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宏(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之公民教育内容考量
吴宝宏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的课程改革宗旨。地理学科的公民教育要点是深入研究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若干问题的逻辑起点。因此,应遵循科学性、可测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原则,合理构建地理学科的公民教育要点。以此为依托,明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所表征的公民教育内容,深入挖掘地理学科的公民教育价值。
关键词:义务教育;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课程标准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提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1]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地理恰恰是以“人地关系”为逻辑主线的学科,地理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非常多。因此,“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2]是我国中学开展公民教育的战略目标和主题。《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突现了“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3]的课程改革宗旨。基于此,本研究从构建地理学科的公民教育要点出发,挖掘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所表征的公民教育内容。
梳理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应遵守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测性和导向性原则。科学性是指各要点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可操作性是指各要点易于技术操作;可测性是指这些要点能够为后续测量提供依据;导向性是指这些要点能够引导地理学科公民教育的研究方向。
1.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归纳
(1)梳理文献
本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按照所选文献的内容对于要点体系的反映情况来进行判断、筛选,并对其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本研究秉持如下基本思路:
首先,确定“地理学科的公民教育要点”梳理的基本方向,即应从“公民教育研究的视野”和“地理教育价值研究的视野”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其次,根据所确定的基本方向,对相关文献中所包含的公民教育“元素”进行深度的挖掘,并对这些挖掘到的公民教育“元素”进行归类整理。在此基础上,梳理归纳出可作为“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的核心构成与内容体系。
基于“地理学科的公民教育要点”梳理的基本方向,本研究将文献来源锁定为以下两种类型:其一,专门阐述公民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文献资料;其二,专门研究地理教育价值的文献资料。其中,选取涉及公民教育的书籍文献14个,论文文献57个;选取涉及地理教育价值的书籍文献11个,论文文献70个。
(2)确定指标
在“公民教育”的书籍文献中,关于公民教育的“要点”,阐述较为清晰,以章或节的形式呈现,便于选择和统计。而在“公民教育”的论文文献中,关于公民教育的“要点”,阐述相对模糊或不完整,对于这部分文献,本研究先对其“关键词”进行判断、取舍,然后对“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和排序,进一步将公民教育书籍和论文文献统计的结果进行归纳与整理,得到公民教育的“内容要点”主要体现在:公民政治、公民权益、公民参与、公民意识、公民道德、公民法律、公民社会能力、公民伦理等方面,本研究将这些公民教育“内容要点”作为划分“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一级指标的基础。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对“地理教育价值”文献进行判断、取舍、统计和整理,得到地理教育价值的“内容要点”主要体现在:认知国情、爱国主义、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认识差异、国际理解、尊重多元文化、全球视野、认知世界、适应生存、适应生活、人口危机、资源匮乏、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环境破坏、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等方面,本研究将这些地理教育价值的“内容要点”作为划分“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二级指标的备选主体。
本研究将地理教育价值的“内容要点”的每一项分别与公民教育“内容要点”的每一项进行仔细分析、甄别、比对、筛选与归类,并充分考虑后续研究中实际检验的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剔除难以检验的内容要点,初步得到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的3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公民政治、公民社会能力、公民伦理;7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家国情怀、国际理解、认识世界、生存适应、人口伦理、资源伦理、环境伦理。在此基础上,依据二级指标的内涵以及“地理教育价值”文献中对其表述的语义,将7个二级指标进一步分解成16个三级指标。
在一级指标遴选过程中,本研究借鉴《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表征来说明三者的关系:“公民政治”和“公民伦理”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容,“公民社会能力”属于“知识与技能”教育内容。公民政治素养是公民个人在对待国家事务方面所表现的态度和行为,“家国情怀”和“国际理解”是公民政治素养的重要表现,也是地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公民伦理就是指公民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在地理教育中,指向于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本研究认为,三个指标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公民社会能力”即“知识与技能”是另两个指标的基础,公民只有掌握扎实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了解国情,了解世界,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理解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公民政治”和“公民伦理”是“公民社会能力”的升华,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2.研究结果
