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法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

2016-03-19 04:04蒋福明陈章梅陈洪娟
高教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辩证关系成人高等教育基本原则

蒋福明,陈章梅,陈洪娟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研讨式教学法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

蒋福明,陈章梅,陈洪娟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在成人高等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提升道德选择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但应充分考虑成教生的思想实际和内在需求,正确处理好思想性和情感性、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知识内化与实践转化的几对辩证关系。实施时要构建好基本环节,整体安排相关要素,提高教学针对性。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基本原则;辩证关系;关键工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承担了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是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教学目的,因此,它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1]。“研讨式教学”将认识活动与交往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建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两种关系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和精心组织,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研讨,相互交流,启迪思维,获取真知。国内高校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教改实践,开展了研讨式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索,不少同行将其运用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缺乏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基础》课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目标定位不准、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成人高等教育《基础》课教学中开展研讨式教学探索,对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成教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地位原则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因此,必须从社会生活本身出发去认识人,人不是抽象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现实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有各种欲求的人。成教生与普通全日制学生相比,年龄跨度较大,一般经历过一定的社会磨练,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思想活跃和务实,学习动机较为明确,希望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学深悟透,不仅能提升学历,更能学以致用。当前成教生的思想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不可否认,社会加速转型期思想多元,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学生思想上,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的理想信念,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模糊,缺乏深度理解、知行脱节等,迫切需要针对成教生的思想实际,通过讲解科学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认识和解决自己成长、成才、成人的困惑问题。研讨式教学坚持学生本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是双向式教学模式,能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以学生普遍关心的思想道德问题和法律法规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主动、创造性地探究,在合作中互动,从而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和法律基础。

2.提升道德选择能力原则

道德教育要面向个体的内心,将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道德教育要贯穿于道德意识活动、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实践活动之中,这是由道德是人类“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决定的[3]。其中道德选择能力是连接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中介,它指导人们在面对多种价值标准的抉择时,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自主自愿进行善恶取舍。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道德选择能力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当代社会,人们面对的道德体系是多元的,同一道德体系,其道德规范也是多层次的,在具体情境下,还可能出现冲突困境。面对道德冲突,如何正确进行道德选择,尤为重要。以美国为例,一些理论流派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如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还有的流派认为,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变,教师不能把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分析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观体系,如价值澄清学派的基尔申·鲍姆等。当今社会各种思潮混杂,犹如思想的“万花筒”。成教生身处其中,难免不受到影响。面对形形色色的理论、观点,如何正确辨析,如何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标准,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良好的道德选择能力。因此,围绕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法律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式教学,培养成教生正确的认知和判断,提高价值取舍和选择的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自觉践行,显得尤为关键。

3.学以致用原则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理论的来源,也是其落脚点。《基础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核心是个体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它是知、情、意、行、习的辩证统一,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需要兼顾并进,平衡发展,最终落实在社会实践上,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必须把学习理论和实践理论联系起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知行合一。研讨式教学,教师围绕成教生所关心的现实问题,结合成教生的工作实际,把握学生心理,适度引领,概括、总结并提升实践经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4],超越经验,得出颇具说服力的结论,在互动中发挥主体性,形成生成性,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学、真信、真懂,从而学以致用。

二、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研讨式教学法应正确处理好的几对辩证关系

1.思想性和情感性的辩证关系

人的精神世界是极为复杂的,除了理性思考外,还蕴藏着许多非理性因素,如情感、情绪、意志、动机、信念等。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贯穿于人的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中,不仅需要理性思考,而且需要情感、 情绪、信念等贯穿其中。《基础》课程首先是一个知识体系,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构成,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等特点。其次,它还具有价值属性,是一种价值体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最后,它还是一种信仰体系,旨在引导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作为知识体系,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其思想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等,展示出独特的思想魅力和学术魅力。但理论只有进入人的灵魂,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才能产生正确的价值认同和坚定的信仰,最终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

成教生重视各门专业课程、英语等实际应用性课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兴趣不大,认为其枯燥无味,空洞说教,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是,他们对人生有不少疑惑、不解的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如果忽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就会导致教学空洞、教学效果低下。这就要求针对成教生的思想、行为和年龄特点,从他们知识、情感和身心发展水平出发,契合成教生的个人经历、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师生之间不仅要有思想的沟通,还要有情感的交流,以情引人,以情感人,寓理于情,以理服人。

因此,研讨时,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激情,不仅要彰显深邃的学术魅力,还要彰显高尚的人格力量。注意从抽象的说教王国走出来,亲近学生、尊重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激发相同的情感体验。要建立起主体间性的平等交往关系,构建自主思考、积极探索的空间,让成教生成为主动参与者、体验者和探究者。克服情感上的障碍,运用生动鲜活的实例开展研讨,解答思想困惑,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和共鸣点,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感受到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体会到理论的魅力,达到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的效果。

