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青+蒋显文
【摘要】关联理论对幽默话语有着非常强的适用性,笔者将以詹纳尔和余国潘的《西游记》英译本为例,运用关联理论分析《西游记》原著中和两个译本中的幽默语言,旨在发现詹纳尔和余国潘英译本中幽默的保留与缺失,为后来的学者更好地翻译《西游记》提供借鉴。
【关键词】《西游记》 英译 关联理论
幽默是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西游记》中,各种人物,尤其是几个主要人物间插科打诨的言语和对话俯拾即是,这为幽默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幽默翻译是翻译工作的一个难题。笔者正是以《西游记》及其两个英译本为例,重点分析《西游记》两个英译本中幽默的保留与缺失。
一、关联理论与幽默语言的翻译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他们认为人们对话语的理解有两个过程,即明示和推理,进行这两个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交际。明示是指说话人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推理是指听话人经过推理来识别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关联理论认为,如果想要交际获得成功,听话者需要获得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是指听话者不用耗费不必要的努力,却能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也是翻译工作者追求的效果,译者需要使译文成为“同原语释义相似的接受语语段”。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因为它发生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既然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那么它也遵循着交际的原则,也需要推理。不同的是,翻译这一交际不是简单地涉及说话者和听话者两方,而是牵扯到三方,即说话者,译者和听话者。此外,由于语言的不同往往就意味着文化的差异,导致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认知环境存在着差异。因此为了使听话者获得最佳关联,译者必须推理原文作者(说话者)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并理解他的认知环境,同时他还必须了解译文读者(听话者)的认知环境,然后通过正确使用目的语来使译文读者(听话者)获得最佳关联。
二、《西游记》中幽默语言的英译
以下就运用关联理论来分析詹纳尔和余国潘《西游记》英译本中普遍幽默,语言幽默和文化幽默的翻译:
1.普遍幽默的英译。普遍幽默是指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通过常识就能够体会的幽默。
例1 《西游记》原文:“八戒道:‘行者的外公,教老猪驮将来了。”
詹纳尔译文:“‘Brother Monkeys grandpa, and Ive had to carry him back. said Pig. ”
余国潘译文:“‘The grandpa of Pilgrim, said Eight Rules, ‘whom old Hog has brought back on his back. ”
这段话出现在38回,师徒四人搭救乌鸡国国王。
这句话的幽默来自于“行者的外公”。众所周知,孙悟空天生地长,无父无母,更别说外公了。然而,猪八戒因为受了孙悟空的气,便向唐僧揶揄或嘲笑孙悟空,捏造国王是孙悟空的外公,所以才非得让他背回来。
“外公”的所指也是所有读者都了然于心的,因此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也具有共有的认知语境。同样地,为了达到交际意图,詹纳尔和余国潘将“行者的外公”分别直接译为“Brother Monkeys grandpa”和“The grandpa of Pilgrim”,来使译文读者获得体会原文幽默的最佳关联,也使译文产生了嘲笑意味的幽默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2.语言幽默的英译。“语言幽默是语言要素的变异使用而产生的幽默”。语言要素有语音、词汇、语法等。
例2《西游记》原文:“行者啐了一口道:‘放放放!八戒又笑道:‘放放放!我师父这一夜倒浪浪浪!”
詹纳尔译文:“‘Weve got to make her let him go, said Monkey, spitting. ‘Let him go, let him go, mocked Pig. ‘I bet our master spent last night having a go. ”
余国潘译文:“Pilgrim spat at him and said, ‘Go! Go! Go! Eight Rules laughed again and replied, ‘Go! Go! Go! But it was Master last night who went wild! Wild! Wild! ”
这一回讲的是唐僧师徒五人来到西梁女国,唐僧遭色邪淫戏,孙悟空心急如焚,猪八戒却一副不紧不慢样子,还不正经地调侃起了自己的师父。
这段对话的幽默产生于“放放放!我师父这一夜倒浪浪浪!”这句话。原文的“放放放”和“浪浪浪”不仅做到了押韵,而且其内涵也符合人物所处的语境。在汉语里,“放”就是指放手、放开、舍弃等意思;“浪”本有“放纵”之意。猪八戒利用押韵的方法将“放”和“浪”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原文的 “浪”在当时的语境下变异为“放纵”的意思, 这是语音和词汇上的变异。原文读者需要结合语境对“浪”进行推理才能体会其中的幽默。为了使译文和原文产生最佳关联,詹纳尔对原文作者的意图进行推理后,将“放放放” 和“浪浪浪”这两个词分别翻译成 “Let him go, let him go” 和 “have a go”来向译文读者明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同样,译文读者并不能直接从“have a go”体会幽默,而是要进行一番推理。因此,詹纳尔为译文读者创造了一个与原文接近的认知语境,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从而使译文产生了调侃的幽默效果,让人会心一笑。但是,余国潘将这两个词分别翻译成“Go! Go! Go!” 和 “wild! Wild! Wild!”,虽然明示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但是译文读者并不需要对“wild”进行任何推理,因为“wild”本身就有“放荡的”的意思,并且也没有发生语音上的变异来做到和前文“Go! Go! Go!” 来押韵,因此,译文没有实现与原文的最佳关联,原文的幽默的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3.文化幽默的英译。文化幽默是指由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产生的幽默。
例3 《西游记》原文:“那三藏也只是如痴如蠢,默默无言。”
詹纳尔译文:“Sanzang sat there silent, as if he were an imbecile.”
余国潘译文:“Like a mute and stupid person, Tripitaka refused to utter a word.”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讲得是观音等神仙扮作一家姓莫的富贵人家,来试探唐僧师徒五人取经的决心和意志。
“如痴如蠢”是汉语成语“如痴如醉”的变体。汉语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作者吴承恩巧妙地将“醉”换成“蠢”,形象地体现了平时一本正经,满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唐僧面对财富既有些陶醉憧憬又装傻拒绝的心理,读罢,让人会心一笑。
然而,詹纳尔和余国潘将“如痴如蠢”分别译为“as if he were an imbecile” 和 “Tripitaka refused to utter a word.” 他们都只传递了原文的意思,而译文读者并不觉得这两句译文有什么幽默可言,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没有为译文读者创造幽默(“如痴如蠢”的运用)产生的认知语境(“如痴如蠢”的来源“如痴如醉”)。也就是说,译文读者并不知道“如痴如醉”这一汉语成语,而译者也没有在译文中解释说明这句话中这一汉语成语的存在,导致读者不能从译文中获得体会幽默的最佳关联。因此,这两个译文都没有产生原文有的文化幽默。
三、结论
通过运用关联理论分析两个《西游记》的英译版本发现,在一定程度上,除了能够直译出来的普遍幽默,两个英译版本都没有很好地保留《西游记》原著的语言幽默和文化幽默。希望后来的读者可以在此基础上改进,以便更好地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林克难.关联理论翻译简介[J].中国翻译,1994(4):8.
[2]吴承恩.西游记[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
[3]W.J.F.Jenner.Journey to the West.Volume II,III,IV[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15.
[4]Anthony C.Yu.The Journey to the West,Revised Edition,Volume II,III,IV[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2.
[5]李平.从关联理论看言语幽默的翻译-以《围城》的英译本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