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对高校生涯支持利用情况调查

2016-10-24 09:02:33姚莹颖陈精锋
高教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生涯毕业生频率

姚莹颖,陈精锋

(1.厦门大学 学生处,福建 厦门 361005;2.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北京 100875;3.厦门大学 人事处,福建厦门 361005)



·招生与就业·

大学毕业生对高校生涯支持利用情况调查

姚莹颖1,2,陈精锋3

(1.厦门大学学生处,福建厦门361005;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3.厦门大学人事处,福建厦门361005)

通过调查大学毕业生对高校生涯支持的利用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毕业生对高校生涯支持利用主要为信息支持,其次为技能支持。信息支持、技能支持的得分显著高于情感支持和物质支持。(2)获取生涯支持频率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信息支持维度上,文科生寻求支持频率显著高于理科生,硕士毕业生高于本科毕业生;情感支持维度,男生高于女生。(3)大学生对高校生涯支持的有效性评价较高,且生涯支持的有效性与生涯支持频率存在较大相关。根据调查结论,对高校生涯教育工作及生涯支持方式提出建议。

毕业生;高校生涯支持;利用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的热点,从2001年到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115万人增加到了699万人,翻了6倍多。同时,大学生就业率却逐年下降,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2013年高校毕业生“最难就业年”的严峻形势引起了政府、民众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各级政府都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扩大就业,力保就业局势稳定。2007年,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教育部下发有关文件通知,要求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高校也不断提升和优化自身的服务,以期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支持。高校扩招及劳动力市场有限带来的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需要我们了解哪些支持资源可以促进学生发展。

以往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生涯目标的选择[1],而且影响青少年的生涯卷入程度(生涯探索、生涯计划),进而影响职业决策[2]。关于学校对学生生涯支持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生涯咨询的研究。生涯咨询旨在协助学生更好地做出生涯决策,对学生的生涯探索、生涯计划、自我效能的提高等都有显著的影响[3]。而在我国,生涯咨询远不是学校就业指导的重要构成,高校在对学生的生涯支持上不断探索,也有学者尝试对生涯支持的类别进行归纳[1,2,4],明晰应该着力的方向。在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中,仅仅研究外界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生涯发展中个体的主动性起着调节作用[5,6],对生涯支持的研究应该以大学生自身为落脚地。本研究试图基于中国国情,以厦门大学为例调查大学毕业生对高校生涯支持的利用情况。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毕业生对高校生涯支持利用情况调查》。问卷的编制过程如下:研究者调查了目前国内外对生涯支持的研究[1-4],参考和借鉴侯志瑾等人2010年提出的生涯支持概念进行改编。侯志瑾等人将生涯支持具体分为:资金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建议支持[4],其施测对象为个人。由于本研究调查对象为高校系统,是基于环境的研究,因此经过研究小组成员商讨,将建议支持调整为技能支持。因此,调查中涉及的高校生涯支持包括资金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技能支持四种类型。在有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之后,采访了12位应届毕业生,访谈对生涯支持的认识,同时访问了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归纳总结出13项在高校内有代表性的生涯社会支持。

自编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高校生涯社会支持的利用频率,评估生涯支持的有效性。生涯支持的有效性指的是高校生涯支持对个人生涯发展的帮助程度,由大学生自评完成。除了核心问题之外,还包含如下人口学变量:性别、年级(应届本科生、应届硕士生)、专业(理工科、文科、艺术类)。

(二)调查对象

调查随机抽取厦门大学2015届毕业生151名,其中男生64人,占42.38%,女生87人,占57.62%;应届本科生占54.2%,应届研究生占45.8%;理工科学生78人,占51.66%,文科68人,占45.03%,艺术类3.3%,由于艺术类学生人数太少,将其定义为缺失数据纳入分析。

二、调查结果和讨论

(一)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最需要学校生涯支持的类型

调查问卷中的具体问题为:“你在求职过程中所需要的学校支持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排序题)”调查结果显示,70.9%的毕业生认为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信息支持,17.4%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技能支持,12.3%的学生认为资金支持最重要,仅有3%的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情感支持。此外,选择技能支持为次重要支持的学生占54.2%。可以看出,信息支持是学生最需要的支持,其次是技能支持。该排序结果在人口学变量(性别、年级、专业)上没有差异。

