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兴成(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基于微媒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钱兴成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摘要:高校在传承、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责无旁贷,而随着微媒介的“无微不至”,它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这必然导致传统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应需与时俱进,去主动适应、迎合这种“微常态”。文章将重点从“三个转变”的角度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微媒介”时代的突破和转变,并提出了微媒介“双刃性”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微媒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Abstrac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heriting, promo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th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micro media, it has influenced every aspects of people's life and be原come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tudents' life and stud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management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reakthroughs and change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era of micro me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transformati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double-edged" influence of micro media.
Keywords:micro media;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path
*本文系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14年重点立项课题“基于微媒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4A08)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自信”的核心纽带和重要支撑,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中共中央办公厅2013年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移动终端服务的迅速普及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无微不至”、“微面八方”,微媒介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需品。如何在现代媒介进入“微时代”的新常态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时代责任。
(一)90后大学生的“微习性”
身处“微时代”中的90后青年大学生自身有着许多值得关注和引导之处,他们在思维方式、价值判断、行事方式、语言表达、个性追求等诸多问题上都体现出时代的独特性。他们崇尚快节奏生活,善于和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热衷交流,渴望及时获取信息,乐于受到关注和被肯定,对新的技术应用和基于新技术的产品具有某种天然的“钟情”。而“微媒介”所持有的全天候空间、及时性传播、便捷性运用的传播方式和使用习惯正好契合了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特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要求”
可以说,微媒介的独特性与大学生的微特征的相互连体集中体现了智慧科技下的必然性和时代性。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连体的内在关系,让核心价值观扎根现实生活、贴近时代特征,这样才能真正被广大青年学生所理解、所信服,逐渐转化为他们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一篇短短的微博,一则短短的微信,这种“碎片式”、“语录体”的表达方式足以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便捷、快生活的心理需求。由此,我们可以把课内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统筹起来,依托微信、微博、校园BBS等新媒介,以新颖亲切、学生爱听爱看、乐于参与的方式,把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转化为学生的日常价值观和生活实践,进而植根于他们的思想意识深处。
微媒介作为一种借助于现代智能通讯工具的传播工具和平台,代表了资讯时代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可以说,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能否有效、有力地抢占思政工作的主战场,打造网络媒体的主阵地,把控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必将成为关键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旋律如何借助新媒介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和自觉行为,作者以为关键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实现从幕后到台前的转变
一要敢于现身而不再幕后发号施令,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理想信念培育主管者往往站在幕后,通过发放文件、制定规则传达教育意愿的做法,学会站到舆论的前沿,摇旗呐喊,旗帜鲜明地表达对微媒介的关注,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关切。二要善于领唱而不在背后和声,力求成为校园舆论媒介的“大V”,成为青年学生的理念信念的主心骨,特别是在一些非常时刻、敏感时期或舆论危机中一定要成为校园舆论的主基调、主旋律。三要精于打理新媒介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摆设,精心打理官方微博、公众微信和其他新媒介,将高深莫测的人生哲理蕴含到日常、零散的信息传递中,将看似高大上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转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求学中,既要不偏离大学生理性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又要便于学生接受和消化,让大学生有一种亲切感、真实性、实用性。
(二)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一要主动适应智慧化的时代环境和碎片化、扁平化的生活节奏。突破传统的媒介渠道,主动运用新媒介,如及时主动开设官方微博,官方公众微信号等,与广大青年学生共同建立一个即时、平等、共享的沟通平台,并以此为平台,开设一些“接地气”“聚人气”的栏目,如“校园最美人物”、教育教学咨询平台、生活学习服务平台等,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平台是有实际价值的。二要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借助新媒介在制度规范、氛围营造、价值导向上、舆论预判上想在前、说在前、做在前、服务在前,为学生提供专业上的指导,业务上的服务,政策上的优惠,甚至资金上的扶持,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让大学生感受到学校教育管理者的温暖和关爱,感受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三要主动应对各种舆论危机。在舆论危机时刻不能再有遮掩、延缓的想法,必须及时主动、客观全面地公开,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欲盖弥彰。大量的校园危机公关事件表明,躲避、拖延、掩埋的做法都必然造成更严重的危机,成功化解的大都得益于及时、主动、客观、公正、积极的正面应对。
(三)实现从单向到联动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相对的滞后性,缺乏必要的互动性。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建立自己的舆论阵地,充分发挥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单向“命令式”教育方式,重构一种“双向互联、平等互动”的师生沟通关系,营造一种“平等关爱、可以互学”的和谐师生关系。其核心是要做好“两个联动”:一是人的联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视角育人的环境氛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绝不是某一类人、某一个环节的工作任务,而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全方位参与,特别要充分借力校内一些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师、学生中的“意见领袖”的微博、微信的作用,把高校的办学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动因即时、全面、真实、权威地借助互联网媒介传达给青年大学生,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二是事的联动,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专业教学与职业教育的联动,顶层关怀与日常服务的联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介的联动,真正达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微博、微信、“微+X”等微媒介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必然具有其两面性,它在创新现代传媒、便捷信息传播、促进舆论公开、推进社会民主的同时,也容易成为虚假广告、流言谣言、色情信息的集散地,甚至会助长低俗、恶俗、庸俗之风,这也体现了“微媒介”的双刃性。如何做到“微而不恶”,这即是教育管理者需要直面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个大学生需要谨慎防范的问题。
一要做好微媒介的运用规划。高校在微信、微博等微载体开设之初,就要提前有一个较为充分的管理制度和应对预案,要以新颖亲切、学生爱听爱看、乐于参与的方式,把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管理的角角落落,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转化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沟通中去,进而植根于他们的思想意识深处。这方面,可以学习借鉴一些比较好的政务微博,它们及时传递官方信息,回应民众关切,正成为信息发布、解疑释惑的便捷渠道,如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微博奥运会”,成为运动员、教练员与观众、媒体良性互动的另一方式。
二要加强网络自律和道德观教育。信息化时代下的网络安全管理必将同样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社会传统道德的约束。鉴于微媒介的“双刃性”,高校要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予以重视,大学生在成为信息制造者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的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评论者和见证者,并涌现出一批“意见领袖”。当前,国家正在着手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工作,作为高校在微媒介的管控中同样要实现制度机制管理与道德舆论约束双管齐下,在微媒介这种虚化之战中取得主动权,占据主阵地,成为主力军。
三要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网络舆情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主体,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主攻方向。然而,“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新特点给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素质和一定的教学管理水平,还要具有良好的媒体素质、高速的反应能力、灵敏的信息嗅觉。反之,如果高校思政工作者仍然沉醉于过去的思政工作模式,沉醉于现行“一言堂”的权威地位,对新事务不接受、不认同甚至反感、抵触,缺乏运用微媒介的能力,缺乏网络话语权,必将错过占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阵地制高点的最佳时机。
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肩负着党中央的重托和期望,微媒介作为互联网智能化时代下的必然产物,两者的有机结合,必将使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孕育出时代新生。
参考文献
[1]郑瑜辉,陈林婕.试论微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12).
[2]焦红强.“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河南教育,2012(6).
[3]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2).
[4]李梅,孙丽娜.“微时代”中国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之策[J].河北学刊,2012(3).
作者简介:钱兴成(1977-),男,汉族,浙江绍兴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高校思政党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8-02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