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传统食俗文化散论

2016-03-28 14:10龙倮贵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食俗滇南红河

龙倮贵

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传统食俗文化散论

龙倮贵

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因特殊的居住环境、土壤、气候,逐步形成了饶有风趣、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食俗文化特点。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食物种类多样,烹饪工艺和方法繁多,食品种类丰富,食俗礼仪文化浓郁,食俗文化特征独到。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的这些食俗,既反映了他们传统食俗文化丰富多样,也承载着他们传统原始食俗文化的遗风。

红河;彝族;食俗;文化;探讨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气候,逐步形成了饶有风趣、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饮食习俗。

一、食物种类

(一)野生动植物性食物种类

1.野生动物性食物种类

(1)野生昆虫类。如葫芦蜂、白脚蜂、大土蜂、大黑蜂、花眼蜂、小绿蜂、蜜蜂、熊蜂、臭皮虫、荔枝虫、蚱蜢、竹蛹、蝌蚪、毛虫、虾巴虫、田蛐蛐等。

(2)野生水产类。如鱼、虾、田鳅、河鳅、黄鳝、青蛙、田鸡、石蚌、江鳅、田螺、蟹、鲤鱼、草鱼、青鱼、黑鱼、鲫鱼等。

(3)野生飞禽类。如雉、竹鸡、箐鸡、锦鸡、秧鸡、斑鸠、鹧鸪、鹌鹑、自鹇、画眉、鹤、野鸡、毛雀等。

(4)野生走兽类。如野牛、野猪、野猫、花狸、獐子、松鼠、竹鼠、飞鼠、刺猬、豹、豺、狼、虎、熊、麂子、野兔、鹿、猴、狐狸、水獭等,现已禁止捕食国家保护动物。

2.野生植物性食物种类

(1)野生菌类。如香菇、银耳、木耳、冬菇、白生、干巴菌、猴头菌、青头菌、牛肝菌、红头菌、牛屎菌、鸡冠菌、白红菌、扫把菌等。

(2)野生草本类。如旱芹、水芹、鱼腥草、马蹄草、车前草、蕨菜、野豌豆、野葡萄、野芭蕉等。

(3)野生木本类。如白杜鹃花、锥栗籽、麻栎籽、多依果、棠梨果、野樱桃、木通、槟榔、山苍籽、鸡素果、香椿、苦刺叶、涩刺蕾、臭菜、甜刺叶、苦刺花、野竹笋、刺竹笋、攀枝花、橄榄、黄泡刺果、黑泡刺果、橄榄树皮、杉老树尖等。[1](P404)

(二)耕耘植物性食物种类

1.主食种类

传统主食类食物种类:有稻谷、荞子、玉米、小麦、大麦、高粱、小米等。其中稻谷是当地彝族尼苏颇的主食,其次是荞子和玉米。但当地彝族尼苏颇现有不少将玉米、小麦、荞子、高粱、大麦主要用于酿酒。

2.蔬菜种类

传统蔬菜类食物种类:有青菜、韭菜、苤菜、白菜、葱、姜、蒜、辣椒、胡椒、草果、香蓼、芫荽、八角、甜笋、苦笋、萝卜、丰收瓜、南瓜、冬瓜、土豆、黄豆、四季豆、老黍豆、豌豆、蚕豆、芋头、豇豆、魔芋、山药、京白菜、卷心菜、番茄、茄子、芹菜、藕等,蔬菜类食物是当地彝族尼苏颇饮食结构形成自身特征的基础。

3.油料种类

传统油料类食物种类:主要有花生、菜籽、核桃、芝麻等。

4.水果(干果)类种类

传统水果包括:梨、李、桃、柿、桔、苹果、香蕉、芭蕉、甘蔗、核桃、猕猴桃、板栗、樱桃、葵花子、酸角、芒果、菠萝、荔枝、酸木瓜、缅冬瓜等。

(三)驯养的动物性食物

驯养的动物性食物:主要有猪、牛、羊、狗、兔、鸡、鸭、鹅、鸽等及其禽蛋,它们是当代当地彝族尼苏颇摄取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的主要来源。

以上所罗列的食物种类,虽尚未完全包括当代当地彝族尼苏颇食物文化种类的全部,但基本反映了当代当地彝族尼苏颇食物文化的概貌。这些品类繁多的耕耘植物性和驯养动物性食物,与野生动植物性食物种类互相交叉叠加,汇集为古今当地彝族尼苏颇食物种类的整体,构成当地彝族尼苏颇食物文化的特征和风格。[1]

