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形式化倾向的分析与思考

2016-03-28 15:43余飞海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思考大学生

余飞海



对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形式化倾向的分析与思考

余飞海

摘要: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部分高校在“体验式”教育中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过程,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本文基于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的现象及原因分析,提出方法和对策,为高校进一步推进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思考

余飞海/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河南南阳473000)。

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目前,大部分高校尝试运用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部分高校在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只追求教育形式创新,却忽略了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感受和反思的过程,与体验式教育的最终目的——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相脱节。[1]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必须认真分析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形式化现象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方法和对策,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形式化倾向的表现及原因

1.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化。高校经过长期积累、提炼而形成了“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独具特色、教育效果显著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不可否认,这些活动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学生干部及指导学生活动的辅导教师流动性大,造成了品牌校园文化活动难以形成鲜明的特色和持久的创新性,部分精品活动没有得到传承和进一步挖掘。品牌活动模式化、形式化倾向明显,活动的内容、形式逐渐趋于固化,甚至按照惯例和时间节点按部就班,为了完成活动而活动。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核心——学生的感受及反思却逐渐弱化。各式各样的品牌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其吸引力、教育性、参与度和影响力有限。趋同化的品牌活动搞得很热闹,但组织者疲于应付;学生看得开心,但参与兴趣不大。如果校园文化活动忽略了其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那么,活动的意义也仅剩下“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变成了彻底的娱乐性活动,品牌效应也会逐渐丧失。

2.青年志愿者行动形式化。首先,部分高校热衷于开展一些时间短、快餐式、应急式的行动,缺乏具有持续性且非常锻炼人的默默无闻的公益项目,追求形式上的轰动,忽视内涵的深入。比如以“学雷锋纪念日”等重大节日为导向开展的各项行动。诚然,在这些特定时间开展特定的志愿行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更多的是形式上的表现,是缺乏长期性和实效性的盲目献爱心。[2]其次,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多没有长远的设计和规划,导致志愿者行动内容单一,局限性大,无法发挥大学生在智力、专业上的优势,大学生参与志愿者行动时凑合应付、流于形式。

3.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化。目前,许多社会认可度高、人才培养质量高、国家定位高的名牌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稳步推进,育人效果显著。比如,武汉市号召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的“青桐计划”,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创业完美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存在误区。高校教育工作者往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育人,这种倾向使得社会实践活动“重口号”而“轻落实”,没有科学的规划和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的最后成了一种纯粹的“学生活动”,失去了其根本的育人目的。二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存在形式化。许多社会实践活动路径目标趋于功利性。“实用型”实践多,“品德型”实践少,形式花样多,实际内容少,甚至用热闹的启动仪式代替具体的实践活动。“验证型”实践多,“探索型”实践少,多偏向于理论宣讲或是低难度的社会调查,与学生的专业脱节。“步调一致”的实践多,“突出个性”的实践少,活动趋向单一化。三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往往只是少数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社团成员等,大多数学生鲜有机会参与其中。即使参与了活动的学生也因时间有限,无法保证在校期间的不间断实践,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全面掌握和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防止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趋向形式化的对策

