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莉莎,黄晓菁
民办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现状及对策建议
——以广东省为例
程莉莎,黄晓菁
摘要:民办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竞赛方面与公办高职院校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以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对其职业技能竞赛现状进行了阐述,对造成两类院校成绩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软硬件”建设、校企合作、赛事承办、保障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保障机制
程莉莎/广州松田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广东广州510000);黄晓菁/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实习研究员(广东广州510000)。
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高职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发展较快。但从目前来看,民办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改进。
根据2014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报告,截至2013年底,广东省共有79所独立设置并实际招生的高职院校。[1]其中公办50所,民办29所。2013年全日制民办高职院校专科招生达到7.82万人,占全省的31.79%;在校生21.06万人,占全省的30.63%。民办高职教育已成为广东省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技能竞赛可分为职业技能竞赛和通识类技能竞赛,其中职业技能竞赛占主导地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省选拔赛,一种是广东省共青团委主办的“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高职高专院校组)
从参与度、认可度最高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来看,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的获奖次数屈指可数。2013年以来,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竞赛中获奖的民办高校一共只有两所,分别为2014年的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2015年的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以上两校仅有一次获奖。具体数据见下图。由此可见,公办高职校的传统专业竞争力有明显优势,多次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总决赛并蝉联奖项。在创新专业方面,也有较强的实力,民办高职院校在此类比赛中难有突破。
图1 2013—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省获奖院校数量统计
图2 2013—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省多次获奖院校情况统计
(一)“软硬件”的差距
1.“软件”方面的差距。一是学生素质方面的差距。公办高职院校招生时为3A,民办高职院校招生时为3B,公办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要高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二是师资也存在较大差距。公办高职院校有较为完善的师资储备,师资力量较强。民办高职院校师资较少,教师日常教学工作量较大。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量之后,教师往往很难有精力再去进行技能竞赛的指导工作。
2.在硬件设施上也有一定差距。技能竞赛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考查,离不开相应的实训条件,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快,公办院校有国家或是地方政府的支持,硬件投入较大,实训条件较为完备。民办高职院校由于经费所限,设备很难一次性投入到位,部分实训室整个采购流程的完成甚至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所以经常会出现某项目缺设备的尴尬局面,影响了备赛质量和比赛结果。
(二)与企业合作的差距
公办高职院校因为有较长的办学历史,与当地企业有着较长时间的合作与交流。在组织技能竞赛时能邀请企业人士或是行业专家参加,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技能知识;民办高职院校则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缺少办学经验,与当地企业合作也不够紧密,无论是在与企业的合作方式还是合作力度上都存在较大不足。
(三)承担赛事数量、经验的差距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每年的承办院校有20家左右,这些承办院校多为公办高职院校。2014年,一共有36个赛项,19所承办院校,只有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一家民办高校,其余均为公办院校。民办高职院校因为设备或经验原因申报承办院校成功的几率较低。承办技能竞赛对于校内竞技氛围的培育、技能水平的提高、院校宣传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民办院校很难参与类似赛事的承办,这会进一步限制自身竞技水平的提高,导致恶性循环。
(四)民办职业院校在技能竞赛保障机制方面存在不足
1.技能竞赛筛选机制存在不足。部分民办高校由于对职业技能竞赛认识不足,对竞赛类别的认定、参赛类型等缺少界定,为追求比赛成绩,盲目参加一些以产品推介为目的的职业技能竞赛,有着较大的随意性。既分散了精力,也影响了重点技能竞赛的参赛成绩。
2.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机制存在不足。公办高职院校都明确规定了所有省级技能竞赛必须要有校级技能竞赛作为支撑,在校级技能竞赛项目的设置上,要求各专业都要有自己专业的技能竞赛。在技能竞赛项目的设置方面必须要经过相关部门的论证审批,确认与专业的相关性、覆盖面之后方可进行。民办高职院校对校级技能竞赛项目的设计、审批等缺乏相应的流程,或是即便有审批流程也大多走过场,这直接导致部分专业所举办的技能竞赛与本专业关联度不大或是不同专业的技能竞赛大同小异,出现重合。缺少校内职业技能竞赛的支撑,校外职业技能竞赛也就难出成绩。民办高职院校多将技能竞赛的组织与管理交由教务处,很少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管理。而公办高校特别重视从学院层面对技能竞赛进行统筹与协调。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职业技能竞赛指导委员会,或是由教务处和学生处人员共同组成的职业技能竞赛办公室。
3.相关配套奖励机制存在不足。民办高职院校存在“重结果奖励,轻过程激励”等现象。只有教师和学生取得比赛名次才可以获得相关奖励,如果没有取得名次,就意味着所有赛前指导可能都是义务劳动,这样的制度很难让教师有指导积极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有对指导教师的指导学时补贴,但审批也极为烦琐,对学时数、学时指导费均有限制。如学时数最高不得超过多少学时,或是对学时指导费进行了规定,有的要求必须是由国家教育部或是省教育厅组织的一类技能竞赛。且指导竞赛报酬低于教师正常上课课酬,这些都影响了教师的指导积极性。公办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物质奖励除了有关技能竞赛的专项奖励以外,还包括一些专门针对技能竞赛的专项奖学金。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能获得双重物质奖励。民办高职院校一般只有针对竞赛的专项奖励。
4.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机制的不足。在竞赛与教学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的融合上,民办高职院校缺少后续的研究投入,未能将技能竞赛的成果与日常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一)改善办学“软硬”条件
民办高职院校起步晚,少了历史的桎梏,有其后发优势。在办学“软件”上,民办高职院校必须端正办学理念,侧重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师资引进上可侧重于引进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降低教师学历等的限制;在办学硬件上,侧重于实践教学等的投入,突出高职特点,办出自身特色。
(二)深化与企业合作,实现高职办学的“无缝对接”
民办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选取当地较有实力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合作方式不要只局限于日常教学中学生的参观交流,还应创新多种合作方式,如邀请企业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写设计,到学校进行实践课程的指导,开设讲座;将学生的实践课程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三)设立专项资金预算,主动承办赛事
一方面要转变自身观念,根据自身的优势专业,制定专项资金预算,申报承办相关赛事。另一方面,可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将部分比赛项目交由民办高职院校承办,提高其参与热情。
(四)完善技能竞赛的相关保障机制
首先,完善技能竞赛的筛选机制。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制定明确的筛选标准,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参加认可度高、考核较为权威的职业技能竞赛,避免参加以产品推介为目的的职业技能竞赛。其次,加强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机制。除了现有的由教务处主管以外,还可考虑设置专门的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委员会,统管校内职业技能竞赛的举办和校外职业技能竞赛参赛事宜,均衡各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实现校内外职业技能竞赛的有序衔接。再次,健全相关配套奖励机制。除以往的竞赛结果奖励以外,还要重视对备赛过程的激励。从以往单纯的结果奖励转为过程激励与结果奖励相结合,对备赛的教师与学生无论是否取得名次都要给予工作量、学分等方面的认可。
此外,在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机制上,民办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只求竞赛名次,不管后续作用发挥的短视行为。要进行赛后总结,一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自己在竞赛中存在的不足;二是结合教学工作,制定人才的培养计划和方案,深化职业技能竞赛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利,李绍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2]李媛媛.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的问题与建议[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EB/OL].http://news.xinhuanet. com/edu/2013-02/06/c_124329598.htm.
[4]罗钢.大学生软技能培养探索——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7).
[5]陈粟宋,李谟树,唐佩.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工作的创新与实践——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2).
责任编辑:段旭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4-0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