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认知特性的聋哑学生无障碍教学探讨

2016-03-27 19:18杨小义邓新梅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聋哑手语可视化

杨小义,邓新梅,王 滔,徐 静,李 丹

(1.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1331; 2.重庆科技学院 图书馆,重庆 401331)



【博士论坛】

基于视觉认知特性的聋哑学生无障碍教学探讨

杨小义1,邓新梅2,王 滔1,徐 静1,李 丹1

(1.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1331; 2.重庆科技学院 图书馆,重庆 401331)

针对聋哑学生教学中师生间难以进行深度沟通困境,探讨基于视觉认知特性的聋哑学生无障碍教学对策。讨论了聋哑人群与健听人群的认知差异,剖析了可以采取的无障碍教学策略,研究了基于“互联网+”思维发展聋哑人群教育的教学思路。最后,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出了构建基于“互联网+聋哑学生无障碍教学”的对策建议。

特殊教育;聋哑学生;视觉认知;互联网思维;辅助教学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聋哑人群所面临的沟通交流困难与健听人群相比,由于手语传递的语言信息只能“看”不能“听”,感官功能缺陷导致的沟通交流障碍使这个弱势群体融入社会面临诸多困境。尽管有聋哑人群表演《千手观音》精美绝伦令世人振奋的范例,但我们要记住:她们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获得成功的,其中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常人很难想象的。《千手观音》范例启迪人们:发挥聋哑人群视觉语言优势,经过努力奋斗也可弥合听力障碍而取得成功,与健听人群一样同样可以为圆中国梦做出卓越的贡献。因此,为帮助弱势聋哑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探讨基于视觉认知特性的聋哑学生无障碍教学显得更为重要,也是我们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

二、学习困境与认知差异

(一)聋哑人群的学习困境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健全人群的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借助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规律及相互间联系,区别认识过程的;聋哑人群的思维并非必须以语音语言为载体,而是经历了形象思维、手语思维与文字思维3个阶段,在思维方式上与健全人群是完全不一样的,其中,形象思维阶段是在没有语言的条件下去解决思维问题的。形象思维,包括视觉印象,还有听觉、触觉、心情、病痛感觉等的印象,并基于这些印象建立对过去或未来的想象,因此形象思维是不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手语思维阶段是在学习掌握一定量的手语后,其思维工具开始向手语转变,在想象某个过程时,是在脑海里打了一遍相应的手语,这个时期,手语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交错进行的,但思维活动内容可借助手语、表情与肢体动作加以表达;文字思维阶段,其思维基于手势语言,聋哑人群开始基于抽象的文字语言进行思维。由于聋哑人群的思维载体发展到文字语言思维时,其思维载体是视觉上的语言系统,因此,文化层次的高低决定了聋哑人群是否能形成以文字语言为载体的思维活动,语言是词汇和语法规则的总和,但是手语的表达能力存在诸多局限性,因此这正是聋哑人群所面对的学习困境[1-2]。

(二)聋哑人群的认知差异

认知作为科学术语,其涵义也可以叫做认识。认知是人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认知的概念涵盖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其实所指的就是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人类的认知表现出以下特点:① 多维性: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考察问题时,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因此要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知,必须承认其认知是存在多维性的。② 相对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现实社会中,事物有好坏之分,时间有昼夜之分,许多事物都是由两个相对的部分组成的,就连动物也有雄雌之分。因此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忽略认知的相对性。③ 联想性:人类的认知活动是与人的经验、理解能力等有关的,并不仅仅是感知觉的活动,其中也渗入了情感的因素,包含了个体的想象和思维成分。④ 发展性:人的认知活动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以及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等,因此人的认知功能有其发展性或历史性的特点。例如,有关健康的概念,20世纪中国人普遍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到了21世纪认识到“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一种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的疾病或躯体的残疾”。因此,认知是不断发展改变的。⑤ 先占性:人们的认识活动经常会发生“先入为主”的现象,认知的先占有时是有益的,如“吃一堑,长一智”,就是人们通过检验认知的实践效果;但在有些情况下又是有害的,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个性敏感、拘谨、内向的人易产生认知上的先占性,它与个性特征和个体的既往经历有关。⑥ 整合性:整合性意味着是个体最终表现出对某一事物的整体认知,它是综合了有关感知、记忆、思维、理解、判断等整个过程而获得的完整认知结果。只要是正常的成人都会自我修正认知错误和偏见,从而自觉进行自我调节、修正自己认知方面的错误。

聋哑人群在认知方式方面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惯于使用的第一语言是手语,仅凭视觉认知认识事物往往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局限性很大。聋哑人群可借助口语、书面语、手势语和手指语等4种形式的语言进行交流,其中的口语、书面语是健全人群惯于使用的自然语言符号表达系统,但是聋哑人群惯于使用的是手势语和手指语,即手语符号表达系统,这种手语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获得的,是其母语。与健全人群相比,聋哑人群面对的是自然语言符号与手语符号两个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在表达方式方面常常会产生相互干扰,就像中国人学习英语和英国人学习华语一样,各有各的母语,要弥合两个语言系统的词汇、语法规则等导致的差异,对聋哑人群而言只有充分发挥聋哑人群自身所具备的视觉认知优势,并弥补视觉认知方面的局限性,才能实现健听人群与聋哑人群之间以及聋哑人群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交流。

