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海,何嘉扬,何海波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9)
“2+3”五年制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探索
——基于对30所中职院校教师的调查
李林海,何嘉扬,何海波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9)
为构建科学适用的“2+3”五年制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本文在对30所广西中职院校电商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借鉴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研究,提出确立中职在课程衔接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推行“中职(素质+技能)+高职(素质+技能)”的课程结构、实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和情境化课程设计等建议。
“2+3”;电子商务;五年制高职;课程衔接
课程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环节,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然而在众多的研究当中,对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深入进行探讨的并不多。一方面,在网络购物盛行的今天,电子商务专业成为大多数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必设专业,提高电商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促进经济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是学科跨度较大的复合型专业,知识更新快,操作技能有一定的难度,与别的专业相比,课程衔接设计显得更为复杂,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利用开展广西中职师资骨干培训班的有利条件,于2012年7月和2013年7月对来自近30所广西中职院校的38名电商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并于2016年4月至5月对上述部分参加培训的学员开展了二次跟踪调查,在广泛征集一线教师的意见和深入了解“2+3”五年制高职办学的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借鉴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提出了“2+3”五年制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建议。
近年来,随着各种形式的中高职专业对接办学模式在全国全面铺开,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倍受学者关注。在课程衔接理论研究方面,工作过程开发观和认识能力人本观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同。工作过程开发观主张基于工作过程对中高职课程进行系统一体化开发。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具体课堂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所在,为摆脱“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的束缚,应借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观,从职业岗位和对应工作任务的分析开始,通过教学设计加工形成职业能力标准和典型工作任务,并按从低至高的层级顺序来开发相应的教学内容,形成序化的学习模块和学习情境,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方面的有效衔接[1,2]。认识能力人本观则强调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规律和身心发展阶段进行课程设计。根据认知规律,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对技能的掌握正常情况下必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和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此外,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因所处年龄段不同,从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导致两者学习兴趣点和学习能力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中高职的课堂衔接设计只有在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下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3,4]。上述学者的研究从理论层面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了指导意见,然而由于各省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一致、中高职教育对接模式也不相同,加上各专业之间差异也较大,各院校在实施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时必须因地制宜,才能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因课题研究周期较长,本次研究的调查分初次调查和跟踪调查两部分,均采用问卷方式进行。初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2+3”模式开展情况及课程衔接设计的建议,共进行了两次,调查时间分别为2012年7月和2013年7月。调查对象为参加广西电子商务中职师资骨干培训班的学员(均为一线教师,部分为专业教研室主任)。
跟踪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课程衔接落实情况和尚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时间为2016年4月至5月。以专家调查法为主,对象为开办有“2+3”专业的中职和高职的专业负责人或是二级教学单位的教务科长。
(二)初次问卷调查与分析
1.问卷设计与发放回收情况
2012年7月发出问卷15份,回收12份,一份作废,有效问卷11份;2013年7月发出问卷30份,回收28份,作废1份,有效问卷27份。两期共有有效问卷38份,至少代表了30所中职院校教师的看法(除个别院校外,一般一所院校只有一位教师参加培训班)。虽然本项调查回收问卷总量不是很多,但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
