到了保障,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得以弘扬。
2015年5月,一位双目失明的80多岁的老奶奶因长年生病,被她的几个儿女遗弃在鸣玉镇的派出所门口,派出所联系了镇政府出面来解决,政府民政部门只好又找到鸣玉法庭。
第二天,鸣玉人民法庭庭长李雄带领程小飞、刘雨桥两名干警前往老奶奶家中,在她的病榻前搭起巡回法庭。
庭审中,已年近8旬的原告与膝下四个儿女就赡养父母的责任分配问题仍没有达成一致,法官只好宣布休庭。休庭期间,法官积极组织原被告双方进行调解,法官在严明法律关于赡养责任的同时,又对四名被告进行说理教育,同时在旁听群众的共同劝说之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协商,终于达成了一致的赡养协议。四个儿女中,除了一个儿子暂没结婚除外,其他三个儿女每人每月给老奶奶生活费、医药费800元。
这位一天前被儿女遗弃在派出所没掉一滴眼泪的老奶奶,却在庭审结束时流下了热泪,拉着法官的手久久不放……
行走在南川大地上,总是一路欢歌,一路褒扬,一路阳光。我们在南川的三个日子里,头两天还是寒凝大地,细雨扉扉,第三天却突然一路放晴。尽管上苍给我们太多太多的灵感,可由于时间有限,篇幅有限,加上文笔的笨拙,对南川法院发生的所有故事不可能“照单全录”。但是,通过几天的采访,尽管不可能一一提及我们接触到的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但是有些人、有些事却又是那样让人过目不忘、挥之不去。
水江法庭的邱广、南平法庭的刘小彬两位“少帅庭长”主政一方后,却各自展示出同样的风采:邱广针对水江法庭这个南川区工业重镇的特点,主动出击,未雨绸缪,在为农民工维权方面独树一帜,有口皆碑;刘小彬却针对南平辖区地处边远、农民法治意识薄弱的实际,送审上门,普法下乡,常常将巡回法庭搭建在农民的家门口,在藤深蔓长的老树下、在谷垛高耸的地坝间,让人民群众感知法制的雨露阳光,把一桩桩、一件件人们看似剑拔弩张的民事纠纷化解于和颜悦色之中。
南平法庭的“元老级”法官杨宝黎,今年30岁。2011年8月到南平法庭工作,现在已经办案1000多件,调撤率88%,是南川法院公认的“办案标兵”、“调解能手”。如果这些能作为他个人头上的一种光环,那么,他平时办案过程中善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又不得不让人佩服他对法律的敬畏和法官岗位的执着,还有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深爱。
2012年10月,他凭着一个年轻法官的职业敏感,在当事人提供的一份证据上,从多出一个“0”的细节中发现蛛丝马迹,一路穷追不舍,最终将这一扑朔迷离的案情大白于天下,为弱势者撑起了一方天,为正义磨亮了一把剑。
“别看我们的法官平时看上去很威严,很光鲜,但他们有时不仅要流泪,甚至还可能流血。”南川法院副院长石林如是说。
2013年11月,故事同样发生在杨宝黎身上。当时杨宝黎办理了一件离婚案件,被告汪某和原告王某本是一对夫妻。但汪某一天游手好闲,动不动就毒打原告王某,并扬言要杀死她。王某无法忍受,找到南川妇联求助。在法庭开庭时,汪某情绪失控,抓起桌上被告人金属标识牌自残,头上顿时鲜血直流。为了保护另一当事人,杨宝黎没想那么多,立即扑上去,一边夺下他手中的标识牌,一边架在他们中间,劝解“有话好好说”。可是在拉扯之中,他自己的左手却被标识牌刺破了一条口子,鲜血淋漓,到医院缝合了17针。
南川法院政治处副主任刁瑜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很有感触:我大学毕业后当过村官,干过银行职员,后来在党委组织部门干过。相比之下,南川法院的确是一个可以让青年法官放飞梦想的地方。在这里,干警们从被动培养到主动锤炼,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已成为一个人的思维定式;在这里,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可以渗透各个环节,除了保障措施,大家有一种归属感,工作上有一种成就感,不但优化了队伍,还有效提升了人的精气神;在这里,一种“传、帮、带”的风气对整个队伍起着引领作用,思想上奠定基础,能力上寻求突破,业绩上树立标杆,成长中凸显成效。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南川法院,我们看到了青年法官们以火一般的热情,风一样的速度,水一样的柔情,冲锋在办案的第一线,成长在审判工作的前沿,他们正展示出“热爱工作,甘于吃苦,善于隐忍,勇担重任”的精神风采,正显示出一名法官坚持“崇法秉正,厚德为民”的精神以及“积淀、细节、精进”、“规矩、实在、理性”和“担当、坚守、创新”的优良品质。
这里,一个接一个的精神标杆正在不断树立;
这里,一批接一批的法治新秀正在不断涌现;
这里,一浪接一浪地内外皆修、茁壮成长的新人新风正在不断形成。
在“羊年”将尽、“金猴”奋起的时刻,让我们把希冀与厚望寄予南川这片土地上的青年法官们,同时也把鲜花与掌声献给培养和冶炼这些青年才俊的仁人志士们。
青山遮不住,众水向东流!
责任编辑/孙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