二、烹饪工具

烹饪工具即食具,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的烹饪工具,或用专用灶,或没有专用灶,只是在房内置一个火塘,火塘中放一个支锅用的铁三脚架;或者只用三块石头把锅支撑起生火;或者既有专用灶,又有火塘上支锅的铁三脚架,两种并存的类型较多。锅有大铁锅、小铁锅、土锅、铝锅、铜锅。碗,旧时多为自制的木制品,今以瓷碗为主。勺,旧时大多为木竹制品。盛水背水、挑水用的容器旧时皆为竹桶、葫芦,今天则多为桶、铁桶、熟料桶,且很多村寨家庭都用上了自来水。但他们在上山下地时也用葫芦或塑料壶当盛水器盛水背负。切菜切肉一般都有专用的砧板。20世纪中期前,陶瓷器具的数量不多,以后,尤其近几年来,陶瓷器具逐渐在当地彝族尼苏颇中被推广而得到普遍使用。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其食具也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有的家庭甚至已用水泥、瓷砖打灶,用大理石做灶面,显得整洁、美观。目前当地彝族尼苏颇村寨部分家庭实现了电气化,有的用沼气煮饭照明。

三、食品烹饪工艺与方法

(一)主食的烹饪

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大多以大米为主食,荞子、玉米等则属杂粮辅食。其传统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生蒸饭、舂糍粑、熬稀饭、土锅饭、锣锅饭、荞麦饭、包谷饭最为传统,其中前两种最有特色。

1.生蒸饭

其做法是将大米用清水或温水浸泡五个小时左右,然后把水控干,装甑生蒸。蒸到半熟后,再把半熟米倒在备好的大木盆内,加开水反复搅拌,待所加的水全部被米饭吸干之后,再进行第二次蒸,蒸熟即可食用。做这种生蒸饭,加水搅拌的时候,水一定要适量,水多了,饭变得太软,达不到生蒸的目的;水少了,饭硬得难以下咽。这种“生蒸饭”只要做得好,吃起来香,柔软可口,不失营养,有抗饿、不易馊的特点。居住在山区的彝族尼苏颇,家离劳作的田地路途遥远,劳动强度大,故而特别喜欢这种“生蒸饭”。另外,这种“生蒸饭”也是当地彝族尼苏颇在婚娶、丧葬、乔迁及节庆期间待客的主食,同时他们还将能否在婚丧嫁娶等重要日子里烹饪“生蒸饭”,作为衡量一个家庭贫富程度的标准之一。

2.糍粑

糍粑分糯米糍粑、紫米糍粑、荞粑粑及小米粑粑、高粱粑粑、火草粑粑等。糯米糍粑和紫米糍粑是当地彝族尼苏颇节庆间馈赠亲友必不可少的礼仪性食品之一。其烹制方法是将糯米或紫米装入大盆等器皿中浸泡七八个小时,把水控干,装入甑中蒸熟。连甑带糯米饭或紫米饭端到碓房中,趁热分数次将糯米饭或紫米饭舀人碓臼中舂细,放到簸箕上,由若干名女子将其拍捏成圆饼状,并一一用芭蕉叶包裹。如此循环直至将全部糯米饭或紫米饭舂完为止,存放在家中备用。这种圆饼既可在火塘边烧烤食用,亦可在油锅内煎炒食之。这两种糍粑性黏稠,味浓香。

荞粑粑是传统的常规性主食之一,其制作方法是将晒干的荞用碓舂去表层的糙毛,用适量的冷水喷洒于舂去糙毛的荞籽上搅拌均匀,待水基本拌湿荞籽皮后,用石磨研磨,进而用细筛子筛出细荞粉。将荞面用水拌好,做成薄饼,置于一铁锅上烧焙熟,放入臼中,加少许温水反复捣舂直至舂细,从臼中取出,用手捏成燕窝状即可食用。养粑粑成色金黄,味甘而略苦,冷却后依然柔软不变硬,既是当地彝族尼苏颇居家的常用食物,又是上山下田劳动时携带的方便食品,也是待客下酒的最佳食品。[2]

