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满族婚礼中的食俗文化

2016-06-28 01:05李和欣
当代旅游 2016年4期
关键词:满族婚礼

李和欣

摘 要:满族婚礼食俗的形成受其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入关前满族的婚礼食俗较为简单古朴。至清入关后,满族的婚礼食俗在满汉交融的情况下,出现了“满汉同俗”的文化现象,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其婚礼食俗的形式、程序以及礼仪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开发满族婚礼食俗要基于真实历史的条件下,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传承和保护满族婚礼食俗。

关键词:满族;婚礼;食俗

满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清入关后,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的各类习俗出现了汉化的现象,其中也包括婚俗的变化,其婚礼食俗不断融入了汉族的食俗礼仪。与其他民族一样,满族对婚礼十分重视,并且都要有隆重热烈的婚礼之食,满族人对婚礼的传统礼俗也极为注重。不同的阶层有其不同的食俗文化,中上层阶级的贵族讲排场,重体面,逢婚礼大事不仅大摆筵席,且要声势浩大,相互间的往来庆贺和馈赠之礼也络绎不绝。下层社会的婚礼宴席虽不及贵族的场面,但也要备置酒席,礼待宾客。

一、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满族婚礼食俗

满族注重婚礼的礼俗传统,尤其对婚礼之食及婚礼排场格外重视。满族人一般认为,在婚礼期间要大摆筵席,大宰牛羊,方可尽兴而归。这种习俗与满族武力征服国家有一定关系,作为战争的优胜方,满族权贵在一开始就具有极强的占有欲和掠夺能力。而清朝自始至终“首崇满洲”的基本国策便全面保障了满人特别是中上层阶层的优越生活。因此在食生活上,满族贵族比以往历朝贵族更讲究排场和阔气。特别是作为重要盛典的婚礼场合,虽然这种尚食的风习由于财力的贫富和地位的尊卑会因人而异,但满族人依然在婚礼期间饱餐畅饮,大摆筵席。17世纪初叶的满族人认为婚礼的盛大程度取决于宰杀猪羊牲畜的多少,婚嫁的男女双方“两亲家”都要宰杀牲畜大事操办,以宰牲欢宴来庆祝婚礼,以宰牲多少以示隆重和欢愉程度,事实上也是当时草地民族历史久远的文化心态和传统的风俗习惯。

后金汗国建立的前一年,努尔哈赤就曾对这种传统的婚礼食俗习尚实行了抑制政策:“诸贝勒之子娶妻设宴,可宰牲九只。诸大臣之子娶妻设宴,可再生六只。女之父家养女受苦类,勿以杀牲还礼,嫁女时可白食之。男子既得妻室,应由男家之父杀牲。”高瞻远瞩的努尔哈赤认为婚礼尽兴“宰牲”饱餐的粗陋敦厚风习亟需改进,然而却受到了大臣提出的反对意见:“婚嫁筵宴,两家亲宜多杀牲畜,杀牲少则筵席无趣矣!”以宰杀牲畜来衡量婚礼盛大和家族地位的陋习实则粗鄙,因此努尔哈赤认识到婚庆时将“宰牲”作为单纯性消费,与他的“杀牛羊做面食与掘壕筑城者食之”的生产性消费意义不相同。努尔哈赤对婚礼礼俗的抑制政策,一方面用抑止宰牲政令来扶植崇俭的新观念;另一方面在经济上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以培植经济实力;而“勿以杀牲还礼”实则开始在文化上向中原儒家文化的男子中心、夫家本位婚姻礼俗靠拢接轨。这体现出努尔哈赤在改革中逐渐规避满族陋习,学习中原文化的决心。

皇太极时期继续实行努尔哈赤的改革政令,除了延续节俭的婚礼食俗之外,更下令重新规定自亲王到庶民的婚礼宴制,自上而下的规制婚礼宴席的数量和规模,如和硕亲王娶亲,准宰牲畜五九之数,设席六十桌,备酒六瓶;超等一等公娶媳设宴,准宰羊十二、备酒三十瓶,设席二十桌;庶民娶妻设宴,准宰羊二,备酒五瓶…”且在官员等级上也有明确规定,“未分居之子从其父,已分居之子视其品级,”显然皇太极是将努尔哈赤的政令更加细化,这种做法能防止官员婚宴的铺张大作,也可防止分居的父子仍沿用其父高官而奢侈大办。此外,对于逾越规制的人则规定:“倘越制多杀,多用,还礼,则依法罪之。”此法可以使人们在法制的约束下按礼制举办婚宴。这种约束政令自努尔哈赤建国以来便一直延续下来,用极权政治对社会风气进行管制,使满族婚礼的食俗风尚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清入关后满族婚礼中的食俗改革

1644年清入关后成为了入主中原的胜利者,作为统治阶级,满族在文化政策和建设上需要新的规划。但是在汉人统治了数百年的中华文化的氛围中,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又要适应汉族文化,对于清统治者来说是一个严肃且艰巨的问题,因此满族皇帝在决策上无可选择的走上了一条“外满内汉”的道路。面对新的政治形势和历史任务,满族的权利集团着眼于大局,对于入关后的统治政策需要全面的调整和重建。然而满汉通婚在入关前就已存在,且这种现象是满汉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和习俗融合的结果,其间有婚礼食俗的变化影响存在。尽管入关后的满族具有强烈的等级意识,满汉联姻事实上是比较少见的,然而其婚礼食俗的礼仪已经开始在社会中悄然变革。

