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研究文献整理”笔谈

2016-03-19 03:52莫道才,孙昌武,胡大雷
关键词:骈文整理文献



“骈文研究文献整理”笔谈

[编者按]骈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文化载体,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文体。我校的骈文研究在全国学界领风气之先,有重要的影响。1996年在我校举办了全国首届骈文学术研讨会。本刊长期以来开办骈文研究专栏支持这一研究,共发表了近50篇论文。2015年,长期专注骈文研究的莫道才教授申报的“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立项,这是我校古代文学学科长期以来持续性研究骈文的结果。2016年3月我校举行了“骈文研究文献整理”专题研讨会。国内外有关骈文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骈文研究文献整理的重要问题作了充分的讨论交流,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这些发言不仅有助于骈文研究的深入探讨,对学术界也有启发意义。本组笔谈就是部分专家发言的整理修改稿。

《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的缘起和总体构想

莫道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课题组首席专家)

骈文是指用对偶形态写作的文章,它不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本身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骈文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统文学的重要形式,在中国古代近代存在了2000多年。长期以来,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学科中,相对于诗词戏曲小说,骈文研究总体偏弱,虽然近二十年来有所改变,但要推进骈文研究走向深入,编纂整理出一套完备的历代骈文研究基础文献尤为重要。

近20年来,骈文学研究发展很快,论文论著甚多,骈文研究目前已出版各类专著近30多种,论文近900多篇,博硕士论文50多篇。骈文研究发展现状可概括如下:作家作品个案研究有一定扩展;骈文的理论研究有一定进展;骈文发展史研究开始走向深入;骈文文献整理研究不足。骈文研究存在问题是:(1)骈文的文献叙录亟待开展。总的来看,对骈文研究文献的叙录仍关注不够,只有几篇文章涉及,与庞大的总集、别集相比,研究严重不足,缺乏系统性。骈文别集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十分缺乏。目前尚无全面的对骈文文献的文献学叙录的著作,“骈文文献叙录”作为一项基本工程亟待开展。(2)骈文研究论著文献亟待整理。民国以来的百年是骈文研究的重要时期。谢无量的《骈文指南》、钱基博的《骈文通义》、孙德谦的《六朝丽指》等都是早期重要的研究文献。初步统计1949年以前的著作性理论文献约12种,单篇文章性文献约30种,评点性文献7种。近几十年虽然有零星的论文,主要集中在讨论孙德谦《六朝丽指》和钱基博《骈文通义》以及钱锺书《上家大人论骈文流变书》上,系统性的文献整理罕见出版。很多研究者还要搜寻早期的原始版本,严重影响了对学术成果的利用和继承。新中国建国后,台湾、香港地区现当代骈文研究论著也不少,但因交流阻碍,台湾地区和香港的骈文研究论著特别是早期的著作大多数很难见到,整理《骈文研究论著集要》尤为迫切。(3)骈文文论文献亟待整理。在骈文研究层面主要是理论研究,但资料的匮乏也是一大问题。目前尚没有系统的骈文文论文献的系统整理出版,可以说对骈文文论文献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历代骈文文论缺少集大成式的文献整理著作,整理《骈文文论文献集要》也尤为迫切。(4)骈文经典集释有待加强。目前骈文作品的普及型选集出版了不少,有10多种,但专业的研究集注汇评的著作欠缺,虽然一些古代通行的选本如李兆洛的《骈体文钞》、王先谦的《骈文类纂》也点校整理或影印出版了,“骈文经典集释”这样的文本没有出版过,缺少从经典化过程来整理骈文经典文本的汇注汇评文献,缺乏学术视野研究层面的骈文专题性总集文献,因此整理《骈文经典集释》也尤为迫切。(5)域外骈文研究文献亟待搜集整理。无论是著作还是论文,我们对于域外的骈文研究文献介绍几乎是空白。少数域外研究成果在民国时期用中文有过翻译发表或出版,大部分是在本国用本国文字发表的。目前来看,日本的域外骈文研究文献最多。作为受汉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日本很早就模仿汉文学的写作。从可以检索到的图书文献看,骈文的各种总集和别集几乎在日本都有收藏。很多早期的骈文版本在日本也有收藏。韩国的骈文研究,忠南大学朴禹勋教授在《骈俪文研究的现况》(《大东汉文学》第28辑,大东汉文学会,2008年)有详细的评述。他也是韩国骈文学研究的代表,有多篇论文讨论骈文的特征以及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总体来看,中国学术界对域外的研究了解严重不足,域外骈文研究文献是最缺乏的,《域外骈文研究文献集要》的整理亟待开展。

“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将贡献一个全方位的骈文研究文献基础平台,这是最大的学术价值。这个课题的核心是“集成”,是将“历代”有关“骈文”的“研究文献”筛选荟萃、整理集成。目前骈文研究已经从泛泛讨论开始转向切入深度的研究,但是研究资料都要各自从散见的原始资料搜集开始,这严重影响了骈文这一中华思想文化载体的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迫切需要一个资料性的研究基础文献集成。进入21世纪,骈文研究也应当有一个学术总结,为后人留下一套反映当代学术水准的骈文文体研究基础文献集。

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文献”包括总集文献、别集文献、目录学文献、文论文献、作品经典化过程文献、近现代中外的研究著作论文文献。骈文总集和别集文献数量浩瀚,本课题计划暂时不做骈文总集别集整理的方案,拟作为下一步研究的计划。根据重大招标“有限目标”的原则以及骈文的研究文献特点,拟包括五个方面的研究文献:(1) 骈文文献叙录——历代骈文文献的历史存续与传承状况的目录学研究;(2) 骈文研究论著集要——现当代大陆及台港地区骈文研究文献整理与研究;(3) 骈文文论文献集要——古代骈文文论的文献聚合整理及研究;(4)骈文经典集释——历代骈文经典的汇评汇注文献整理及研究;(5) 域外骈文研究文献集要——日本、韩国、英美等国骈文研究文献及论著集要。从传统文化普及层面看,以往的一些选本都过于简单,缺少专业性、总集型的汇注汇评汇解。从经典化过程的文献整理角度来对骈文作品文本做全面研究,汇聚一个骈文经典集释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在国学的传承日益受到重视的时代贡献一份力量。在研究成果的后续开发方面,在项目设计时为进一步做电子数据化处理预留门径。最后将成果做成数据库方便研究搜检查询,成为骈文研究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推动骈文研究的发展,推动骈文这一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和普及。