3.其他主食

土锅饭、锣锅饭、熬稀饭及小米粑粑和高粱粑粑也是当地彝族尼苏颇的传统主食。土锅饭和锣锅饭的做法:把大米洗净一次性倒入锅中,不滤米汤,一次焖熟或熬成稀饭即成。但煮土锅饭、锣锅饭时,水要适中,水多饭稀,水少饭硬且成锅粑,难于下咽。生活困难年代,土锅饭和锣锅饭是为年迈体弱者开的小灶。小米粑粑和高粱粑粑的做法与糯米糍粑基本一致。而火草粑粑制作方法是:先把采集回来的火草洗净蒸熟,与米饭或糯饭一起在臼里捣细,即可食用。

(二)菜食的烹制技术

现在当地彝族尼苏颇的菜食烹饪技术基本与其他民族相同。但在节庆、婚丧等重要的日子里,他们仍要烹制几道独具特色的菜食。

1.蘸水

蘸水是一种调味品,在当地彝族尼苏颇的餐桌上,尤其是在待客的宴席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用盐巴、辣椒和其他天然香料配制。常用的香料有薄荷、芫荽、香蓼、蒜、苤菜根、姜、香椿、细葱等,将上述佐料切细或捣烂后按一定比例放入事先凉好的肉汤中拌匀,再加味精、辣椒、麻椒等即可食用。肉食在这种佐料碗里蘸一下再吃,具有清香、麻辣、鲜美的特点。当地彝族尼苏颇对蘸水碗特别重视,尤其在节庆、婚丧的宴席上,要是桌上没有一碗佐料齐全的蘸水碗,即便山珍海味摆得再多,也有美中不足之憾。[2](P204)

2.肉松

其制作肉松的主要原料是猪、牛、麂子、鸟、鳝鱼等干巴。制作方法是将上述干巴用水煮或用火烧熟之后,切成3厘米左右长的小片,放入木臼内加一小块生姜用石杵捣烂,但不宜捣得太细,只要能分出肉丝即可。待肉松舂好后,出碓,放入碗中再加辣椒、盐巴、花椒、味精和其他香料即可食用。肉松的味道清香,是一道很好的下酒菜,麂子肉松的味道更好,常用以招待贵客,鸟、鳝鱼、泥鳅、干鱼肉松也别有风味。

3.白旺

这是当地彝族尼苏颇杀牲宰禽待客宴席上常食的一道生菜,旧时多数成年男子都特别喜欢吃。白旺是用山羊血、猪血和可生食的常绿蔬菜、野菜为主料烹制而成。其制作方法:用一底部撒有少许盐的盆盛接宰杀山羊、猪时流出的血,用筷子顺同一方向(不可逆向)飞速搅动,血起泡沫后放着待用。割适当的瘦肉或内脏等,用炭火烧熟后剁细放入血盆中。再将适当比例的白菜、萝卜、苤菜根、蒜叶、蒜泥、鱼腥草等常绿蔬菜和野菜切细,并将其全部倒入盆中,再加辣椒、草果面及加冷开水等认真搅拌。最后撒上一层于焙香捣碎的花生米,半小时许结成块后,用尖刀划成若干小块即成。白旺色鲜红带绿,味香甜辛辣,是传统节庆、婚丧时杀牲待客中必不可少的饮食品种。[2](P205)杀猪宰羊待客时,宴席上若有一碗白旺,以此表明了主人家宰杀的猪羊是健康的,也是当场宰杀的猪羊,不是不动刀死亡的猪羊。宰杀鸡鸭鹅待客时也如此,在鸡鸭鹅生血中加苤菜根、蒜叶、蒜泥及味精、盐巴等,端上桌食用,不然客人怀疑鸡鸭鹅是否是健康且正常宰杀的。

4.凉拌生菜

这是当地彝族尼苏颇杀牲宰禽待客宴席上常食的一道生菜,其主要原料有精瘦肉、萝卜根、白菜、葱、蒜、韭菜、苤菜根与叶、鱼腥草、车前草等。烹制方法是将精瘦肉剁细放入油锅中爆炒少倾,加少许肉汤,待精瘦肉煮熟后装入碗中放凉待用。然后将切细的其他蔬菜和野菜与精瘦肉搅拌均匀,最后加盐、辣椒即成。此菜新鲜、清凉、解腻,最能醒酒,适合在油腻较大、喝酒较多的时候食用。

(三)昆虫食品的烹饪技术

由于地理环境和传统食俗的影响,人们一般厌食昆虫。然而,科学表明,许多昆虫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一种很好的食物,而且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食昆虫的习惯。当地彝族尼苏颇也有食昆虫的习惯,他们吃的昆虫主要有以下几种。

