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联理论的武术文本英译策略

2016-03-24 05:11:22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

王 伟

(天津体育学院 体育文化传媒系,天津 300381)



基于关联理论的武术文本英译策略

王伟

(天津体育学院 体育文化传媒系,天津 300381)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举例分析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武术文本的英译策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译者应对英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假设,努力使武术文本的交际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交际期盼相吻合。在英译策略的选择上,译者应以关联原则为准则,以追求最佳关联为目标,恰当选择以直译为主的直接翻译策略和包含意译、音译、象译、加注法在内的间接翻译策略。

关键词:武术翻译;关联理论;认知语境;最佳关联性;直接翻译策略;间接翻译策略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了博大深厚的民族文化。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武术的国际化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武术的对外翻译工作随之广泛地开展起来了,扩大了中国武术在海外的影响。但是,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武术的外翻工作任重而道远。虽然将母语翻译成外语的行为在翻译界不被提倡,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目前武术文本的对外译介主要还是依靠国内的翻译工作者。那么,在这种译出翻译的模式(对外翻译)下,要准确地将中华武术译介到国外,译者既要克服“词汇空缺”的障碍,准确表达武术术语的概念,又要避免“文化失真”的陷阱,传递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确保武术文本交际意图的有效传递是武术对外翻译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武术翻译策略回顾

笔者在cnki上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武术词汇翻译策略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直译、意译、音译等方面,这种从语言操作层面出发讨论翻译策略的研究模式,符合当时翻译研究领域的时代特点,并成为当时武术翻译策略研究的主要研究范式。

此后,随着国外翻译理论的不断引进,国内学者对翻译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武术英译策略的研究视野得到了不断的扩展。例如,谢应喜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根据武术文本的文体特征,将武术文本分为拳名、拳势和拳理三个层面,指出这三个层面宜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1]。罗永洲在总结中国武术翻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平衡翻译的模式,构建武术间性文化[2]。同时,谢应喜、佘丹等人也有意识地借鉴西方的翻译理论,探讨武术的英译策略。如谢应喜借鉴德国功能主义的翻译思想,特别是翻译目的论的思想,论述了武术翻译的目的就是促成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根据武术翻译的这一交际目的,指出“工具性翻译”适合传播武术理论和技击技巧,而“文献性翻译”则适合再现武术蕴涵的文化信息[3]。佘丹、陈南生、郎朗等人则站在文化语境的角度,比较了武术英译的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分析了两者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指出在武术的英译中,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应该并用互补[4-5]。

可见,国内学者通过借鉴西方的翻译理论,克服了过去翻译策略研究就事论事的研究范式,并将研究视野从狭义的语言学角度延伸到功能、交际、文化等层面。与此同时,更应该看到的是,武术翻译作为一项复杂的交际活动,在认知层面上,译者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认知语境存在差异,英文读者赖以推理的认知图式必定不同于原文读者,为了使英语读者能充分地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尽量不付出不必要的认知努力,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对武术英译策略的选择进行解释。作为认知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寻求最佳关联性的关联理论自然对武术英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指导性。

2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和交际学等角度对语言交际作出解释,提出了一种新的交际观——明示推理交际。在这里,所谓的明示是对发话者而言,指明确地向听话者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推理是对听话者而言的,指的是听话者通过明示手段所提供的信息推断出发话者的意图。作为旨在解释交际活动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的“认知推理”观从一开始就对翻译交际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它将交际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对话语的理解,即:听话者如何通过构建语境假设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阐释。

由于翻译的本质是明示-推理的交际活动,译者在交际过程中应当以关联性为准则,对原语文本传达的明示进行推理,并寻求构建一个最佳的认知语境,使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能够产生最佳的关联性。翻译过程中的最佳关联性,是指读者能够在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由此可见,要实现最佳关联性,就必须认识到认知语境在交际中的特殊性。

在关联翻译理论框架下,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的双轮明示-推理过程。第一轮涉及原作者和译者,第二轮涉及译者和译文读者。译者是连接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并传递信息的媒介,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译者根据原作者明示的信息和原文的语境,寻找出最佳关联,以便真正理解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另一方面,译者把自己在推理中寻求的最佳关联通过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心理认知模式和语言表达形式传递给译文读者。译者需要对目标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假设,推断出作者的交际意图,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

3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武术翻译策略

关联理论的语用翻译观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译者身兼接受者和交际者的双重身份,为了使认知语境迥然不同的英文读者领会中国武术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不让其花费不必要的处理努力,译者应提供足够的语境效果,促成信息的明示和交际意图的关联,以达到译文和原文的最佳关联。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描述,格特发展了两个重要的翻译概念,即“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格特认为,直接翻译像直接引语,目的是“力图表达原文中所有的语言特征”,间接翻译则相当于间接引语,意在取得“认知效果的相似性”[6]。换句话说,直接翻译追求译文和原文在语义和文体上的相似,而间接翻译则追求译文和原文在语用效果上的相似。一般而言,直接翻译策略比较适合认知语境相似的情况,而间接翻译策略比较适合认知语境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文将具体分析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武术翻译中的体现。

