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旻 周春樵 王山山
基于精品本科的“师生共同体”创新建设
史旻周春樵王山山
摘 要:本文针对精品本科发展在现代化高等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先进性,结合“十三五”教育规划,提出“师生共同体”创新建设理念:师生协同参与、知识资源共享、学习活动交互以及师生成长渐进。以精良厚德师资队伍建设、精确卓越培养方案设计、精细严谨教学管理为要素的精品本科发展为契机,推动高等教学体系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师生共同体”创新建设成果。
关键词:精品本科;创新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观
根据“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高等教育管理体系需要与现代化建设进程匹配,科学统筹、超前规划、合理制定发展战略,立足自身特色,明确自身定位,聚焦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师生共同体”创新建设依托“精品本科”发展理念,以师生协同参与、知识资源共享、学习活动交互以及师生成长渐进为实现目标,以培养具有“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教育人才为导向,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与教学老师团队的德育修养与创新能力。
1.本科教育现有模式的弊端
本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属于中层次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三大构成。本科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性理论知识教育、相应专业或对应领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教育。在我国各大院校中,本科生占有大多数,本科课程相较于专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更具多元化特性,数量也更具优势。因此,本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但也显现了一些弊端:
(1)部分大学专业教学模式僵化,缺乏创新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全国各大高校在推进制度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建树,但也导致大学生普遍厌学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大学专业课程沿袭初高中教学模式,在教材编排和理论知识讲解等方面缺乏创新性。很多大学生把大学称作“高四”“高五”。教育专家在部分高校中调研发现,很多大学课堂,尤其是大学一二年级,教师讲述的知识点还是要求本科生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2)学生就业指导规划缺乏,大学基本功能不完善。本科生包括职业能力培养和道德素养培养。很多本科生进校后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概念不清、思路不明。而高校在学生就业指导上投入较少,就业指导老师资源匮乏。学生一味学习理论知识,对进入社会所从事的工作和职业知之甚少,直接影响了很多高校学科的规划和发展,更不利于创新性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此外,在社会属性定义范围内,大学的基本功能:一是教学;二是科研;三是服务。大学的服务功能在信息化社会推进下,逐渐拓展,但却弱化了教学功能。在现今社会宣扬政绩导向、GDP导向背景下,能外显以及属于评价体系中的科研与服务受到更多重视,效果后显的教学出现很严重的弱化现象。
(3)本科教学发展相较于国际社会存在一定滞后。在社会教育体制影响下,中国大多数高等院校过于强调“研究”,教育经费投入、大学教学质量评估、高校教授晋升等多方面限制了本科大学的发展。比如,大学博士点是区分一个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杆、教授发表的论文是影响的基本标准,也是学校考核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将更多精力和经费投入到理论研究方面,致使研究范围严重与社会生产脱节,导致研究内容缺乏实践应用意义。从国际社会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大学学科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技术有机结合,本科生将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完全用到了社会发展之中,有效帮助整个社会快速进步。
2.精品本科建设内涵
本科教学在高等教育需要加强教育教学与学生创新实践建设,提升大学教师理论与科研教学能力。同时,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方式给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更多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提升职业认识,培养就业理念。全国各大高校要着力发展特色学科,紧跟世界优势领域发展步伐,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拓展先进学科前沿技术知识,在学生中进行专业指导与传授。在国家大力提倡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政策方针引导下,提出“精品本科”建设理念。“精品本科”建设内容如下:
第一,打造“精品本科”建设平台,推进实质性建设深入。要求高校内部搭建领导和管理平台,在校园体制深化改进与创新研究基础上,将建设工作与促进高校教育发展紧密联合,不断提升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充分挖掘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以及学生爱学上进、创新开拓的优秀特质。教师应更多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探讨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要求学校管理层加强规范建设,让每一位参与平台搭建的老师都明确定位、严格自律,在高等教育创新改革中创先争优。
第二,转变学生被动受学地位,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社会”,需要学校改进传统教学授课模式,以更多的实践类课程、内部比赛、社会项目等形式带领学生接受课本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专业知识点,这样才能增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和应用范围,提升课本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将大学课堂的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中。
第三,发挥高校教学资源优势,在青年教师和教龄较长的老师间建立“一带一路”协助机制。教龄较长的高校老师常年从事本科教学工作,奋战在高等教学的第一线,对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理论的理解和传授更优于青年教师。因此,可以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引导刚入职的青年老师,帮助青年教师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
“精品本科”教学体系建设是培养具备“专业+创业”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战略举措,是实现“课堂授学——创新教育——创业实践——校企合作培养”的有利支撑,同时也是“十三五”教育体制综合改革下的重要延伸。
1.“师生共同体”定义与构建
教与学两者关系的讨论历来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主题。近年来,随着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的改进,“师生共同体”概念在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师生共同体”一般指教师与学生具备相同愿景,在两者团体活动中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目标,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师生共同体”一般由一名或两名老师与6-10名学生组成,也可以课堂、小组、学校社团或专业班级为搭建基础,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进行编排。
2“三教三合”式“师生共同体”创新模式研究
本科“师生共同体”建设要求教师与学生在平等、民主与和谐关系基础上,共同学习,从而实现共赢目标。区别于中小学等初级教育偏向于理论教学,本科“师生共同体”建设更侧重于实践,为此,本文提出一种“三教三合”“寓合于教”式的“师生共同体”建设模式。这是一种面向大学生和专业教师,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目标的本科教学活动。在研究“三教三合”创新模式过程中,“三教”是该新型教学建设体系基础,是“精品本科”建设的集中体现和具体实施。
一教为“理论教学”,一合为“教师与学生合作”。在理论教学阶段,沿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书本讲解或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基础、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传授。该模式实现对象为“教师——学生”。教师对授课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分析与阐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问题为导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所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与突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即为“一合”。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问题与课后的实践问题可以和教师在相互合作的探究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相应指导,营造师生良好学习氛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二教为“自我教学”,二合为“学生与学生合作”。“自我教学”是学生自我学习模式,该模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制定目标、有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学生与学生合作”是“自我教学”的成果导向,该合作模式的设立宗旨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间课下相处时间长、合作关系牢固、教学关系平等要素下,并以学生团队的形式开展小组讨论、互助学习等活动,由课堂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在课下活动中,对教师所授理论知识点进行条理化与系统化的整理,帮助其他同学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相互教学,共同提高。
三教为“企业教学”,三合为“企业与学生合作”。“企业教学”是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根据不同专业需求与市场导向,有针对性地为学校培养创新学生、为企业培养专项人才。企业派遣相应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在学校开设专业课程,因材施教,实现在校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企业与学生合作”可实现在校本科生在企业实践的机会,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结(场地衔接、设备衔接、优势互补),节约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生产成本,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工作模式与工作内容,培养职业素养。该合作模式以“精细化培养”与“高位化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科学研究为目标,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的“三赢”格局。
本文基于精品本科的“师生共同体”建设是在传统本科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弊端的问题分析工作基础上提出的创新研究,是以“精品本科”建设为基础,以“三教三合”模式为成果导向,以实现本科创新实践人才为目标,为“十三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有利建设举措。
参考文献
[1]赵健.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索桂芳,任学印.新课程体系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J].课程·教材·教法,2006 (8).
[3]吴宇晖.论吉林大学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与达标[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5(3):31-32.
[4]周济.教学评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
[5]秦晓静.开放实验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计算中心)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9.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