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类文言文阅读训练二则

2016-03-20 16:09江苏韦秉文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侍郎屯田户部

●江苏 韦秉文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训练二则

●江苏 韦秉文

(一)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李元纮,其先滑州人,本姓丙氏。曾祖粲,隋大业中屯卫大将军。封应国公,赐姓李氏。开元初,三迁·万年县令,赋役平允不严而理俄擢为京兆尹寻有诏令元纮疏决三辅诸王公权要之家皆缘渠立硙以害水田元纮令吏人一切毁之百姓大获其利又历工部兵部吏部三侍郎。十三年,户部侍郎杨玚、白知慎坐支度失所,皆出为刺史。上令宰臣及公卿已下精择堪为户部者,多有荐元纮者,将授以户部尚书,时执政以其资浅,未宜超授,加中大夫,拜户部侍郎。明年,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元纮性清俭。既知政事,稍抑奔竞之路,务进者颇惮之。时初废京司职田,议者请于关辅置屯,以实仓禀。元纮建议曰:“军国不同,中外异制。若人闲无役,地弃不垦,发闲人以耕弃地,省馈运以实军粮,于是乎有屯田,其为益多矣。今百官所退职田,散在诸县,不可聚也。百姓所有私田,皆力自耕垦,不可取也。若置屯田,即须公私相换,征发丁夫。征役则业废于家,免庸则赋阙于国。内地置屯,古所未有,得不补失,或恐未可。”其议遂止。

元纮在政事累年,不改第宅,仆马弊劣,未曾改饰,所得封物,皆散之亲族。右丞相宋璟尝嘉叹之,每谓人曰:“李侍郎引宋遥之美才,黜刘晃之贪冒,贵为国相,家无储积。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也!”

后与杜暹多所异同,情遂不叶,至有奏者,上不悦,由是罢知政事,出为曹州刺史,以疾去官。久之,拜户部尚书,仍听致仕。二十一年疾瘳,起为太子詹事,旬日而卒。赠太子少傅,谥曰文忠。

(选自《旧唐书·李元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役平允/不严而理/俄擢为京兆尹/寻有诏令元纮疏决/三辅诸王公权要之家/皆缘渠立硙/以害水田/元纮令吏人一切毁之/百姓大获其利

B.赋役平允/不严而理/俄擢为京兆尹/寻有诏令元纮疏决三辅/诸王公权要之家/皆缘渠立硙/以害水田/元纮令吏人一切毁之/百姓大获其利

C.赋役平允不严而理/俄擢为京兆尹/寻有诏令元纮疏决三辅/诸王公权要之家/皆缘渠立硙/以害水田/元纮令吏人一切毁之/百姓大获其利

D.赋役平允不严而理/俄擢为京兆尹/寻有诏令元纮疏决/三辅诸王公权要之家/皆缘渠立硙/以害水田/元纮令吏人一切毁之/百姓大获其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古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文中的三迁是指升职;有时同“左迁”,指贬职,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

B.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

D.少傅,古代官职名,周代始置﹐为太傅辅弼之官,与少师﹑少保合称“三孤”。后一般为高官之加衔﹐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元纮担任万年县令,征发赋役公允合理,升为京兆尹;他主持三辅境内河渠,命吏卒拆毁王公贵戚沿渠架设的水碾,使百姓大受其益。

B.户部侍郎因失职被贬,公卿大臣大都推举李元纮,皇上便想任命他为户部尚书,因他资历浅薄,被宰相劝阻,只得授他为中大夫、户部侍郎。

C.李元纮担任户部侍郎时,朝臣建议在关中屯田,以充实国库。李元纮认为,关中屯田,就要公私相换,调发壮丁,恐怕得不偿失,唐玄宗遂停止此议。

D.李元纮节操清白,执掌国事多年,不改第宅,仆马弊劣。宋璟感叹说,贵为国相,家无储积,就是季文子的德行,也无法超过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置屯田,即须公私相换,征发丁夫。征役则业废于家,免庸则赋阙于国。

译文:

(2)上不悦,由是罢知政事,出为曹州刺史,以疾去官。

译文: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三国志·武帝志》)

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操患之。后行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问其故,操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操,操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操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操于是益得意矣。

(节选自《曹瞒传》)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节选自 《诸葛亮集·后出师表》)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世人未之奇也

奇:奇异的

B.征太祖为典军校尉

征:征召

C.操于是益·得意矣

益:更加

D.曹操五攻昌霸不下·

下:攻克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 竖子不足与谋

B.卓未至而

·进见杀仓廪实而知礼节

C.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欲以观公子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够体现曹操 “机警多谋”的一组是( )

①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②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

③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④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⑤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⑥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4.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志·武帝志》选段中的曹操,从小机灵聪敏,任性放纵;多谋善断,有胆识,有远见,拒绝参加废帝图谋,变卖家产,召集义兵。

B.《曹瞒传》中“败面喎口”的故事,情节生动,让人物在其中自我表现,自我展示,寓褒于叙,凸显了少年曹操聪明狡黠的形象。

C.《后出师表》选段略写曹操才智过人,善于用兵,但也经历了“困”“险”“危”“逼”和“几败”、“殆死”的磨难,说明举大业必冒危难,不能“坐定天下”的道理。

D.三篇选文都写到曹操,但表达的旨意不同:《武帝志》旨在关注人物的 “资鉴”意义;《曹瞒传》旨在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后出师表》旨是印证“表”中“出师”的观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译文:

⑵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

译文:

⑶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

译文:

【参考答案】

(一)1.B(文段大意可参看译文。另须注意:“赋役平允不严而理”宜断为两句,“三辅”为水渠名。)

2.D(少傅是国君的辅弼之官,而不是“太傅”的辅弼之官。)

