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2016-03-28 14:10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院校能力

杨 能

论云南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杨 能

地方本科院校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需要。笔者拟以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为对象,从翻译课程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从课内改革、课外训练和师资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找出一条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使当代大学生在翻译领域具备较强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云南;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原则

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2015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一些本科院校是在原有专科基础上新建的,虽然名称‘升格’了,但办学思路和能力并不一定同步‘升格’,有些甚至出现了就业难、招生难并存的现象。转型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这些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同时,地处西南的云南省既具有“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的优势,又搭上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快车道,面对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已成必然,只有内涵式发展,优化学科建设,积极调整办学思路,“整合连贯型”发展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好地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学生的市场竞争力,适应社会大发展的需求。翻译课程在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中虽然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但学生的整体翻译能力仍然偏低,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翻译课程的现状及不足

翻译学作为一门单独学科虽然被提出来已有多年,但在大多数的地方本科院校中仍然属于边缘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云南省地方高等院校中,翻译课程一般由《翻译1》和《翻译2》两门课程共同构成,开设在英语专业第五学年和第六学年,开课时间两个学期,共4个学分,72个学时。该课程属于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学习英汉互译的理论及技巧,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包括:翻译的基本理论及技巧、英汉语言的比较等。教学对象一般为本科三年级学生。教材使用情况因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大多为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目的主要在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英汉互译能力。

虽然各高校所开设的翻译课程符合大纲的要求,但在实际授课中有诸多不足,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翻译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先天不足。云南省的高校均没有设置翻译系(大理大学201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翻译专业学生),翻译课程只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一般为三年级),课时设置相对较少;与翻译相关的课程(如《百科知识》、《汉语写作》、《文学翻译与赏析》、《非文学翻译与赏析》)几乎不开设,翻译课程更多的是针对专业八级考试,缺少灵活性和多样性;翻译课程一般都不做主干课程加以建设,同时与翻译相关的特色项目申报较少。从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代码表中所列出的学科分类来看,没有翻译学的独立地位,与翻译学研究相关的学科主要有“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翻译学的研究领域被肢解在这些学科中,难以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为从事翻译学研究的学者申报相关课题造成了极大的限制,也制约了翻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1]此外,学生英汉语基本功薄弱导致翻译能力(英汉翻译/汉英翻译)整体偏低,这从根本上使得教师的授课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其次,翻译课程教师团队匮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优秀的教师团队是保证高质量课程的前提。云南的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翻译教学的教师专业背景大多是英语语言文学,基本上是半路出家,翻译只是教师个人爱好,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职业性;承担翻译课程的教师团队薄弱,一般只有1―2名教师,而且他们还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学任务,双肩挑或多肩挑现象比较普遍;承担该课程的教师自身几乎不涉足翻译实践活动,虽有一定的理论造诣,但缺少翻译实战技巧和经验。

再次,受到地域的限制,学生实践机会较少。翻译能力的提高不能只依靠翻译理论的讲解和掌握,更多的是大量的翻译实践。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进入译协或翻译公司实习机会较少,缺少真实材料翻译的经验,跨学科材料翻译能力不足,对翻译流程、项目管理、任务分配等较为生疏,导致翻译耗时费力而质量一般。

二、翻译能力的培养方式

在谈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方式前,有必要弄清什么是翻译能力?对于翻译能力,国内外都有不同的阐释。阿尔布雷希特·诺伊贝特(Albrecht Neubert)将翻译能力归纳为5个参数: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Bell将翻译能力划分为5种知识,即目标语知识、文本类型知识、源语知识、现实世界知识及对比知识。杨志红、王克非则指出翻译能力是一种交际能力,不仅指译者对语言规则、翻译原则等陈述性知识的掌握,而且指译者根据交际情景充分调动内在知识完成交际活动的能力,由包括双语能力在内的多种能力组合而成[2]。Beeby认为翻译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转换能力、语言对比能力、语篇对比能力和非语言能力。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家研究组PACTE将翻译能力模式分为6个维度:交际能力、非语言能力、心理生理因素、专业操作能力、转换能力和策略能力。而国内专家也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能力加以阐释[3]。苗菊指出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识别、描写、界定、分析它的构成,目前正处在探索阶段;它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应该由一系列相关联的能力所构成;进而从3个视角将翻译能力划分为3个范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概括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4]。姜秋霞、权晓辉则认为翻译能力至少应包括4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审美能力和转换能力。刘宓庆把翻译能力分解成5个方面: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5]。综上所述,对于什么是翻译能力,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不同的阐述,但归纳起来主要涉及:双语能力、审美能力、跨文化能力、文本能力、百科知识能力和交际能力。

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素质,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6](P25)。结合翻译能力的定义和培养目标,针对云南省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既能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又能拓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办学思路。

