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基于班级管理视角

2016-03-19 04:04郭立婷
高教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大学生

郭立婷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系,山西 晋中 030600)

略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基于班级管理视角

郭立婷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山西晋中030600)

摘要: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大学生面临的人格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性,即形成积极、整体和一致的自我概念。这一人格任务的完成对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内心是矛盾和不平衡的,需要得到外部环境的理解和支持。班级作为大学生成长和学习的主要组织载体,应在管理中引导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在班级对话中引领学生观察自我;在班级活动中教会学生践行自我;让班级制度推动学生导正自我;让班级环境感召学生追求自我。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班级管理

人格是个体的综合心理特征,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格发展贯穿人的一生,要依次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人格发展任务,只有成功完成每一个发展任务,个体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大学生处于第五个人格发展阶段,其人格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性”,即个体尝试把自己的各个方面,包括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统合起来,形成自我形象的整体评价[1]。

其实质是个体自我意识的跨越式发展。具体而言,大学生思维日益深刻,又面临升学、就业等重大生活事件,于是开始探索真正意义上的“我是谁”这一问题。但由于实践经验等的局限性,大学生又难以在短时期内对自己形成清晰和一致的认识,其自我意识常常处于困惑和迷茫之中,这种内心的冲突会推动大学生不断思考和实践,进而塑造真正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如果能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帮助和支持,必然会促进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整合,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同一性。

对大学生而言,班级是其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和平台,是大学生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基本的和重要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们应在班级管理中引导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在大学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既需要经历内心对自我的辗转反思和百样体验,也需要在实践活动中锤炼、发现和完善自我,而这一切更离不开外部规范的疏导和自由、宽容的成长氛围的促进。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既要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践提供平台和机会,也要用科学的班级规范和良好的班级氛围来为这种自我探究提供保障和支持。

一、在班级对话中引领学生观察自我

班级对话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平等、尊重、理解和坦诚的前提下进行的交流和沟通,其目的是消除学生的困惑,解决学生的问题,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大学生认识自我、探究自我的过程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中有犹豫、有质疑、有鼓励、有拒绝,这时如果能有班级对话介入,和其探讨、给其指引,无疑会帮助大学生从更加理性的角度来观察和评价自己,进而使大学生真实地接纳自己、有效地调节自己。

(一)把握大学生认知自我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对话

集体对话是指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及学生群体之间所进行的交流和沟通,主要用来分析和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可借助于班会、团会、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等载体来实现。大学生处在相同的年龄阶段,思维发展和人格发展在同一阶段,又面临着相同的社会环境和人生课题,所以在大学生致力于探索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一样的问题,产生一样的困惑,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和困惑在班级内进行集体对话,让大家畅所欲言,在思想碰撞和情感交融中领悟认识自己的涵义,收获剖析自己的全新视角,萌生完善自己的自信心和效能感。

集体对话和大学生的两类共性问题相契合,第一类问题可称之为转折点问题,即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会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在前后两个阶段转换的时候,大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出现的不适应和不确定的状态。转折期是大学生认识、整合、重塑自己的关键期,教师应在每个转折期引导学生开展集体对话。如在大一刚入学时,大多数大学生会既迷茫又憧憬,他们会问自己: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专业适合我吗?我的大学应该怎样度过?等一系列问题,这其实是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期的个体在外部情境发生变化时自然的心理状态,但由于大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指导,常常会使这种焦虑加重,继而影响大学生积极融入大学生活,进行自我定位。这时可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集体对话,和大学生交流关于人格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安抚学生的焦虑情绪,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这样不仅能使大学生主动适应大学生活,也有利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活和学习中的自我调适。同样,进入大二之后,大学生进入学习的关键期,专业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学习成效直接影响到将来的职业素养,也关系到大学生对自己能力、努力的价值判断。但有很多大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有种种心理偏差,学习辛苦时质疑学习的价值;学习结果不如意时质疑自己的能力和潜质;学习遇到困难时又轻易抛掉了自己的职业理想……这时可通过班会、班级论坛等集体对话共同探讨专业学习的内容、方法、价值;找找失败的原因,晒晒成功的经验;各自梳理在专业学习中的自我成长等等,以此激励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一个更深厚、更丰富和更有意义的我。大四是大学生内心极其动荡的一个阶段,学业即将结束就业之路漫漫,自问:四年大学的收获是什么?应该做些什么来准备就业?这些问题推动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规划自己,这时的集体对话应围绕总结自己的大学、如何进行就业准备、就业受挫时应怎样对待等内容展开,帮助大学生从更高的高度和更广的范畴观察、接受和运筹自己。