三、聋哑人群无障碍教学策略

认知是包括了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功能在内的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整个过程。上述认知功能中的任何一项功能受损都将导致认知障碍,包括感知障碍,如感觉过敏、感觉迟钝、感知综合障碍等;记忆障碍,如记忆缺损、记忆错误等;思维障碍,如思维逻辑、联想过程、抽象概括过程障碍等。聋哑人群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语言与思维障碍,研究无障碍教学交流策略的目的在于为聋哑学生构建一个无语言思维障碍的沟通交流学习平台。从聋哑人群认知差异及其表现出的认知特性着手,针对可能导致语言与思维障碍的任何一个侧面都可以采取弥补措施消除沟通交流障碍,许多学者对此都进行了专题目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为聋哑人群无障碍教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文献[3]从书面语表达角度分析研究了聋哑学生的汉语教学对策,文献[4]基于信息技术研究了知识可视化工具的教学策略,文献[5]基于VR环境研究了聋哑大学生无障碍信息交流的教学辅助系统,文献[6]探讨了高校手语翻译专业实践教学,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知识可视化工具越来越多,可视化教学已引起聋哑人群无障碍教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可视化工具可借助视觉语言将知识通过视音频、概念图表等呈现技术,使内隐知识物化以帮助聋哑人群正确解读、建构、应用及传达知识,以克服聋哑学生的听觉障碍,充分发挥聋哑学生的视觉优势。聋哑人群通过观察周边事物就可获得对事物的感知,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从而降低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基于手语规范的动画、视频等可视化媒体资源,有利于采用多种视觉语言促进我国手语的统一,消除方言性的地方手语,逐渐克服不同地区间手语交流的障碍。对聋哑学生教学而言,应当突出发挥学生视觉的独特优势,应当尽可能地将知识点等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加以活灵活现的生动表达,在学生头脑中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记,将教学内容视觉化与形象化,可避开聋哑学生的生理缺陷,调动形象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发挥聋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性,利用视觉直观地获取所学知识,也有助于聋哑学生的情感交流,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在众多教学策略中,其中的可视化教学策略可突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与交互性,现在相关教学研究在国内外已蔚然成风。在国内,已经开展的研究课题包括: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思维、教学工具、教学资源开发与可视化技术的学科应用等。总之,可视化教学正在经历从认知分析、符号体系到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其中,认知过程研究侧重于可视化教学的理论依据,符号体系研究侧重于可视化教学的信息载体,教育实践研究则侧重于可视化教学的具体应用。聋哑人群无障碍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尽管可视化教学策略有众多的优越性,但要全面地在聋哑人群无障碍教学中实现、推广和应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从聋哑学生教学理论角度考察,目前多数教师是凭借个人教学经验进行可视化教学,并没有将可视化教学系统地融入进教学设计思想中;从聋哑教学实施角度考察,缺乏蕴含可视化因素的教学理论,从而有针对性地去指导聋哑学生的可视化教学活动;从资源角度考察,更多关注的是视觉媒体资源自身的可能优势,对面向聋哑学生教学行为的资源投入不足,支持力度不够等。

四、无障碍教学对策建议

自从李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已成为各个行业最为热门的名词,其实“互联网+”就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加上一个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聋哑学生无障碍教学系统”相当于给聋哑学生无障碍教学系统加一双“互联网”的翅膀,然后助飞聋哑学生无障碍教学系统发展。“互联网+”作为国家行动计划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实际上“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的是一种推动事业形态不断发展演变的强大生命力与先进生产力,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某项事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如文献[7]探讨了“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文献[8]研究了“互联网+”时代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文献[9]研究了“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文献[10]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与专业素养发展,从上述文献中人们不难意识到“互联网+”所代表的是一种新的事业发展形态。因此,针对聋哑学生认知特性,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聋哑学生无障碍教学辅助系统,在感知技术、视觉技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更有利于整合现有的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如基于VR环境下的聋哑大学生无障碍信息交流教学辅助系统等),实现辅助教学服务环境及其技术实现手段的转型,将健全人群惯于使用的自然语言符号表达系统与聋哑人群惯于使用的手语符号表达系统进行深度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聋哑学生无障碍信息交流教学辅助系统,以克服聋哑人群由于认知特性差异导致的沟通交流障碍。

五、结束语

聋哑学生无障碍教学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上述基于聋哑人群视觉认知差异的特殊性分析,讨论了“互联网+聋哑学生无障碍教学”教学模式,该模式既有利于发挥聋哑人群的视觉优势,也有利于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在“互联网+”行动计划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互联网+聋哑学生无障碍教学”的教学模式会随着共和国的快速发展步伐而同步前行。

[1] 齐芳.关于提高聋哑学生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36):181.

[2] 田静.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聋哑学生的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5):202-203.

[3] 高彦怡.聋哑学生汉语书面语表达问题分析及其教学对策[D].长春:吉林大学,2008.

[4] 王静,罗双兰.基于知识可视化工具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技术,2008(10):15-17.

[5] 张化勋,曹旭.基于VR环境下的聋哑大学生无障碍信息交流教学辅助系统的设计[J].长春大学学报,2011,21(8):1-5.

[6] 白瑞霞,王俊珍.高校手语翻译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2(4):4-14.

[7] 张雪.“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图书馆学刊,2016(6):70-72.

[8] 于洋鹏.“互联网+”时代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究[J].成人教育,2016(6):81-83.

[9] 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7.

[10]赵彩霞.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与专业素养发展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6,34(8):92-96.

(责任编辑周江川)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CQGJ15279C)

杨小义(1973—),女,博士,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及其辅助教学系统。

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12.010

杨小义,邓新梅,王滔,等.基于视觉认知特性的聋哑学生无障碍教学探讨[J].重庆与世界,2016(12):31-33.

TP349;G76

A

1007-7111(2016)12-0031-03

猜你喜欢
聋哑手语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聋哑人罪犯服刑期间的心理情况调查与分析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两个好朋友
科学认识中国手语,努力提高应用水平
女儿孝心无边聋哑50年的母亲开口说话
奇怪的手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