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冬明(燕山大学 招生就业处,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中的抗逆力培养研究*
魏冬明
(燕山大学招生就业处,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高校的贫困生就业问题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大重点。通过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抗逆力培养,能够解决贫困生精神层面的贫困问题。在整个高校范围内设立自上而下的抗逆力培养机构,加强抗逆力课程教育,并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贫困生弱化客观困难、强化主观意识,进一步为贫困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为提升高校整体就业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抗逆力
(一)高校贫困生的界定
在日常的社会活动中,对于贫困的界定一般包含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两个方面。具体到高校的贫困生认定中,一般把在支付高等院校规定的相关教育费用时发生困难的学生界定为贫困生。根据支付困难的难易程度,有进一步分为一般贫困学生和特别贫困学生。[1]这里所提出的教育费用,既包括在校必需的学习费用,也包括用于社交、游玩的生活费用。从国家、社会和高校各个层面,根据贫困学生的不同种类会给予不同程度的资助。
(二)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现状
所谓的就业指导,也可称为“求职择业指导”或者“职业指导”。一般意义上的就业指导指的是高校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意愿和特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观,并在其实际的求职过程中提供必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帮助的过程。[2]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贫困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其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目前,我国高校对于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指导。在高校当中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这是对广大贫困生而言接触最为直接的就业指导。贫困生在此类课程指导的影响下树立了各自的就业取向和价值观;第二,资金支持。高校根据国家政策的相关规定,通过对不同程度的贫困生进行划分,按照年度或季度对贫困生开展资金上的帮扶工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生活和就业压力。同时,对贫困学生学费的减免也是资助经济上困难的学生的重要措施之一。[3]第三,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政策是国家在1994年在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实施起来的。高等学校拨出一部分经费用于勤工助学资金,在学校内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如“三助”——助教、助研、助管等。与直接的资金支持不同,勤工助学岗位更能够使贫困在校生的个人能力等到锻炼。
(三)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问题
对在校生的就业指导是高校教育的一大课题。这其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在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就业指导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第一,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了大四学年或者在大三下半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能使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从入学起就树立积极的就业意识;第二,物质和精神贫困不能兼顾。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多数的高校贫困生所面对的问题不仅仅只存在于物质层面,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精神层面贫困的问题。目前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和就业指导大多只面向了学生物质层面的贫困,精神层面的贫困很少被涉及。而在实际情况当中,贫困生精神层面的贫困危害更大。[3]
(一)抗逆力的概念
抗逆力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优秀理论,近二三十年来在欧美等国家在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上发挥了突出作用。[4]抗逆力指的是社会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在面对困难和挫败时,通过与其作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和产生的抵御困难和挫败,进而重新认识自我、升华自我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抗逆力主体通过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积极的反应而产生的,是过程、能力与结果的有机统一。抗逆力对于面临巨大社会就业压力的高校贫困生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简单来讲,即是帮助贫困生弱化客观困难,强化其主观能动性。
(二)抗逆力就业指导
高校贫困生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是非常显著的。这些就业压力既包含有客观方面的困难,如资金短缺;也有主观方面的困难,如贫困生普遍有的自卑、焦躁和内向等等。要想进一步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难题,提升高校整体就业质量,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创造人才,就必须牢牢把握贫困生所思所想,深入其内心世界,强化其主观意识。[5]因此,基于抗逆力的就业指导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为高校进一步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要在进一步完善解决贫困生物质层面的贫困问题基础上,大力加强解决贫困生精神、心理层面的贫困问题。要让抗逆力思维的教育方式贯穿整个贫困生就业指导过程的始终。具体来讲,高校可从机构设置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来展开工作。
(一)机构设置
不论是未解决贫困生物质层面问题的资金发放,还是统一规划抗逆力教育的政策安排,都需要在高校当中有至上而下的各级机构设置安排。
第一,高校要设立专门的扶贫平台。可以说,学校层面的扶贫平台是一切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学校要对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到较高层面的认识,设置高层的扶贫平台,既是为了扶贫资金的有效发放,也是为了向抗逆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抗逆力培养的就业指导工作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6]继续大力推进勤工助学工作实施,保证贫困生在勤工助学的工作当中得到锻炼。
第二,设立专门的抗逆力培养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可设置在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下,一方面能够贴近实际、获取最新的贫困生资料,方便学生抗逆力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往往有着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能够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打造抗逆力培养方案。
第三,完善贫困生就业档案,提升抗逆力就业指导的针对性。高校内的各个学院(系)的辅导员老师是与贫困生接触最为紧密的群体。在日常的生活接触中,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家庭状况、综合素质和就业期望等等。各位辅导员老师可以根据细致地观察,为每个贫困生建立各自的就业指导档案,并及时上传到抗逆力培养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二)课程设置
除了要有在全局上致力于抗逆力培养的至上而下的各级服务机构,在具体的抗逆力培养的就业指导中,可通过增加贯穿始终的职业教育和心理辅导课程来实现。
第一,要有对贫困生贯穿大学生涯的职业教育。对于贫困生正确的就业引导,最终要通过完备的职业教育来实现。当前,多数高校开展的职业教育是在学生的大四学年。这样的职业教育不能使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便形成可靠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对于就业有着更高期望值的在校贫困生更是如此。要在学生的不同学年,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介绍等。对贫困生要有着更加明确的职业教育,基于其本身的就业意愿和期望,对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通过提供必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教授求职技巧和创业指导,来满足贫困生的就业需求。
第二,开设抗逆力心理教育课程。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挫折,贫困生面临的难题更是高于其他普通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是实施贫困生(包括其他普通学生)抗逆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和挫折,这时要激发其抗逆力,帮助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同时完善好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定期向全校贫困生进行心理普查,及时了解贫困生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
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大难点,为更好地解决贫困生精神层面的问题,可以通过采用抗逆力培养的就业指导来帮助贫困生弱化客观困难、强化主观意识。高校要有自上而下的机构设置,既要有专门的扶困平台,也要有致力于抗逆力培养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贫困生就业档案。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贯穿贫困生大学生涯始终的职业教育,并增加抗逆力心理辅导的课程安排。
参考文献
[1]郭云贵.我国高校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分析[J].学术交流,2013(10):209-212.
[2]马皎.高校贫困生职业价值取向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
[3]马建新.高校贫困生就业焦虑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9):90-92.
[4]冯跃.国外家庭抗逆力的内涵及模式研究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40-145.
[5]向小平,田国秀,王曦影,等.儿童青少年抗逆力测量中文版在北京青少年中的适用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5):5-10.
[6]朱虹.青少年抗逆力的研究及其培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3,9:94-101.
Abstract: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is a major focus of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effective resilience training, poor students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poverty spiritual. The paper proposes building the topdown resilience training institu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ing resilience curriculum, and helping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weaken objective difficulties and strengthen subjective awarenes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areer guidance, therefore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 for poor students further, and reliable protection to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mployment in universities meanwhile.
Keywords:poverty-stricken student; employment guidance; resilience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5-0049-02
作者简介:魏冬明(1976,11-),女,河北迁安,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就业指导工作。
*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NO:JRSHZ-2015-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