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章学研究会第30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03-28 14:18张幼良曹逸梅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应用写作学科建设

张幼良,曹逸梅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国文章学研究会第30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幼良,曹逸梅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摘要:2015年10月31日上午,中国文章学研究会第30届学术研讨会在常熟理工学院隆重举行。会议论文主要分多元视野下的古代文章学研究、现代文章学研究提供的新思考与新动向两大板块,与会学者共同回顾了中国文章学的研究历程,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商讨热点、难点问题,就中国文章学研究诸领域及中国文章学学科建设、中国文章学与当代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

关键词:文章学;研究领域;学科建设;文献发掘与整理;应用写作

2015年10月31日上午,中国文章学研究会第30届学术研讨会在常熟理工学院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和常熟理工学院联合主办,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台湾静宜大学、江西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古籍整理研究学刊、阅江学刊、当代教育杂志社等出版机构的80多名专家学者云集昆承湖之滨,共提交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50余篇。与会学者共同回顾了中国文章学的研究历程,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商讨热点、难点问题,就中国文章学研究诸领域及中国文章学学科建设、中国文章学与当代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

大会开幕式于10月31日上午在常熟理工学院知新楼会议室举行,由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张幼良教授主持。常熟理工学院副校长周宏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了常熟理工学院和人文学院的历史渊源与学科基础,尤其指出了人文学院重视文章学研究的学术传统。周校长强调,本次学术会议的召开,一定能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文章学研究。此后,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曹书杰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迟宝东社长等领导、专家纷纷致辞,对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在推动学术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与取得的成果,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学术研讨会包括主题发言与分组讨论。曾祥芹、崔应贤、曹辛华、张幼良、冒志祥、马茂军、杨道麟、张秋娥、李建军、高树海等先生分别作了精彩发言。他们不但就文章学的学科归属、文章学的研究界限、文章学研究展望等宏观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还就一些具体问题如古今的文章文体学、文章修辞学、文章写作学、文章美学、文章学理论、文章学流派、著名文章家研究等方面发表了真知灼见。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实现了有效的交流,反映了当下文章学研究的景观与水平,也折射出文章学研究的未来与走向。兹根据会议讨论及所提交的论文综述如下。

一、多元视野下的古代文章学研究

本次会议最大的特点与亮点在于对古代文章学研究的加强,许多学者从古代文章理论、古代文体研究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开掘。如果说两年前曹辛华教授尚在《新时期文章学研究的历程》中对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学术力量基本固定在实用文章研究、写作、教育这三个领域,过分强调实用文章学研究这一狭义的文章学研究概念表示遗憾,那么,今年的年会可谓大大扭转了这种现象。此次提交的论文中,有近三分之二涉及中国古代文章学,根据研究对象与内容,共分两组进行了深度对话与交流。这一现象,不仅仅代表着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从以前的立足实用文章学,以“一体两翼”的研究为主,逐渐实现了现代文章学与古代文章学的互动与汇通,也呼应了近年来学界与文章学相关的诸多热点问题。例如以复旦大学王水照先生、四川大学祝尚书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古代文学研究前辈专家,纷纷呼吁引导学人从文章学视野出发从事学术研究,整理出版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章学资料与论著。从这一背景来看,这次文章学研究年会对古代文章学的偏重,意味着对中国文章学传统资源的回归,也是对当前学术热点、难点问题的积极“预流”和回应。此次提交大会的相关论文涉及颇广,发明亦多,概而言之,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常见文献的重新发掘与整理

