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英,程小辉
(桂林理工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思考
肖英,程小辉
(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分析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并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对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审核评估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以质量为主导的内涵式发展阶段,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从2014年至2018年,教育部将组织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审核评估对象是:凡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合格”及以上结论的高校均应参加审核评估。我校作为广西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试点高校,已于2014年12月圆满完成了审核评估工作。审核评估给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改革与建设、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和思考。由于受传统文化、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资源投入等因素影响,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不容乐观,达到国际标准的工程师不足总量的10%,实践教学不足是导致工程师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1]。地方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生力军,以培养面向工程技术领域和生产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实践教学在本科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相比于部属院校和高水平大学,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无论是在教育教学理念、办学条件还是管理水平、教学资源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审核评估要素和要点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校办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亦将“定位与目标”列为首个审核项目,重点审核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三个方面,其用意不言而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先生曾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2]。而且,地方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职业型院校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结合学科和行业分设专业,培养面向社会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3]。显然,专业性、应用型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属性,也是应然的目标选择。从地方工科院校服务面向、价值取向以及工程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其专业性应用型教育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践性和行业性,专业建设与行业产业和职业分工紧密联系,培养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为目标导向,并以服务基层和生产一线为基本面向,而且,对于大多数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工科院校而言,这些特性更加明显。也就是说,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应该突出强调人才培养的专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行业性,应该“定性”在应用上、“定位”在地方上、“定向”在行业上、“定格”在实践上[4],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学校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各种专门人才。如果个别高校办学方向不明确,应该正型,正确认识和实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5]。
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外在社会需求以及与内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吻合度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6],而且,审核评估对于“培养目标”的审核要点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因此,学校必须在明确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学科专业性质、办学基础与能力、服务面向等差异,进一步细化、明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并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之中。相应地,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之强化和落实。而且,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分类培养、个性化教育是大势所趋,我们在研究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应该有所区分和侧重,充分体现多样化的人才观和多元化的质量观,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和学生需求的符合度。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包括6大审核项目、24个审核要素和64个审核要点,除第一项“定位与目标”外,其余五项分别是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和质量保障。对照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现状和问题,不难发现,无论是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的数量还是工程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占比和效果、学生发展必需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的指导与服务、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与保障等,相对于理论教学,仍处于弱势地位,相对薄弱。而且,审核评估的重点是考察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6]。因此,作为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目标定位的地方工科院校,必须认真对照审核评估的审核要素、要点和重点,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
(一)分类管理,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与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直接相关。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教师一直处于相对边缘的状态,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不受重视、量少质低、结构性缺失、工程与实践背景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
首先是“量”的问题。学校应该明确从事实践教学教师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重,可以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时数的统计分析,同时,考虑理论教学教师和合作单位、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的程度,测算出实践教学教师应有的占比,在“量”上予以明确,为定编定岗和“分类管理”打好基础。
其次是“质”的问题。在引进与培养中,应该抛弃“唯学历论”的观点,树立“能力第一”的观念,注重教师的实践背景、实验项目设计与开发能力、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教学的教学能力,切实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兼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根据需要和可能,建立以专业为单位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及时更新充实,为各类实习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是“管”的问题。推行“分类管理”,单列实践教学教师类别,让实践教学教师从教学工作的边缘走向中心舞台,凸显实践教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按定编定岗的要求,明确岗位聘任条件与考核要求。同时,建立针对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如必要的倾斜政策、培养机制、奖励办法等,更为重要的是要打破人员流动壁垒以及职称评聘中的歧视性的政策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实践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践教学提供高水平师资和充裕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多方协同,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不可否认,20世纪九十年代推进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高校与行业产业的联系,再加上国有企业改革、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投入不足与高校自身改革与建设相对滞后、物价上涨等因素,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习实验困难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已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多方协同,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首先是学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要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有计划地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要将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作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学校建设发展规划和经费预算,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为原则,重点建设好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特别是公共实践教学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丰富而尽可能先进的实习实验条件。同时,作为办学主体,要积极主动地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搭建专门的信息通道和服务平台,尽可能多地吸纳政府和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及其共享平台与基地。
其次是政府。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事业,一方面,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增强专项投入,促进各类共享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税务、保险等渠道,甚至立法立规的方式,进一步统筹、聚集公共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为高校实践教学创设优良的环境和条件。
