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产生及其当代困境与化解路径

2016-03-25 05:41佘时珍谭泽春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人性困境

佘时珍谭泽春

(1.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荆州434020;2.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道德教育的产生及其当代困境与化解路径

佘时珍1谭泽春2

(1.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荆州434020;2.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道德教育是在人类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面临道德冷漠化、人性复杂化、道德平庸化等困境。对此,我们应从倡导以公平正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不渝地遵循人性原则,积极推行以对话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入手,一一化解我国当前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道德教育;困境;化解

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当前我国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化解路径,对于增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教育的内涵及其产生

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道德发展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方式,以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1](P95)道德教育对于维护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调节化解人们自身精神世界所产生的问题,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构筑和谐健康的精神家园,意义重大。

道德教育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形成的。恩格斯指出:“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2](P435)由此可见,道德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最终是由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从动物界中独立分化出来,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人类要生存,就要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以满足人类基本的生活所需。在这一过程中,由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相对立所引发的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凸显出来。在化解两者之间尖锐矛盾的过程中,道德便应运而生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道德调节和道德教化在促使人类朝着科学有序的方向的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德教育是人类在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仅靠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是难以完成的,还需在改造人们的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才能最终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亦可理解成个体自身各方面素质的完善和发展。在人的素质体系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核心地位。由是而言,道德教育对于人们个人内在品性的完善,以及外在社会关系的拓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有四种,即哲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用道德途径来把握世界的实践理性,正是从实践精神这个角度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主体惟有运用道德调控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促进个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觉悟和道德意识,才能实现个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当前我国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面临着道德冷漠化、人性复杂化、道德平庸化等诸多困境。

一是道德冷漠化。道德冷漠是指对道德的不关心和冷淡。现实中,很多直接或间接的旁观者面对他人的痛苦时,不是没有同情,而是缺乏行动。苏珊·桑塔格在其著作《关于他人的痛苦中》曾说:我们的同情在宣告我们的清白的同时,也宣告了我们的无能。从表面上看,道德冷漠似乎只是对自己所负责任的否定;但实际上,道德冷漠不仅是人性堕落的表现,更是对人性的自我否定。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道德冷漠及其社会表达呈现出日益扩散的趋势,惟其如此,当前我们要正视并阻止道德冷漠倾向日益严重化的态势,积极构建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和谐社会。

二是人性复杂化。人性既是复杂的,也是不断变化的。人性假设与道德教育之间不存在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联。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可能表现得更为复杂:在道德教育实践中,真理与美德、谬误与邪恶往往同时并存。在情感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影响下,随着黑与白界限的逐渐消失,人们慢慢放弃了对人之为人的卓越追求,因而不可避免地趋向道德平庸。在一个道德平庸的时代里,道德教育变得愈发令人难以捉摸,现实生活中呈现出愈来愈多的怪异现象:在美德与知识、自由与安全的现实抉择中,人们往往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知识与安全,而舍弃美德与自由。人性的日趋复杂,加大了道德教育的难度,削弱了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道德平庸化。道德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们道德的普遍平庸化。道德起源于人性中的善。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针对人性的可塑性,以道德教育提升人的品德,并使人们尽可能地创造美好的有德性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教育的使命,就是要以教育张扬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中的可能之恶。但在现实中,我国的道德教育却遭遇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困境。其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在于现代教育最终并非以人为目的,而是以知识为目的。

三、当前我国道德教育所面临困境的化解路径

当今世界正日益趋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与信息网络化。在如此多元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道德教育难免会面临诸多困境。要化解道德教育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就要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不渝地遵循人性原则,以及倡导对话、开放的教育方式等诸多层面出发,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倡导以公平正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主导作用。我国道德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倡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用24个字,精辟地概况提炼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P28)这种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用八组词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新界定的新提法、新概括、新提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我国理论界依据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活动,对核心价值观所做出的全新阐释,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当此之时,我们要把老百姓正当的利益愿望和价值诉求,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社会各领域不断推进公平正义工程,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倡导践行以公平正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把握好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始终不渝地遵循人性原则。人性问题是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道德教育始终无法回避绕开人性问题。因此,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切实遵循人性原则,不断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而言,首先,在道德教育中,我们要以人性的具体表现为依据,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人性具有历史性和差异性,因此,道德教育要依据人们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性格爱好、社会关系、实践习惯和能力等因素,对人们的行为,予以恰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以期用更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对人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切实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在道德教育中,我们要以人的社会性为依据,把握道德教育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前我国开展道德教育的首要前提,是要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的道德观念及其变化,完整准确地认识道德教育的对象。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切实将道德教育与人们的利益关切点和思想关注点有机结合起来,探索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面力量,使之形成合力,共同促使教育对象健康发展。再次,在道德教育中,我们要以人的实践性为依据,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道德教育是人的实践性的体现,也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之一。道德教育是否有效,能否真的改变人的道德立场、道德观念,归根结底,只能从人的道德行为中去寻找答案。因此,要想切实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仅需要我们在现实的道德教育中,从人们的具体道德实践出发,准确定位教育对象,以启发人们的道德觉悟;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创新道德教育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活动,进而使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推行以对话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维柯说:“教育是一个富有人性和使人具有人性的过程。”[4](P13)对话这一道德教育模式,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话就是教育,而教育又离不开对话,因此,二者是高度统一和天然一致的。因此,孔子、苏格拉底等中西先哲们,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分外推崇对话,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对话还具有敞开性,与创造性密切相关。与对话相对的是灌输,而灌输则违背人的本性,把人当物看,使人非人性化,是对德性直接的最大的贬损。灌输具有封闭性,依赖权威主义,压抑生命活力,使创新几乎成为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多元文化,教师不应只是告诉学生简单的是非对错,而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鉴别,并使其自主合理地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指出的是,在使学生自主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学生强制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而是要在分析比较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文化价值共识,并使其经由科学的分析比对,在内心深处树立这样的观念和意识:核心价值是人性中共同的善,是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需要;而核心价值观则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

高校及其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应多元文化发展的学校道德教育方式。在教育方式上,道德教育要坚持民主与对话,不歧视并善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不搞文化霸权主义,只要学生的价值观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生对立和冲突,就应尊重其价值观引领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教育内容上,道德教育要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直面现实,尊重理解学生的理性选择,使学生能自由自主地面对各种文化。在教育评价上,道德教育不要主观僵化地用一元化的道德理想评判各种事物的道德属性,而要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道德实践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争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有用人才。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A].《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C].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

[4](意)维柯.论人文教育[M].王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G641

A

1673-1395(2016)10-0070-03

2016-08-10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G157)

佘时珍(1979-),女,湖北公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德育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人性困境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困境
人性的偏见地图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