在古代文章学的研究中,文体研究始终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这在本次会议中也有所体现;尤其有数位学者从新的角度对人们习以为常的志怪、序跋、策问等古代散文文体做出了别开生面的阐释。周海平撰写的《先唐志怪文体的史书特质——兼谈现代研究者对古代小说体裁的错误定位》一文,以先唐志怪小说为例,对现代研究中的“小说”概念提出了新看法,深刻检讨了西方研究理论的传入对中国传统“小说”概念的遮蔽,以及由此造成的古小说定义及其研究的错位。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编撰目的和作品实况出发,对先唐志怪的文体性质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以存逸、补世为主观目的实录性杂史,并重新认识了其补充正史的史料价值。序跋书牍是古代文人日常文化生活与人际交往中一种重要的应用型文体,在近世以来的士大夫散文创作中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张幼良《钱谦益序跋特点与价值谫论》一文,以本地文宗钱谦益的《绛云楼题跋》为研究对象,不但体现了对乡邦文献及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与重视,且较之此前的研究别有发明之处。此前关于钱氏《绛云楼题跋》的研究,多只关注是书在文献学层面的价值,而本文则指出钱谦益序跋借应用文体抒发真性情,对后世的学风与文风带来全新影响。策问是公牍文的一种,起源于西汉文帝时期,在唐代以后成为科举取士的重要一环,存在于整个古代考试取士的进程中。就现有研究而言,较少有人从文体的角度来探究策问,更鲜有学者论及六朝策问。周翔此次提交的《汉魏六朝策问文体特点及演变》,厘清了汉魏六朝策问的文体特点和发展脉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一古代公文写作的体制;同时,该文还论述了策问文体对考试制度的影响,并探求了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一些具体名家与名作,注重从新的角度挖掘其特色与价值,也是此次参会论文的特色之一。曾祥芹先生在主题报告环节,作了关于曾子文章思维的逻辑美的报告,他的文章认为曾子文章思维以“逻辑美”为底蕴,既有类比、归纳和演绎推理的链条美,又有形式逻辑与辩论逻辑的统一美;同时,曾先生认为《大学》堪称文章思维逻辑美的范本,展示了其逻辑概念的练达美、逻辑层次的清晰美、逻辑结构的严谨美、逻辑形式的多样变化美以及逻辑体系的和谐美。李建军教授对此篇论文进行了评议,他用“体大思深”“容旧出新”概括了此文的贡献,指出文章思维十分地缜密;同时认为,如果能够有训诂学、哲学史的支撑,加之以出土文献的辅助来深层次地阐述儒学演进体系,可能将会有更多的创获。韩国春《箕子〈洪范〉立论依据及王道思想》,对儒家“王道”思想的起源之一作了深入的分析。文章从殷商西周文化发展、继承的大背景出发,讨论“王道”思想的起源,表明西周文化是在殷商文化的母腹内产生的,而不像过去理解的那样绝对对立。此文通过对《洪范》文本的细读,在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做出了较为深刻的思想研究,颇为难得。此外,伏萌萌、孙会芳两位提交的论文,分别论述了《孔子家语》和郦道元《水经注》的文体特征,伏文认为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孔子家语》是一部以语录体为主的说理散文,与《论语》相比具有向专论体过渡的倾向,同时还兼有小说和家训色彩;孙文则从体系分明、编创合一的志书体例,经注与史注相结合的注书体例等角度分析了《水经注》的文体特点。

对于“文章”与“文章学”的概念,即便在古代文章学领域,也历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以下两篇论文,虽然都从“文章”的角度讨论古代文学传统中的常见文献,却体现了对“文章学”概念的分歧,这也启发我们继续思考文章学的研究范畴问题。朱国伟《从〈文章论〉看李德裕赋的“文章”特色》一文,以晚唐杰出的“文章大家”李德裕的《文章论》中的文章理论为切入点,来观照李德裕赋体创作的“文章”特色,认为其赋作骈散结合,以议论入赋,已经体现出宋代文赋的特点。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他对于“文章”的理解,所持乃狭义的概念,即以古代散文为“文章学”的研究范畴,这也正是传统的古代文章学的研究对象所在。与此相反,王苏生《戏曲文章学中的诗性特质研究——以李渔为个案》一文由戏曲反观文章,由戏曲的文体程式思考文章的程式特点,将戏曲这样的传统韵文文体,亦纳入文章学研究的视野,则体现了对于广义文章学概念的认同与实践,也即吴承学教授所认为的“中国文章学就是以文章之写作、批评为核心并包含相关问题的系统理论”。

