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莹,刘宏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研究
周庆莹,刘宏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摘要: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机制乃人体气血阴阳、脏腑整体失调,是机体整体复杂的生理变化与反应。只有从宏观、整体出发才能找到本质所在,抓住关键,执简驭繁。缓解的最好方法是使用中医药“调和”以恢复身体原有的“和谐”。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虚证;虚实夹杂;整体观念
1982年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对运动性疲劳的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体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中医将其归为 “虚劳”“劳倦”“劳损”范畴。“疲劳”一词始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第六》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认为疲劳为疾病的病因,并未将其归为“虚劳”中。罢极、疲极、倦怠、困薄是“疲劳”一词在中医学中的不同表达。《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这里所说的“劳”即包括劳力、劳役、强力举重、持重远行、疾走、涉水等劳动或运动,与运动性疲劳最为相近[2]。而《素问·宣明五气》中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说法。《景岳全书》中提出“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则是说由疲劳引起的损伤和病痛[3]。此外,李永峰[4]认为也可根据患者主诉将其归入“不寐”“汗证”“郁证”等病的范畴。这些只是运动性疲劳某方面的表现,所以将其单一归为中医的某种病证是不准确的。
1运动性疲劳与气血阴阳的关系
1.1从虚证认识运动性疲劳周宝宽等[5]据《素问·举痛论》认为过劳气喘汗出,喘则内气散越,汗出外气散越,使气耗伤。周学海[6]《读医随笔·证治总论》:“言劳倦伤气,不能鼓动谷气精微达于周身,是以上下不通。而胃中水谷气热,仅能熏积于胸中也。此膈病之所起也。”余谦等[7]认为劳动或运动可导致机体阳气不足而引发肢软乏力、神疲倦怠等,形成体力性疲劳。李增明等[8]认为运动性疲劳与过度疲劳发生机制基本相同,属于中医的虚劳,以阳气不足、阳气衰竭为主,本质上是阳气亏虚、脏腑衰弱的虚证。日本的丹波元简在《金匮玉函要略辑文》中指出:“劳则必伤其精血也。”说明疲劳的过程中有精血的虚损。张蓉等[9]认为运动过程中汗出溱溱,伤津耗液,易出现阴液亏虚。李术钗等[10]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形成主要由于劳力过度及劳神过度,耗损机体的精、气、神,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失调,最终导致衰弱。
1.2从实证和虚实夹杂认识运动性疲劳 李术钗等[10]认为,运动性疲劳使机体代谢产物增多,如乳酸、尿素氮等血液浓度升高,可以用痰湿瘀血来解释,故认为痰湿瘀血既是疲劳产生的病理产物,又是疲劳的致病因素;另认为运动过程中耗能耗气,汗出不止,从而耗伤大量阴津,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阳偏亢,表现为口燥咽干、烦热难眠等阴虚内热之症。白巍等[11]认为,血液运行依赖气的推动作用。疲劳耗气,气虚则运血无力,导致血瘀,经络不畅,故而出现肌肉酸痛,机体乏力等表现。
气血阴阳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常情况下这些物质以一种和谐运动的常态作用于人体。人体的运动或活动是通过消耗物质,发挥功能的完成。物质消耗、功能下降属于中医“虚证”范畴,中医治则“虚则补之”,许多医家采取了补益之法,根据不同人体采取不同的补益方法。另外机体在功能下降的过程中会发生气滞、血瘀、郁热、痰湿等,这都属于中医“实证”范畴的病机,所以当人体发生运动性疲劳时往往是虚实夹杂。根据个体的体质等情况不同其表现不一。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常态紊乱的状态,单纯的虚证或实证都很难从系统上解释其发生的机制。所以在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上已经有人提出:制定以调代补,以补促调,补调结合的多处方组合方案。
2运动性疲劳与脏腑的关系
2.1运动性疲劳与肝的关系常波[12]认为肝主筋,运动能力与经筋、肌肉、骨骼的强壮有关;训练、比赛中运动员的情绪、心理与肝主疏泄的功能有双向相关的关系。鞠宝兆[13]认为,肝是运动性疲劳的调节核心,肝藏血,包括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随运动所需而调节。李永峰[4]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胃之气升降,促进脾胃运化;若肝失疏泄则可出现脾胃升降失司,运化无权,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张艳红等[14]认为,如果肝血不足,木不生火,则心血亏虚,魂不守舍,可出现不寐等表现。多数医家从肝主筋、肝藏血、肝主疏泄以及肝与他脏相关的角度论述了肝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
2.2运动性疲劳与脾的关系金元·李东垣于《脾胃论》中提出:“形体劳役则脾病”。张艳红等[14]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主升清,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气虚,运化功能减弱,气血生化不足,可见纳少腹胀、大便溏薄、倦怠、肌肉消瘦,脾不升清可见头痛、头沉、眩晕等。李术钗等[10]认为,过劳最易伤脾,运动中消耗的大量物质来源于脾的化生,长期训练可以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或减退,产生肢体倦怠、神疲乏力、饮食减少、少气懒言等类似脾气亏虚的表现。
2.3运动性疲劳与肾的关系常波[12]认为,肾的功能是体力产生的原动力和源泉。研究表明,雄性激素水平与运动能力相关,而中医的肾精与雄性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肾精不足,则雄性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影响运动能力的恢复。张蓉等[9]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命火充足则五脏六腑阳气旺盛,是运动员接受大负荷运动训练、进行体育竞技的必备条件。长期大运动量训练,则导致“因而强力,肾气乃伤”。李永峰[4]认为,肾精充盛,元气则充足,则形体健康,抗疲劳能力强;精血不足,元气亏虚,则形体脏腑功能衰退,抗疲劳能力下降,疲劳时间延长。
2.4运动性疲劳与心、肺的关系关于心、肺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亦有论述,如白巍等[11]认为,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五脏、四肢失养,体力不足。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助心行血,肺气有协助心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周宝宽等[5]认为,劳倦伤心,耗气伤血,心神失养,可致不寐,心痛而肢体沉重困顿。肺主一身之气,为五脏之长。肺气虚弱,宣肃失司。则真气不足,终致一身之气不足,而疲劳之候日增。