(二)应届毕业生获取学校生涯支持的行动(即相对应的求职行为)频率调查

1.获取生涯支持频率调查

调查问题是“请你评估自己参与以下活动的频率”,采用李克特5点评定(1-几乎没有,5-非常频繁),调查大学生在13类项目(详细项目见下图备注)上获取生涯社会支持的频率。结果显示,应届毕业生对大部分的生涯支持利用频率较低,绝大多数的求职行为频率在3分以下(活动频率为“一般”)。仅有一个项目高于3分,“浏览就业中心网站发布的职业信息,(M=3.49±1.366)”。频率次高的是“参加学校组织的综合性招聘会(M=2.87±1.279)”,再者是技能培训类的求职行为,包括参加学长/姐交流会,共享求职经历(M=2.40±1.078);参加求职技能(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模拟面试等)培训、讲座或沙龙(M=2.14±1.065)等。

13类项目分别归属于四类支持,具体为资金支持(第1、2项)、情感支持(第3项)、信息支持(第5、6、7、8、9、10、11项)和技能支持(第4、12、13项)。以项目的平均分数作为四类支持的得分,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四种支持的差异(见表1)。

表1 四类生涯支持频率及其有效性的描述统计

表2  四类生涯支持在求职行为的频率、有效性事后检验

* 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下同。

结果发现,四类支持频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8.010,p=0.000<0.001),事后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获取信息支持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类支持(p信息-资金=0.000,p信息-情感=0.000,p信息-技能=0.000,均小于0.001),获取技能支持的行为频率也显著高于情感支持和资金支持(p技能-资金=0.028,p技能-情感=0.002,均小于0.05)。就高校生涯支持而言,相对集中体现在信息支持、技能支持上,信息支持是毕业生的重要支持需求,对于多数高校而言,这也是最基础的工作之一。

2.获取生涯支持的频率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本研究检验生涯支持频率在人口学变量(性别、年级、专业)上的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

在信息支持频率上,文理科存在显著差异(F=4.292,p=0.04<0.05),文科寻求信息支持的频率(M=2.729±0.101)显著高于理工科(M=2.443±0.094)。不同年级在信息支持的维度上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F=7.609,p=0.007<0.01),应届研究生寻求信息支持的频率(M=2.745±0.104)显著高于本科生(M=2.356±0.095)。在情感支持维度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F=4.918,p=0.028<0.05),男生寻求情感支持的频率(M=2.078±0.121)显著高于女生(M=1.724±0.104)。

表3 四类不同的支持频率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信息支持在专业上的差异,与一般社会支持相似[7]。理工科的专业选择相较于文科生更加专业对口和稳定,在求职过程中,个人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影响更大,因此,大大削弱了其寻求社会支持的动力。而文科生思想相对活跃,在社会认识能力、社会应对能力方面也相对成熟,其在求职中的选择灵活性相对较高,越发促使文科生需要更好利用支持。

信息支持在年级上存在差异,根据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多数处于生涯探索时期(18-24岁)[8],硕士比本科生多经历了三四年的生涯探索,也经过一次重要的生涯转折,对生涯发展有更清楚的认识,也相对了解自我定位和所需要的资源,因此,会更主动寻求生涯支持。

就情感支持而言,男生比女生寻求高校情感支持的频率更高。女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比男生更加完善,女生有着自己的情感支持渠道和排解的方法,而男生由于日常生活缺乏情感支持的途径,因此,更多会求助于生涯咨询或者心理咨询等学校的正式支持渠道。

(三)高校生涯支持的有效性的调查

调查题项与上一题(支持频率)完全相同,请毕业生评估所有项目在对其生涯发展帮助的有效性。具体表述为:“请你评估参与以下活动对你生涯发展的帮助程度”,形式上也同样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1-“完全没有帮助”,5-“非常有帮助”)。结果发现,生涯支持有效性绝大多数在3分以上,其中有8项支持在3.5以上。其中,最有效的是“浏览就业中心网站发布的职业信息(M=4.17±1.122)”,其次是“参加校园宣讲会(M=4.08±1.152)”,再者是实习见习机会的获得“获得老师或校友推荐的实习或工作机会(M=3.95±1.261)”“获得学校提供的见习或者实习机会(M=3.87±1.284)”。