(二)稀见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新材料的发现与整理,始终是学术研究不断进步出新的动力之一。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对此有一段著名的论断:“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之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王水照先生整理的《历代文话》出版以来,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即是文献整理促进文章学研究的最好例证。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所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均体现出对新材料的重视、对新问题的关注。

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域外汉籍的研究与整理,已显出方兴未艾之势。它强调东亚的视野,超越国别的限制,对历史上的汉字文献进行整体的观照。举其远者,陈寅恪总结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与方法,“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即为其中之一;列其近者,王水照先生主编《日本学者中国文章学论著选》,将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章的著作勒为一编,即为如何在文章学研究中发掘新材料、开创新领域提供了范例。此次参加会议的延边大学学者李宝龙、王启东两位先生,利用其地理与文献优势,分别以朝鲜著名词人李奎报、清朝对朝鲜的交聘文书为研究对象,充分体现了对域外文章学材料的发掘与研究水平。李宝龙的论文结合李奎报的身世经历细致分析了其词的特质:多宴饮、女性的描写,与高丽朝其他词人不同,显示其受唐宋时期中国词学的直接影响,是一篇域外文人个案研究的典范之作,条理清楚、内容全面、分析到位。王启东《试论清朝对朝鲜的交聘文书类型》一文,论述了清朝和朝鲜100多年的往来外交文书,对诏书、盟约、票文、单子等公文方式进行了细致分析,在文献资料的使用、分析上有自己的特色。从两位学者提交的论文可以看到,东亚汉字文化圈内文人学者的汉文创作,将是文章学领域一个有待开掘的富矿。

从中国丰富的艺术传统中,发掘文学研究的材料,是近年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此次苗贵松提交的《常州词派题画文概述》一文,关注到以往鲜为学界注意的常州词派题画文,对左辅、恽敬、张惠言、陆继辂、李兆洛、周济、谭献等常州词派主要作家的题画文作品进行了梳理。这篇论文为日后研究常州词派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同时,若我们能进一步从视觉艺术效果与文章叙事特征的角度去考察题画文的审美价值与文体特征,应当会有更多的收获。

两年前,曹辛华教授在总结古代文章理论研究的不足时,曾以对道教和佛教的文章理论研究不够为憾。而本次年会曹逸梅提交的《宋代禅林评唱形式与其文体形之关系——以〈碧岩录〉为中心》一文,对宋代禅林评唱代表作《碧岩录》的文本形式和文体特点作了详细分析与研究,是对古代宗教文体进行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作者结合宋代禅林的教学生态对评唱现场的分工模式做出考证与论述,进而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阐述这一模式对评唱文体特征形成的决定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对《碧岩录》成书过程和版本等历来聚讼不已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论文可以视为作者对宗教文体研究方法的一种探索与尝试。

此外,高飞燕《论南社文言散文的特点和意义》一文,主要论述了南社文言散文的创作历程,也显示出对近代稀见文献的关注。作者认为,南社文人的散文创作承上启下,既是旧文体的殿军,又是新文体的启蒙者,有继承有开创,勇于表现新事物,创造了新境界,开出了新方向,应引起研究者和学界的重视。

(三)古代文章学理论的整理与挖掘

目前学界一般将宋代视为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期,其主要标志在于专论文章的独立著作开始大量涌现。宋代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章学理论著作和批评形式,文话与评点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类。此外,历代的文章名家与批评家也留下了丰富的文章学理论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与开发,是目前文章学研究的急务,也是进一步推进文章学学术研究进步的基础。此次会议提交的论文也体现了对这一重点问题的集中关注。