问卷问题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类,由于研究关注点略有调整,2012年与2013年问卷的问题并不完全一致。2012年的问卷包括5个封闭问题、3个开放问题,2013年的问卷包括4个封闭问题、7个开放问题。两者当中,有3个封闭问题基本一致,有3个开放问题完全一致。2013年的问卷增加了“2+3”项目招生及升学情况、“2+3”项目发展的主要问题(开放式)和中职电子商务毕业生对应工作岗位情况,更重视项目实践的数据和更突出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因此比2012年的调查设计更为科学(详见表1)。
表1广西“2+3”五年制高职电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设计情况
2.问卷调查分析
(1)课程整体结构设置。“中职(素质+技能)+高职(素质+技能)”的模式获得更大的认同。2012年11位受访者中有9人认为应该选用该模式,占比为 81.8%,其余2人认为应该采用“中职(素质教育)+高职(专业技能教育)”,占比为 19.2%。
(2)中高职课程分工定位。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认可B选项,即“前2年的中职教育应着眼于全部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独立承担相应的职业岗位工作,后3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专业能力的培养。”2012年11位受访者中有6人选择了B项,占比为 54.5%,其余5人选择了A项,即“前2年的中职教育应侧重于基础文化和职业技能入门的教育,核心技能培养应在高职阶段实施”,占比为 45.5%。而2013年27位受访者中有13人选择了B项,占比为 48.1%;有11人选择了C项,即由对接院校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由初级到高级设计教学情境,分情境实施教学,占比为40.7%,另有3人选择了A项,占比为11.1%。综合两年的数据,B项占比为50.8%,A、C两项占比分别为21.1%、28.9%。按现行主流职业教育课程观,似乎以工作过程导向将中高职课程一体系统化才是最理想的做法。但受访者都是来自一线的中职教师,他们注意到即使是确定了对口合作的高职院校专业,升读的学生也仅占少数(根据本次调研,80%以上的院校合作专业升读率低于30%)。所以,他们选择B项是基于对种这事实的尊重。
(3)素质课程设置。“2+3”五年制高职素质课程设置应有别于三年制中职成为共识。2012年11位受访者中有7人选择A项(应该有区别),占比为 63.3%,不应区别和不表态的占比相同,均为18.2%。2013年27位受访者中有21人选择A项(应该有区别),占比为 77.8%,不应区别和不表态的比例分别为14.8%、7.4%。综合两年的数据,A项占比达73.7%。但在“2+3”项目具体应该开设哪些课程方面,受访者的建议却差别较大,共列出了12 门课程,其中推荐数排序靠前的课程为:商务礼仪、英语、沟通与合作、应用写作、职业生涯规划、普通话、速录、就业与创业。从上述课程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访教师认为2+3五年制专业应进一步加强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职业规划能力。
(4)专业课程设置。被访教师建议前2年中职阶段开出的专业课程合计有16门,其中按推荐次数排序前十位的课程为:网络营销、图片处理、电商基础、网络客服、商品摄影、网店运营、网页设计、flash、市场营销、电商物流。对后3年高职阶段总推荐开出的课程数有30门,其中按推荐次数排序靠前十五位的课程为:网络营销、网店运营、网店美工、电商物流、营销策划、网络编辑、综合实训、外贸(跨境)电商、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英语、管理学、电商法规、商品摄影、flash、网络整合营销等(见表2)。从表2可见,网络营销等5门课程在中职和高职阶段被重复推荐,原因是不同被访教师的推荐有交叉,汇总时出现了重复。此外,同一被访教师对两阶段都推荐同一门课程的情况也较常见,但被访教师推荐时,一般强调同一课程中职以入门为主而高职阶段应进一步增加难度和拓宽深度。
表2 “2+3”五年制电子商务专业建议开设课程汇总表
注:“**”标注表示中高职重复开设的推荐课程
(5)“2+3”升读高职的比例。问卷统计结果显示,“2+3”升读高职的学生比例总体偏低。近60%的中职校升读比例在10%以下,升读比例在30%以下的院校达76.4%。升读比例在30%-50%之间的院校为5.9%,升读比例达到50%以上的院校仅为17.6%。升读比例过小降低了中高职“立交桥”工程的实际价值。
(三)跟踪调查与分析
1.问卷设计与发放回收情况
考虑到各院校在课程设计和执行上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次问卷题目全部设置为开放式,以便从详细的个案中获得“2+3”衔接执行的真实情况。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2+3”五年制中高职专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课程衔接设计情况、课程衔接执行情况。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8份,其中中职校 4份、高职校4份。
2.调查分析
“2+3”模式中职招生与高职升读率增长不平衡。中职招生保持平稳上升,但升读率仍然不高。“2+3”模式经过几年的推广,已形成一定的社会效应,逐步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据接受调查的中职校反映,此类生源每年增长幅度大约为20%。但这种生源增长并没有促进升读率,抽查的三所高职院校四个合作项目中,仅有一个项目反映升读人数逐年增长,其他项目不但不增,反而下滑。
课程衔接设计没能全面落实。部分合作项目制订了中高职课程衔接计划,并按照计划推进教学,但大部分合作项目没有制订相应的课程衔接计划。没有实施课程衔接的项目普遍存在课程重复设置的问题,成为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学习兴趣不强的原因之一。
课程衔接执行效果不理想,主要受到教师资源和学生素质两大因素的制约。在中职阶段,由于电商知识储备和操作能力不足,中职教师较难胜任按一体化要求开设的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基础不扎实,影响了高职阶段的教学。在高职阶段,由于学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对高职教学适应性不强,加上部分院校没能将“2+3”模式的学生单独组班教学,致使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较大。