“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要解决的总体问题是:解决骈文研究的历史之根、学术之脉、理论之魂、传统之用、文化之播等五大问题,分别对应五个子课题:骈文文献叙录、骈文研究论著集要、骈文文论文献集要、骈文经典集释、域外骈文研究集要。那如何处理总课题与子课题之间的关系呢?“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是总课题,其下分列五个子课题,即 “骈文文献叙录”、“骈文研究论著集要”、“骈文文论文献集要”、“骈文经典集释”、“域外骈文研究文献集要”。这一系列整理可以对骈文研究文献做一个集大成性的总结。各子课题的内容和作用如下:“骈文文献叙录”是对历代骈文总集、别集、四六话集的全面叙录,包括编纂、体例、序跋、目录、内容、流传、存轶,是对骈文文献状况的总览工具书,是研究骈文的目录学基础文献,是其他四个子课题的基础,在五个子课题中的作用是展示历史之根。“骈文研究论著集要”是对进入现代学术的现当代有影响的骈文研究论著的研究文献经典汇要,是了解现代骈文学术史的基础,在五个子课题中的作用是展示学术之脉。“骈文文论文献集要”是专门汇聚历代骈文总集别集的序跋、单篇文论、历代四六话及相关的文评资料汇要。这是骈文的文学理论总汇,是探索骈文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推进骈文研究走向升华的基础文献,在五个子课题中的作用是展示理论之魂。“骈文经典集释”是对骈文经典作品经典化历程的整理,汇聚历代骈文经典的注、评、解、析,是骈文经典作品研究的基础文献,在五个子课题中的作用是展示传统之用。“域外骈文研究文献集要”是对骈文这一中华文化形态在域外的传播和研究的骈文文献资料的汇集,在五个子课题中的作用是展示文化之播。

本课题研究在学术思想理论、学科建设发展、资料文献发现利用等方面有一个预期目标。 首先,在学术思想理论建设方面:为骈文这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形式留下一套完整的研究文献集成,以此文献证明骈文这一中国文化瑰宝的历史存在合理性和文学价值,也证明这一中华文化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艺术魅力;证明骈文研究最重要的研究范式是文献整理与文本研究的结合,通过文献整理呈现文学的意义;解决骈文研究的历史之根、学术之脉、理论之魂、传统之用和文化之播五大问题。其次,在学科建设发展方面:以五大问题为导向,通过协同创新,推动传统学科的学科建设走向新路径;通过海内外协同创新,形成骈文研究的特色,打造学术新高地;吸纳青年博士的参与,引导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壮大骈文研究的学术队伍,使得骈文研究有更高水平的持续性的后备队伍。第三,在资料文献发现利用方面:搜集整理一批湮没于各类总集、别集、类书、方志和笔记中的重要资料文献,搜集流失日本、美国和韩国整理的研究文献,以及手稿文献、未刊本文献。第四,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子数据化的处理研究,开发出骈文研究文献集成的数据库。

这里有必要介绍本课题的总体思路、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从文献使用功能视角来设计,就是根据骈文研究的需要功能和骈文的接受功能来设计的,这种功能视角有别于一般的按照朝代设计的断代视角。对于骈文研究的需要功能方面而言,骈文研究需要了解骈文总集、别集以及四六话文评的文献状况,需要有对古代骈文的编纂、结集、流传的全景式了解,这就需要《骈文文献叙录》;也需要对民国以来现代骈文研究学术史的了解,需要勾稽整理保存散轶研究论著,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研究成果,所以就有《骈文研究论著集要》。而骈文研究还需要历代的理论性文献,这种理论性文献就是历代骈文文论。历代骈文文论主要存在于各种序跋、题解、书信、四六话等文评形式中,所以就需要有《骈文文论文献集要》。对骈文的接受功能而言,骈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传统文学的骈文作品在当下获得继承,要体现历代对骈文的接受,所以就要有《骈文经典集释》。骈文研究还需要了解海外骈文的传播接受与研究状况,它是中华文化走向海外的记录,所以要有《域外骈文研究文献集要》。

本课题的研究路径,就是从文献出发,以搜集文献、整理文献、研究文献和使用文献为整个课题的路径。本课题研究要为学术界留下一套完整有分量的骈文研究文献集成,为骈文研究持续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搜集文献”、“整理文献”、“研究文献”、“使用文献”是研究路径的四个阶段。这是前后连续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首先是广泛搜集骈文文献资料,然后是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规范整理,还要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取舍、标点、校勘、编排,最后还要数据化。这是一个科学严谨的整理研究过程。这种科学性和可行性表现在:(1)文献搜集全面,既要普查全国主要的图书馆,还要了解海外图书馆的收集情况。 (2)文献整理规范,按照古典文献学的规范,进行文献的点校、校勘、辑佚、叙录、汇注、汇评。要保证文献整理的规范有序、质量可靠。(3)文献研究科学,就是资料来源要可靠全面,辨伪考订详实,要去伪存真,要来历有出处。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是哪些呢?首先是搜集文献资料的全面性和代表性。《骈文文献叙录》要尽可能搜集完备,包括亡佚的总集、别集。这是对历代骈文的普查,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一次摸底。很多骈文别集几乎从未整理过,有的早期版本几乎散轶或残缺不齐,甚至还有处于手稿或抄本的状态,有的遗存在国外。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搜集研究。《骈文研究论著集要》针对的时代虽然很近,但是民国以来文献散失也很严重。由于印刷发行极少,早期纸张质量很差,很多已经脆化,一些图书馆保存不善。很多早期的著作和论文几乎难以寻觅,台湾、香港地区的文献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搜集。《骈文文论文献集要》需要从散存于各个总集、别集、四六话、文评、书信等不同文献形态中去搜集,工作量巨大。《骈文经典集释》是将各种文献中对骈文经典的注评分条分类汇集,也是工程量巨大而且细致的工作。搜集齐全不遗漏是对文献整理的要求,也是本课题的要求。《域外骈文研究文献集要》将搜集整理海外的研究材料。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整理文献的规范,才能做到研究文献的深入,才能做到奉献一套高质量的《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其次,“研究文献”整理要规范有序。“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数量浩大,具有总成性规模效应,需要开展学术协同创新。一是做好文献整理的计划和操作规范规程。这是研究工作规范有序的重要保证。每个子课题都要预先制定详细的文献整理规范。要根据各自的熟悉研究对象内容进行合理分工协作,尽可能利用原来的科研资源和已有的成果。二是做好总体研究框架顶层设计。设计好研究的工作规程,做好凡例样稿,这样可避免成稿参差不齐。如此就能做好全国甚至海内外科研活动的协作协调。第三,要做好“研究文献”的对象确立和选择。本课题的难点是准确确立什么是骈文“研究文献”。我们认为凡是骈文的选集、别集、四六话集、研究著作、研究论文,都是课题研究的选择对象。在文献选择上,搜罗齐全是对文献研究工作的最高要求。对于《骈文文献叙录》和《骈文经典集释》主要涉及以上的文献来。根据史料文献,叙录和集释的篇幅文字不做统一。要考虑骈文文献的影响力和各代的均衡性,要体现骈文的历史演进过程。而《骈文文论文献集要》对象主要是历代骈文总集、别集中以单篇文章为主的文献,独立著作一般不收录。《骈文研究论著集要》的对象则是民国以来的研究文献,以收录单篇的论文为主,早期稀见著作也适当全收,有的可以采用部分收录,容易见到的骈文学论著则存目处理,有的论文可以采用摘录的方式。《域外骈文研究文献集要》的对象则是域外各国最重要的骈文研究文献,尽量多收。