同样,将13项归为四类支持分析,具体的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生涯支持有效性的差异,发现四类支持之间差异显著(F=5.115,p=0.002<0.01),事后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大学生对高校情感支持有效性评价显著低于其他三类支持(p情感-信息=0.000,p情感-资金=0.014,p情感-技能=0.033,均小于0.05),而其他三种支持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生涯支持的有效性在人口学变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生涯支持频率及其有效性的对照

将生涯支持的频率与有效性的得分做对比,发现四种支持出现相似的趋势,即学生参加频率与对活动的帮助程度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参与频率越高,有效性的评价也越高。对照具体项目差异时,也发现类似的趋势,生涯支持的获取频率和有效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共变曲线,如下图所示。

图 生涯支持频率及其有效性的比较

备注:1获得求职或创业资金支持;2免费使用学校提供的求职必需品(正装、打印成绩单等);3通过讲座、沙龙或者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调节求职过程的情绪;4参加学长/姐交流会,共享求职经历;5参加学校组织的综合性招聘会;6 参加校园宣讲会;7 参加学校或者学院组织的就业政策解读会议;8 浏览就业中心网站发布的职业信息;9 获得老师或校友推荐的实习或工作机会;10 获得学校提供的见习或者实习机会;11 翻看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12 参加求职技能(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模拟面试等)培训、讲座或沙龙;13 选修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创业指导课程。

其中浏览中心网站、参与校园宣讲会既是学生参与频繁的生涯项目,也是学生觉得受益匪浅的支持。毕业生获取高校生涯支持的频率与有效性存在较大的相关,可能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大学生参加生涯活动频繁,从中收获的支持和帮助也就越多,切实获益;二是学生预先就假设了某类活动更可能受益,因此,也更频繁地参加。后者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即学生有可能仅仅因为低估了对生涯支持有效性而从影响个体的生涯探索行为,即生涯探索早闭。具体是哪种影响机制需要以后的研究进一步地探讨。

从上图曲线中,“获得老师或校友推荐的实习或工作机会(第9项)”“获得学校提供的见习或者实习机会(第10项)”“参加求职技能(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模拟面试等)培训、讲座或沙龙(第12项)”,这三项均认为对自己的帮助较大,但是实际上参与的频率较低。就实习而言,不论是学校官方选拔还是非官方的个人推荐的实习机会都相对较少,实习过程中,学生能较为全面提升的职业能力,能对真实的职业世界有更直观的认识,过程中,学生专业能力、通用技能等能获得较高的提升。因此,鼓励高校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允许时,可以多联系合作的企业单位,为毕业生多多提供一些实习机会,更全面帮助学生完成职业世界探索、提升全面的能力。关于技能培训,不在于多,而在精。技能培训,对学生而言是授之以渔,学生学习了方法之后,更重要的是自我练习过程,因此,技能培训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建议和启示

(一)激发生涯规划意识,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

本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支持和技能支持的重要性认识清晰,愿意花更多精力去获取信息支持和技能支持。从生涯活动的频率及生涯支持的有效性对照图也可以看出,主动获取支持的频率越高,其有效性也越高。由此可见,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的唤起是生涯规划的重要起点,激发大学生的生涯意识,提高对生涯社会支持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寻求生涯社会支持,能确实获益。

目前对高校大学生生涯辅导的重点多放在高年级学生[5,6,9],而生涯辅导应该是全程化的教育工作,不同年级有着不同的生涯发展任务。大一、大二也是大学生生涯意识唤起的重要时段,大三则应该是关注探索技能的培养,大四的则是生涯决策。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生涯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对自我、对工作的探索,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即使外界提供再多的帮助也是徒劳,因此,高校生涯辅导第一要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意识。

(二)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支持,统筹其他生涯社会支持

对高校学生而言,求职准备需要制定生涯规划目标、制定探索计划、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进而作出满意的决策,在校期间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了解用人市场的消息、提高求职技能是重要的职业探索过程,而这个过程,高校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发现,高校在信息支持和技能支持上有极大的优势,高校应充分发挥这两类的优势作用,通过收集、分析、筛选和确认,筛选适合学生利用的就业信息,关注学生求职过程中的技能弱项,通过讲座、沙龙等形式,集中训练。

