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峰,戚雯雯,梁 婧,吴蓓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 200025)
气管切开固定带的制作与临床应用
景 峰,戚雯雯,梁 婧,吴蓓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 200025)
关键词:气管切开;固定带;制作与应用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治疗危重患者常用的急救治疗手段,主要用于解除因分泌物潴留、异物或肿瘤等因素引起的呼吸困难,建立人工气道以便患者能够呼吸通畅[1]。气管切开为患者带来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气管切开的缺陷也引发研究者们的思考[2]。为了避免气管切开套管滑脱或移位,术后通常采用白纱带固定,但这固定方法容易造成切口附近皮肤损伤、气管插管固定效果不佳,甚至发生脱管等问题[3-4]。而且,该方法极易导致危重的患者颈部发生压疮。据报道,白纱带引起的皮肤损害达到42%[5]。我科自2011年4月—2014年4月采用自制的气管切开固定带,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材料 选用事达牌一次性使用无菌梅花头导尿引流管(菌状导尿管),规格26FR、长度37 cm,内径6 cm,见图1。
图1 菌状导尿管的孔径尺寸
1.2制作方法 测量患者颈围,剪去菌状导尿管头部,在距固定带两头端1 cm处各剪2个直径为0.5 cm的小孔,将白纱带穿过这2个小孔,图2。
图2 气管固定带
1.3使用方法 在患者气管切开当日开始使用,固定带绕过头颈,然后分别将白纱带系于气管套管两端并打死结,剪去多余部分;固定松紧均以纳入1指为宜,见图3。
图3 气管固定带应用于患者颈部
2.1对象 以我科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7例,脓毒血症4例,休克7例,重症肺炎5例,多脏器功能障碍12例,重症肌无力2例,中毒3例,APACHEⅡ评分(14.2±4.2)分,平均年龄(53.71± 20.6)岁,平均气管切开置管时间(43.2±30.8)d;以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22例,女1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8例,脓毒血症6例,休克7例,重症肺炎4例,多脏器功能障碍11例,重症肌无力2例(5%),中毒2例,APACHEⅡ评分(14.3±4.4)分,平均年龄(52.9±20.7)岁,平均气管切开置管时间(42.5±31.7)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气管切开置管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知情同意者;②行气管切开且气管切开前颈部皮肤完好者。剔除标准:①入科48 h内死亡者;②气管切开前颈部皮肤即有压疮、湿疹、破损、过敏和感染者。
2.2方法
2.2.1对照组 气管切开术后采用传统的白纱带进行气管套管固定。方法:测量患者颈围,选取白纱带长度,将其绕过头颈,穿过气管套管两端固定端并打死结,剪去多余部分;固定松紧以纳入1指为宜;气管切开伤口按常规护理;每日2次用0.9%生理盐水棉球清洁患者颈部皮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无污染;白纱带每周更换1~2次,污染时及时更换。
2.2.2观察组 气管切开术后采用自制的气管切开套管固定带进行固定,固定松紧均以纳入1指为宜;气管切开伤口按常规护理;每日2次用0.9%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固定带和其周围的皮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无污染;固定带常规不予以更换,特殊情况除外。
2.3观察内容
2.3.1颈部局部皮肤状况 评估两组患者局部压疮、湿疹发生情况。压疮判断根据《基础护理学》[6]。压疮指身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湿疹判断根据EASI评分法[7]。湿疹分为红斑、硬肿(水肿)/丘疹、表皮剥脱和苔藓。红斑为红色或暗红色炎症性斑,压之褪色;硬肿(水肿)/丘疹为皮损有针头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或隆起的红色斑块;表皮剥脱为搔抓的表面损伤,在角化皮损上的皲裂及皮损上的线性糜烂;苔藓化为皮损肥厚,过度角化。
2.3.2气管切开套管固定情况 评估两组患者有无气管切开套管滑脱、移位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气管导管滑脱,指患者未经医护人员同意自行将气管导管拔出或气管导管不慎脱出,其中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而引起的滑脱[8]。气管导管移位的临床评价为:患者突发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随即进入昏迷状态,检查可发现患者呼吸增快(40~50次/ min),心率上升或减慢,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血气分析为严重低氧血症[9]。观察期为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当日至气管切开套管拔除期间,每天日班和夜班各评估1次,发现异常及时评估并做好相关护理记录。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3.1两组患者颈部皮肤状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颈部皮肤状况比较
3.2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套管固定情况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导管滑脱;对照组发生气管切开套管移位3例,占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3.117,P值=0.77)。
3.1传统白纱带固定法存在诸多问题 气管切开术后,临床上常规使用无弹性的白纱带作为气管套管的固定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护理危重患者时,发现该方法存在涉及患者安全的隐患问题。分析原因:①棉质白纱带极易被患者的痰液、分泌物等污染,护理工作人员频繁更换,不仅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导致护理工作效率降低,而且,有可能增加气管切开套管滑脱移位的风险[10]。②患者颈部长短、活动不一,长时间使用白纱带固定易使白纱带卷曲变细而嵌入颈部,导致剪切力过大[10]。因此,极易导致患部颈部因皮肤溃破而发生压疮。③危重患者是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其分解代谢增加,合成代谢减少,患者常表现为大汗淋漓或多汗,白纱带易被患者汗液浸渍,干燥后变硬并嵌顿在患者颈部,因此极易发生颈部压疮。表1显示,对照组中有22.5%的患者发生压疮。Morris[11]等认为,气管切开患者颈部极易发生皮肤破损,是气管切开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并且对疾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何义芬等[12]也报道了气切患者置管时间较长,使用传统的气切固定方式使颈部皮肤容易发生发红、水泡、糜烂等症状。
3.2自制气管切开固定带的优点
3.2.1自制气管切开固定带能有效预防颈部压疮研究显示,任何部位只要施加一定的压力并有足够长的时间,都有可能发生压疮[6]。压疮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其康复,给患者的身心带来较大伤害,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且压疮具有易发性及难治愈性的特点,因此,预防其发生尤为重要。本研究在运用自制气管切开固定带后,患者的颈部无压疮发生,主要与下述因素有关:①自制固定带取材于菌状导尿管,材质为硅胶,组织相容性好,不会发生皮肤过敏、破损等不良反应;②自制固定带其实质为一根导管,防水,不会因患者的汗液、痰液、血液等污染而导致固定带变细、变硬,干燥后嵌顿在颈部皮肤,增加其剪切力和摩擦力而导致颈部压疮发生,且固定带污染后便于护理人员清洁;③自制固定带柔软而富有弹性,且易于固定,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患者颈部的局部压力。