本课题研究力争在问题选择、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分析工具、文献资料、话语体系等方面有所突破、创新或推进。一是在问题选择方面的突破、创新或推进。解决骈文研究的历史之根、学术之脉、理论之魂、传统之用、文明之播等五大问题,是本课题问题选择的创新突破点。通过这五大问题来统领就有了统一的问题意识。目的就是加深对骈文这一中国思想文化载体的研究,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中华传统文化话语权及价值观重建提供文献支撑。本课题以“集成”名目就是要整理一套完整齐备的历代骈文研究文献,为学术界提供完备的基础文献,以推动骈文学术研究持续发展。这五大问题贯穿在文献叙录、研究论著、文论集要、经典集释、域外文献等五个子课题当中。二是学术观点方面的突破、创新或推进。骈文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往对骈文的研究认识仅仅停留在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或者文体形式、语言艺术形式来研究的。其实这没有看到骈文在承载中华文化思想方面的重要价值。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很多是通过骈文这一载体来传承和传播的,了解骈文、研究骈文的实质是研究中华思想文化的入门钥匙;骈文学习有助于提升国民文化的素质,提升书面文化表达的水平,从中发现有利于重塑中国文化信心的力量。了解学习骈文,是振兴国学的内容之一。现在人们理解的国学过于狭窄,骈文也是国学的重要内容。骈文学习是复兴中华文化的应有之义,骈文也有助于中国传统话语走向世界。中国古代的智慧往往凝练在骈句之中。这些骈句是中华智慧的浓缩,中华文化的符号。利用这一文化载体,可以扩大对周边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影响,获得文化交流的话语引导权,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出力。三是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突破、创新或推进。运用古代文学与文献学结合的方法整理研究,这是本课题的重要创新。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一种重要的载体,骈文文献的整理是用古典文献学的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的结合完成的。文献学的方法不是靠理论阐发来发挥,而是完全通过文献史料本身来证明,更客观更有说明力。本课题秉承这一研究方法,更客观详实地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四是分析工具方面要有突破、创新或推进。传统分析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是本课题的创新及突破。本课题既用传统的辑佚、校勘方法研究,也结合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进行文献搜集与文献处理。最后成果完成预留电子数据库开发的门径,为今后进一步的数据化软件开发奠定基础。五是在文献资料方面也要有突破、创新或推进。全面搜集国内外骈文研究文献是文献资料方面的创新。图书馆文献的网络化为搜检文献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甚至美国、日本、韩国等境外图书馆的资源也可以了解。除了各图书馆馆藏的单种纸质文献外,《四库全书》、《中华再造善本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及其补编、《四库未收书辑刊》等大型文献也提供了很多稀见文献资源,而《中国基本古籍库》这类古籍电子文献也提供了便利。

骈文研究文献整理的意义和期待

孙昌武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骈文是中文写作的一种文体,也是散文创作一种主要体裁。自古及今,骈文一直是通用的写作文体,文学史上骈体散文创作成果丰硕,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讲中国文学的特征,举出两个方面,一个是注重现实题材,一个是重视语言运用(大意如此)。这是一位外国行家作的相当到位的观察。就后一方面语言运用说,写作中运用骈偶,以致形成文章的骈体,正是重视汉语、汉字自身特点及其独具的表现功能的结果。先秦两汉典籍已经十分普遍地使用骈俪对偶作为修辞手段。晋宋以来,古人把骈偶与声韵、事典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规范化,创造出高度精致、优美的骈体散文。在直到中唐的几百年间,骈文成为文章写作和散文创作的主导文体。后来散体单行的“古文”振兴,取代骈文在文坛上的地位,但骈体、骈文一直不乏创作的大家和优秀的作品。包括代表“古文”写作水平的“唐宋八大家”,每个人都写出了不少传世的骈文杰作。高步瀛先生的《唐宋文举要》,所举之“要”是并列“古文”和骈文的。评价骈文的价值,重要的还有另外两点:一是历代“古文”创作取得成就,得力于汲取骈文的语言技巧和艺术手法。实际上,没有前代的骈文就不可能有后来“古文”的成就。清人提倡骈文,不少人强调这一点。再一点是,骈文写作艺术不只是给“古文”,更是普遍地给宋元以来兴盛的小说、戏曲、民间文学等各体创作以及一般的文章写作等提供了借鉴和滋养。没有骈文,也不会有包括关汉卿的元曲、曹雪芹的《红楼梦》那样伟大文学经典的创作成就。

但是,历史上对于骈文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对历史上文学思想、文学理论了解不多,在这里对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只能提出一个不成熟的看法:我以为这种状况与前面提到的吉川幸次郎所说中国文学观念历来重视现实题材有关,即评价文学作品特别注重内容的现实意义,而相对地忽略艺术表现的精美程度;迨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的文论更视文章写作为“余事”,乃至认为“因文害道”,甚至以“儒学复古”著称的韩愈都被认为“只是要做好文章”而受到讥评。受到这种观念的制约,骈文被视为雕丽藻绘、玩物丧志的产物也就很自然了。当然骈文研究得不到重视还有别的原因。

“文革”结束,在“思想解放”大潮中的文学研究不断开拓出新局面。莫道才教授是最早致力于骈文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二十余年来,他在这一领域孜孜矻矻,辛勤耕耘,做了很多具有开拓意义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海内外学界所公认。现在他组织团队,计划对国内外有关骈文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并编选骈文经典作品加以集释。这是骈文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当前骈文研究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亟需做的工作。作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他们的计划得到评审专家的认同和国家社科办的支持。我作为关心骈文研究的旁观者,为之感到庆幸。

学术研究是创造性的工作。现在各类研究项目很多,一般都会顺利结项,书出了不少。但实事求是地讲,具有重大或比较重大学术价值、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并不多。这个骈文研究项目,就题目讲,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期待能够认真在内容方面下大功夫,做成学术精品。与上面一点相关联的,就是学术研究成果“宁可少些,但要好些”。学术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创造”、“创新”上。这和对一般物质生产的要求、评价不同:后者当然求“质”,还同样要求“量”。种一亩地,“质”不论怎么好,产量只有几公斤肯定不行。但科学研究只要在一点上有所突破,比多少本卷帙浩大的书都更有价值。一点点的突破积累起来就是全面的创新;一百部平庸的书也不能把学术研究推进一小步。就我参与过评审的有限项目的情况看,申报计划内容都相当庞大、全面。实际上,以现有的研究基础、现有的人力、在有限的时间完成计划,大都是难以达到理想水平的。这个骈文项目现在计划中提出的几项,每一项工作份量都不轻,与其草率地全面完成,不如重点选出两三项细致认真地做。做研究工作,当然不可能要求成果必定成为某方面的最终“定本”,但作为国家重大项目,应当成为能够提供后人参考的传世文献。当前学风普遍地浮躁荒疏,可是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特别是有很多年轻新秀在克服困难、不计功利地去做。我熟知的莫道才教授多年来就是这样做的,相信他组织的也是这样的团队。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学者,是中国学术希望之所在,期待他的团队能够做出好的成绩。