(一)加强课内改革

课堂教学是翻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于培养复合型的翻译人才,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要加以改革。一是教学内容多样化。传统的翻译教学一般以固定的教材为主,课后练习为辅;讲授主要以翻译理论居多,翻译实践内容单一。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根据地方特点,实时更新教学内容,避免“一本教材走天下”的情况。翻译课程内容既要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要注重非文学材料的翻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针对在云南省“桥头堡”建设中发挥作用的一些专业领域,开展与其相关的行业翻译,如:机械、化工、生物、医药、能源、烟草、电子、食品、旅游、教育、文化等。归纳起来就是5大类:(1)化生、医药;(2)机械;(3)民族文化、教育、旅游;(4)光电、通讯;(5)能源。[7]教师可根据类别搜集相关资料,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翻译材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填补部分翻译领域的不足,如民族地区的民族典籍翻译和整理,民族医药翻译,旅游地区的景区翻译、导游词翻译等。二是要教学手段多样化。合作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任务型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被广泛应用到课堂中,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评价。高质量的译品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师生思想的碰撞,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从不同角度解读问题。三是增设《汉语写作》和《中国传统文化》(以讲座形式开展)。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作品鉴赏能力。四是考核手段多样化。淡化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注重形成性考核。翻译课程主要以随堂练习和经典案例为主,阶段性的翻译测试、课堂翻译比赛、班级“翻译之星”评比、翻译小论文、译品赏析及心得体会都可作为考核方式。通过课堂内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扎实的双语转换能力,英汉语言的表达能力,为课外实训提供结实的语言基本功。

(二)加强课外实训

对于云南省的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不能只依赖课堂训练,还需要课外的大量实践练习。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建立自己的翻译实习基地比较困难,但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两种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学校可在校内与校外办合作形式的翻译研究所。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来承担学校的文件翻译任务,承接部分校外翻译任务并收取一定的劳务费。其次,和校外相关部门合作:学校加强与政府外办及译协、翻译公司、涉外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各取所需。根据《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提供的数据,我国语言服务业人员约为119万,其中翻译人员占53.8%,约为64万人。全国语言服务企业雇佣的兼职人员达到330余万人,兼职人员与企业全职员工的比例约为2.8∶1。[8]由此可见,目前许多翻译公司、企业需要大量专、兼职的翻译人才,而高校的外语专业培养了大批有翻译理论知识和一定翻译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翻译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云南省地方本科院校目前的翻译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缺少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翻译教师。很多讲授翻译课程的教师只是偶尔做些翻译,且很少涉及跨学科材料,有些翻译教师甚至自己不做翻译。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学生毕业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翻译时,更多的是讲求实践能力,而非理论知识,他们要能应付各种类型的翻译资料。因此,教师的翻译实践能力能更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翻译实践经验。其次,教师学科背景单一。翻译是一门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的课程,涉及到语言学之外的多学科领域,包括文学、哲学、美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IT技术等等,综合性较强,因此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较高。而地方本科院校讲授翻译的教师,其学历背景大多为英语语言文学,课程教学中的翻译也多以文学材料为主,翻译材料缺乏多样性,无法与市场需求接轨。再次,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外出学习机会较少,这也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对翻译课程前沿发展的了解。

基于以上几点认识,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翻译教师的队伍建设。第一,鼓励教师攻读翻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通过学历提升,夯实翻译理论功底;第二,鼓励具有翻译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教师积极辅修一门跨学科科目,同时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地域特色,积极申报与翻译相关的课题,开发校本翻译教辅材料,加强翻译课程建设,彰显地方特色;第三,积极鼓励教师到名校进修、访学,有条件的学校直接到国外学习;第四,聘请译协、外办或翻译公司的相关专家直接到校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案例讲授、定期讲座、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解决学校“理论强、实践弱”的现状。

三、结论

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学生英汉语的基本功底、强大的翻译教师团队、合理的翻译课程设置以及科学的实训场所建设。高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任务,而地方高校还承担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对于云南省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地域特色,在翻译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广开门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也为学校以后开设翻译专业或申报相关硕士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1]罗列,穆雷.翻译学的学科身份:现状与建设[J].上海翻译,2010,(13).

[2]杨志红,王克非.翻译能力及其研究[J].外语教学,2010,(6).

[3] PACTE.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Hypothes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A]. A. Beeby, D.Ensinger & M. Presas(eds).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 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0.

[4]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5]穆雷.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四)[J].上海翻译,2006,(2).

[6]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庞雪峰.以云南桥头堡建设为导向的翻译硕士(MTI)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10).

[8]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R].2012.

(责任编辑 朱和双)

(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On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bility of English Majors of Local Universities of Yunnan Province

YANG Ne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

Local universities serve as the main force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producing high-profile graduates to promote local economic prosperity. To produce high-profile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is required by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ies themselves as by the needs of market econom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s as his research subject English majors of the local universities and, departing from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ranslation courses offered, suggests that en effective way might be found to enhance the translation ability of the English majors from three aspects - classroom reform, extra-curriculum training and faculty upgrade - to ensure that our graduates are translation-competent and competition-ready on the employment market.

Yunnan Province; local university; English major; translation ability; training principle

2015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5Z190;2015年度楚雄师范学院学术后备人才资助项目“楚雄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构建研究”,项目编号:XJRC1510。

2016 - 09 - 28

杨 能(1980―),男,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教学。

H315.9

A

1671 - 7406(2016)11 - 0105 - 04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院校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