3.C.(朝臣建议在关中屯田,是在李元纮擢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执掌国事后,而不是任职户部侍郎期间,列举官职有错位。)

4.见“参考译文”

(二)1.A (奇,以……为奇,意动)

2.C (C项中第一个“之”,代词,代操“飞鹰走狗,游荡无度”这些丑事;第二个加点字“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中的“与”,均为介词,介进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同”。B中的“而”均为连词,这里表承接,均可不译。D中的“以”均为介词,可译为“用”“拿”“凭”等)

3.B

4.B(“寓褒于叙”应为“寓‘贬’于叙。 )

5.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一)《李元纮传》

李元纮,他的祖先是滑州人。本来姓丙。曾祖父丙粲,隋代大业年间任职屯卫大将军。皇上封应国公,赏赐姓李。

开元初年,三次升职做了万年县令,赋役公平不苛刻,却治理得很好。不久升任京兆尹,随即皇上发布命令疏通三辅渠。当时权贵之家都沿渠架设水碾,妨碍水田灌溉。李元纮令官吏全部捣毁,百姓受到恩惠。李元纮历任职工部、兵部、吏部三部侍郎。开元十三年,正值户部杨玚、白知慎因财赋支出流失很多而获罪,被贬为刺史,皇上命令宰臣和公卿以下精心推选能接掌户部的官员,百官大都推举李元纮,皇帝打算提拔他为户部尚书,当时的宰相认为他资历浅薄,不适宜超级授职,任他为中大夫、任命户部侍郎。第二年提升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元纮节操清白,执掌国事以后,逐渐抑止追求名利行为的途径,浮夸钻营的人害怕他。此时,废置了京官的职田,议论者想要在关辅设置屯田,来充实粮仓。李元纮说:“军务与国政情况不同,内地与边境制度相异。如果百姓清闲没有劳役,地荒芜没有开垦,用剩余的劳动力耕种荒田,减少运输来充实军粮,于是设置屯田,它的益处很大。如今百官所废置的职田,分散在各个县,无法集中。百姓所有私田,都努力自耕,不能占取。如果设置屯田,就要公私相换,调发壮丁。调发劳役则家业荒废,减免租税则国赋欠缺,内地设置屯田,自古以来没有过。恐怕得不偿失,或许不可以吧。”那些议论者于是就停止了议论。

他执掌国事多年,不曾改修建造住宅,童仆与马匹疲弱,从未调换、打扮,得到的封赏都用来接济亲族。右丞相宋璟曾经感叹说:“李公引荐宋遥这样的人才,罢免刘晃这样的贪官,做了国相,家里没有储蓄,即使季文子的德行,怎么能超过他!”

后来李元纮与杜暹不和,于是情感不协调,一直到上书的时候也在争辩,皇帝不高兴,因此,免去李元纮的参知政事之职,外放为曹州刺史,因疾病离开官位。后来,任职户部尚书,在任上退休。开元二十一年病愈,再次起用为太子詹事。十日后去世,追赠太子少傅,谥号叫文忠。

(二)《三国志·武帝志》

太祖年少时很机警、敏捷,有权术智谋,行侠仗义,不受约束,不注意品行学业,因此当时的人不是很推重他;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很赏识他。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经邦济世的人是不可能拯救局势的,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可能是你啊!”太祖二十岁时,被举荐为孝廉,任郎官,被任为洛阳北部尉,升任顿丘令,后被征任为议郎。

光和末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阳人许攸、沛国人周旌等人联结豪杰,图谋废了灵帝立合肥侯为帝,以此告诉太祖,太祖拒绝了他们,王芬等人很快失败了。

金城人边章、韩遂杀死了(当地的)刺史和太守,起兵叛乱,聚集十多万人,天下动荡不安。朝廷紧急征召太祖为典军校尉。恰逢灵帝去世,太子继承王位,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划诛杀宦官,太后不同意。何进召董卓进京,想以此逼迫太后,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宦官杀害了。董卓到京后,废黜少帝,将其封为弘农王,另立汉献帝,京都洛阳大乱。董卓上表举荐太祖担任骁骑校尉,想与他共议国家大事。太祖改换他的姓名,沿小路往东走欲返回故乡。出了虎牢关,途经中牟县境内时,(太祖)引起了当地的亭长怀疑,被抓起来送到了县城。县里有人暗里认出了他,为其求情,(太祖)得到释放。就在这时,董卓杀死了太后和弘农王。太祖回到了故乡陈留,变卖家产,招兵买马,为讨伐董卓做准备。十二月,太祖在己吾起兵,这年是汉灵帝中平六年。

《曹瞒传》

曹操少年时,喜欢打猎放荡的游侠生活,他的叔父多次将曹操的行为告诉曹嵩。曹操把他当成祸患。后来有一次在路上遇到叔父,便假装嘴歪眼斜倒在地上。叔父对此感到很奇怪,就问他怎么了, 曹操说:“我中风了。”叔父告诉曹嵩。曹嵩非常惊讶,大呼曹操过来,曹操面部表情和原来一样。曹嵩问:“叔父说你中风了,怎么回事?”曹操说:“我刚刚没有中风啊,只是因为叔父不喜欢我,所以 (你)被欺骗罢了。”曹嵩怀疑弟弟在自己面前说谎,自此之后,曹操的叔父每次在曹嵩面前讲他的过失和不是,曹嵩都不太相信。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得意妄为了。

《诸葛亮集·后出师表》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好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连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曹氏才得在一时僭称国号。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兵败而死。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猜你喜欢
侍郎屯田户部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朱元璋道歉
朱元璋道歉
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一两金币
念战友
侍郎湖
来武汉户部巷「过早」
古代的侍郎官是个啥
西域农业考古资料索引(续)
屯田的历史发展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