骈文研究的三大关系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的立项,学术界对其有一期望,就是通过此课题研究,让骈文研究更上一层楼,让骈文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要达到这个目的,我觉得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其一,文献集成与理论探讨的关系。本重大课题为《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重心自然落在“文献集成”上,但没有理论的引导,“文献集成”是很难实现的。如其中一个子课题为“骈文经典集释”,为世人提供“骈文经典”,以“采摘孔翠,芟剪繁芜”来解决“苦览者之劳倦”的问题;而“集释”是其落脚点。“集释”,尽量收集阐释材料就行了,但哪些是“骈文经典”,却需要以理论为指引做出预定。当年最早的文章选本南朝梁萧统《文选》,自称其“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于是有不录经、子、语、史的选文宗旨,而集中于“篇章”“篇什”“篇翰”之类。那么,“骈文经典”篇目的理论规定性是什么?宋人苏轼批评《文选》说:“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如李陵,苏武五言皆伪,而不能去。观《渊明集》,可喜者甚多,而独取数首,已知其馀人,忽遗者甚多矣!”那么,我们今日确定“骈文经典”篇目,怎样才能不留给后人“口实”——谈话的资料?进而,既然有“骈文经典集释”,为什么没有“骈文经典文论集释”,以解决读者阅读骈文经典文论的“劳倦”问题?而“骈文经典文论”,是需要相当的理论眼光才能确定的。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成为“文论选”的经典之作,“骈文文论选”怎样编纂才能成为经典?再进而,各子课题如骈文研究“论著集要”、骈文文论“文献集要”的理论意义又各自在何处?总课题的理论意义又在何处?这些都是需要课题组下大气力的地方。

其二,骈文研究与建立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研究者讨论骈文的形成,往往叙说其渐进过程,如称先秦散文有骈句,西汉东汉散文的骈化趋向逐渐明显,随着魏晋散文骈化的加强,骈文初成于陆机。其研究方法,是建立在统计文章的对句数、用典句数的比例上的,于是,骈文的形成过程即是对句数、用典句数越来越多,直至基本上全是了,那么,骈文也就完全形成了。这样的描述是合乎骈文发展的历史进程的,但其理论意义何在?刘勰《文心雕龙》就不这样探讨骈文的形成,其《章句》、《事类》、《丽辞》对句式、隶事、对偶的源流、特点都有详尽的论述,他是“弥纶群言”式地总结以往的创作经验。《章句》论“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引用的贾谊、枚乘、刘歆、桓谭、魏武、陆云,都是指其赋作或其论赋的言语;《事类》多有文字论征引与用典,例子多为汉赋;《丽辞》论文章中对偶,句例一为诗、三为赋。因此,如果说《文心雕龙》论述的是骈文的几大要素,那么刘勰视赋为骈文产生的中介,认为骈文是在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程千帆《赋之隆盛与旁衍》称:“两京之文,若符命、论说、哀吊以及箴、铭、颂、赞之作,凡挟铺张扬厉之气者,莫不与赋相通。”骈文的形成,从语言形态来说构成了天下文体三分,并一直延续下来,或诗的格式,或散文,或骈文;骈文,说到底是一种文体,骈文研究离不开文体学研究的规范。吴承学力倡建立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期望继承经典研究模式,再“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证之以实物”,应该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其三,骈文学术研究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自骈文产生,就有“骈散之争”,南北朝后期体现为“今文”“今体”与“法古”之争,唐、宋分别有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清初至中叶,桐城派以“唐宋八大家”的正宗自居,为“康、雍、乾之盛”鼓吹;清中叶扬州学派的汪中、凌廷堪等人重视《文选》,颇作骈文,稍后阮元作《文言说》、《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等,试图以“文笔之辨”确立骈文观念的正统合法性,以反对不讲声律辞藻而风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骈散之争”一直延续晚清民国,是文学论争的主要话题,刘师培继起,根本排斥唐宋八大家于“文”的领域之外。于是,“骈散之争”又涉及“文学”与“非文学”、“文学观”与“泛文学观”的辨别与争论;因此,晚清民国的“骈散之争”并非文体之争,而是文风之争,是要不要打破文学专制的问题。固然,当今的骈文研究只是突出其学术性,但也突出其复兴传统文化、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的意义。人们提出本课题的意义,在于“通过学习骈文,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提升书面文化表达水平”云云,应该是十分正确的,就是要把学术研究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结合起来。这样,就把骈文的某些特点及某些写作手法,与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由此想到骈文的推广问题,中华古诗词渐成推广普及之势,骈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作法怎样走入寻常百姓家?本课题的主要职责是学术研究、是提高,但骈文的普及与运用,也应该是题中之义。

本课题不仅是任重、道远,且作为课题来说是限期完成的,可谓任重道远时间紧;但课题组的负责人及各子课题承担者,长期以来在高校都曾从事骈文的教学与研究,有着深厚的学养、丰富的经验与充沛的精力,现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定能够在学术上走出一条宽广的道路来,获得丰硕的成果!

加强骈文文献整理,夯实骈文研究基础

钟 涛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当前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骈文研究逐渐不再是冷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新的学术研究增长点,日益走向繁荣。但骈文学界对骈文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骈文理论、骈文发展通史、骈文断代史以及部分作家作品上,对骈文文献系统专门的整理和研究还不充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不断有学者提出要加强骈文文献资料的整理编纂工作,并且在骈文文献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目前对骈文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大都集中在某些文献或某个时期,缺乏对骈文文献整体全面的观照。在骈文文献内部,研究者比较注重对骈文理论类文献的整理,目前骈文文献中得到较为系统整理的主要是历代骈文话。继莫道才先生《骈文研究与历代四六话》之后,在《历代文话》和《历代文话续编》等系统整理文话的著作中,历代重要的骈文话,基本梳理清楚,也是在此基础上,近年骈文理论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骈文总集和别集的研究,则更多集中在清代。据说昝亮博士有《清代骈文文献综录》,系统叙录清代骈文文献,但一直未刊行,不知详情。洪伟、曹虹《清代骈文总集编纂述要》列举了数十种清代骈文总集,并对每部书做了提要介绍。近年关于清代骈文研究的论著中,也多有对清代骈文文献的梳理。但就目前已出版论著来看,骈文文献的整理多集中在部分清代文献,对其他时期骈文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很少,通代和断代骈文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论著则几乎没有;即便是清代骈文文献整理工作也仍有很多空白点。而骈文理论文献,除文话外,散见于经、史、子著作,书、序、记、传等各体文章中的海量文献也尚待发掘。比如说,评点和注释是骈文批评的重要方式,我目前就搜集到七十多种骈文评注文献,除少数几种外,大多数都还没有得到整理,有的甚至没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学者在研究骈文时,没有注意到这些文献,没有去发掘这些文献,不能不说是研究的缺失。就古代骈文研究的现状来看,对历代骈文文献做一个大规模的梳理研究,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事实上,这两年国家加大了对骈文文献研究的资助。2014年批准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文献集成”中,已有对骈文文话和评注文献的关注;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大项目又专门立项“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支持对骈文文献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整理。骈文文献研究的春天已经到来。