对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后发现,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主要体现在“公民政治、公民社会能力、公民伦理”三个维度,以此出发,进一步划分为7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见表1)。
表1 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呈现
本研究运用专家问卷咨询的方法确定“地理公民教育要点”的可信度,涉及“地理公民教育要点分类”以及“地理公民教育要点内容体现”两个内容。专家由公民教育专家、教育学专家、地理教育专家、地理学家、中学地理教研员、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各5人,共30人组成。问卷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自2015年7月1日开始,至 2015 年8月1日截止。发放问卷共计 30 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回收的30份问卷全部有效。
1.分析方法
问卷的问题由选择题和开放性题构成,分别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
选择题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即选择题设置五个选项:A.非常同意;B.同意;C.无意见;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然后依次对其赋值 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再根据专家选择结果,分别计算每个问题的平均分(M)、众数(M0)、标准差(SD)和|M0-M|。平均分(M)和众数(M0)主要用于测量专家对“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的认可度;标准差(SD)和|M0—M|主要测量专家对“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意见的集中度。
开放性问题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即对专家提出的具体意见进行梳理、整合与修正。
2.分析结果
平均分(M)、众数(M0)、标准差(SD)和|M0-M|是确定“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可信度的重要依据。对30位专家调查统计后,得到的平均分(M)、众数(M0)、标准差(SD)和|M0—M|数据详见表2。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以3.75分(5分的75%)为界限,若某一问题的平均分高于此数值,则表示专家对该问题有较高的认可度。计算表明,专家对“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划分和内容体现”的平均分均大于3.75分;而且在所有问题中,只有2个问题众数为4,其余问题的众数均为5,这说明专家对“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划分和内容体现”有较高的认可度。
计算表明,专家对“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划分和内容体现”的标准差值均小于1;而且|M0—M|值也均小于1,说明专家对“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划分和内容体现”意见具有较高的集中度。以上说明,本研究归纳的“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表2 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的认同度调查数据
本研究依据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的具体内容,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共100条“内容标准”描述进行归类,然后逐级计算、分析各指标的百分比,并比较同一级别指标间的比例,这样就可以清晰看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公民教育要点的分布状况。因为“内容标准”的描述与本研究的第三级指标表述在语义上更接近,因此,本研究首先对“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的第三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将第三级指标的统计结果合并到第二级指标中去,就得到第二级指标的统计结果,再将第二级指标的统计结果合并到第一级指标中去,就得到第一级指标的统计结果。
1.依据“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的第三级指标分析
本研究依据“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的第三级指标划分,将100条“内容标准”归类,得到结果详见表3。
表3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公民教育要点呈现A
表3表明:在100个“内容标准”描述中,体现“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最多,占25%,其次为“了解地理国情”,占19%。以此类推,依次为“探讨自然和社会问题”占12%,“理解人与地理环境关系”占9%,“掌握日常生存技能”占7%,“了解地理乡情”占6%,“具备资源危机意识”占5%,“了解世界关联”与“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各占4%,“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的影响”占3%,“尊重多元文化”与“预防抵御灾害能力”各占2%,“了解人口负增长的影响”与“认知人口政策”各占1%,“养成资源节约行为”和“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在“内容标准”中均没有体现。