第二类问题可称之为热点问题,即大学生群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受外界环境和内心需要的共同作用而对某一事物或现象持续关注并表现出显著倾向性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对外界事物反应敏感,相互之间又具有较密切的情感联系,所以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极易感染和共鸣,诸如“考证热”“假期打工热”“网上交友热”“社团热”等等。大学生群体对身边的热点事物和现象进行探讨、权衡利弊并展开实践,其实质是在新的学习、新的活动或新的情境中对自己进行规划、探究和证明,来达到拓展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的目的,这时在班级内围绕热点开展集体对话,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对热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共同探讨热点事物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深度分析大学生介入热点的条件和适宜性;具体指导大学生在相应实践活动中的方法和注意要点,这些无疑可以帮助学生更理性、更准确地认识热点事物,更合理、更自觉地处理好自己和热点的关系。对教师而言,在围绕热点问题的集体对话中,尤其需要研究并准确把握热点对大学生的影响,凡是积极健康、增长学生才干、激发学生潜能的热点要鼓励学生去尝试和实践;凡是具有消极因素、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热点则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疏导和转化,避免学生在不良的环境和活动中迷失自己。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热点事物对学生的良莠影响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乃至变化的,师生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观察、剖析和矫正。

(二)针对大学生认知自我的个性问题,进行个体对话

个体对话是指在师生、生生之间所进行的一对一的交流和沟通,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在成长和学习中的个性问题,以便帮助学生正视、改变和完善自己。大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不一样的成长经历,而且在性格、气质、兴趣、志向和思维方式等重要的心理特征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属于自己的问题,并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对自己进行探究,并逐渐形成自我概念。这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自我同一性确立过程,大学生必然会有观念的冲突、情感的纠结和行为的无所适从,这时介入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对一对话,帮助学生梳理认识、指引方向,无疑会促进学生顺利解决个性问题,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同一性。

个体对话既可以在有明确目的的情况下在师生之间进行,也可以私下在生生之间进行。由于大学生相互之间交往频繁、情感交流密切,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归属于某个小群体,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所以在其遇到问题时常常向关系密切的同伴进行倾诉、疏泄情感并探讨缘由和解决方法,很多问题在教师不太知情的情况下就悄然解决了,而大学生也在和同伴的一次次商榷和对话中看清了自己,收获了勇气,调整了行为。这种生生对话是大学生自我认知和成长的最自然、最经常的途径,教师无法亦无须去直接干预,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充满正能量的小群体,避免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入,以此来确保生生对话的正面倾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

当大学生个体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情境或其自身存在较显著的问题时,其常常不能客观理性地分析环境和自身及其相互关系,会遭受较强的心理困扰乃至迷失自我,这时教师就应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和学生之间展开平等、真诚、深入并具有建设性的一对一对话,来达到辅助大学生解决问题、指引大学生建构自我的目的。当大学生遭遇困境或挫折时,如家庭的变故、学业的失败等,涉世未深的他们自然会在认识上凌乱、情感上低迷、行动上畏缩,这种情况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应主要围绕“问题”本身进行,如帮助学生认清问题,面对处境;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等,使大学生在走出困境的过程中塑造内涵更丰富、能量更强大的自己。当大学生自身在性格、思维模式、行为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的缺陷时,如或自卑或自负、或认识偏激或毫无主见、或行为冲动或畏首畏尾等,这样他们会和环境的不相容程度较高,感觉自己事事受阻、处处受挫,心理冲突强烈,极易陷入同一性混乱。在这种情形下师生对话应主要以解决学生自身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深度商讨和沟通,如引导学生意识到并认同自身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由于自身问题所带来的诸多消极结果;师生共同讨论并确定克服自身问题的可行对策并为学生付诸行动提供心理支持;一起对学生主动积极的改变进行评价和勉励等,使大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审视和自我改善中冲破心理瓶颈,和谐地生活和学习,找到全新自我。

二、在班级活动中教会学生践行自我

实践活动是个体认识自己最重要的途径。在具体的任务和活动面前,个体会评价活动对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自己从事活动的适合度、活动对自己的挑战性并基于这些决定自己是否参加活动;在决定介入任务和活动后,个体会根据自身和环境实际对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尽可能考虑各种不同情况和应对办法;在完成任务和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个体会适时监督活动进展和效果、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并对存在的问题主动修正;在任务和活动结束之后,个体会根据活动成效对自己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反思和整合,来形成对自己的认知。这种通过实践活动所获得的自我概念是被个体高度认同且较难改变的,因此教师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班级活动给予大学生践行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真正创造自己。