3.1直接翻译策略

直接翻译策略要求译文能再现原文中所有的语言特征,准确传达原文的交际线索。在翻译实践中,直译法是直接翻译策略的代表。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共性,很多情况下其认知语境存在交叉和重叠的方面,其表达方式和句法结构也具有相通之处。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法,直接把原语的信息翻译为目标语中相对应的信息,激活目标语读者相应的图式。直译法不仅可以保留原语的语言特征,同时能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语的文化内涵。

例句:长拳在运动时,有动势、静势、起势、落势、立势、站势、转势、折势、轻势、重势、缓势、快势等十二种动静之势。以自然事物中的十二种形象比喻这十二种动静之势,借此作为规范化的格式来要求技术的提高。传统的“十二型”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7]30

译文:Changquan exercise includes 12 postures: moving, still, rising, falling, erecting, standing, turning, bending, light, heavy, slow, and quick. 12 natural objects or phenomena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se 12 postures as standardized requirement for skill improvement: moving like waves, being still like a mountain, rising like a monkey, falling like a magpie, erecting like a rooster, standing like a pine, turning like a wheel, bending like a bow, being light like a leaf, being heavy like iron, being slow like an eagle, and being quick like wind.

这段话取自武术长拳的技法特点。当原语和译语能以相同的表达形式反映相同的内容,并能产生相同的语境效果时,译文就可采用直译的方法。这篇译文信息准确、清晰,可读性强,而且通过保留原文的各种形象,可以使译文读者直观地理解长拳的各种招式,在脑海中形成了丰富的认知图式,促成译文读者对这些动作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采用直译法更有利于英文读者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国武术套路“象形取意”的特点,更好地促进英汉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

3.2间接翻译策略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来源于华夏民族的实践活动。中国传统武术受中国哲学、文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精深的体系,这一体系不同于西方体育的“竞技”性特征,而是以追求精神和肉体的完善统一为最终目的。

在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由于认知语境的缺省或认知语境的矛盾,直接翻译策略时常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语境效果。这时,武术翻译的译者应追求一种等效的翻译,而不是完全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和风格特征。也就是说,译者有必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假设,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应使译文读者“付出不必要的推理努力”。因此,当直接翻译不能取得相似的认知效果时,译者要根据关联原则,选择间接翻译策略,对译文读者理解明示信息和推导暗含意义的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准确传达原文的明说意义和暗含意义,使译文与读者现有的知识背景发生联系。间接翻译策略应包括意译法、音译法、象译法、加注法。

3.2.1意译法

在武术文本的翻译中,意译法的目的是传达相似的认知效果,它着眼于传达文本的有效信息,排除原文语言形式和字面意义对读者理解上的干扰。例如:在武术“九节鞭技法”[8]152-163中包含很多带“花”字的动作,译者考虑到读者的解码能力,通过采用意译法,把重要的信息突显了出来,没有拘泥于“花”字的表达,使目标读者能确切地明白这些动作的要领。如:

雪花灌顶 spinning whip overhead and around body;

叶底藏花 circling whip around body;

单手花 circling whip with single hand;

双手花 circling whip with both hands。

再看下面这个口诀的翻译处理。

例句: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8]291

译文:(in practice and fighting)Nor formula in boxing and neither intention in mind, as it is a high state of a ready practitioner.

这个口诀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采用了一种“悖论”的表达方式,虚虚实实,让人感觉有些捉摸不透。其实,它是对武术已达上乘功夫的写真,具有这种功夫的武术家,在对敌搏击时,亦无所谓招法,出手即是招,亦无须经过大脑的思维,而成为一种本能反应。鉴于此,两个“拳”和“意”的处理是翻译这句口诀的重点:第一个“拳”是它的本义,也就是“fist”或“boxing”,而第二个“拳”应理解为招式“formula”;两个“意”分别指的是“大脑”和“意图”。看似玄秘深奥的原文,经过译者对语境的分析,明示隐含信息,添加必要的关联词,成功地传递了原文的意图,使读者付出有效的努力后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3.2.2音译法