2.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辩证关系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动,引起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明显的变化。成教生虽然有一定的社会生活体验,但由于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加之特定的年龄,他们求知、求新、求异,思想活动复杂,表现出矛盾的两极,既关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又容易偏激偏见;既富有正义感、责任感、同情心,又容易受错误思想影响等,因此,容易导致思想的冲突,面对多元的道德体系,容易陷入困惑和迷茫。要破解这种困境,要求成教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能进行正确的认知和判断,提高价值取舍和选择的能力。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关键。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价值相对论和多元价值观的情况下,价值观形成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通过分析思考和评价,减少价值混乱,最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核心是发展道德认知判断力。

因此,通过研讨式教学,不但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重点培养成教生的道德认知判断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首先,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力求体悟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从内心深处信服理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事物的根本[6]。”其次,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握时代脉搏,关注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围绕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把深奥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时代话题,形成较高境界的共鸣,真正实现入脑入心。再次,重点训练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运用它们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知识内化与实践转化的辩证关系

《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理论来自实践并指导实践,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就会丧失其生命力和说服力。对于成教生而言,对一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形成了相应的道德意识,这只是形成道德行为的前提,道德是以“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基础》课教学应促使学生从认知型(是什么、怎么样及为什么)向实践型(怎样做)转化,通过研讨,自我教育、自我矫正、自我完善,将外在的社会道德变成自觉追求,并内化成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进而“外化于行”。因此,研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内化成内心的信念和思想意识,对教学内容再认识,密切联系实践,不能是“坐而论道”或“闭门思过”,而应该置身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领悟所学知识的真谛,让研讨和自我体悟中获得的“道德心灵之花”,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结出“道德之果”。

三、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的关键工作

1.构建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研讨式教学设计应立足于调动成教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成教生的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成教生健全人格以及优良道德品质等,促进成教生全面发展。情境怎么创设、问题怎么切入、怎么引导,必须一环紧扣一环。一般来说,可以包括以下主要环节:

其一,创设情境:分析成教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围绕理论观点,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运用具体的人、物、事来阐述基本理论,增强感性认识,提供一个思考讨论的空间,营造一个双向互动的课堂气氛。

其二,呈现问题:根据情境呈现问题,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设计一定要有典型性、时代性、导向性、开放性和震撼力。

其三,探寻思考:启发、引导成教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对各种观点辩证分析,对于认识模糊或者偏离主题的研讨,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分析和探寻答案,进行知识建构和价值认同,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坚定信念。

其四,反思总结:交流和分享,撰写研讨报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理论指导下丰富实践。

2.把握《基础》课教学的内容

《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通过道德教育提升道德素质;通过法制教育提升法律素质。它以引导成教生自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是学习、修养和实践三者的内在统一,重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逐章逐节系统而全面教授,只注重理论观点和基本原理的讲授,忽视了与社会实践、学生思想的联系,就会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生特点,突出笃志、博学、崇理、践履,可以将整个教学内容整合成八个专题,精心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开展探寻,最后总结提高。八个专题可以分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品质”“社会公德”“职业素养”“婚恋道德”“法律素养”等。

3.科学做好教学设计——以“人生价值”为例

成教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对人生价值有所关注和思考,但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做到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个人的辩证关系,价值取向存在片面性。因此,研讨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他们正确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和人生环境,提供一种正确的视角、立场和思想方法,帮助他们从各种思想观念的误区中走出来,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此,首先,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精选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本质。如,全国道德模范许振超先进事迹。其次,呈现问题。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如,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否每个人生都有价值?如何来衡量人生价值?有没有标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否体现在工作上?市场经济下,科学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什么?等等。再次,探寻思考。引导他们正确理解人的本质、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剖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实质等。最后,反思总结。撰写研讨心得,深入思考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等。

(责任编辑:时锦雯)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3]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5.

[5]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1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The Application of Seminar Style Teaching Methodology to the Course Teaching of Adult Higher Education——The Cas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Fundamentals of Law Course Teaching

JIANG Fu-ming,CHENG Zhang-mei ,CHEN Hong-juan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Seminar Style Teaching Methodolog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Fundamentals of Law course teaching in Adult Higher Education,is beneficial to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position,the enhancement of moral choice ability,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However,there are two many factors needed to be fully considered,including the adult students’ ideological reality and internal requirement,dealing wit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ideology and emotionality,the mastery of knowled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bility,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and practice transition.While implementing Seminar Style Teaching,it is essential to design the basic steps involving the related factors integrally and to stress the teaching purposefulness.

Key Words:adult higher education;course teaching;basic principles;dialectical relationship;key work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6-0092-04

作者简介:蒋福明(1970-),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6-04-02修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高校教改项目“成人高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研讨式教学研究”(234)。

猜你喜欢
辩证关系成人高等教育基本原则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思考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
关于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高等院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