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优课”晒课活动总结与反思——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一课为例

2016-03-23 07:08黄本涛湖北省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湖北恩施444300
地理教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南水北调

黄本涛(湖北省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 湖北 恩施 444300)



“一师一优课”晒课活动总结与反思——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一课为例

黄本涛
(湖北省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 湖北 恩施 444300)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在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中获得的“部级”优课,从开课准备(主题的选择、设计理念、课前准备等)、课堂实录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了梳理,并对自己在晒课活动中的收获和表现出来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一师一优课;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晒课

一、开课准备

1.选择水资源这个主题来开公开课的原因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一课为鲁教版教材必修Ⅲ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据我国水土资源的分布特点,毛主席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宏伟设想。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各方面专家长期不懈地努力,南水北调的宏伟蓝图已经在变为现实。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世世代代生活在库区的湖北老乡因丹江口大坝加高移民约18.2万人,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推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选择南水北调内容作为公开课的课题,切合了当前时事热点,同时又能激发作为中线工程水源地所在省份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2.本课的设计理念

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情景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南水北调的具体案例,以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3.本课的特色之处

(1)结合南水北调中线通水这一时事热点,督促水源地所在省份的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和关注家乡的感情;

(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强调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图片材料、视频材料等在课堂上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4)重视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思维。

4.课前准备

(1)课程目标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解读:①通过实例,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方面,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②列举有关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课标解读,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①通过图表信息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南北空间分布的差异,探究南水北调的原因;②通过视频材料和图片信息了解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方案概况,分析比较三线方案各自的优缺点;③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的国情,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⑤通过对南水北调优缺点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教育。本节课教学重点有二:一是南水北调工程三条方案的路线及优缺点;二是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为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课程材料准备:①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案例;②收集介绍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视频、音频和图文材料。

(3)学情摸底: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对我国资源的分布状况以及区域经济差异有所了解;通过各种渠道对“西气东输”工程有些印象,但不够系统和深入,空间位置感不强,因此,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必不可少。从心理特点看,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较强。对于必修Ⅲ这样以案例为载体的内容,他们不希望教师主宰课堂,而更愿意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同伴合作交流来完成。

二、课堂实录

表1 探究问题1

表2 探究问题2

三、开课评价

1.专家点评

本节课紧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突出了新课程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等。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选择着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事实材料,贴近生活,让学生容易感受学习地理是有用的;拓宽了学生视野。课堂导入新颖,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这一时事热点通过流行歌曲引入到课堂中来,体现了背景材料的时效性,也更加容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用地理知识去观察思考周边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的习惯。对南水北调这一案例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借助图、表、视频材料,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层层推进,连贯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是在探究“南水北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展开讨论,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良好的结合起来;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竞争意识,这是本节课最突出的亮点之一。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成果展示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的系统和深入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举一反三,较好地完成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宋发刚,湖北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表3 探究问题3

2.自我评价

本节课是为参加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而准备的。考虑高二年级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课程安排,结合南水北调这一时事热点,及我校学生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调出区所在省份的实际,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一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湖北人民为南水北调所做的贡献结合起来,不仅帮助学生学会深入系统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方法和思路,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激发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作为当代公民

所必须具备的地理素养。

在课堂流程上,主要包括以下环节: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借助2015春晚上流行歌曲《人间天河》的视频材料来导入新课,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激发了学生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兴趣。第二,案例探究,获取新知。本节课以南水北调为教学案例,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供必要的视频、图表材料,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了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原因,了解了南水北调线路的选择及各线路优缺点,以及南水北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东线工程为例)。在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将课堂上的学生分为调出区、调入区和沿线地区三组,给时间让各小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讨论、交流并展示,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构建模式,学以致用。借助南水北调这一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构建研究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思维流程,让学生熟练运用到我国或者世界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案例分析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当然,在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对学生分组讨论指导不够。从课后录像分析,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学生多前后左右几个同学组合在一起展开讨论,结果在调出区、调入区和沿线地区这三个大组之下分别又衍生了若干个小组。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每一个大组之下的各小组讨论成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二是教学设计时各环节时间分配在具体课程实施中误差较大。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的想象力以及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和思维碰撞都会动态生成一些新的问题,面对这些课程准备过程中教师没有预设到的新问题,一方面需要教师有较好的课堂应变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给各环节分配的时间留有一定的余地。

猜你喜欢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建设管理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
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研究
石墨烯材料在南水北调突发污染事件处理中的应用探讨
南水北调
地下水库消纳南水北调引水方案初探
建立跨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管理体系的思考
MOSAIC SCADA在南水北调闸(泵)站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DRAINING THE S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