对历代骈文作品的系统梳理,是骈文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骈文总集和别集,是汇集骈文作品的渊薮。晚唐李商隐以“四六”命名其骈文集,宋代至清末,以“四六”、“骈体”、“俪体”等为题,以骈文为收集对象的别集、总集数量众多,其中还有许多钞本、善本。这些文献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整理,更没有系统的书目提要。现有研究成果中,对历代骈文集的研究整理,主要体现在骈文史和骈文作家作品研究专书的相关章节和参考文献中,但因受著作体例和主题的局限,对骈文总集和别集的数量和文献信息都搜罗得很不全面。各时代的骈文集数量众多,版本复杂,特别是许多别集没有经过系统整理,研究者还无法对历代骈文创作的情况有全面精确的了解,研究著作评价各代骈文的内容和艺术水平,更多是建立在经典作家作品的基础之上。古代的经、史、子著作,以及小说、戏曲、诗歌等文学形式,大都有完备的各种各样的书目提要和文献整理,为研究者提供基本的资料线索和研究路径。骈文研究目前还没有这样系统的书目提要和文献集成出现。2015年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支持项目、也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骈文文献研究”子项目的《历代骈文集叙录》将弥补这一空白点。我正在完成的这个项目将全面而系统地著录古代的骈文别集、总集。著录以编著者时代为准,始自唐末,下迄于清宣统三年(1911)。别集以作者时代、总集以编选者时代为序诠次更定。同一作者若有不同骈文集,则以文献刊刻年代相次第。叙录内容依次包括著者生平、书名卷数、编纂成书、版本存佚、内容价值等项。考述各书著者和编纂者之生平,依次考辨其生卒年、字号、里居、科第、仕宦、著述等;考述各书本名异名、卷帙增减分合等;考述各书编纂时间、地点、方式、过程及成书时间等。著录各种版本之抄刻年代、抄刻地点、抄刻者及版本变异情况等。概述各书基本结构(含序、跋、目录、正文、附录等),介绍各书是否有评点、注释,并简要说明该书在骈文史上的价值、影响等。《历代骈文文献叙录》对骈文文献整理研究的意义自不待言,透过对历代骈文集的梳理,我们也能直观地了解骈文在各个时代的创作情况和发展面貌,从某种程度上,由编选者的喜好,我们也能了解骈文在宋以后的传播接受史。

莫道才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计划对古今中外的骈文文献进行梳理,圆满完成后将弥补骈文文献研究的缺憾。我希望这个项目的研究,不仅有细致全面的骈文文献资料的排比罗列,成为从古至今,海内域外骈文文本和研究资料的集成,更有从整个骈文学学科发展的高度对骈文文献学的理论思考,产生“骈文文献学论”或“骈文文献学史”这样总结性的著作,从而为骈文研究和骈文学学科独立奠定坚实的文献学基础。

“骈文文献叙录”之我见

力 之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寅恪在《论再生缘》中曾说:“就吾国数千年文学史言之,骈俪之文以六朝及赵宋一代为最佳。”*陈寅恪著《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4页。不错,六朝的确为骈文之黄金时代。问题是,这是后人的看法,六朝人实际上并没有认为后人所说的骈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可以说,“系统的问题”与“发生学的问题”的区间之大,无类骈文者。这一点,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即就骈文总集与骈文理论言,既要在系统的问题与发生学的问题之间划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同时,也要充分地注意到其因“体”的特殊性所造成之长时间的无总集与理论上的过度滞后留下的“空白”。

就骈文总集言,尽管南朝梁昭明太子编纂的《文选》收有大量的诗作,非纯粹的骈文总集,然正如孙梅所说,“《选》实骈俪之渊府”(《四六丛话·凡例》);“《选》而不文,非他山之瑜瑾;文而非《选》,岂丽制之渊林?若乃悬衡百代,扬榷群言,进退师于一心,总持及乎千载,吾于昭明氏见之矣。……《文选》者,骈体之统纪”(《四六丛话·叙〈选〉》)。此外,宋初的《文苑英华》,其情况大略也类此。这二种非骈文总集而为此前骈文汇聚之渊薮者,自然在我们的视野中。当然,李昉等人缺乏萧统那样明确的选择主旨等等,而无法使其书也成为一“学”。此其一。其二,《隋书·经籍志》集部“总集类”小序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此“总集”即“选集”一端,而具有理论批评之意味。又,《四库提要》卷一八六“总集类”小序说“总集”:“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然骈文总集并无严格之“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者。即就其功能言,主要的是以“采擿孔翠”者为归。而此类总集,如上所述,除了为读者提供骈文精品外,还在于其别有作为选本之文学批评意义,当然这样的意义之大小是因“集”而异的。此外,我们要特别注意部分骈文总集因对所录作品“准入身份”认定的标准不同,而具有较其他诗文总集或单体总集所无的特殊性——往往蕴藏着更多的一时代之文体思想、文学思想,乃至文化思想信息,《骈体文钞》即一显例。

就历代“四六话(骈文话)”言,宋代费袞《梁溪漫志》卷五“《四六谈麈》差误”条云:“古今人作诗话多矣。近世谢景思(伋)作《四六谈麈》、王性之(铚)作《四六话》,甚新而奇,前未尝有此。”以古还古,或从“系统的”这一角度说,是没有问题的;而站在后世的立场上溯源,我们自然不能为此说所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岔口”,需要我们细心地辨清“路向”。综而观之,我们认为:莫道才教授的“并非出现了‘骈文学’一词才有骈文学,骈文学在此之前早就产生了。……最早的骈文研究应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丽辞》”说*莫道才著《骈文通论》(修订本),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4页。、奚彤云编审的“当时(南朝)的批评家从未意识到骈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刘勰亦不例外。……刘勰既然没有将骈偶视为文体的特殊表征,在论对偶的起因时,也仅仅是在推究修辞手段的缘起,但自骈文概念确立以后,这一论述就具备了骈文起源论的意义”说*奚彤云著《中国古代骈文批评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均是十分恰当的。而这种理论远远落在创作实际后面的情况,与其总集一样,乃缘骈文为“体”的特殊性所致。这方面的研究,作为“基础”,亟待我们进一步之夯实。总之,就骈文总集与骈文理论言,我们不仅要处理好“系统的”问题,同时还要处理好“系统的”与“发生学的”关系问题。