在运动过程中脏腑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整个运动过程,当然在出现脏腑亏损时也往往不是单个脏腑的亏损,而是多个脏腑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由此可见运动性疲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且复杂。
3运动性疲劳的整体认识
李良鸣[15]认识到,运动性疲劳属于一种整体功能态,称为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疲劳是一种主观感觉,是机体各种复杂的内在变化的一种综合的外在表现,其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整体性状态。运动性疲劳时存在多组织、多器官、多系统、多层次的复杂变化并伴之以心理变化。同时他认为,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是对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所出现的偏态进行纠正和调整,即“以平为秘”,而达到抗运动性疲劳的目的。常波[12]则认为,运动性疲劳发生的病因病机很复杂,应以系统论整体观(整体功能态)去认识和探索其机制和本质。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观点不一,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方法多样,除运用中药外还有针灸、推拿按摩、熏洗外敷、功能饮料等手段。但是总指导思想和缓解机制基本一致。运动性疲劳与气血阴阳、脏腑有关,而气血阴阳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所以,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机制乃人体气血阴阳、脏腑整体失调,是机体整体复杂的生理变化与反应。只有从宏观、整体出发才能找到本质所在,抓住关键,执简驭繁。缓解的最好方法是使用中医药“调和”以恢复身体原有的“和谐”。但是目前为止无论是单味中药还是复方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多从某一方面或某些脏腑出发,药物的选择仍然重在补益辅助调理。运动性疲劳的缓解应该抓住整体来调和人体阴阳,调动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使机体在短时间内恢复常态,这将是中医药在缓解运动性疲劳方面今后要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冯炜权.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李连荣,沈坚,侯博文.谈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J].搏击(体育论坛),2011,3(9):72-73,84.
[3]仇璐.中医手段对运动性疲劳的干预及其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3):23-24.
[4]李永峰.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25(5):4-6.
[5]周宝宽,李德新.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浅析:兼论疲劳与亚健康[J].中医药学刊,2004,22(1):142-144.
[6]周学海.读医随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46.
[7]余谦,李明富,宋开源,等.中医药抗体力性疲劳的整体思辨与应用前景[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20(1):3-4.
[8]李增明,丁跃玲.参附汤抗运动性疲劳机理的探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2(1):76-78.
[9]张蓉,李峰,骆斌,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6):374-375,383.
[10]李术钗,王松,钱宁.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探析[J].中医研究,2008,21(12):6-10.
[11]白巍,张海平,高岩.中医药对运动性疲劳机制及恢复的研究综述[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181-183.
[12]常波.中医药与运动性疲劳[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13(11):15-16.
[13]鞠宝兆.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药调节机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1):25-26.
[14]张艳红,刘丽萍,董尚朴.中医五脏与运动性疲劳[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29(4):506-508.
[15]李良鸣.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与中医“证”的关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4(4):360.
Exercise-inducedfatigu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earch
ZHOUQingying,LIUHongyan*
(Changchu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hangchun130117,China)
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is the imbalance between qi and blood,yin and yang,or in the viscera,which is a complex physiological change and response of the whole body.To find out the key to the problem,the researcher should consider it as a whole from a macroscopic angle.The best method to alleviate is to us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recover the original balance of the body.
Keywords:exercise-induced fatigue;deficiency syndrome;mixed excessiveness and deficiency;holism
DOI:10.13463/j.cnki.cczyy.2016.03.081
作者简介:周庆莹(1985-),女,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理论研究。
*通信作者:刘宏岩,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电子信箱-hong.yancc@163.com
中图分类号:R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258(2016)03-0658-03
收稿日期:(本栏责任编辑:张海洋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