1.蚱蜢

其食法是将此虫用沸水烫死,淘净晾干后用菜油炒香。此菜味道脆香,为下酒佳肴。田蛐蛐,俗称埂土虫,此虫终年生息在半干半湿的泥土或稻草混泥土中。食法与蚱蜢基本相同,其味香膽可口,小孩尤为嗜食。

2.竹蛹

此虫栖息在竹节里,竹节里若有了此虫,竹便逐渐萎枯。人们一旦发现即破竹而取此虫。吃法多用菜油炒香,也可用火烤食,味香如豆。

3.臭屁虫

此虫终年在草丛中,食法是将它的尾部和内脏挤去,洗净晾干,炒而食之。其味喷香可口,外来客人第一次品尝,绝不会知道此食品为臭屁虫。

3.蜂蛹

蜂蛹种类较多,有黑土蜂、葫芦蜂、白脚蜂、小绿蜂、黑毛蜂、熊蜂、假蜂、蜜蜂、黑夜蜂等数十种。黑土蜂、葫芦蜂的蜂蛹食法与竹蛹基本一致,味香如豆,为待客下酒之佳肴。

4.荔枝虫

其亦称绿臭虫。它栖息在荔枝树干上。食法可以将其蛋煎吃,或用菜油炒香食之,味鲜可口。

5.蝉蛹

此虫是蝉之幼虫,栖息于树干的蝉壳内。食法是先用开水将蝉蛹烫死晾干,用菜油炒香,味香如豆,为待客下酒之佳肴。

6.蝌蚪

此虫是蛙之幼虫,栖息于池塘、溪塘之中。食法是将蝌蚪的尾及内脏去除,与糯米熬成稀饭食之,味鲜可口润喉,女性长者尤为嗜吃。

7.虾巴虫

此虫多栖息在田埂内,食法与蚱蜢同。

笔者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以上食虫习俗,因地而有异,有的不仅仅是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所独有。如蜢蚱、蜂蛹、绿虫、蝉蛹,当地彝族其他支系、汉族、瑶族、傣族、拉祜族、壮族亦多喜食,并是当今都市餐桌上的佳肴。[3]

(四)饮料的制作

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传统的主要饮料为酒和茶,男子大都嗜酒好茶。当地彝族尼苏颇传统酿制的酒分焖锅酒、小锅酒、苦辣白酒、甜白酒等。焖锅酒,顾名思义,就是酒不往甑外流,而是直接从甑内焖了抬出来的酒,这种焖锅酒,酿制方法很有特点。其方法是先把谷子、或高粱、或荞子、或大麦蒸到皮破肚裂,待凉后拌上酒曲装入罐中密封数十天,再取出装进甑里,在甑内顶端中间安放一个接酒的器皿,用铁锅或铜锅,口朝上紧盖在甑口上,锅里装有凉水,并经常换,以保持冷凉。烤一个小时许,揭锅取酒。若酒度高,还可以加火续烤。这种焖锅酒,具有香醇、醇厚、口感爽,酒度适中的特点,一般不易醉人。[3]

小锅酒,亦称铜锅酒,其酿制方法与“焖锅酒”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酒往外流出,并用酒壶接酒。因酒外流接酒,随时可以掌握酒度。

甜白酒。先把糯米蒸熟,倒入大盆中冷却,将酒曲洒在冷糯米饭中搅拌均匀,然后把盆封好,让其充分发酵,七天后取曾发酵后糯米饭加兑冷开水饮用。甜白酒是传统婚礼中必备的饮料之一,若甜白酒甜,认为这对男女婚姻可白头偕老。若不甜,这对男女婚姻不会长久。甜白酒在原始宗教“咪嘎哈”节祭活动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饮料之一,主祭人毕摩代表“阿龙”战神、保护神到每家每户送福禄时,必送一碗甜白酒给村民住户,以示送到了福禄。而苦辣白酒,在糯米饭充分发酵的基础上,再把甜白酒装入罐中密封起来,置于清凉通风处,天气热时,20天后即可取出饮用。放置时间越长越好,过半年后,糯米饭完全化成的酒水,没有酒糟,利用率极高。饮用时兑冷开水饮之,味苦略辣,故称苦辣白酒。[1](P119)

除此,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虽有种茶采茶的历史,但大多不喜欢饮茶。饮用的多是“松萝茶”和“香芝麻茶”的野生植物。“松萝茶”,学名不详待考,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松林地带,每年秋天采集,晾干备用。饮用时可以直接开水冲泡,也可以用铜壶煮过后倒出饮用。其味清香可口,具有利尿、解热、消炎、接骨的药物功效,当地彝族尼苏颇至今仍酷好饮用“松萝茶”。