3.1.2自制气管切开固定带能有助于预防气切套管发生滑脱或移位 气管切开患者气切套管滑脱是气管切开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气切套管滑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固定带松散[13]。因传统使用的白纱带没有弹性,气管切开初期,患者颈部处于水肿状态,待水肿消退后,若不及时调整固定带的松紧,一旦患者躁动、翻身、活动时的牵拉或呼吸机管路牵拉等情况,很可能导致气切套管滑脱或移位,且后果严重。①易引起呼吸道损伤;②重新插管增加院内感染机会;③脑部不可逆损伤;④气道梗阻;⑤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4-15]。而且,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多端,颈部肿胀程度随之而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气管切开后的几天,窦道尚未形成,气管切开套管滑脱将造成再次插管困难,因此,气切套管的固定和防止气切套管的滑脱移位非常重要。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生气管切开套管滑脱、移位并未呈现显著性差异,但对照组发生气管套管移位3例,这可能主要与患者颈部肿胀逐渐消退,护士未及时调整固定带松紧,导致固定带松散有关。而自制气管固定带具有弹性好、可拉伸等特点,能很好地帮助气管切开套管固定于颈部。本研究也显示,在应用自制气管切开固定带后,未发生气管切开套管滑脱、移位等护理不良事件。此外护理人员应加强主动巡视,定时检查患者气切套管的深度与固定带的松紧,一旦发现固定带松弛应立即重新调整,做好护理记录,做好交接班,防患于未然,从而做到气切套管滑脱移位的零发生,确保临床护理安全。
3.2其他 自制气管切开固定带与白纱带相比,患者主观感觉更为舒适,价廉物美易被患者接受;且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固定效果优良,能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护理工作量,更易被临床医护人员接受。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对气管固定带的改良颇有研究。郑黎[16]报道了“压脉带+止血器”在固定气管切开套管中的应用。吴娟等[17]用“两层棉布”改良固定带减缓皮损增加舒适。此外,杜培培等[18]用“橡胶管止血带+头皮针塑料细管”保护气管切开皮肤。我们采用菌状导尿管,其为硅胶材质,临床上常被用于外科手术后患者伤口冲洗的三腔引流管[19];且徐萍[20]的研究也报道了硅胶类产品与人体组织的粘结性好,能减少与人体的摩擦系数以及降低对局部皮肤的摩擦损伤风险。
自制的气管切开套管固定带能有效预防危重患者颈部压疮的发生,避免气管导管的滑脱,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确保临床护理的安全与质量,为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方法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东峰,马进显,张建党,等.改良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对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6):43-44.
[2]俞志茹,钟建荣,罗建华,等.改良气管切开寸带在危重症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应[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6):964-965.
[3]陈热花,黄洁,陈清.止血带与医用无纺布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4):102-103.
[4]宋秋鸣,武道荣,程大义,等.不同气管切开方法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7):1123-1126.
[5]燕纯叔,乐涛,廖光华.等.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带方法改良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5):841-842.
[6]李小梅,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1-87.
[7]赵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1):3-4.
[8]吴静,华敏峰.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防护气管导管滑脱的循证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3,28(2):45-46.
[9]何发明,黄纪坚,张仪端.气管导管气囊移位并发症的紧急处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6):372.
[10]张燕,程晓红,周之音,等.自制气管切开固定带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33):4265.
[11]Morris LL,Whitmer A,McIntosh E.Tracheostomy care and complication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Crit Care Nurse,2013,33(5):18-30.
[12]何义芬、石玉兰.压疮预警机制在ICU气管切开患者颈部皮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A]/ /中华护理学会.第七届全国重症监护专科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北京,2010:82-83.
[13]邓秀华.气管切开病人金属套管滑脱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2):312-313.
[14]卢俊梅.气管切开后再发气道梗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0,9(11):941-942.
[15]吴亚.气管切开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疗,2011,(6):165-166.
[16]郑黎.压脉带在ICU气切套管固定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2):103.
[17]吴娟,施雅兰,崔秋霞,等.改良气管切开外套管的固定带及固定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134-1135.
[18]杜培培,王洲.改良式气管切开固定带及保护罩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8):6-7.
[19]徐晓波,于文胜.腹腔三腔引流管冲洗引流治疗肠外瘘21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8):641,653.
[20]徐萍.硅胶内衬套材料与小腿皮肤界面摩擦特性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通信作者:吴蓓雯(1970—),女,主任护师,博士,主要从事护理管理。
作者简介:景 峰(1977—),女,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护理管理。
收稿日期:2015-09-3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399(2016)01-00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