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阅读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三个维度

2016-03-28 14:18刘志刚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能力素质公民意识素质教育

刘志刚

(常熟理工学院 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江苏 常熟 215500)

历史阅读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三个维度

刘志刚

(常熟理工学院 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江苏 常熟 215500)

摘要:历史阅读是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通过有计划地调整文化教育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在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内在修养、能力素质三个维度上,对各类历史文献素材进行梳理、提炼并引导阅读,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效提升大学生素质,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历史阅读;素质教育;公民意识;内在修养;能力素质

我国高等教育当前正处在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一个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重要发展阶段。素质教育从来都是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主要内容,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一方面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如何提升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曾语:“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1]阅读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探索未知、创造自我的重要认识活动,其功能意义即表现为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等,在强化个人素质的培育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也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在各类阅读活动中,历史阅读无疑又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因为在所有的人文学科中,历史作为一门理解人类行为的学科,堪称最实际且最实用的学科之一,数量众多的优秀历史文献,作为记载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资源,自然也应该成为大学生加强阅读以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内容。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如何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针对这些问题,参考历史文献资料的各类素材特点,并结合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工作实际,可以在三个维度上寻求答案。

一、历史阅读提升公民意识

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强调的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对公民意识的关心与呵护,是培养社会公民的关键所在,因此,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3]

“公民”之义在我国发蒙较晚,而且近代以前,屈从或被动服从于权力的“臣民”更为实际国民之常态,然则并不能因此便断言公民意识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缺位。公民意识之产生以及发展,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实际上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有很多生动精彩的人文素材,可于其中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里,窥见公民意识之存在与传承。因此,通过阅读历史,可对我国的公民意识探根溯源。

《南史·蔡廓传》中记有蔡廓之子蔡兴宗的两则事例:“竟陵王诞据广陵为逆,事平,孝武舆驾出宣阳门,敕左右文武叫称万岁。兴宗时陪辇,帝顾曰:‘卿独不叫?'兴宗从容正色答曰:‘陛下今日政应涕泣行诛,岂得军中皆称万岁?'帝不悦。”[4]765

“兴宗奉旨慰劳广陵,州别驾范义与兴宗素善,在城内同诛。兴宗至,躬自收殡,致丧还豫章旧墓。上闻谓曰:‘卿何敢故尔触网?'兴宗抗言答曰:‘陛下自杀贼,臣自葬周旋,既犯严制,政当甘于斧钺耳。'帝有惭色。”[4]765

蔡兴宗认为宗室相残不该庆祝,并且据此抗辩不肯附和孝武帝,这种绝不盲目从众的行为,隐然便是当代公民意识中一种独立意识及责任意识的体现;而他不惧嫌疑为好友范义安葬的行为,以及面对孝武帝责问时不卑不亢的回答,更显示了平等、独立的人格意识以及可贵的法治精神。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蔡泽游说秦相范雎,曾有过一段讨论世人如何正确对待“身”与“名”的关系的论述,于中也可见公民意识之一端。蔡泽说:“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5]2421蔡泽所言,在身名俱全的理想状态之外,强调了“名可法而身死者”的选择要优于“名在僇辱而身全者”的选择,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与今天我们所常说的勇于承担社会公共责任的“公民意识”无疑同属一脉。

开展公民教育,提升公民意识,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实际上是当前我们提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时,首当其冲所要关注的问题。我国历史文献中,像上述蔡兴宗、蔡泽一类的典故事例很多,因此完全可以深入挖掘,让相关历史文献成为高校开展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素材库。在高校中倡导历史阅读,让大学生借助系统的既具有趣味性又具备思想性的相关历史人文素材,引发对于自己在公民社会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的思考,进而整体上提升自己的公民意识,培育集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力争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当下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的最高体现。这也构成了高校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一个维度。

二、历史阅读提升内在修养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命题。命题之由来,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6]790“立德”之谓,后世多以道德操守言之,其于“三不朽”中居于首位,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

历史教育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普遍方式,而历史阅读作为一种纯粹的精神性的活动,可以使阅读者的思想境界随着阅读的逐步强化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升华,让人在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也加强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审美修养,丰富人格内涵。历史阅读提升阅读者内在修养的根本路径在于阅读者对于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众多先哲前辈一言一行的认知、思考与吸纳。《周易·大畜》有言:“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7]93,其意便是鼓励人们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阅读,不断从先哲前辈的行知轨迹中,获取修身养性的方式方法,提升自我的内在道德。

各类传世历史文献中,相关的对应道德范畴内各项要素的人文素材可谓极多。以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典故为例,如三国时“陆绩怀橘”的故事讲孝敬于亲,见于《三国志·吴书十二》:“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8]1328东汉末年有孔融取小梨而食的故事,南朝萧齐时有王泰于众小儿中不取枣栗的故事。前者见于《后汉书·孔融传》注引《融家传》:“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9]2261;后者见于《南史·王泰传》:“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竞之,泰独不取。问其故,对曰:‘不取自当得赐'。”[4]765后世将二者合而为一,衍化为成语“让枣推梨”,讲的就是兄弟之间的互相爱敬与友善。

