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王盛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母语迁移探析*
李慧,王盛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的兴起,语言学研究中的母语迁移问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语言的对比描述、语言表现、语言结构等因素能决定“一带一路”所需语言工具质量优劣及其使用效果。对母语迁移的控制主要是描述和预测那些可能对第二语言研习者造成障碍的语言结构。如果控制不好,势必影响“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交流合作的效果。
关键词:母语迁移;“一带一路”;问题;控制
*项目名称:2015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新丝绸之路’背景下甘肃省关键语言的选定及高校外语专业建设”(2015A-046)
李慧/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甘肃兰州730050);王盛/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甘肃兰州730050)。
作为当前我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战略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是我国与世界多个国家双边及多边区域各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都强调要深化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的合作交流,打造“一带一路”上的多个交通枢纽、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文化中心等。虽然各项合作交流工作分属不同的领域,但它们需要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不同语言与中文的交流。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尤其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各项需要跨越国门的工作的重要工具,语言成为既具有传统意义、更具有现代价值的研究领域,不少既往的研究问题随着“一带一路”的兴起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其中母语迁移问题即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母语迁移,是指人们在研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他们的第一语言——即母语原有的使用习惯会对第二语言的研习产生直接影响,而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有促进作用的,也可能是消极、起干扰作用的。事实上,在外语研习的过程中,母语迁移现象是十分普遍的,一直受到语言学界乃至其他学界的广泛关注。
母语的迁移问题原本并不是新的研究领域,它至少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成为应用语言学中的一个研究体系。这一时期,在第二语言的研习中,母语迁移与行为主义语言学共同构成了语言对比分析的研究基础,在第二语言研习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十余年后,在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影响下,语法的普遍性观点被众多语言学家所接收,他们频频对行为主义语言学进行抨击,其间对母语迁移也同样提出了异议,致使母语迁移研究陷入低谷。20世纪80年代,母语迁移问题再次进入语言学家们的研究视野,他们充分肯定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研习的正面影响,并承认这一影响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进而从社会学、人类心理学以及语言学本身等多个角度深入探析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作用。
而今天的中国,学习和掌握外语的人数以亿计,几乎他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母语迁移问题。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母语迁移问题还不可避免地影响国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人们相互交流的效果,最终可能影响“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与一般的第二语言研习有相对固定的语言对象不同,“一带一路”所涉国家众多,所涉各国的语言甚至方言也必然不在少数,因此母语所影响的第二语言有着十分广泛的对象范围。有鉴于此,“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母语迁移问题探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中国的语言学研究者们有必要对母语迁移问题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地探析,以全面配合国家的顶层战略设计。
母语迁移问题正如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语言学家们所认知的那样,与语言的对比分析系统及其产生的描述有密切的关联。语言的对比分析一般存在结构主义与语法转化两种模式,并衍生了相应的两种语言研究学派。他们在各自的研究范式内都提出了语言对比的标准。结构主义学派的对比标准主要针对语言的词汇、语法、语音等系统以及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系统。而语法转化学派则以人类语言的共性为出发点,探寻不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的表层途径以及该过程的评价体系。但无论哪种学派,都要面临一定的研究难题,其中一个共有的问题是:如何按照设定的标准来进行语言迁移的操作。该问题的解决涉及语言的对比描述、语言表现、语言结构等因素,解决得好坏程度放在今日则能决定“一带一路”所需语言工具质量优劣及其使用效果。