至于具体的“叙录”,我们应充分地关注当下的相关研究成果,而对“权威”之说同样要先“验”而后才然否。如自赵宋始,学者多有误萧纲“高斋学士”为萧统所属者,然上世纪20年代已还的高步瀛、骆鸿凯等已相继指出其失,然最近出版的某些骈文研究名家之专著仍有此误;明胡维新《刻文苑英华序》云:“《苑》之集,始于梁,而部系类分,悉宗《选》例,非嗣文以承统乎?”学者或据此认为李昉等编纂《文苑英华》依照《文选》分为“诗”“赋”等“38类”、“选文上起萧梁”,而没有注意到此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文选》分“39类”说与《文苑英华》收有曹魏时的作品。即“悉宗”云云,当“活”看才可。类此者不知凡几,我们得慎之又慎。

《骈文文献叙录》这一子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之核心乃“历史之根”。即通过梳理历代骈文文献的历史存续与传承状况的目录学信息,揭示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重要载体的传承过程。也就是通过系统叙录历代骈文总集、别集、四六话,梳理相关文献的编纂、版本、体例、内容、价值及有关文献典藏信息,尽可能地摸清中国古代骈文文献的“家底”,从而解决骈文这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重要载体的历史之根的问题。

简说《骈文经典集释》的方法与观念

李乃龙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古代文学的读者,大略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校的各类学生,目的是为了考试,主要阅读教材或被选为教材的相关作品;第二类是高等学校内外的专业工作者,包括各层级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目的是为了研究;第三类是除此二者之外的兴趣读者,纯粹是因为喜欢。后二者虽然有功利和兴趣之别,但这两类读者愿意甚至喜欢读的无非是三种书:一是原著,读原著最能有机会接近作者原意(其实学生也有主动或被动地读原著的,但这需要许多知识与见识的积累,这一点与兴趣读者并无二致);二是读研究原著的书,即读某家的研究成果(即所谓的“专著”),是我们最常做的事,这可以领略到有个人色彩很浓的独特的见解,获得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三是读集注集解集评的书。如果说读原著是看树种,读专著是看到一棵树,读集注就是欣赏一片森林,那让人不止知一家而是知各家的见解。因而尽管专著是“著”而集注是“编”,但后者依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其学术价值往往不逊于甚至超过了一般的个人专著。

大到一书小到一文而有疏、解、注、评、议,都可称之为“释”,故本子课题以“集释”为目。精确地说,集释是古典文学而不是泛指意义上的古代文学特有的书著品类,一者,能让时人或后人产生“释”之的愿望并有了行动,说明不是一般过目可忘的作品,而是值得让人愿意琢磨、耐人寻味的经典;二者,有不止一家之“释”才有“集”其“释”的必要,而有多家(可能还是不同时代)“释”之之作品,反过来证明了其经典性。换言之,“集释”的前提是不只有“释”可集,并且有了非“集”不可的必要性。以此衡之,“集释”天然具有双重价值:一是被“释”对象本身的经典价值,二是“释”本身的经典化史料价值。

《骈文经典集释》作为《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的子课题,遇到和其他子课题一样的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做这个课题,一是为何做这个课题。前者是方法问题,后者是意义问题,二者都非回答不可,因为无方法是瞎做,无意义是白做。《骈文经典集释》这个课题的操作方法,其答案就在课题名称本身。具体就是四个关键词,其中的“历代”是由总课题自带而来的。这四个关键词即成为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骈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的文体。一般文体是由读者对象决定的,例如写给友朋的称为“书”,写给地位在自己之上、谊在师友之间的称为“笺”,写给王侯的称为“上书”(《文选》中的《上书秦始皇》实为后人所加,以上书时的实际当称为《上书秦王》,但其书的读者对象后来的确称始皇帝,故后人所称拟的篇名亦不误),写给皇帝的称为“表”,等等。因读者之别,遂有格式之别,这种因独特对象而形成的独特格式即为文体的外部特征。骈文并没有专用于任何独特对象,悉以其他文体的面目出现,如丘迟《与陈伯之书》、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讨武曌檄》等骈文经典,便分别以书、序、檄等体式存在。要之,文体的个性在篇式,而骈文的特征是出自句式:两马相并是为骈,偶对是其特质。但讲究偶对的文字很多,除了诗体,还有赋体,有的散文也有不少偶对句子,如何确定何者为骈文?或许是其体征不够明显,骈文创作的繁荣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但彼时的文章学家如挚虞的《文章流别集》、萧统的《文选》、刘勰的《文心雕龙》皆不列“骈文”一体。但必须承认,骈文创作的自觉意识已然形成,刘勰在《文心雕龙》之“章句”篇中直接指出偶对以四六为美的观念。因而胡大雷教授指出文体三分为诗体、散体、骈体在此际完成*胡大雷撰《从“诗笔之辨”到文体三分——论“赋”在南北朝的再发现与其文体学意义》,载《文学遗产》2015年第2期。。一言以蔽之,衡量一篇作品是不是骈文,条件只有一个:多数句式是否四六相对。准此,我们发现:秦汉时代,除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外,唯有张衡的《归田赋》合乎骈文条件。这个事实说明骈文盛于魏晋南北朝的论断的正确性。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经典?

作品由作者写出,但作品是不是经典则主要由读者决定,这种决定表现在两个时间段,一在创造阶段,二在传播阶段。作品在创造阶段,当然充满了作者在创作时力图不朽的主观努力,但读者已然在参与,例如建安公文几乎全被艺术化,这其中很大原因就是曹操作为读者的推力和引力,他一身而兼有相王之尊和文章大师双重身份,或者是文章直接读者(审查者)、或者是间接读者,把远远近近的作者创造潜能激发到最大值。

经典是时间的结晶体,所有的经典都只能由时间完成,判断作品对象是否为经典的唯一依据便是其文的历史名声,而名声又由知名度与美誉度共同构成。其中的知名度由读者的量构成,美誉度由读者评价的质构成。因此,从时间先后上说,读者分为当代读者和后代读者两种,其中最能决定作品经典的是后代读者;从社会影响角度说,读者分为普通读者和精英读者两种,亦即众人和名人两种,其中最能决定作品经典的是精英读者,因为后者的肯定产生的公信力远比一般读者为高。

精英读者对经典的认定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史家记载,二是论家推崇,三是注家注释,四是作家模仿,五是选家收录——顺便说明:这样的排列不具有意义的依次递减,仅仅是便于叙述而已。先说史家记载。往哲无数,史家记人,入史者本已经是人海中选择的结果;其人之文,非止一篇,入史则是在众文中选择的结果;如果被选的是骈文,则其经典意义即可断案,例如被清代骈文学家同尊为“骈文初祖”的《谏逐客书》即被太史公录之于《史记·李斯列传》,即我们在前文提及的《上书秦始皇》。再说论家推崇,这当然指的是后代论家的推崇,当代论家的推崇之言或因面子、或因礼数、或因地位,其美誉往往言不由衷,算不得数,如乾隆皇帝之文,每一拟就,臣子几乎异口同声颂扬,历史地看,全是场面话。次说注家注释,其前提是作品必有历代和当代读者关注、内涵足堪阐释者。次说作家模仿,所谓经典即为范本、样板,被作家模仿说明被模仿者就是典则,例如陆机的《辨亡论》模仿贾谊的《过秦论》,这就证明《过秦论》是经典。但这类资料不能出现在本课题中,它只作为被模仿者的经典认定。最后说选家收录,选家无论定下何种标准,最终入选的作品都必为同类的佼佼者。这五种情况,占其一已是经典,兼有数种则更是经典无疑。

第三个问题,什么是集释?