关注文话这一文章批评样式的文章共有四篇。曹辛华的《民国文话考论》一文,在王水照先生《历代文话》和余祖坤《历代文话续编》所收的40余种民国文话基础上,又搜集、增补了630多种文话相关著作,对民国文话进行了整体扫描与论述,并揭示了其在旧体文学研究、新文学研究、散文研究、语文教育,特别是古代文章学、现代文章学等方面的意义。孙津华的《从“文话”视域看古文名篇的解读》一文,则主要探讨了文话对历代名篇的评价。作者从字词、语句、结构、风格、文体归属、文章作用以及类似文体上来评价文章,并探讨了古文写作的经验,对古文写作教学有一定的价值和启发意义。此外,有两位学者探讨了两种具体文体的文话类理论著作。张小华提交的《论民国联话的特点与价值》一文,总结了民国联话的特点,即:报纸化、杂志化;驳杂;世俗化;以趣味为上的审美批评原则;讽刺性。加深了学界对联话的认识。赵普光《书话与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化》一文则以书话为研究对象,认为书话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之间是常与变的关系,书话作为文学批评方式的特点体现了心灵的批评与生命的学问,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遥远的回响。

评点产生于宋代,是古人从事文章学批评和理论总结的一种典型方法。张秋娥《论南宋文章评点在我国文章学史上的价值》一文认为南宋文章评点开创了“选文+评点”的文章批评方法和文章教育方法,首次使用文章加随文评点的方法提示具体的写作规律,具体而准确地反映了南宋时期的文章学观念,在中国文章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孟伟《清代古文选本的编选评点及其文学批评意义》一文则仔细研究了清代古文选本编选的特点。作者认为,提高八股文写作水平是清代古文选本编选的最终目的;崇尚理学,发挥教化作用是清代古文选本编选的重要宗旨;清代古文选本的选家普遍具有教师身份,选本便于初学者使用。选本编选表达了对儒家文学观念的认同,是清代文坛趋向的体现,促进了清代古文理论的发展。两篇文章都在评点研究方面的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收获,加深了我们对宋代和清代文章学理论的理解。

历代的文章名家与批评家也留下了丰富的文章学理论资源,马茂军的《论朱熹的古文理论》、肖虹的《李兆洛的公文观》、方俊的《论墨子的文章观念》都是挖掘前人文章理论资源的力作。朱熹的诗学思想学界研究较多,但是散文思想却没人讨论。马茂军教授一文在南宋古文运动的大视野下讨论朱熹的古文理论,认为朱熹在南宋古文运动中占有重要主导地位,甚至对整个中国古文运动史有重要的影响,他主导了古文运动的理学化,为唐宋八大家的地位定调,也导致了古文运动的僵化和非文学化。他的分析对我们重新认识南宋古文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肖虹则对清代李兆洛的公文理论作了细致深入的辨析。主要讨论了李兆洛对公文的归依分类、文体的划分类型,以及重骈文、不废古文的观念,对理、辞、气等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篇论文是对文章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和重要人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方俊一文则从谋篇、文辞、论辩、风格等方面论述了墨子重实用、重逻辑、理性的文章观念。对墨子的研究,过去一般偏重其思想,而方俊此文能从文章的角度进行分析,自有其创新意义。

最后,李建军教授《浙东文派文章批评与宋代文章学的成熟》一文,对中国文章学成熟的具体时间展开了研究。他的文章首先辨析了文章学的萌芽、发展、成立、成熟时期,明确文章学成熟于宋代。在文章学成熟过程中,浙东文派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文道、文用、文体、文风、文意、文势、文法七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文章批评体式。李教授此文辨析精深,条分缕析,立论有据,功力深厚,对古代文章学关键时期的探讨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文章学研究提供的新思考与新动向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章学研究会成立之初,其研究是从狭义文章学概念——实用文章学开始的,因此,立足于现代实用文章本体,关注文章学与现代写作以及语文教学的关系,一直是本学会学术研究的传统。这次参加会议的代表,无论是前辈专家,还是后辈新秀,仍有不少学者紧扣现代实用文章学这个主题,踊跃发言,气氛热烈,提交了许多观点独到的论文,进行了深度讨论,体现了新的特色与新的动向。