对表3的三级指标进行比较(各二级指标框架内的三级指标间比较),二级指标“家国情怀”中的2个三级指标“了解地理国情”和“了解地理乡情”在“内容标准”中之比为19:6,说明课程内容更侧重于“了解地理国情”,而“了解地理乡情”内容涉及相对较少。二级指标“国际理解”中的2个三级指标“了解世界关联”和“尊重多元文化”在“内容标准”中之比为4:2,二者比较相差不大,但课程内容中涉及较少。二级指标“认识世界”中的2个三级指标“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和“探讨自然和社会问题”在“内容标准”中之比为25:12,课程内容在这两方面涉及较多,二者共有37条描述,但更侧重于“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二级指标“生存适应”中的2个三级指标“掌握日常生存技能”和“预防抵御灾害能力”在“内容标准”中之比为7:2,说明课程内容更侧重于“掌握日常生存技能”,而“预防抵御灾害能力”内容涉及相对较少。二级指标“人口伦理”中的3个三级指标“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的影响”“了解人口负增长的影响”和“认知人口政策”在“内容标准”中之比为3:1:1,三者比较相差不大,但课程内容中涉及较少,甚至没有描述。二级指标“资源伦理”中的2个三级指标“具备资源危机意识”和“养成资源节约行为”在“内容标准”中之比为5:0,说明课程内容更侧重于“具备资源危机意识”,但二者在课程内容中所占比例很少,其中“养成资源节约行为”没有涉及。二级指标“环境伦理”中的3个三级指标“理解人与地理环境关系”“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在“内容标准”中之比为9:4:0,三者比较,课程内容最侧重“理解人与地理环境关系”,其次是“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而“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在课程内容描述中没有涉及。
2.依据“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的第二级指标分析
将第三级指标的统计结果合并到第二级指标中去,得到结果详见表4。
表4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公民教育要点呈现B
表4表明:在100个“内容标准”描述中,体现“认识世界”的描述最多,占37%,说明标准中的课程内容最关注以地理视角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发现世界,这与课程目标中“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是高度一致的。“内容标准”中体现“家国情怀”的描述占25%,说明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还很关注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这与课程目标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是一致的。“内容标准”中体现“环境伦理”的描述占13%,说明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还涉及到对学生“环境伦理”的培养,这与课程目标中“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一致的。“内容标准”中体现“生存适应”的描述占9%,说明标准中的课程内容涉及到对学生“生存适应”的培养,这与课程目标中“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以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是一致的。“内容标准”中体现“国际理解”的描述占6%,说明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还涉及到对学生“国际理解”的培养,这与课程目标中“初步形成全球意识”是一致的。“内容标准”中体现“人口伦理”的描述占5%,说明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还涉及到对学生“人口伦理”的培养,但是课程目标中并没有明示。“内容标准”中体现“资源伦理”的描述占5%,说明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还涉及到对学生“资源伦理”的培养,但是课程目标中并没有明示。
对表4的二级指标进行比较(各一级指标框架内的二级指标间比较),一级指标“公民政治”中的2个二级指标“家国情怀”和“国际理解”在“内容标准”中之比为25:6,说明课程内容更侧重于“家国情怀”,而“国际理解”内容涉及较少。一级指标“公民社会能力”中的2个二级指标“认识世界”和“生存适应”在“内容标准”中之比为37:9,说明课程内容更侧重于“认识世界”,而“生存适应”内容涉及较少。一级指标“公民伦理”中的3个二级指标“人口伦理”“资源伦理”和“环境伦理”在“内容标准”中之比为5:5:13,说明课程内容更侧重于“环境伦理”,而“人口伦理”和“资源伦理”内容涉及相对较少。
3.依据“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的第一级指标分析
将第二级指标的统计结果合并到第一级指标中去,得到结果详见表5。
表5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公民教育要点呈现C
表5表明,在100个“内容标准”描述中,体现公民政治的描述占31%,体现公民社会能力的描述占46%,体现公民伦理的描述占23%。“内容标准”在三个方面的比值高低排序为:公民社会能力>公民政治>公民伦理,说明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最关注公民社会能力,其次是公民政治,再次是公民伦理。
本研究尝试从公民教育的视域出发,探讨地理学科的公民教育价值呈现,进一步讲,地理学科的公民教育价值具体在哪里?地理学科对公民教育的“贡献”呈现具体是什么?换句话说,在“公民教育”这一框架或理念下,地理究竟能做些什么或者说重点做些什么?这个问题成为在中学地理学科中实施公民教育的关键点,也是深入研究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若干问题的逻辑起点。
梳理并挖掘地理学科的公民教育要点,能够丰富和完善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为地理学科的研究领域和教育功能开拓空间;能够为中学地理课程理念的转化和落实提供理论依据;对于中学其他学科开展公民教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运用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进行分析,可以从公民教育视角,较为清楚地反映出课程标准内容的侧重点以及对课程目标、课程理念的贯彻程度。“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是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教育宗旨和目标,那么,如何针对这一宗旨和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理应成为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构建出中学地理学科的公民教育要点并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能够为中学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公民教育活动指明教学方向,减少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公民教育的盲目性,并为相关的校本教材编写提供参考。