入关以后,经顺治初年的改制,满族皇族、亲王以下的婚礼宴仪比皇太极时期的礼制繁缛许多,“顺治间更婚制,限贝勒以下罢用珠缎。赐婚,王公诣中和殿或位于宫谢恩,其子未受封者,婚礼视其父,已受封则从其爵。”其中“更婚制”是顺治为了化解汉人对于满族普遍的敌对态度和抵抗心理的政治手段,满族贵族在婚礼食俗上变得更加有规制和体系,且等级十分分明,在筵席的数量、食原料的种类以及具体食品品种名目等方面有着其明确的规定。“凡遇和硕格格等嫁于外藩,有成婚筵燕一次,谨将筵燕牲只茶酒数目,会同酌定,下嫁朝臣郡王成婚,设筵五十席,酒五十瓶,羊三十六只,茶五十桶;县主,设燕四十席,酒四十瓶,羊二十七只,茶四十桶……”然而这些婚礼及食俗在很大程度上是追随统治阶级的意志形态,表现形式也仅是象征性的。随着满族文化逐渐融会于中华文化的潮流之中,满族婚礼尊贵和独特的形象,于清末时也已是貌合神离,而满族婚礼中的食也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其婚礼之食俗逐渐融合于满汉文化结合的生活之中。

在汉族等婚礼习俗的影响下,清代满族吸收了汉族的风俗而逐渐形成了一套新的婚俗礼仪,包括通媒、定亲、迎亲、坐帐、开脸、拜堂、会亲、回门等程序,而满族的婚礼食俗也逐渐融入在新的婚礼仪式中。满族男女双方在通媒、定亲后,男方需要准备聘礼,其中有食品,俗称“双猪双酒”和“单猪单酒”。还要准备印有红色喜字的馒头,里面装有枣儿和栗子等。女方收下食品后将馒头分给亲友,同时将牲畜饲养或变卖。满族婚礼一般持续三天,头一天男方由全福的长辈人布置好洞房,被子四周放上枣子、花生、桂圆、栗子,中间放一个如意,意味“早生贵子,万事如意”。第二天清晨,新娘由其兄长护送出嫁,在婚宴中,要聘请厨师准备婚礼宴席,称吉棚,冬日搭暖棚,夏日搭凉布棚。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后,要吃拉拉面,也叫吃“克食”,意思是吃撤下来的祭神祭祖的供品。婚礼仪式过后是祝吉,正午时分,将神桌摆于院内,供猪哈力巴肉 ( 猪肘 ) 一方、酒三盅,由萨满身穿吉服致祭。新郎新娘在神桌前跪拜受吉。萨满在神桌前单膝跪,用满语朗声念 《阿察布密歌 》( 合婚歌 ),每念完一节,用刀切肉一片,抛向空中,向地酹酒一盅,俗称“撇盏”,围观者欢笑喜庆。婚礼的最后仪式是合卺,即饮交杯酒。祝吉之后,新人回到洞房,由全福之人斟满两杯酒,新夫妻各呷一口,互相换杯,再饮一口,即为“合卺礼”。行合卺礼之后,接着吃子孙饽饽和长寿面,然后男女争坐被上,以为吉兆。这里我们已经看不出1644年之前的旧俗了,这几乎是满汉礼俗结合下的新的习俗。并且在地域文化、经济实力和时代变革的影响下,逐渐摆脱满族婚礼食俗的固定模式,尤其是清末年间,早已是“满汉同俗”了。

三、满族婚礼食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满族婚礼食俗是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财富,在历史的进程中满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风尚,满族婚礼食俗作为其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开发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阶段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开发中,对于满族婚礼食俗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开发满族婚礼极其食俗文化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纵观现阶段的满族食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仍保留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尽管清王朝早已覆灭,满族婚礼食俗的民族特色似乎早已失去原始的味道,但其食物原料、烹饪技艺以及民俗风尚仍依稀可见。因此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应重视保持其民族特色,使现代人能够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传统饮食。如满族婚礼食俗中有吃面食的习俗,“合喜面”、“拉拉面”以及“子孙饽饽”都是满族婚礼食俗中的特色食品,我们可以发掘其真实的面貌,并制作成有特色的饮食,从而吸引人们的关注。除此之外将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的旅游者不再拘泥于观看的阶段,更渴望亲身参与其中。因此可以安排旅游者亲身体会满族婚礼以及食俗,不仅可以体验少数民族婚礼的乐趣,更可以品尝特色的民族饮食,如婚礼中的“坐帐”、“开脸”等,有别于日常的婚礼和饮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其中,会使旅游者对于满族饮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从而增加旅游者对于探索饮食文化的兴趣。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满族婚礼食俗文化的现代传承更显的尤为重要,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简单的传承,更要基于真实历史来创新发展,结合现代社会的变革,为其注入新鲜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赵荣光.满汉全席源流考述[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

[2]邸永君.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满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满族婚礼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Country Driving
铺满鲜花的婚礼通道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多趣婚礼
“全国满族自治县文学创作展示”活动拉开序幕
毛南族婚礼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