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丹丹,史 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方式、思维方法与观念建构
孟丹丹,史巍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近两年内兴起的有机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潮,高度重视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历程、中美两国学者的共同思想理论贡献等问题。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新兴的话题或思潮,其更为关键或本质的问题应是认知方式、思维方法以及观念建构等思想理论的特质问题,试图予以探索。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认知方式;思维方法;观念建构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将马克思主义、怀特海过程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整体性的世界观;是一种将有机、生态、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的新的思维方式。它既是对传统机械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又是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是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所以,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思想理论,有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之处。如,其对“有机”的不同于以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哲学新认知;其对“主客”关系的不同于以往西方哲学的新理解;其对生态、人类共同福祉的不同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考。这使有机马克思主义充满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能够创造生态文明的当代实践,而让我们有所期待。
“有机”对于人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有机”在语言学意义上指的是“当一种知识体系形成于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系统中时,我们就说它是有机的”。[1]在生活中人们会经常听到与有机相关的词语,“有机化学、有机蔬菜、有机农业”等。这些都是在化学意义或者生物学意义上对“有机”的理解。在化学意义上“有机”指的是“含碳的,尤指其中氢原子连接到碳原子上的化合物的有机溶剂”,在生物学意义上“有机”指的是不添加任何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等化学物品的无污染、无公害物品。除此之外,“有机”在人类社会科学领域也有所运用,如有机板指的是一种透明性较好的塑料板;有机人是对以有机食品为生活的主导食物、选择有机生活方式、崇尚有机理念的一类人的称呼。不管是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延展,不同的学科领域都对“有机”有着自己学科领域的不同认知。故在哲学领域,有机马克思主义选择以“有机”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怀特海过程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借鉴的思潮的命名时,对“有机”也就有了不同于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新认知。作为中美后现代研究院主要代表人物的柯布、克莱顿、王志河博士等人正是由于看到了“有机”的生命力、包容力、整体力,因此在对其研究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命名时,选择了“有机”而称其为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有机”指事物产生、发展、灭亡的有机过程整体。“有机”应该嵌入在它的环境里,有机的人类社会必须与有生命的而非有威胁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有机论”是某些具有现代特征的哲学“科学概念”,它是以现代科学中的新进展和19世纪以来日益侵染了哲学界的有机整体思想为认识基础的,其直接来源则当归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即有机哲学。因此在理解有机马克思主义之“有机”时既要看到对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即有机哲学的借鉴,更要认识到有机马克思主义对怀特海的赓续和升华。有机马克思主义将“自然”发展为有机的、生态的;将“精神”发展为人的思维的有机整体;将“逻辑”发展为与时代、人类文明相一致的过程与实在的有机体系。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怀特海哲学的基础上认为宇宙是由事件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有机系统。“自然、社会和思维乃至整个宇宙,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机体,处于永恒的创造进化过程之中。构成宇宙的不是所谓原初的物质或客观的物质实体,而是由性质和关系所构成的‘有机体’。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过程则是构成有机体的各元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持续的创造过程,它表明一个机体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机体,因而整个宇宙表现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活动过程。”[2]因此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有机”就是能把万事万物看作是相互联系、不断变化的整体主义生成发展过程,不仅要注意到过去的存在,关注到现在的变化、更要看到未来的发展,要将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过程。也就是说对任何一个事件不仅要关注当下的情况,更要多看看事件发生之前的状况以及与之前客体在当前环境下的关系事件,从整体上去把握事件的过程。如在看待现代性与前现代性的关系上:“从现代性与前现代及后现代的断裂关系上看,二者的关系并非一种全然的断裂性,而是看似断裂却仍处在历史连续性中”。[3]有机马克思主义超越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领域对“有机”的理解,而对“有机”形成哲学领域的一种新的认知方式,有机马克思主义中的“有机”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的整体性,这样的联系观、发展观、整体观,有助于形成人与自己的身心内外和谐、人与人的情感态度和谐、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
在哲学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于“主客”关系的理解,西方哲学界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存在对二者关系的争论,古希腊哲学为主客二分思想提供了理性思维前提,是主客二分思想的萌芽阶段。而在古希腊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以此为基础,人们对于“主客”二者的关系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不同理解。根据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逻辑进程,不难发现西方哲学从人们理性产生了主客二分的对立一直到人们不断地调和这种对立,可以判定这种调和主客之间的对立是我们现代哲学的一个发展趋势。因此这种调和还要我们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完善。这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有机马克思主义则顺应时代要求,对这样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范式。有机马克思主义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基础,认为人与非人世界都是一定时空阈限发生的事件的结果,都是“动在”(actual entities),都表现为一个时间上的过程和空间上相互关联的存在之网,因此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关联的有机联系中,没有什么绝对的主体和绝对的客体,除了永恒客体之外的都是主体,主客体是相互的。怀特海有机哲学反对实体哲学的主客二分法:“各种实体哲学都以一种主体为前提,然后让这一主体与材料邂逅,并对这些材料做出反应。有机哲学则以材料为前提,让这种材料与感受邂逅,因而逐步获得主体统一性。”因此,在借鉴怀特海的有机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于“主客体”的认识是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哲学流派的新的理解范式。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实存在均是能动的主体。从这个理解上来说,在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纯粹被动的客体。而我们所谓的永恒客体,并不是现实的存在。也就是说,宇宙间真正存在的只有能动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存在真正的主-客体(纯被动的)关系。由此便产生了后现代语境下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并主张多元价值并存共生的新的文化倾向。人类作为现实存在与世界浑然一体,人对自己的感受也是对世界的感受,对世界的感受同对自身的感受本质上没有区别。
