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线索,让阅读与写作齐头并进

2016-03-23 22:55夏凌燕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写作阅读

夏凌燕

[摘 要]阅读教学中,紧扣文本的线索展开教学,往往能够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深入文本,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线索组织串联、设置疑问、拓展认知、迁移方法,充分发挥文本线索的教学价值,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文本线索 阅读 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44

线索是作者构思文本架构、内容的思路。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紧扣文本中的线索展开教学,往往能够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深入文本,厘清作者表达的内在顺序,充分发挥文本线索的教学价值,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组织串联,借助线索厘清脉络

概括、提炼文本的主要内容是感悟文本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深入感知文本、形成概括能力的重要媒介。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借助文本的线索顺藤摸瓜,感知文本主要内容、解构文本的内在结构,体悟文本的思路脉络。例如,在教学《剪枝的学问》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借用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深入课文思考:作者进入桃园几次,都是在什么时间,分别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暗含了文本借助时间和见闻为线索架构文本内容的策略。学生在深入思考后理清了文章的内容。随后,教师再引领学生将作者三次走进桃园的经过串联起来,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内容。

虽然学生的表达还不够简洁,但对刚刚进入第二学段的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掌握一种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方法,这是最大的收获。

二、设置疑问,借助线索唤醒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唤醒学生思维,他们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对文本解读的成果,更是其创造性思维的开始。那如何利用文本线索引导学生的质疑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谈迁创作的《国榷》一书就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文章在第一、第三两个自然段中对这本书进行了较为翔实的描述。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联系这两段描写,要求学生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感受两次描写的差异。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这样:为什么前后描写的《国榷》却不一样呢?为什么谈迁要重写一本《国榷》呢?有了这样的深度质疑,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就被充分地激活起来,就能更好地融入文本,感受谈迁编著史书的伟大志向。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在学生毫无思维储备的情况下,就直接地向学生抛出问题,而是借助《国榷》这一全文的线索,在学生产生丰富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质态。

三、拓展认知,借助线索升华情感

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将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学生自身的情感体悟割裂开来。如果在教学中,能够紧扣文本的内在线索,找准内容和情感的链接点,就能有效地对话作者,感受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情思和价值认知。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时,两位教师提炼出不同的线索,但取得了殊途同归的教学效果:一位教师以天鹅的叫声为线索,引领学生对比三次鸣叫时的处境、表达的意思,感受天鹅群自始至终表现出来的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另一位教师,则将斯杰潘老人手中出现的四次猎枪为线索,引导学生从老人的视角感受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虽然提炼的线索不尽相同,但是都有效地凸显了文本人物的内在情感,引领学生在层层深入中把握文本的主题,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认知。

四、迁移方法,借助线索整合素材

随着语用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正处于由关注文本内容向关注文本写作的过渡中,各种以表达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和策略也层出不穷。而当下学生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自身表达的需要对素材进行整合、剪裁。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文本,以教材为范例,引领学生感受作者运用线索整合素材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在初读感知的环节,教师就着力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提炼作者游览的顺序,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将这么多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的?作者这样安排写作内容好在哪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表达的细节中,探寻蕴藏在文本暗处的线索——泉水,从而洞察作者设置明暗两条线索的用意所在。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学生经历一次对材料进行剪裁的实践。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线索、习得文本构思方法的基础上,促进自身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感知线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不仅能够对解读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将其效益拓展到写作的层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写作阅读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