1.在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大学精神。高校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高校真正的品牌应该是其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产生于人才培养的实践,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与感召力,是凝聚大学师生的“源”和“根”。学生对校园文化的体验是大学精神重要的内化环节,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会引发学生对大学精神的不断思考、理解和认同。成功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是有助于学生成长、提升学生思想水平的活动,是内在大学精神的外化表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重要载体。[3]活动的形式可以不固定,重在引发学生的热情,积极参与、反思,弘扬大学精神。要打破已成型的所谓品牌活动的固化形式,摈弃讲排场、大场面的活动形式,以比如“评选我心目中的偶像”“张万年、姚贝娜事迹对比讨论”等小活动为切入点,成本小,学生参与热情高,能激发其兴趣、引起较大反响,以点带面,加以引导,实现教化与内化相结合。高校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精神的引领下开展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完成对学生的品格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关注奉献精神。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核心在于帮助。传统的志愿服务重在“助人”,现代志愿服务强调“互助”。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帮扶他人引发学生对某种行为方式或者理念的感悟和反思,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目前,大部分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高,高校可以考虑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引入志愿者精神渗透,改变传统志愿者精神教育空洞、枯燥的现象,引导大学生为建设祖国、构建和谐社会而奉献,深化“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扭转大学生参与志愿者行动时态度消极、凑合应付的局面。高校应努力保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对志愿者先教育,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活动,真正实现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创新志愿者行动的内容。改变单一纵向教育服务模式,推广以学生专业为依托,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社会的横向发展模式。改变志愿者的工作方式,结合志愿者的个人特点、兴趣爱好,改变集中服务的方式,按照志愿者“分类、对口、接力”的服务模式提供针对性服务,使志愿者服务常态化、规范化、个性化、精细化。完善志愿者行动的评价体系。大力宣传志愿者行动中的先进典型和事迹,提高志愿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他们的工作得到肯定,服务价值得到认同,调动志愿者参与行动的积极性,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健康、快速发展。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服务实效。形式实践、精英实践、快餐实践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化的三大体现。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要提高认识,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高度、宽度和长度,才能推动实践育人向立体纵深发展。一是脚踏实地,提高实践水平。让社会实践活动真正深入基层,不追求把活动“搞大”,不追求轰动效应,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规模、主题、形式加以控制和指导,追求过程、收获和效果。以专业化和课题为中心展开,以学生的体验和反思为落脚点,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社会实践的服务性。二是以点带面,拓宽参与范围。遵循大学教育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开展活动。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难度的社会实践方案。对于综合能力全面的学生,可以推荐到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实践基地锻炼,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三是从短变长,拉长活动周期。社会实践要走“普及实践”的发展道路,扩大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受众面,注重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筹划和项目实施,制定长期、连续性的活动方案,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开展递进式社会实践活动。

三、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形式化引起的思考

首先,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体制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其中,“体验”是手段,“育人”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构建动态评估体系,对每次活动中学生主体的感受、体验以及主体参与度和潜能发掘等教育效果及时记录并评估,从而不断完善和改进教育体系,设计出更科学、更有层次、更具实用性的教育活动方案。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的过程。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将精力花在理论的研究上,追求理论和概念上的创新,闭门造车,忙于构筑思想的“宏图伟业”,而要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效果的了解上,否则理论和实践终将成为“两张皮”,以至于造成“体验”方式不断推进,但教育效果滞后甚至逐渐减弱的尴尬局面。

其次,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内在本质性的特征:主体性和情感性。通过活动中的各种体验,促使教育目的的实现。对于主体性而言,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完成课业的压力和环境的压力等客观因素,以个性为切入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现实需要和体验及个体的独特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性美,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有利于我们帮助、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思考、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于情感性而言,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体验进行及时反思总结,将其感受和体会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能强化学生感悟生活、学会观察与提炼、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内省,剖析自我的行为与结果的习惯;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逐步形成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当学生逐步脱离了教师的引导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启迪,主动反思自己生活中的行为和想法时,说明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这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所在。

再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打破常规学生活动形式的束缚,生活中随处可行。在学生的生活中会发生很多让他们有所感悟的事情,而这些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竭的资源。体验以经验为基础,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整合资源的能力和智慧,深入发掘、整理学生亲历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生活资源,探寻体验的源泉,引导大学生从这些具体、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激发情感、激励斗志,追寻生活的本质和意义。通过和学生的沟通,坦诚介绍教师自身的经历,讲述自己面对困境的体验和做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倾诉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产生的感受和体会,加以总结和反思,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华启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体验式教学方法构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2.

[2]杨涛,曾长秋.地方文化资源与体验式德育教育结合的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2):115.

[3]查广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87.

[4]寇翔.论高校体验式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3):159.

责任编辑:丁金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4-0053-03

猜你喜欢
思考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