这一问题可分为三个子问题:第一个是从哪里“集”的问题,答案是从历代重要的文章总集和骈文选集中寻找骈文经典,如萧统《文选》、姚铉《唐文粹》、吕祖谦《宋文鉴》、姚鼐《古文辞类纂》、李兆洛《骈体文钞》、高步瀛《两汉文举要》《魏晋文举要》《南北朝文举要》《唐宋文举要》、许梿《六朝文絜》、陈钧《唐骈体文钞》、王志坚《四六法海》、吴鼒《八家四六文钞》、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张鸣珂《国朝骈体正宗续编》、王文濡《清代骈文评注读本》等。顺便说明,《古文辞类纂》编纂目标是弘扬桐城派以简雅为尚的古文,即散文,李兆洛《骈体文钞》正是高举骈文旗帜与姚氏唱对台戏,但彼时的散骈不似现在那么清晰,因而姚氏入选的不乏骈文,李氏大概也不明白对台戏上的人其实是半个友军。第二个是集的什么“释”的问题,概言之,包括三类内容:一是作者有关材料,以便“知人”;二是有关作品的背景材料或创作缘起,以便“论世”;三是有关作品本身的注疏评解,以见前人对作品的解读品评,可称为“品文”,这又可分四个层面:首先是文字音义训诂,包括事典和语典来源,其次是文章分析,包括结构艺术、句意段意篇意,再次是文学品评,包括情感美感的考察,最后是文化解读,具体包括上述三个层面之外的诸如哲学、社会学、史学等等价值。这些都属于“释”,体现了历代对作品的接受过程、认知过程、理解过程、感悟过程。这些都是作品经典化过程的重要史料文献。虽然这些解读材料会有部分互见于其他子课题,但体例不同,为了体现经典化的完整性,只要是作品的注解和点评都汇于此。要之,历代骈文总集选集等书普查骈文被关注的情况,凡被关注一次以上者悉予作为备选篇目和集释对象。第三个是怎么集的问题,方法有二:一是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作家作品,即指作品产生的前后,二是指解说者时代的先后。有关作者的材料系于作者名下,有关作品背景等材料系于题下,有关作品本身的字句注疏和段意评说随文列出,以便检读;全文的评点解读则统一系于作品之末。征引时注意全面与精要相结合,既要考虑文献史的完整性,又要注意不能有闻必录和引事忘义。

第四个问题,“历代”的下限在哪里?应该说明:本课题名称为《骈文经典集释》,“历代”是总课题本身自带的。其下限有作品和解读两类:骈文作品以清代为收录下限,因为白话文兴起后,尽管骈文作手仍然在,骈文作品也还产生,但骈文作为文言文经典表达形式的时代即告终结;对骈文阐释的材料则以现代为下限,因为到今天仍然被解读被关注的经典才是真正的经典。将选取若干公认的文学史著和总集或别集注本为集释对象适当收录材料,以见骈文经典至今的经典化历史脉络。

从纯粹意义上说,本子课题乃至总课题都不是研究,而是研究文献材料的集成。集成者,将成品集之之谓也。其学术价值在于总结,也在于为继起研究提供新的起跑点。这个起点必须结实,要之,“集释”之释以全面和可靠为其生命的两个支撑,尤以后者为重。

骈文经典已经成为历史事实,希望本“集释”乃至于总课题结果也成为经典,即达到可以放心引用的程度。

骈文文论的文献整理与理论建构

吕双伟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骈文是最具中国古典文学特色的一种文章体类,它代表了汉语言遣词造句和对偶声律追求的极致,以学为文,文与学统一,充分展示了方块字本身的特色和固有的魅力。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甚至说“俪文、律诗为诸夏所独有,今与外域文学竞长,惟资斯体”。然而,因为文体本身形式的限制和现实政治、机械历史观等因素的制约,建国以后至新时期,骈文研究成果为数不多,骈文文论更是罕有专门的论著加以探究。直到最近十年,骈文文论的专门化探究才步入正轨,但与诗词曲赋论及小说理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今天,随着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的重视,对民族精神和个体心灵的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正向多面展开、纵深推进,骈文研究也迫切需要重点突破,有效突围。其中,对历代骈文文论文献加以整理和研究,就是亟待展开的工作。《骈文文论文献集要》的编撰,将有利于更加深入理解骈文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把握骈文史特征和骈散交替演变的关系,了解骈文与汉语修辞的关联,通晓骈文与中国文化礼仪性、应用性和审美性的关系。

文献整理需要纲举目张,逻辑清晰。《骈文文论文献集要》将按照朝代先后来排序;朝代中又以作者为纲,基本根据作者的生年先后来排列;不能确定作者生卒年的,则根据其生平经历排列。同一作者有不同类型的骈文批评话语,则根据序跋、书信、凡例、评点和其他顺序排列。此外,笔记、日记和诗话、词话中的骈文批评资料,也酌情收录。历代骈文批评著作虽已有单行本或者被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历代文话》收录,但考虑到本书的体例和内涵,也在校对比勘的基础上收入。那么,判断为骈文文论的依据何在?骈文既具有文体的独立性,以对偶句式行文是其主要特征,狭义上的骈文还讲究锤炼辞藻,精选典故和追求声律;同时,又具有对古代以对偶句式行文的各类文体的兼容性,诏诰、表启、序跋、书信、碑志、哀祭等文体,只要其句式以对偶句为主,那么,它就是广义上的骈文。在骈文文论的整理和研究中,我们一方面要明了四六与骈文、赋与骈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明确“骈文”之名与实的历史演变。“骈文”之名在清代才通行,且骈文兼具文体和文类性质,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具有动态性特征。“四六”、“骈俪”、“骈偶”、“骈体”或“丽辞”、“骈语”等有时仅指一种语体形式、修辞方式,有时指一种文章类别,有时指一种文体。1906年刊行的来裕恂《汉文典》说:“骈文者,自韵文生也。古昔无专名,亦不立体,以二奇句,成一耦辞,有韵无韵,不规规一律也。南北朝来,始有四六之文,文体日益浮靡,乃有缀学之士,屏弃六朝骈俪之文,返之于三代两汉,谓之古文。”这里指出了骈文以对偶为基本特征,声韵特征不定,南北朝以来出现四六之文,唐宋才出现与骈俪之文相对的古文。骈文是在和古文对举的过程中才凸显自己的文体特征的,是在参照古文的特征时才能够体现自己的本质属性的。偶句式行文是骈文的根本属性,其他藻饰、隶事和声律等特点具有时代性与断续性。在普遍追求声律、藻饰的南朝和初唐时期,骈文具有多种形式特征。但伴随这种形式美走向极端,走向摹拟、程式化的道路时,就会产生新变,如中唐陆贽的公牍骈文就较少用典和藻饰;宋四六以散文之气运排偶之文,喜用前人成语,重视四六句式中的声律调谐,但不重深僻典故和华丽辞藻;清代嘉道以后的骈文多骈散交融,对偶也只是句式基本整齐,藻饰不明显,语言多清新流丽,隶事、声律特征也不明显。因此,在收录有关骈文文体特征的评论资料时,要注意其与骈文的关联性和切合度。