(一)紧扣应用写作的主题

重视对现代应用写作进行理论总结,是文章学研究会的传统。此次讨论发言中有四位学者就应用写作的问题交流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应用写作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重在应用,重在培养能上岗工作的写作能力,温瑜《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文秘专业应用写作》一文,针对当前课程的教学困境,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的《应用写作》课程岗位化教学改革为例,提出“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观点,同时还提出了整套“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同样,王睿《以就业为导向的农业高校专业化写作课程建设》一文,也就应用写作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他立足于农业高校学生的专业化学习需求与其未来的就业方向,认为应该通过构建符合农业类高校学生实际需求的专业化写作课程,使写作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因人施教、分类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写作教学实践。论文提出的具体策略是将传统的写作课程分为涉农专业的职业化写作、非农专业的职业化写作和各专业的文学化写作三个方面,并据此将写作课程的各要素进行“差异化”配置,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对写作专业化人才的需要。曹洪彪提交的《中小学新概念快速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一文,是对中小学新概念快速作文教学实践课程经验的总结,作为一个实践课题,这些经验已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了作用,成效明显,并被当地教育部门在教学实践中推广。此外,王泽龙提交的《纵说教师的职业写作》一文谈到写作是老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的写作是具有特殊性的职业写作。教师不仅要自己会写,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写,也是经验之谈。以上四篇论文,均是结合各自的教学与研究经历而产生的经验之谈,令人耳目一新,给人启示良多。

(二)突出了与时俱进的理念

近年来,互联网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和立体化,互联网对于现代文章学及写作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因此,此次有两位代表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放在了互联网对应用写作的影响方面。苏君礼的《全媒体对“文体”的影响与挑战》一文注意到,在当下中国社会的改革进程中,以网络、移动终端、微信传播平台等为主力的全媒体时代,广泛采用链接、检索、导航等技术,使纸质媒体与新媒体合谋,产生了各种尚难在“文体”上归类的文本,强势冲击并瓦解着人们确立已久的传统“文体”意识,呈现出巨大的“文体塑形”潜能,影响并牵引也规约着人们的阅读和理解。他认为,在广义文章学范畴内,探究网络文学、微信等“文体”特性及成因,对我们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认识“文体”、规范文体,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司马周《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改革》一文同样紧扣时代的脉搏,具有时代气息,深度思考了面临历史大潮变革时,应用文写作课程所面临的挑战与改革。

两天的学术会议,大家围绕着文章学研究的诸多主题,深入研究和挖掘了中国文章学的传统资源,探讨了文章学在当代的实践经验和宝贵的价值,在选题和视野方面均有诸多突破和创新。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会议,是中国文章学研究突破传统的研究界限的有益尝试。不过,本次会议亦反映出目前文章学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比较明显的是研究古代文章学和研究现代文章学的学者论题的相关性不大,没有能够形成很好的互动和沟通。这不仅仅体现出由于古今时空的乖隔形成的鸿沟,两个领域的学者没有能够实现对话;更重要的是,从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来看,这一现象的背后还显示了这两个领域的学者,对于中国文章学这一“学科”的内涵与研究范畴的认知,也存在较大的偏差。从这一点来说,张幼良教授在主题发言《文章学研究三题》中所指出的中国文章学研究的界限与体系模糊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6)03-0040-05

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张幼良(1963— ),男,江苏无锡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诗词学。

A Synopsis of the 30th Session of the Chinese Article-ology Seminar

ZHANG Youliang,CAO Yimei
(School of Humanities,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Abstract:The 30th session of the Chinese Article-ology seminar commenced i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n the morning of October 31,2015.The conference papers are mostly categorized into the new thoughts and directions in ancient article-ology study and modern article-ology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academic angles.Seminar members collectively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article-ology in China,and exchanged ideas on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and other popular and challenging topics.In-depth discussions were held on the various areas of the Chinese article-ology,as well a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odern cul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article-ology,study fields,discipline construction,discovery and collation of literature,applied writing

猜你喜欢
应用写作学科建设
基于交互式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探讨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应用写作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思考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写作》教学策略探究
写作教学的新视角
浅析中职应用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绘制与应用
理工科“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