上述人伦关系之外,历史文献中有关其他道德砥砺的人文素材同样很多。例如讲求人与人之间的诚实守信,《战国策·魏策》有“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的典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10]780又如讲求个人的道德自律,《元史·许衡传》有“许衡渴不食道边梨”的典故,“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11]3716-3717魏文侯身为人主,却不肯失信于守山小吏;许衡饥渴难耐之际,犹能洁身自好自我约束。这些都是历史文献中关于坚持修身、完善自我的道德典范,也是鼓励高校大学生开展历史阅读,提升个人内在修养的典型素材。

强化大学生个人内在修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内容,也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首要方面。披览历史文献素材,拣选典型道德事例,在分类归纳整理基础上鼓励并引导大学生阅读,让历史人物穿越时空“现身”说法,促进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的日益完善,是通过历史阅读提升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个维度。

三、历史阅读提升能力素质

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诸方面的素质为目标,既重视内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完善,也重视外部能力素质的锻炼提高,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彼此的充分培育并发展,即构成为身心全面发展之社会公民的基础条件。

历史之作用,历来为世人所重视。《新唐书·魏徵传》中,唐太宗李世民哀魏徵之逝,曾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12]3880所谓“以史为鉴”,就是指历史的作用而言,唯其帝王视角,更偏重于朝代更替的宏观层面而已。近代梁启超亦有关于历史作用的论述:“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13]1,则是从更为接近普通人的角度阐释了历史的作用。概括而言,阅读历史可以让人鉴古知今、增长智慧、明晰道理,进而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战国后期,魏安釐王与魏相孔谦(字子顺)有一段关于何为“高士”的对话。事见《资治通鉴·秦纪一》:“魏安釐王问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鲁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子顺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14]39孔谦的观点认为,只要坚持按照“高士”的行为标准去做,人人都会成为品行高尚的“高士”,强调的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来不断完善自身。“持之以恒”的精神与毅力,对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而言,自然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东晋名臣陶侃一度仕途不顺,曾遭贬官广州刺史,但他并未消沉,而是相信自己一定会重回中原,并因此加强锻炼以做准备,于是有“陶侃运甓”的故事流传于世。事见《晋书·陶侃传》:“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15]1773陶侃身处逆境却仍然保持乐观心态并砥砺自己的行为做法,在于一种强大的信念和意识,即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改变逆境,而当改变时刻到来之前,则需要做好一切准备,因此不能意志消沉,耽于逸乐。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要鼓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这个理想勤奋努力,这一点正可以从陶侃对自己“日运百甓”的磨炼中得到启示。

东汉末年,有孟敏因“堕甑不顾”而为名士郭泰(字林宗)所欣赏的典故。事见《后汉书·郭泰传》:“孟敏字叔达,巨鹿杨氏人也。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以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9]2261联系到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十分突出,诸如旧事萦怀、徘徊难解的现象极为普遍,而像孟敏处理破甑时的坚决果断、毫不犹豫的方式或态度,对于当代大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及时抛弃烦恼、轻装前进而言,无疑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类不断面对并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过程,也因此留下了诸多在为人处事方面可供后世借鉴的典故事例。这些典故虽未必具有直接的生活指导作用,却可以启发阅读者在面对生活中各类问题时寻求正确的应对方法。因此,鼓励大学生阅读历史,可在辅助他们树立起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方法论的问题,提升他们认识世界以及面对和处理世务的能力素质。这是通过历史阅读提升高校大学生素质的第三个维度。

我国自二十世纪末加强了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体现在高校里,一方面强调增开文化教育课程,另一方面提倡打破专业界限实行通才教育。素质教育实施十几年来,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正如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谈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时曾说过的,“我们高等教育中,急功近利的‘功利化'倾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德与智,轻德重智;对智,‘专业'与‘基础',重‘专业'轻‘基础'。……对理工科学生,更加忽视如何做人的文化教育,忽视文化这一更加重要的做人的基础。”[16]27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仍然堪忧,如何正视这一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解决之途,则是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之需和当务之急。

优秀的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积累、传承下来的精粹,是可以辅助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极好的人文素材。我国历史绵长,为后世留下的文献资料十分丰富,在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内在修养、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方面,相关的文献素材从来都不缺乏。因此,对高校而言,强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有计划地调整文化教育课程设置,并据此对相关历史文献开展有针对性的梳理和提炼,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有效阅读,则不失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条有益路径。

参考文献:

[1]弓立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朱永新与孙云晓对话录[J].少年儿童研究,2007(5):31-37.

[2]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新华网,(2013-12-31)[2016-04-07].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8013.htm.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0-07-29)[2016-04-0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4]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8]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7.

[11]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2]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4]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6]杨叔子.双翼健劲长空竞胜[C]//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4-3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6)03-0121-04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简介:刘志刚(1974— ),男,山东宁津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Three Dimension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y Read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LIU Zhigang
(Research Center for Applied Colleges,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Abstract:Read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y systematically adjusting culture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carding,refining,and conducting guided reading of all kind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material in three dimensions of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citizen consciousness,intrinsic tutelage,ability quality,colleges can promote the students'all-round development,enhance their quality education,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Key words:reading historical documents;quality education;citizen consciousness;intrinsic tutelage;ability quality

猜你喜欢
能力素质公民意识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锻造适应院校任职教育发展的教员队伍
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升问题研究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高职高专学生制度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