综上所述,“2+3”五年制高职在课程衔接设计与执行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设置既需要遵照课程理论的指导,又要与教学现实情况紧密结合,才能取得较理想的预期效果。此外,课程衔接设置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根据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发展情况进行优化调整。结合前述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确立中职在课程衔接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无论是遵循认识能力人本课程观,还是尊重大部分“2+3”专业的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就业的事实,中高职课程衔接设置都应该以中职为中心地位。在中职阶段,应围绕中职毕业生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群所需能力来确定核心专业课程,高职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能力要求。
2.推行“中职(素质+技能)+高职(素质+技能)”课程整体结构。这是由2+3专业学生升读率相对偏低的事实和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决定的。中职阶段实施“素质+技能”教育,一方面能满足学生知识积累和完善人格的成长教育,同时为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能为将来升入高职深入学习做好准备。高职阶段实施“素质+技能”教育,则能够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贯彻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方法,以中、高职学生职业岗位定位及其对应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实施一体化和情境化课堂内容设计。这能有效解决两个难题:一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突出核心能力培养,以解决因传统学科课程内容过多过深导致中职学生因学习能力限制无法消化的问题;二是将同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从易到难分情境设计与实施,以解决中高职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效率低的问题。
4.对照主要对口工作岗位,逐步推进重点核心课程一体化设计。从调查情况来看,电子商务专业中职毕业生的主要对口工作岗位群包括:网络客服、网络推广、自主创业(网店运营)等,高职毕业主要对口的工作岗位群包括:网店客服、美工、推广、运营和网络营销。其中交叉岗位有:网络客服、网络营销、网店美工。这是网络客服、网络营销、网店美工(图片处理)、网店运营等四门课程在中职和高职都作为核心课程来开设的原因,也是造成专业课程重复设置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2+3”专业中要保证中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相对完整性,因此不能因为课程有重复而停开相应的课程,正确的做法是率先将这四门课程进行中高职一体化设计、分情境实施。
此外,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不同,“2+3”专业可推行学分制,开展选修课程。为保障一体化衔接课程在中职阶段的顺利实施,中高职合作院校应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合作,并应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共享机制[5]。
(责任编辑:蒋国平)
[1]徐国庆,石伟平.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 教育研究,2012(5):69-73,78.
[2] 李学锋,曲克敏. 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与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5):91-95.
[3]吴军,蒋涛.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依据[J]. 科技信息,2012(32):250.
[4] 徐国庆. 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 江苏高教,2013(3):139-141.
[5] 李林海,何嘉扬. 创业型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高教论坛,2013(6):131-133.
“2+3”Five Year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Coarse in E-commerce Professind cohesion——On the Investigation of 30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LI Lin-hai,HE Jia-yang,HE Hai-bo
(School of Business,Nanning College for Volcational Technology,Nanning 530009,China)
In order to build a scientific and applicable five-year e-commerc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30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considered the theory of vocational curriculum cohesion, this paper proposed to emphasize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urriculum Cohesion,carried out quality&skill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implement integrative and contextualized curriculum design based on work process-oriented.
“2+3”;e-commerce;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curriculum cohesion
G710
A
1671-9719(2016)9-0089-04
李林海(1976-),男,广西宾阳人,副教授,中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金融、教学管理。
2016-06-12
2016-07-06
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2+3’中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衔接研究”(2013JGA321);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实时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桂教职成〔201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