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建玮 赵丽丽
在实践养成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于建玮 赵丽丽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生活实践,才能够被人们更深刻地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包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和联系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三个方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发动群众、注重分类指导,使实践活动切合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通过久久为功的实践养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群众接受。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宣传教育
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全社会以《意见》为指导,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这表明,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由理论话语形态转换为实践形态,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人所共知。2015年5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联合下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在实践层面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安排,《行动方案》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和联系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三个方面入手,号召全社会以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毅力,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抓紧抓好。《行动方案》和《意见》互为表里,《意见》是《行动方案》的纲领,《行动方案》是对《意见》的深化与完善,二者都看到了实践养成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也只有不断强化实践养成,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文化资源。《行动方案》指出,“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和价值,结合当今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二是必须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从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而言,“科学礼敬”是总的指导思想,科学就是要正确区分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换言之,要继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对中华文化一概采取拿来主义——文化复古主义者主张用儒学替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张和一些人打着“普及国学”的旗号大讲明堂风水、看相占卜的做法都是必须坚决反对的;就礼敬而言,则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存敬畏,要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基础。那么,创造性转化又应当如何进行呢?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筛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仍然焕发着时代光芒的部分,如爱国诚信、孝老爱亲、以人为本、贵和尚中等内容;其次,要结合当前民众的工作、生活实际进行当代性的解读。这里,我们有必要明确,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不是要让民众能对所有的国学经典烂熟于心,而是要让民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我们当然要注重经典的学习。但终究不是所有学生都是国学家或准备当国学家”,“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引向‘古书’。专业研究是一回事,传统文化教育是另一回事”。[2]传统文化应当走向实践,在广大群众的工作、生活中熠熠生辉。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最重要的是要结合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特点,使它和工作、生活实践相融合。不论是近年来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不断提高文言文课文篇目的数量,还是在很多大城市开展的国学大讲堂,都是这种融合的具体体现。它们都是从经典入手,在学习中扩大经典的影响,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实践途径之一。当然,这种融合还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精神入手,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面,降低因文化经典文字上的障碍带来的接受上的难度。融合还可以使传统文化直接参与到重要节庆活动中去,“借助重要节庆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传播模式,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借古人事育身边人,以形象生动、易于接受的表达,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3]这种形式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真正与人们的精神需要结合在一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破学术话语的藩篱,它是我们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是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需要着力研究的新课题。
宣传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本的途径和最重要的环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载体是多元的,必要的灌输、宣讲则是首选的方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这也就是《行动方案》中明确要求的,“要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广泛进行探索实践,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上下功夫,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具体化系统化”。[1]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认真向民众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使民众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不断提高价值自觉与价值自信,“要把‘三个倡导’基本内容讲清楚,引导人们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4]近年来,不论是在高校的“两课”教学中新增加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教学内容,还是在党校、干部学院等培训班次中增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专题,都是理论灌输的重要形式。理论灌输是做好其他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如果一味在“灵活”的宣传教育方式上寻找工作“亮点”,就会舍本逐末,异化成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
不论是在宣教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单向的理论灌输尽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仅仅靠理论灌输来实现宣教目的,那也会导致民众的反感。为了抓住事物的根本,就需要把“批判的武器”和广阔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落实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也就是宣教活动要做到《行动方案》里所说的贯穿结合融入——贯穿是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始终伴随人们的工作、生活,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结合就是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作、生活之间找到契合点;融入则是对结合的深化,是说这种契合点最终要使工作、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水乳交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不能是脱离群众工作、生活的“高大上”,而要变得更加接地气,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中须臾不可脱离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这就是《行动方案》所讲的“落细落小落实”与“具体化系统化”。《行动方案》中开列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三严三实”教育等,都是这种“落细落小落实”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吉林省委办公厅转发的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吉林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中,具体要求开展中小学“明德知礼工程”、 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宣传东北抗联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保护利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等,[5]也是从吉林省实际出发,不断扩大具有“吉林特色”的宣传教育实践载体,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落实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落细落小落实,与工作、生活有机融合,而这种融合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与日常生活结合。日常生活是所有人每一天都必须生存于其中的场域,是与人们的言行关联最为紧密的时空境域,它在日常、平淡之中也包含着超载平淡的潜质,这也是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列斐伏尔、赫勒等人重视研究日常生活的原因。日常生活的这一哲学意义在现实中也是成立的,人们想要追索观念、生存的意义只有在日常生活之中,而不是置身于日常生活之外,“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和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就只有让它完全回归日常生活之中,以月印万川的方式让人们时时处处感受到它的存在,《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紧密联系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各行各业特点,精心设计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1]近年来,“身边的好人”“最美医生”“最美乡村教师”“文明家风”“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评选活动就是让人们在身边人、身边事之中看到模范的力量,切身感受到默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其实就是身边平凡、普通的你、我、他,这就是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与生产生活的结合更为重要的是要调动群众广泛参与,使广大人民群众全都动起来,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主体,在行动中感受到价值观的感召。因此,结合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特点,开展与他们工作、生活相对应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在这方面,《行动方案》的安排也非常明确,如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诚信建设制度化、公正文明执法司法活动、平安中国建设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文明旅游活动等,就是让人民群众在本职工作中,在日常交往中,用实际行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这些活动中,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概念,而且是生活、是现实、是具象,这些活动传递出活生生的、可感可行的价值规范和导向”。[7]行动的过程本身也是个人的体验过程,它能够使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身体力行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行动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会,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更加深刻,促进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人们自己体验到的知识、道理,才能够内化于心,产生真正的认同,并起到指导其行为的作用”。[8]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能够在知行合一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人的血脉,使自己更加信服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9](P500)这段经典的论述同样适用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承载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要求,其真理性不容质疑。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将其完全局限在政策理论、学术研究层面的借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火热的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能够更加切合社会、个人的实际,经由人们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会得到逐步的强化。这个过程是实践养成的过程,也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的过程。借用现象学的话讲,我们不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悬置起来,而要让它回归生活世界,成为实践,成为我们生活、生存的要素。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就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2015-04-17.
[2]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5-07-03.
[3]蔡国英.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J].求是,2015,(08).
[4]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02).
[5]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明办.吉林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N].吉林日报,2015-07-01.
[6]庄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做好“融入”文章[J].党建,2014,(5).
[7]颜晓峰,万鹏.《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通过实践架起“内化于人”桥梁[N].人民日报,2015-04-17.
[8]杨承德.把核心价值观化为生活体验[N].大众日报,2015-06-08.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于建玮,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哲学理论、文化理论;
赵丽丽,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编辑、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新闻传播学。
责任编辑 董金荣
(上接P32页)
和魄力,从而增强宣传工作的说服力,展示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另一重要方式,通过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原则完整、准确地传达给社会成员。与此同时,将反腐廉政教育一同开展,一正一反、相辅相成,既可以加深受教育者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又可以清醒认识到腐败对社会、自身的严重危害,从而产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反腐败这两项工作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告诉人们什么是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而反腐败工作则是从反面向社会大众传递这样的信息,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最终必然害人害己。从而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教育的策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并得以践行。
于海威,辽源日报社编辑,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哲学与伦理。
责任编辑 董金荣
作者简介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6.01.007
中图分类号:B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