“香芝麻茶”,当地汉族俗称“香条”,学名不详待考。一种丛生木本植物,喜生长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上,每到冬末春初采集,置于屋檐下晾干备用。每至春夏,常用铜壶煮水饮用,煮水前要将“香芝麻茶”拿到火塘边烘烤呈黄色,发出清香后放凉投入铜壶的沸水中,再煮数分钟可倒出饮用。当地彝族尼苏颇常用此茶水泡生蒸饭,具有解渴、清凉、醒脑、清香的特点。

四、进食文化礼仪

(一)进食餐数

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根据生产生活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进食习惯,他们大多实行早中晚三餐制。由于耕作的田地路途遥远,人们一般是天亮就出工,天黑才能回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餐饭二热一冷,早晚两餐在家吃饭,中午用盛器带到田地里吃冷饭。因而,每家墙壁上都挂着几个专门用来带晌午饭的竹筒。此外,有的地区,如家中来客或节庆都有食宵夜之俗。

(二)居家进食礼仪

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居家食俗礼仪分日常食俗和来客食俗两种。昔时日常食俗吃饭时儿媳绝不能与男性长者尤其是丈夫的父兄和堂父兄同桌就餐,自家女儿可以同桌就餐,但家中有了嫂子之后,女儿们陪嫂子另安桌子吃饭。即使这样,作为媳妇的女子,一般情况下也只能站着吃饭。家中来客要宰杀鸡鸭招待,但忌讳杀独只鸭子招待宾客,他们认为这样一是不礼貌,二是不吉利。若是只能杀一只鸭子时,至少要拿一枚鸡蛋与鸭肉同煮,以示杀一对鸡鸭。否则,杀只独鸭子,鸭嘴是秃的,鸭爪又是连在一起的,认为主客之间盘不出什么感情,是主客间来往断绝的象征。鸡鸭煮熟后,头脚不能砍碎,鸡脚要留得大一些,并把头脚特别是鸡头鸡脚要敬给客人,客人也可将它转赠给同桌的最长者。另外,鸡鸭肝、胗要敬给宾客及桌上的长者。

不论是家人吃饭,还是来客喝酒,一般要先给年长者斟酒,若是在请客的正式场合,每张桌子有专人负责给客人斟酒上菜。斟酒时,要从客人中年岁最长者斟起,然后依次给大伙斟酒,最后还要倒一点给最先倒的杯子中,以示斟酒首尾相连,团团圆圆,众人一心和睦。开餐时,若同桌有年长的妇女,必须先让她吃,其他人才能动杯拿筷,这显然是一种母系氏族社会的遗俗。席间敬酒,只有小辈向长辈敬酒,绝不能相反,特别是正式宴席上,不论斟酒还是挟菜给宾客时,务必按逆时针方向逐一斟酒或挟菜,绝不能相反。

(三)野外进食礼俗

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野外进食不论是狩猎、采集或者野外祭祀中进食,一般情况下,不论多寡,人均一份,任何人不得特殊,不会因为年龄长幼、体力强弱而分配不均。比如一个初次“出征”的少年猎手,在长途狩猎过程中,不会因为力弱年小而被群体抛弃,相反,他在其中得到的食物和狩猎品,与“身经百战”的壮年猎手所得的完全相等。在野外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所分配的食物也是每人一份,因自己年幼或食量少而吃不完的,允许转给他人。显然,这是古代先民在食物无固定来源的历史时期,为平衡食物,维系全民族生存所做出的最佳选择,是原始社会分配生产资料的平均主义的遗俗。

五、食俗文化特征

一定民俗的形成,与其社会环境、地理特点、气候条件等有密切的联系。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祖祖辈辈都是山地农耕民族,长期居住繁衍在山区,居住环境气候冷凉,因而,形成了他们世代相袭的食俗特征。