(一)合作性活动和个体性活动并重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班级活动中既应开展合作性活动,又应注重个体性活动。在参与合作性活动时,如小组合作完成专业实践作业等,学生们需要共同分析活动、制订目标和步骤、合理分配任务并在相互配合中各尽所能来完成活动。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们经验共享、互相借鉴,不仅完善了各自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在与同学的横向比较中体会到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看到了更完整、更客观的自己;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们互相尊重、彼此接纳,不仅开阔了胸襟,更发现了提升自我的方向和机遇;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们施展潜能,尽可能将自己的工作尽善尽美,不仅感悟到努力和付出,更发掘出更出色的自己。但参与性活动由于群体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所以不可避免会使一些学生主动性缺乏,丧失认知自我和探究自我的机会,而个体性活动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在个体性活动中,活动全过程即从活动的设计、实施到总结均主要由大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其心理压力大,动力自然也大,会精心酝酿、大胆筹谋;会努力实施、自觉进行反馈和调节;会对活动效果积极评价和深刻反省。这些无疑会丰富和凝练大学生的内涵,使其获得真正的自我效能感,并发现充满创造和能量的自己。所以在班级活动中,应使这两类活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使大学生践行出一个真实的自己。

(二)专业性活动和非专业性活动并重

专业性活动是指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有密切和直接联系,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活动;非专业性活动是指与学生所学专业没有直接相关,但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在班级活动中,专业性活动和非专业性活动有机结合可以引领大学生去认识和塑造一个深厚、丰富和开阔的自我。如专业知识竞赛活动、专业能力展示活动等,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进一步领会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能促使大学生加深对专业的认识、评估自身职业素养程度,明确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产生追寻理想我的动力。与此同时,大学生经常参与非专业性活动,诸如文艺、体育、文化、公益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性情,拓展多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大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基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侧面来尝试和探索自己,体验蓬勃愉悦的自我情感,进而看到一个完整、多维的自己。

(三)常规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并重

常规性活动是指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对学生成长具有肯定价值的活动;创造性活动是指与以往不同的、新颖独特的并会对学生起到正面作用的活动。对大学生而言,既需要在常规性活动中历练和体验自己,又需要在创造性活动中开拓和超越自己,所以在班级活动中应常规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并重。在常规性活动中,大学生虽常有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可循,但却会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细致的感知和更概括的认识,实现对自己的锻炼,形成对自己的肯定评价和积极体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常规性活动有时也会使学生因循守旧,陷入思维定势,不利于其突破自我,因此在班级中开展创造性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师生可以在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有意义的尝试和实践,从而使大学生在相对不确定和比较模糊的情境中对活动进行大胆构思和设计;重组已有经验解决活动实施中的障碍以及自主建立对活动效果的评价标准,这些都将使学生发现蕴藏在自己身上的潜质和才能,体会到高度的自我价值认可和真正的自尊,在心中树立一个向上生长、全方位延展、散发着希望的自己。

三、让班级制度推动学生导正自我

班级制度是班级内部建立的在处理班级相关事务时要求班级成员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具体要求。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彰显,勇于追求自我价值,这些人格特点无疑会驱动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展开对自己的探索和求证,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但不容忽视的是他们也存在纪律性较差、行为较随意、不愿被约束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大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产生懈怠认识;做事情的行动力和效能下降;并且会使重要人际关系对他们做出负面倾向评价等,最终带来的是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加大、自我体验颓废无力、自我调节常常失效,严重影响其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而且很多学生并不能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及其所引发的种种消极后果。因此,班级内有必要制定科学、人性的班级制度来约束和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从而将他们的自我探索之路导向良性轨道。

(一)让班级制度落在心中

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班规班纪只有被他们理解和接受,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遵守和执行,并在执行的过程中领会到其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制定班级制度时教师不应搞一言堂,而应注重民主,充分动员所有学生参与到制定班规班纪的过程中来,师生共同探讨建立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制度的执行细则、制度的实施效果及修订等相关问题,并在教师把关的前提下师生达成共识,使制度成型。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在心理上悦纳制度,才能在实践中逐渐认同和内化制度,使外在制度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价值标准,使学生真正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

(二)让班级制度落在细处

在教育实践中,有些班级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只注重大原则和大方向,文字表述也较为抽象和概括,没有将基本原则转化为明确的、可执行可观测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标准,从而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陷入混乱,各行其是,最终班级制度对学生的规范和导向作用也就落在了空处。因此,师生应分别针对班级管理的主要维度(如学习、纪律、卫生、安全、考核评价、推优选模、奖惩等)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使大学生明确知道该做什么、该怎样做,避免认知盲目和心理混乱。这一点对低年级大学生尤为重要,细致明晰的班级规范和合约可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和学习,在一种严谨、高效和积极的秩序运作中去追寻和确立自我。

