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胜典
[摘 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盲从现象,结果往往走进解题的“死胡同”。教师要分析学生出现盲从现象的原因,找出解决盲从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我。
[关键词]数学课堂 盲从 自信 关注 思维方法 氛围 讨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4-026
课堂教学中,学生一般不敢怀疑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甚至对成绩好的同学的错误回答,有些学生也会出盲从现象,不敢否定同学的观点。这种盲从行为使部分学生养成思维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及时加以调控。
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的自信心
学生依赖于教师和书本去记忆所学知识,逐渐养成依赖思想,继而在学习上的主见和自信心渐失,变得迷信教师和权威。要减少学生的盲从行为,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批判性思维入手。
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提问:“星期天,小明走了0.3千米,到商店买了一块0.3元的橡皮,一共用了0.3小时。这其中的‘0.3千米‘0.3元‘0.3小时各表示什么意义?”一个学生快速地回答:“0.3千米=300米,0.3元=3角,0.3小时=30分钟。”我接着问:“他的回答正确吗?”其他学生都异口同声地答道:“正确。”学生这种不假思索的随声附和是典型的盲从行为。这时,有一名学生在座位上怯生生的嘀咕:“不对吧?0.3小时应该等于18分钟。”这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一般,且说话声音很小,很明显怕说错,好在我听到了。于是,我让这个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0.3小时=30分钟”是错误的。他说:“因为1小时是60分钟,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0.1小时,也就是6分钟,而0.3小时表示有这样的3份,所以就是18分钟。”他的话音刚落,其他学生为他送去热烈的掌声,通过他的分析,其他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因此,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自信心,教师应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
二、给盲从的学生以更多的关注
有不少学生出现盲从行为是因为学习有障碍,个性发展有缺陷。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要从回答问题的对错上去理解学生,而且要从表情和举手投足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获得反馈信息,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人生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人由蒙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快慢之分。教师切不可因学生暂时的不觉悟、不开窍就失去信心,对学生不闻不问,或者批评埋怨。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脑功能发育的日趋完善,已初步具有进行逻辑思维的基础。教师只要重视培养,就一定能使学生减少盲从行为,形成良好的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首先,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概念细微差别的分辨能力。教师应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准确辨别近似概念或词语间的细小差别,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减少盲从行为是非常有益的。如有时教师对某一词语或概念作点评或解释,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其次,要引导学生深究。深究就是不盲从别人的回答或现成的答案,懂得从明处看暗、从是处看非。深究就会有独特的思考和发现,就不会盲从别人的观点了。再次,要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思考的角度,或变整体入手为先部分后综合,或变正面入手为正、侧、反面多角度思考等。最后,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鼓励学生不一味地盲从,而是敢于自由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启发思维的方法,如“发现法”“问题探究法”“开放式教学法”“创造性思考教学法”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使教学有效,教师可多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无法盲从,必须动脑思考。
四、加强课堂讨论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盲从现象,与教师陈旧的教学方法有关。很多教师采用“老师讲,学生听”“复习、提问、讲授、巩固、布置作业”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和谐、活泼的教学氛围,实施开放型课堂教学,能使师生、生生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机会。在此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经过这样的思维碰撞,学生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此外,从课堂讨论入手,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概念和见解展开争论,也是促进他们发展的极好机会,这样学生就不会盲从别人的观点了。
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我们的教育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长期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倾向和需要,这样学生才会拥有一个本真的人生。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