当然,大学生除了高校的支持之外,还有其他支持来源,比如来自校友的、家人、朋友或者其他社会人脉资源,不同的支持来源之间互为补充。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涯支持不需要面面俱到,更应该努力维护与社会、与社区、与家庭的联系。诸如,校友资源,学校应努力提供老校友与在校大学生的交流平台,加强校友与在校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一方面校友可以通过信息反馈以帮助母校改进教学和管理,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资源优势又可以为校友事业发展提供支持[10]。家庭支持也是学生的重要资源[11],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支持与技能支持的重要作用,同时努力完善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最大程度发挥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立体化的支持。

(三)建立就业见习机制,增加大学生的实战经验

调查中发现实习、见习对大学生帮助显著,但是受限于客观条件,高校所能提供的实习、见习的机会太少,因此学生参与的频率相对较低。高校应进一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大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鼓励高校充分利用政府或者校友资源,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提供临时性的岗位工作,使学生在完成岗位任务中得到具体的从业体验。在建立实习机制过程中,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诸如西安市在2007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其中就为未就业学生提供3-6个月的实习机会,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12],这会极大缓解学生由于机会匮乏得不到实习实践机会的困难。

(四)因地制宜,关注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生涯支持需求

研究发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对信息支持的需求不同,不同性别对情感支持的需求不同,这与以前的研究结论相似[7,13]。高校的生涯辅导工作中,应考虑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尤其是综合类学校,学科与学科之间差异相去甚运,高校的生涯教育更应该注意因地制宜,探索和发现不同学生群体生涯支持需求,针对不同群体提供适合他们的生涯支持。应该从理论上了解学生的发展阶段,尊重生涯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实践中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制定具有专业化特色、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和资源,提高生涯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责任编辑:王金明)

[1]LENT R W,BROWN S D. Relation of contextual supports and Barriers to choice behavior in engineering majors: Text of alternative social cognitive model[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gy,2003(50):458-465.

[2]HIRSCHI A, NILES S G, AKOS P. Engagement in adolescent career preparation: Social support, person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oice decidedness and congruence[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1(34):173-182.

[3]MCWHIRTER E H, RASHEED S, CROTHERS M. The effects of high school career educationon social-cognitive variable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0(47):330-341.

[4]侯志瑾,白茹,姚莹颖. 大学生生涯社会支持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4):439-442.

[5]赵延昇,周汝.大学毕业生社会支持与求职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主动性人格和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28(5):63-70.

[6]樊立三,冯彩玲.高校毕业生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的影响——求职意向的中介作用[J]. 当代青年研究,2012(9):31-34.

[7]崔小梅,郑权,吴洁. 文科、理工科、体育类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调查[J].体育学刊,2002,9(6):78-79.

[8]SUPER D E. The dimensions and 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 [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955(57):151-163.

[9]李月玺.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机制[J].高校辅导员,2011(5):52-56.

[10]于国妮.运用校友资源开发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途径探析[J]. 高校辅导员,2013(5):50-52.

[11]李开传.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构建探究[J]. 高校辅导员,2012(6):21-25.

[12]顾荣,李梦珊.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N].西安日报,2007-08-24(1).

[13]唐燕,史文.重庆市3所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特点[J].职业与健康,2007(9):687-690.

Investigation of College Career Support Utilization for Graduates

YAO Ying-ying1,2, CHEN Jing-feng3

(1.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of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2.School of Psych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3.Human Resources Office of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Based on the survey of graduates' utilization of college career support from university,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made: (1) College career support was mainly reflected on the dimensions of information support and skill support. The scores of information support and skills suppor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emotion support and financial support.(2) The frequencies of college career support had difference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On the dimension of information support, liberal arts students sought support more frequently than science students. And master students sought support more frequently than undergraduates. On the dimension of emotion support, males sought support more frequently the females.(3) The majority of college career support had effective on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he effects were related to the frequencie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on universities’career education and support were made.

graduate;college career support;utilization

G645

A

1671-9719(2016)9-0110-05

姚莹颖(1986-),女,福建福鼎人,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专职教师,辅导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涯规划与发展、心理咨询。

2016-06-14

2016-06-27

厦门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重点课题项目“高校就业指导与生涯教育现状调查及其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研究——基于SCCT理论”(2013XNZD005)。

猜你喜欢
生涯毕业生频率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振动与频率
天天爱科学(2020年6期)2020-09-10 07:22:44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吐槽退役生涯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6:56
极限频率
美术文献(2016年6期)2016-11-10 09:09:40
导航频率源的同步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