中国武术有一套独特的命名体系,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中几乎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如汉语的“武术”(wushu)不等同于英语中的Kungfu或martial arts,“丹田”(dantian)也不等同于英语中的diaphragm或lower abdomen,这些武术中特有的概念,如果不假思索地替换成英文的相关术语,就会造成信息的误读,不利于我国武术思想内涵的传播。在此情况下,如何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建立起正确的关联显得极为关键。译者应明示出这些武术词汇的文化特殊性,通过采用音译的方法,将这些词汇“移植”到英语文化中,成为英语中的外来词,再通过相关认知图式的补充和介绍,在译文读者的头脑中构建出相似的认知图式,最终被译文读者所接受。

3.2.3象译法

在英语中用字母或词描述某种事物的外形,代替原汉语名词的词义,这种间接翻译汉语词义的方法叫象译法。在武术的技术动作中,很多招式是直接根据该技法的动作来命名的。在翻译武术的这些技术动作时,文字性的描述可能不如形象性的图示来得简便易记,这时可以用取形的方法来表达原文的意义,实现一种等效的翻译。例如:

十字拐 spear-headed crutch;

二字拐 H-shaped short crutch;

丁步 T-stance;

叉步 Y-shaped stance。[8]38,56

象译既不同于音译,也不同于意译,但作为间接翻译策略的一种补充手段,它可以迅速在原文和目标读者间建立起认知上的关联。

3.2.4加注法

武术文本依托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但由于中西方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异,“词义空缺”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武术术语在英语中几乎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译文很难在目标语境下产生相似的语境效果。加注法可以看成是一个二次解码的过程,译者首先通过直译、意译、音译等方法为读者进行第一次解码,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必要的注释,进行第二次解码,提供相应的认知语境,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图式,从而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武术文本。

笔者在查阅段平等编写的《汉英英汉武术词典》时发现了大量的例子,例如对兵器“戟”的翻译:

九曲戟 nine-curve halberd: a kind of halberd with a crescent on a crooked spear head;

方天戟 square-heaven halberd: a kind of long halberd with two symmetrical crescent on both sides of its spear head;

青龙戟 black dragon halberd: a single crescent spear-headed halberd。[8]40

再比如掌法的翻译:

列掌 side attacking palm: a general term for attacking the rival from the sides with palms;

阴掌 Yin palm: a general term for the gesture of attacking the rival with the center of the palm;

阳掌 Yang palm: a general term for the gesture of attacking the rival with the back of the palm;

托天掌 sky-holding palm: a technique with the enter of palm upward over the head[8]75。

从中可以看出,大量的拳法、兵器、技术动作等采用的都是直译、意译、音译、象译和加注法相结合的二次解码方法,对于不甚了解中国武术的外国读者来说,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理解武术文化的认识基础。

当然,加注法虽然能为读者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提高读者的解码能力,但其经济性不如直译、意译、音译等方法。在武术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还要对此综合考虑,根据语境适当地采用加注法。例如,在介绍武术技法和文化的教科书或词典中,引入加注法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武术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而在武术竞赛规则中,要尽量以标准、简洁的文字译出原文,防止信息量过载,避免译文臃肿,喧宾夺主。

4小结

综上所述,武术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交际活动,译者要根据自己对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的评估和认识,以最佳关联的语言形式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英文读者。可以说,关联理论的认知推理观是一种语用的翻译观,它为武术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最佳关联性的原则能够为交际的成功提供良好的前提,恰当运用以直译为主的直接翻译策略和包含意译、音译、象译、加注法在内的间接翻译策略,能为武术的翻译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因此,基于关联理论的武术翻译研究,能够更好地实现武术文本交际意图的有效传递,从而推动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应喜.武术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2008(1):61-64.

[2]罗永洲.中国武术英译现状与对策[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4):58-63.

[3]谢应喜.武术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7(1):4-7.

[4]佘丹,陈南生.归化异化策略在武术中术语翻译的应用及评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6):58-60.

[5]郎朗.武术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1):29-32.

[6]Gutt 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32-136.

[7]孟涛.武术运动英汉双语学与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8]段平,郑守志.汉英英汉武术词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柳克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Wushu Text Based on Relevance Theory

WANG Wei

(Department of Sports Culture and Media,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s, Tianjin 300381,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Wushu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by applying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exampl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translator, based on his presumptions of English readers′ cognitive environment, should ensure that the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 of Wushu text are in line with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target read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the translator should aim at optimal relevance by making a suitable selection between direct translation strategy represented by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indirect translation strategy which includes free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graphic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Keywords:Wushu translation; relevance theory; cognitive environment; optimal relevance; direct translation strategy; indirect translation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5-10-28

作者简介:王伟(1983-),男,天津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与体育英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5-0041-04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
隐喻认知的双维理论整合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对网络热门词汇“任性”的探析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3:01:59
《艾伦秀》中言语幽默的关联理论分析
《西游记》中幽默语言的英译研究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新闻爱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50:01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3:12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British TV Series Sherlock
科技视界(2016年17期)2016-07-15 09: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