三是企业。企业(用人单位)作为利益相关者,有责任、有义务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政府和学校应该制订专门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设备条件,为学校的实践教学提供方便和支持,选派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而且,企业作为第三方,可以协助政府和高校,在监督学校办学行为、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满意度。
(三)多层分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的训练,主要是靠实践教学来保证的。长期以来,实践教学普遍存在规范有余创新不足、验证参观为主综合与创新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构建“多层分类”实践教学体系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受到严格规范的实践训练,又要给学生思维和创新的空间,融规范性、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于一体,整体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及其综合素养,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包括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保障等子系统的集成系统,因此,如何分层分类,构建有机一体的体系框架及其运行机制是关键所在。纵向上,有学校、学院、专业(教研室)等不同层次;横向上,有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与各类竞赛等不同类别,而且,实验教学有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等不同层次和类别之分,实习实验、科技创新与竞赛之间又有交叉重叠;空间上,又有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之分。因此,以工程教育为主体的地方工科院校,必须以大工程教育观[7]为指导,以能力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与人文素养训练”有机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多层分类”实践教学体系,彰显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本质属性,并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科学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与项目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要素有机整合,从而将“多层分类”的实践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助推学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99年初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此,教育部还专门召开了全国性的视频会议部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已上升为一项国家层面有关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战略举措。就业更是民生之本。因此,地方院校作为我国最庞大的高等教育群体,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意义重大。
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要求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而且,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与实践教学密不可分,涉及课内外、校内外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顶层设计,在以下几方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通识性课程,明确学分学时要求,同时,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在线开放课程和网络资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就业技能提供知识与服务;二是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竞赛,开设应用研究型、专业创新型等课程和讲座,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建立以“创客教育”为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组建创新创业学院,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平台;四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与指导;五是探索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加强对学生创业在空间、政策等方面的服务,探索建立创业全程跟踪服务模式;六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搭建实训与交流平台,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科学决策、沟通交流等能力。
(五)多元评价,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审核评估的重点之一是学校通过什么样的质量保障体系实现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程度如何,即质量保障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符合度[8]。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与保障体系建设一直处于相对缺失或不完整状态,质量保障与培养目标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和监控,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甚至流于形式。因此,构建“多元一体”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刻不容缓。如前所述,实践教学涉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方方面面,不同的实习实验功能不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应该体现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即从多维的视角、多元的要素进行评价与监控,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目标。
首先是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质量标准问题。这是评价与监控的基础和前提。地方工科院校应该围绕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要求和质量标准,并细化到实践教学计划之中,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评估及其效果与质量认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明确评价主体和核心指标。这是保障评价与监控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的关键。评价主体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活动的主体除了实习实验教师、实践教学主管部门外,还应该包括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专职的评价机构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增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来自第三方的评价,即用人单位、专业化评价机构对于实践教学的评价。同时,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质量标准,针对不同类别实习实验,明确评价要素,制订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与监控的核心和关键。
三是评价方法与反馈。这是改进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不同,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将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日常检查、专项评价、实地考察、网络评价等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与反馈系统,及时为实践教学相关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从而为持续改进实践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价值担当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追求,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体系建设,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引导,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为基本质量观,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并以“多层、分类、融合”为基本原则,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合理构建以课程和项目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将目标、过程、结果融为一体,为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责任编辑:吕建萍)
[1]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2]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3(2):1-6.
[3]孙晓杰,曾鸿鹄,林华.地方工科院校环境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18-20.
[4]赵艳林,王文.“四位一体、全程互动”:地方理工科院校本科教育质量内涵及提升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2(5):73-76.
[5]周远清.人才源、智能源、文化源——地方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J].重庆高教研究,2015(4):3-5.
[6]申天恩.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核心环节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2):35-38.
[7]张跃进,罗晖. 构建适应大工程教育观的实践教学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0):359-361.
[8]李志义.紧紧牵住“牛鼻子”审核评估就不会“跑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5):1-11.
Reform and thinking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XIAO Ying ,CHENG Xiao-hui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xi Guilin, 541004)
Based on “ordinary college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audit assessment”, analysis of the local colleges of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arget orientation and from teachers, teaching resources, training process,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assurance,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practice teaching;reform and construction;audit evaluation
G642.0
A
1671-9719(2016)9-0063-04
肖英(1971—),女,河北博野人,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实验教学与研究生教育管理。
2016-05-21
2016-06-07
广西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职业胜任力需求下广西高校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4JGA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