研究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公民教育内容的研究,还是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系统研究都很薄弱,而有针对性的、地理学科的公民教育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对于构建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带来了很大困难。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对已有文献仔细地比较、分析、筛选和甄别。即使这样,笔者认为,受多方条件所限,本研究所构建的要点和体系内容缺乏严密的系统性,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和完善。
附录:公民教育视域下地理学科公民教育要点与内容的认同度调查(部分)
1.地理学家认为:“通过现代公民对世界情、国情、省情乃至乡情的全面了解,能够唤起人们真正的爱国情感,有助于现代公民国家意识的养成”;同时,《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特别注意宣扬国际间、种族间和宗教集团间的谅解、容忍和友谊,并且积极鼓励一些措施,以推动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因此,通过地理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国情,热爱家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能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并尊重多元文化,促进世界和平。
据此,我们将“家国情怀”和“国际理解”作为地理学科实施“公民政治”教育的两个要点。对此,您的意见是(A)。
A.非常同意
B.同意
C.无意见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2.通过中学地理中的家国情怀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地理国情中的优势与不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据此,我们将“了解地理国情”和“了解地理乡情”作为地理学科实施公民“家国情怀” 教育的两个要点。对此,您的意见是(B)。
A.非常同意
B.同意
C.无意见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3.具体问题之一(了解地理国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情必然是在特定的地理空间环境中产生的,国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国情与地理学科的高度相关性,决定了在中学地理公民教育中关注国情教育的必要性。中学地理课程内容中具备极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它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据此,我们将“了解地理国情”作为地理学科实施公民“家国情怀” 教育的要点之一。对此,您的意见是(B)。
A.非常同意
B.同意
C.无意见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4.具体问题之二(了解地理乡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各地区的互补与合作,同时也加剧了各地意识形态文化的相互交融,这样很容易导致一些公民国家意识模糊、民族意识弱化、家国情怀殆尽。中学地理课程(特别是区域地理课程)内容中具备极其丰富的各地区域地理发展状况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据此,我们将“了解家乡状况”作为地理学科实施公民“家国情怀” 教育的要点之二。对此,您的意见是(B)。
A.非常同意
B.同意
C.无意见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指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国际理解教育意为“促进不同国家及人民间的相互理解而进行的教育”,地理学科既能认识到世界的整体性,又能认同世界的差异。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地理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知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和差异,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共存。
据此,我们将“了解世界形势”和“尊重多元文化”作为地理学科实施公民“国际理解” 教育的两个要点。对此,您的意见是(A)。
A.非常同意
B.同意
C.无意见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6.具体问题之一(了解世界形势):地理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影响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区域间依赖性加大,世界上任一地方改变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们。现代社会的任何国家、地区和民族都不可能脱离这种联系而求得独自的发展”。地理教育能使学生正确看待全球间的相互依赖,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运用综合发展的视角去认知世界形势。
据此,我们将“了解世界形势”作为地理学科实施公民“国际理解” 教育的要点之一。对此,您的意见是(A)。
A.非常同意
B.同意
C.无意见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7.具体问题之二(尊重多元文化):通过地理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和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注意到人民之间和国家之间日益增强的全球性相互依存关系,发展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了解围际团结和合作的必要;为参与解决国家以至全世界的问题作好准备。
据此,我们将“尊重多元文化”作为地理学科实施公民“国际理解” 教育的要点之二。对此,您的意见是(A)。
A.非常同意
B.同意
C.无意见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8.基于上述“公民政治”维度而总结的7个方面,如果您有不同意见,请您填写在下方:
参考文献:
[1]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学报,1993(4):289-296.
[2]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