首先是语言的对比描述在研究实践中很难避免问题瓶颈,其关键性根源在于对描述的理想化,即将语言的全部或一部分视为既定所想,却忽视语言在应用中的变化及其特征。例如乔姆斯基的对比描述就具有比较强烈的理想化色彩。在他看来,语言学的根本任务就是造就理想的会说话、会听话的人及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其抽象、概述的表达方式原本就顾不上与语言相关的使用环境,因而天生具有理想化色彩。按照乔姆斯基的说法,“一带一路”背景下使用最普遍的汉语与英语的对比描述,不可能将地域变体作为常态化的考量对象。这种推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绝对如此。例如在国内,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城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那里的人们就连说汉语都表现出极大的发音差异,他们在研习英语时也或多或少因母语发音的影响而发出不同的英语腔调。再例如国外,在“一带一路”的重要结点区域西亚北非,无论是英语还是阿拉伯语,其语言描述受到社会变体的影响显然要比“一带一路”所涉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要强烈。
其次是语言的表现反映了母语迁移的真实状态和结果。如前所述,母语迁移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并不单一,而单纯的语言比较描述有时并不能全面反映母语迁移的实际情况,甚至让人对语言迁移产生片面的看法。因此,需要通过第二语言研习者的语言表现来为语言迁移的正、负效果确认增加砝码。
另外,语言的结构性问题对母语迁移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此处所言的语言结构既包括语法形式,也包括语言功能,二者的统一体涵盖时态、数量关系、词序语序等细节。20世纪70年代以前,语言学中的对比分析都视语言的结构性因素为研究重点,但随着话语分析理论的出现,结构性因素的重要性就下降了。诚然,诸如语言使用所形成的叙事体、段落等形式表现,与语言的表达内涵及其功能相比的确居于次要。例如,礼节性语言是在任何国家的任何语言环境下都存在的语言现象,它承载着特定时空背景下人们应该遵守的交际规则。但反过来说,这些规则并非只有单纯的语言表现,而是有不少非语言的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也同样构成语言对比分析和母语迁移所需要考虑的对象范围。比如汉语与日语在表达道歉时,其不同表达方式的背后是国家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习惯、价值取向乃至宗教信仰。在此,语言学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为了应对母语迁移中的语言结构性因素的天然存在,一些语言学研究者们采取了融入大量语言结构性变量的办法来开展研究。这种研究模式虽然从操作层面上讲增加了语言学研究的复杂程度,但从学理上说是必要的。放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其必要性更加明显。“一带一路”所涉国家、地域、民族众多,除了语言本身的不同之外,不可排除的语言结构性因素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母语迁移的正影响研究应正视“一带一路”所涉的各种不同,在语言交流、表达和翻译过程中,迁移的部分也要符合对方的语言承受力。
对母语迁移的控制主要是描述和预测那些可能对第二语言研习者造成障碍的语言结构,并尽量客观地将更多的语言结构归类到不会对他们造成障碍的范畴内。理论上虽说如此,但在控制实践中面对的情形往往是,对研习者语言使用行为的“预测”经常发生在行为发生之后,所以这种“预测”更像是对即有行为的语言学解释,其控制母语迁移的作用只能发生在下一次语言使用行为上。西方有语言学家提出,要对语言的对比分析进行检验,标准只能是基于语言系统本身的对比预测,唯此才能让不同语言交流中发生的母语迁移现象具有较为准确且普遍意义的解释。这种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说明和解释母语迁移为何发生以及为何不发生。如果不能正确把握母语迁移发生的各种条件,对其进行预测或解释的控制都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对母语迁移进行准确预测是语言对比分析的控制目标,而对母语迁移进行合理解释则是语言对比分析不可或缺的过程。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不同语言的使用、交流和对比发生的频率极高,很难不碰到描述性或理论性的语言问题,因此要对母语迁移进行有效控制,第二语言研习者和使用者在上述预测和解释方面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突破。例如要清醒地意识到跨语言的相似性与相异性,以及二者可能带来的语言使用方面的后果。
这种后果可以分为两大类。首先是正迁移。母语的正迁移一般只能通过总结、提炼、比较第二语言研习者中的成功者的经验才能确定。它能帮助其他研习者明确跨语言的相似性在何处以及发生正迁移的条件。例如词汇、元音系统、句法、写作系统等的相似性和迁移可能性,分别就有利于提升第二语言阅读能力、辨音能力、语法研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其次是负迁移。负迁移的出现有几种可能性:一是第二语言研习者对研习对象的某一部分结构没有把握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极少甚至完全不使用该结构,那么研习者会习惯性地避免使用该结构,以降低语言错误发生的概率。例如中国人学英语,大多偏好简单句而避开英语中较为复杂的关系从句。二是由第一种可能性所造成的语言生产过剩。例如中国人学英语,过多使用简单句,反而容易违反英语使用规则。当然也有别的原因会造成生产过剩。例如“一带一路”的远端欧洲国家的人们,他们的母语中有不少道歉用语,他们在研习中文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自己母语中的道歉规则,从而过多地使用汉语中的道歉用语,但汉语中的道歉用语相对比较少,同一用语的道歉含义又相对丰富,这就容易导致欧洲人母语的负迁移。
母语迁移现象及其问题在语言学研究中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体系,但在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随着跨语言交流、使用的频率及复杂程度迅速上升,相关研究亟待更新。汉语系统中的丰富语言资源是“一带一路”所涉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如果不能充分考虑汉语本土的语言现象以及中国的第二语言研习者的母语迁移影响,而是机械地遵从语言学的普遍原则,那么“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交流合作必然受到语言工具的制约,而这正是相关研究者们需要突破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卢加伟.语用迁移与二语水平的关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韩礼德.韩礼德应用语言学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王灵桂.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贺春健
高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H 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4-0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