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科建设平台,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
——以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为例

2016-03-19 04:04饶筠筠
高教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饶筠筠

(桂林理工大学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构建学科建设平台,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
——以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为例

饶筠筠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学科建设平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多角度,多方面的深度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充分借助学科建设中的有效资源,搭建各类平台,多渠道、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全方位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学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学科建设是促进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科方向、学科队伍、人才培养、学术成果和学科基地等多方面建设,有助于加强学科建设的水平,与此同时能够为学科教学改革、学科资源共享、学科创新能力的增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了充分提升学生双创能力,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以学科平台建设为基础,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努力实践探索了一系列适应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

一、以学科方向和学科队伍建设为平台,推动学生双创能力提升

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方向建设的关键在于考虑主体学科和学科特色,考虑学科新增长点和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将学科方向建设和学科队伍建设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教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一)以改革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分层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在学科方向建设上,学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结合专业学科方向,分年级分层次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低年级学生以主题学科创新教育为侧重点,引导学生将创新精神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启迪学生创新思维;高年级学生以交叉学科创业教育为侧重点,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发散思维,提升创业实践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围绕创新创业意识教育目标,在专业通识课程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中提升创业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实践”的双创学习模式,营造“在学习中提升科研意识,在科研意识培养下,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学习氛围。

(二)以学科新增长点学习为导向,引领学生提升双创能力

学院积极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学院定期召开教工意见征求会和学生意见征求会,及时了解教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科技大赛指导工作上的需求,掌握学生参与项目实验进度和项目科研情况。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与教工教研室和学院班级积极交流,做好硬件保障工作,争取学校专项资金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三)以学科队伍建设为契机,引领学生专业创新能力

在学科队伍建设时,要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队伍的建设与学科梯队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相结合,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名师为引领,通过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强化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突破口,以高质量论文为抓手,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平台,全力提升教师科研能力。近三年,学院获国家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SCI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通过严把教学关口,主抓科研成效的方式,推进我院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教师的力量,充分带动全体学生积极科研,严谨创新,在全院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推动创业意识以及能力的提升。

二、以人才培养和学术成果建设为平台,推动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能力泛指在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加工,从而产生新思想、新概念、新知识、新方法,并应用它们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落脚点,学术成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两者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术科研水平,从而为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奠定强有力基础。

(一)以学生科技活动为平台,多渠道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深刻认识到,只有把实践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有效遵循技术型人才成长规律,解决好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一直以来,学院把“实践”融入到育人的每个环节。从2012年以来,学院已连续举办4届“化生学院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2015年,学院的第四届科技文化节,凭借参观实验室、寻找“桂工柯南”、running花生米、3DMAX大型视频制作大赛等活动,得到学院同学的认同和好评。学院的“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二)以科技学术竞赛活动为支撑,全方位激发学生“双创”能力

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是深化学生双创能力教育改革的“利器”,在日常教学中坚持科技竞赛与教学相互渗透,以竞赛带动教学,相互融通,汇聚合力,使科学竞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经历和发展平台。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科技类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双创能力的提升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专利研究充分结合,从而增强学生专业认知的深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大学生双创的意识和热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拓宽视野。

(三)以优秀学生成长故事为蓝本,全力培育学生“双创”能力

双创能力的习得和提升是当代大学生为之努力的重要方向。在全员培育学生“大创”能力的浓厚氛围中,学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生,他们成长成为拥有着卓越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子,2010级吴丽丹同学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吴丽丹同学目前为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她在学院浓厚的科技育人,双创育人的浓厚氛围中,参加了各类科技赛事,曾荣获“三井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及华南赛区特等奖、国家奖学金、广西区三好学生、广西区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标兵、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MATLAB创新奖及广西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三等奖、第十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三等奖、2014年入选 “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2012级化工卓越班张英明依托2014年“大创”项目的申报,成功组建了属于自己的项目团队,经过不断努力,他所申报的项目参加了201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荣获校级特等奖,成功晋级区赛,项目成果被编入了第七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果汇编B类项目。这些优秀学子为学院的同学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学院通过经验交流会,优秀学生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宣传优秀学子事迹,让广大学生在朋辈帮扶中收获力量,健康成长。

三、以学科基地为平台,提升学生学习实践创新综合能力

学科基地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依托。依托学科基地的建设,有利于集中有限资金,整合实验室、资料室、试验场地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而实验教学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教学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一)以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为基石,规范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流程

学院建立“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分中心”。依托分中心的运作和管理,学院组织学生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并入驻学院分中心进行项目孵化。入驻学院分中心项目,接受中心统一管理,及时跟学院双创项目管理小组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在项目的孵化过程中,学院可充分调动整个各方资源,为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大赛提供后备力量。2013级化工13-3班学生钟寒阳,借助学院“大创”项目孵化分中心的强有力的支持,依托“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在备赛之初,学院分中心充分调动师资、经费等多项资源引导项目小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项目设计规划以及项目成果展示。在指导老师和项目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互联网+校园手机助手APP平台》项目荣获广西区“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借助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平台,一方面激发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另一方面充分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潜力,为学生走出校园后进行创新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为基石,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创新教学实践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效果,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认同度,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过加强化工国家技能鉴定中心建设工作,提升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成为学院与国内外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搭建了重要的桥梁。2015年学院建成“化学工程与工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并于2016年1月经教育厅审批,获批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工程与工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成与投入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践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重要基础。

(三)以教学实训练为保证,引领学生进入全真模拟创新创业环境

虚拟仿真中心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训项目,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目前,教师们通过将其科研成果的消化与再创造,设计并开设了142个创新创业实验项目,形成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合理模式。第一,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大型仪器模拟操作软件库,通过“实体+虚拟”的方式,增强实践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第二,通过创建“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学中心,实现企业生产过程情景模拟真实性,解决学生难以到化工企业进行实际操作、直观掌握实践技能的难点问题。

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全面扎实开展大学生双创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要途径。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通过一定的探索与实践,在2015年收获了一定的成绩,2015年我院学生申报获批5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数目位居全校第一,并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喜获佳绩,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智慧城市”专项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在“化学实验技能操作大赛”中,荣获区级一等奖1项,区级二等奖2项;在“广西第三届优利特杯创新设计大赛”中我院学子张英明小组以优异的成绩斩获生化组一等奖;在广州溢达纺织品有限公司举办的2015年溢达创意大赛,我院学子荣获桂林市二等奖1项、桂林市三等奖2项以及校级一等奖1项、校级二等奖2项、校级优胜奖3项;在全国举办的第一届“互联网+”比赛中,我院《互联网+校园手机助手APP平台》项目获得区级铜奖;在“化工设计大赛”中,我院师生荣获华南赛区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9项,全国赛区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高校只有通过多方渠道,整合各项资源,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才能为大学生构建扎实的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成绩代表着阶段性的收获,在全力培养学生双创意识的这条道路上,我们仍需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力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责任编辑:夏璐)

Build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latform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Taki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Bioengineering,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or Example

RAO Jun-ju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Bioengineering,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The organic combinatio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latform and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help to deepe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Bioengineering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lly with the aid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effective resources, to build all kinds of platforms,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cultivate and inspir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discipline construction;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cultivation of talent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6-0066-03

作者简介:饶筠筠(1985-),女,广西桂林人,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6-04-21修稿日期:2016-05-08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基于广西石化产业发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2015JGZ129);2015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卓越计划视角下校企合作对化工类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机制研究”(JGY2015080)。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