(三)让班级制度落在实处

班级制度只有真正落实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其最基本的约束和导向功能才能实现。纵然再科学的班级制度,如果学生不执行、不遵守,甚至将其视为束缚自己行为的障碍,那这样的班级制度也就形同虚设了。大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期,自我调节能力还不甚完善,常会有知行不一、违反制度的情形出现。鉴于此,班级内要加强对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并明确相应的奖惩措施和力度,使学生产生对制度的敬畏感,由此来导引学生的行为。需要强调的是,在学生违反制度时给予相应的惩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用开导、包容和鼓励去教化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认可制度,自觉践行,把制度转化为习惯,内化成思想,真正落在实处。

四、让班级环境感召学生追求自我

个体总是置身于环境当中,环境会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还不够完善,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够强大,因此班级环境会对其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产生重要影响。和谐、进取、宽容的班级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会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全身心地去学习和生活,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和反思自己,实践和拓展自己,进而建立起丰富、深刻、协调的心理自我。相反,紧张、懈怠、压抑的班级环境则会严重遏制学生的能动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认识起不到应有的支持作用,影响大学生积极自我意象的形成。

(一)注重班级“硬环境”建设

所谓班级“硬环境”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环境,如班级的卫生、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等。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外部物质环境会使个体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和熏陶,进而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如果处在窗明几净、布置和谐统一的班级环境中,就会感到身心愉悦、思维充满活力,对班级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样便会自然而然地融进学习和活动,这无疑会正向作用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关注班级“硬环境”建设。首先应注重班级的卫生,使学生有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也使学生在整理班级的过程中体会到“班级如家”的情感。其次要重视教室的布置,应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和学习内容来创设具有教育性和开放性的班级空间环境。再次也要讲究座位的排列,不同的座位排列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如“马蹄形”便于师生交流,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而“面面型”则便于生生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分享与互补。

(二)着力班级“软环境”建设

班级“软环境”是班级人际关系、班级氛围、班级舆论和班级文化等的复合体,是班级师生在学习、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凝练出来的一种集体心理环境,其中有机揉合了态度、情感、道德、理想和价值等诸多心理因素,被班级成员普遍认同。班级“软环境”犹如一个强大的心理磁场,将能量辐射在整个班级,直接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如果学生处在一个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愉悦的氛围、健康的舆论和进取的文化的集体之中,他们必然会敞开心胸、放飞思想、勇于实践,也必然会发现一个有潜能、有智慧、有情怀、有信念的自我。因此,班级“软环境”建设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班级“软环境”也正是在师生的倾情付出和努力中形成的。

首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相互尊重,坦诚相待。真诚和尊重是形成良好班级“软环境”的基础,只有班级成员之间彼此理解、充分接纳,才能使大学生没有心理戒备,获得比较充分的心理安全和自由,进而在和谐和默契的氛围中学习和交往。因此,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他们心理共情、真诚交流,以此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真心。而且教师也应通过各种教育契机启示学生坦诚和尊重的重要性,来引导这种班级心理氛围的形成。

其次,教师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探索班级管理的规律,只有合规律、合要求的管理方式和组织手段才能唤起班级的集体共鸣;提升整体行动力;凝聚出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导向,也才能激发大学生内心的动力,置换出每个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使他们看到一个向上生长、有着无限发展可能的自己。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在具体的班级事务实践中揣摩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和途径,例如如何提高班级对话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通过班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长;如何使班级制度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吸纳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管理实践进行反思和评价,促进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班级“软环境”,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积极、丰富、统一和有内涵的心理自我。

(责任编辑:黄孙庆)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0.

Theory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 Identity Formation——Based on the Class Management Perspective

GUO Li-ting

(Education Department,Jinzhong Normal Higher College,Jinzhong 0306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Erikson's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task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o form a self identity,which is the formation of positive,overall and consistent self concept.The completion of this tas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career and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During the period of self identity formation,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as follows:cognize oneself in contradiction,experience oneself in fluctuation,and control oneself in vacillation.As the main carrier for the growth and learning of college students,the clas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form self identity:lead the students to observe themselves in the classroom dialogue,teach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mselves in class activities,make the class system pushing for students to guide themselves and make the class environment inspiring for students to promote themselv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self identity;clas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6-0075-05

作者简介:郭立婷(1974—),女,山西平遥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收稿日期:2016-03-30修稿日期:2016-04-15

基金项目:2014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对话教学的理念、价值及实现形式的研究”(20142218);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规划课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软实力提升的研究”(GH-15051)。

猜你喜欢
班级管理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