以怀特海哲学为基础的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以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哲学的认知为进路,提出世间万物均为主体,不存在所谓的客体的“主客”关系的新的理解范式。这一范式的提出对于我们更好地看待人与世间万物特别是自然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主客二分”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作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论的产物,体现的是一种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论和对自然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能动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有机多元的和谐世界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认识论、是一种整体的过程哲学观,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共同生命体的整体生态主义和平等生态观。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面临的已经是一个满目疮痍的、一个迫切需要拯救的地球。人们对经济增长的疯狂追求、对青山绿水的严重破坏,致使我们现在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GDP的高增长带来的是全球气温的升高、全球雾霾的加重。因此同一片苍穹下,我们要与万事万物和谐共生,决不能走人类中心主义的沙文之路。因此,怀特海过程哲学中对“主客”关系的重新定义,不仅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认清自身,而且能够让人们更好地对待自然,从而为子孙后代带来更多的生存之机。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于“主客”关系的新的理解范式也是基于怀特海过程哲学对“主客”关系的理解,因此在怀特海哲学的基础上,有机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对主客关系的调和,更是直接认为主客关系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能动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有机马克思主义基于怀特海哲学对“主客”关系的理解,对于21世纪的环境破坏、生态危机、人类文明危机都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对生态问题的思考上,虽然早就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但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同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对生态的新思考。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相比较,建立在建设性后现代基础上的有机马克思主义,以有机整体论为世界观,不仅仅对生态问题本身有所思考,更对其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因此可以说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视域是大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
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现代性是产生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尤其是蕴含在现代性中的“无限经济增长癖”。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追求经济增长的自由经济制度。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制度是持一种批判态度的。资本主义社会认为物质生产的持续不断的增长会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所以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而资本主义社会对“经济增长万能论”以及“无限制经济增长癖”狂热追求,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还带来了许多的附加问题。如,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身矛盾而无法解决的经济危机。柯布博士曾说过:“在我看来,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标志着全球金融体系的破产,而且标志着现代资本主义体系的破产。”[4]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自由市场制度带来的繁荣只是虚假的泡沫;在政治上的民主制度只是由大资本家、大财团控制的寡头政治。资本主义国家在根本上是由资本逻辑控制的国家,把本应由国家出面解决的问题完全托付给私人机构处理,使国家的经济、政治命脉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高压状态之中,这样必然会造成社会的两级分化、强者对弱者的剥削,也必然会造成贫富阶级的出现。如果人们只想着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不仅会以生态为代价,最终还会导致全人类的灭亡。这一追求经济增长的方式地球已不能继续承受,对人类和生态文明的破坏是无法估价的。而经济模式中小的调整、小的变化,政府管制中温和的触动并不足以消除我们现行的经济模式和我们现在达到的地球的极限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只有一个彻底的、全新的理论框架才可以使得经济规划回到现实的正确轨道上来。也就是说已经到了必须转变人类社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时刻,已经到了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福祉的时代了。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全面和谐的文明,这是一种尚和的文明,它致力于帮助现代人走出身心分裂、个群分裂、天人分裂的现代困境,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生态,在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社会,在国与国间建立和谐世界,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人缘,在人与自我间建立和谐人格。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生命共同体生态观,其所倡导的生态观警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谋求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当代社会要努力建设的有关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全新形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都要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的有机生态观。有机马克思主义强调,要超越资本主义秉持的财富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努力为世界人民营造共同福祉。这意味着坚持有机、生态和社会主义原则,限制跨国公司的权力,着眼共同的福祉变革我们的社会。有机马克思主义致力于重新建立一个以有机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以生态文明为社会基础的新的人类文明社会。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过分追求物质生产最终会导致生态危机的爆发,因此,必须反对这种无限的增长,必须走向生态文明,走向实现人与自然共同福祉的生态社会。而中国是最有可能建立这样一个社会的国家。
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潮,它致力于寻求一种有利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有利于整个有机整体共同福祉的建设性后现代文明的替代方案。而它对于“有机”、“主客”关系、生态、人类共同福祉的新的角度的阐述,充分展现了有机马克思主义对整体统一有机联系的关注;对万物皆主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同;对人类进入生态文明,实现共同福祉的希冀。而有机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可能带领人们进入生态文明的国家。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一,更是因为中国领导层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在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任务的基础上,2007年又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并在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其写入党章,标志着生态文明已上升到中国国家战略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将来要超越工业文明最糟糕的方面,建成一个生态文明社会。因此我们应在思想性研究与现实性研究的交相辉映中,在中国与世界的不同视域的审视中,实现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把握。
参考文献:
[1]菲利普·克莱顿.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3.
[2]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30.
[3]韩秋红,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J].江苏社会科学,2010(01).
[4]柯布,樊美筠.现代经济理论的失败: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看全球金融危机——柯布博士访谈录[J].文史哲,2009(2).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孟丹丹(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巍(1981-),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