(一)共食文化特征

共食是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世代相袭的食俗文化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除红白喜事和过年过节外,还有许多集体性共餐的现象。如集体狩猎之后,举行村社性的某种公祭活动,扫寨邪、祭风神、祭火神、祭雷神、祭河神、招村寨魂、祭土地神等等中杀牲祭祀,大家即地共同进餐。甚至平时大伙高兴了,可以约上几个人,凑钱买一条狗、一只山羊或一头小猪,动手宰杀“打平伙”,在村外找个地方野餐。特别是滇南红河、元阳、石屏等县山区彝族尼苏颇,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的“男女青年歌舞宴会”。此“宴会”一般是甲村未婚伙子邀约乙村未婚姑娘,甲村未婚伙子凑钱买猪或鸡盛情宴请乙村未婚姑娘,宴席上男女青年集体性饮酒对歌、谈情说爱,通宵达旦。歌舞宴席结束,甲村未婚伙子赠送一猪腿给乙村未婚姑娘,以此表示感谢,还包送糯米饭给姑娘,作返回途中晌午饭。随后,乙村未婚姑娘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备一只公鸡、糯米饭、糖果、烟酒等若干回请甲村未婚伙子,这样你来我往数次后,不少男女青年成为知己,喜结良缘。总而言之,共食是表现他们亲密、团结、友好、和善的气氛,又是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也是原始食俗的遗风。

(二)生食文化特征

生食是人类最初的进食方式和习惯,当人类尚处于蒙昧时代的初级阶段的时候,其食物是以采集植物果实为主,不经任何加工的直接食用,那时候的饮食,只是满足人类自身生理的需求,以维持生命的延续。到了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人们掌握了火的特性之后,人类的进食方式和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开始吃上了用火烧熟的食物,因而当今很多民族仍使用“烧”或“烤”制食物的方法,这可以说是他们历史上从生食到熟食转变的遗迹。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普遍传承并保留着生食习俗,除了生食的野果和水果之外,在当地彝族尼苏颇现代生活中,仍然生食的野菜比较多,有山间沟边的水芹菜、车前草、鱼腥草、鸡脚菜、香椿等;喜欢生食的植物块根如葛根、鸡参、马蹄叶等;喜欢生食的菌类如奶浆菌、松茸、黑木耳等;栽培蔬菜中喜欢生食的就更多了,如韭菜、苤菜、薄荷、地椒、香蓼、芫荽、葱、蒜、草果芽、姜叶、生菜、白菜等,此外,还有动物的血和肉,并以猪血、羊血为主。这不能不说是“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和“茹毛饮血”的原始遗风。但从科学卫生的角度考虑,这种生食习惯应加以改革。

综观所述,即使滇南红河彝族尼苏颇或多或少保存和传承着“茹毛饮血”的原始遗风。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地彝族尼苏颇经济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传统优秀的食俗文化加以保留和发展的基础上,他们的食俗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烹饪方法和食材制作越来越来科学、食俗文化越来越来丰富多样,食物的合理性和营养成分越来越凸显。

[1]红河彝族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红河彝族辞典[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龙倮贵.试析哈尼族传统食俗[A].戴庆夏主编.中国哈尼学(第1辑)[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3]毛家声.焖锅酒[A].毛佑全等编.哈尼山乡风情录[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刘祖鑫)

(红河学院,云南 蒙自 661199)

Study on Traditional Nisupo Food and Custom Culture of the Yi People in Honghe Prefecture of South Yunnan Province

LONG Luogui

(HongheUniversity,Mengzi, 661199,YunnanProvince)

Nisupo is a Branch of the Yi nationality, it distribution in the Honghe prefecture in the South of the Yunnan Province. it gradually formed be full of wit and humored local ethnic characteristics The traditional food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wing?to?the special Living environment, soil and climate. Nisupo has variety of food, foodstuff , meal and custom civilization rich, it reflect the Nisupo has rich?and?variety traditional meal and custom civilization, meanwhile it Load bearing Legacy the traditional meal and custom civilization.

Honghe Prefecture; Yi Nationality; the Meal and Custom; Civilization; Discuss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中国彝文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及其数字化建设”(项目编号:13&ZD142)子课题“滇南、滇中、滇东南彝文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2014年度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资助项目“云南彝族重要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SYSX201420。

2016 - 10 - 15

龙倮贵(1963―),男,彝族,红河学院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彝族、哈尼族传统文化及“三农”问题。

K892.25

A

1671 - 7406(2016)11 - 0079 - 05

猜你喜欢
食俗滇南红河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A New Species of Trimeresurus Lacépède,1804 (Squamata:Viperidae) from Southwestern China,Vietnam,Thailand and Myanmar
红河学院作品选登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滇南彝族传统禁忌基本内涵与社会功能
清代山西婚丧食俗探析
赣南食俗文化的体验式旅游开发探析
浅析满族婚礼中的食俗文化
论珠海岁令时节食俗的形成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