文献整理讲究资料扎实,方法精当。针对历代骈文文论资料,需要广泛搜集各方面文献,注重文献史料的版本、年代和作者本人对自己文章文字的修订等,在此基础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之加以认真细致的整理。运用目录学、版本学和校勘学的方法,对所收资料的来源、文字的正误和版本的选择等方面加以认真辨别,尽量选择最佳版本、最符合作者本意的文字,然后汇编资料和出版。在收集骈文文论资料的过程中,应该特别留意明清时期的资料。因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骈文文论资料在明清才成熟,内容才较为丰富。其中,尤其以清代的骈文文论资料最为丰富和深入。这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资料,因为清代骈文别集和总集大部分都没有整理,没有校点出版。在历代以骈体或四六或骈文等命名的文集中,清代的骈文别集和总集文献数量最多。除了袁枚、洪亮吉等人的校点本出版外,一些名家,如吴锡麒、姚燮等都有一二十卷骈体文,但至今没有校点本。选本中,除了李兆洛的《骈体文钞》有标点本外,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张鸣珂《国朝骈体正宗续编》、王先谦《国朝十家四六文钞》《骈文类纂》、姚燮《皇朝骈文类苑》等都没有校点本,更加不必说注释和深入研究了。这就决定了清代骈文文论资料寻找和收集的难度较大,需要重点对待。

在整理历代骈文文论的过程中,要同时进行理论阐释和理论建构,为至今尚未建立的骈文学体系贡献绵薄之力。这需要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既注意从纵向阐述历史演进,又注意从横向剖析相互关联;既注意个案剖析,又注意双边与多边关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借鉴文艺学、修辞学、语言学、历史学和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贴切的剖析。既要注意骈文文论概念前后内容的联系与贯通,还要留意对象自身的内在规律与特点。

首先,骈散的消长与融合,反映了中国古代文章发展的浑融性特征,凸显了汉语的独特性功能与属性。民初陈柱的《中国散文史》从“文体”的角度,以骈散消长作为其散文史主线,认为自虞夏以至秦汉之际为骈散未分时代,两汉为骈文渐成时代,汉魏之际为骈文渐盛时代,六朝初唐为骈文极盛时代,唐韩柳、宋六家为古文极盛时代,明清为八股文极盛时代。骈散相分,但从来都是相融相生,不能截然分开。骈文不仅是汉语言形式美呈现的极致,更是华夏文化悖论观念的结晶。其次,骈文的审美性与应用性相辅相成。一方面,深受儒家实用理性观念影响的古代文人,一般以经世致用为人生目的或终极价值,渴望仕途顺利以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从而完成个人的立德立功,其文学主张多是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通过美刺讽谏来关注社会人生;另一方面,以形式美为重要特征的骈文,却追求对偶藻饰和隶事声韵,运单成复,化纵为横,讲究辞藻和典故,将文本类书化,内容陌生化,严重背离了文化上的实用主义观念,却偏偏要通过审美性强的文体来实现其应用功能,使其在审美性和应用性上达到平衡。再次,骈文理论和批评具有独特性及民族性。在大部分的文章学语境中,有些概念或者范畴的指向多为骈文。这种现象在清代表现最为明显,如“沉博绝丽”、“于绮藻丰辱之中,存简质清刚之制”、“清转华妙”和“潜气内转,上抗下坠”等。这不仅标志着清代骈文理论确实集历代之大成,同时也鲜明地反映了清代骈文文体意识的强化。这种批评理论与传统的“诗言志”、“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发愤以抒情”、“不平则鸣”、“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审美性。最后,骈文文论资料揭示了骈文发展的时代性和通约性。骈文虽在魏晋时就已经形成,但当时骈偶为普遍的文章样式,并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到晚唐李商隐以四六命名其文集,才正式标志着此类文体名称的确立。此后,宋元明四六文讲究对偶、典故和句式等文体特征,拘泥于对四六形式美的追求。宋元明四六文是当时骈体文学中的主要样式。清代骈体文复兴,追加六代文章为“骈体”,认为六朝文无非骈体,但纵横捭阖,一与散体文同。这无疑扩大了唐宋元明时代四六文的内涵和外延。从魏晋至清,按照时代特征来划分的话,骈体文至少可分为四种:汉魏体、齐梁体、唐体和宋体。在平仄、对仗、音韵和句式等方面,这四种骈体都有较大的差异,值得我们重视。

总之,在整理历代骈文文论的基础上,在对其认真研究之后,我们可以进行骈文学的建构。即对骈文产生的原因、骈文文体属性、骈文的审美性、骈文的应用性、骈文的地位、骈文的风格、骈文的地域性、骈文的学术性等融会贯通,旁搜远绍,力争建构独具特色的骈文学体系。这样,不管是对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略谈民国骈文研究文献的整理

莫山洪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民国时期是骈文研究走上现代转换的时代。本子课题所说“骈文研究论著”主要出现在民国以后。这是中国现代学术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文化转型的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许多文人投身于传统文化的守护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对骈文研究论著文献的整理,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提供学术史的完整学术档案基础文献。

民国以来的骈文研究是全面梳理中国骈文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在中国骈文研究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国时期研究文献资料保存比较困难。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各方面原因,台湾及港澳等地的研究成果也不易见到。这为骈文研究查找资料带来了极大不便。本子课题的开展,就是要将民国以来骈文研究的文献整理出来,为研究者提供更全面、完善的骈文研究文献。本子课题以民国以来骈文研究论著文献作为研究内容,重点是民国早期的研究论著文献,通过搜集、整理、点校等方式,展示民国以来骈文研究的成就。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

(一)民国以来骈文研究专著文献的整理

1.对有着中国传统“文话”特征的骈文研究资料的整理。

四六话是古典形态的骈文研究。民国早期,部分文人以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研究方式写作了骈文研究著作。这些著作,虽不成体系,却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此以孙德谦的《六朝丽指》、钱基博的《骈文通义》等为代表。孙德谦《六朝丽指》可以说是一部研究六朝骈文的经典文献。全书共一百则,分别从正名辨体、风格、创作、鉴赏、作家、文体等多个角度讨论六朝骈文。作者认为,骈散合一是骈文的正格,六朝骈文以气韵疏逸取胜,因此作者把六朝骈文的发展分为魏晋、晋宋、齐梁三个时期讨论。这种观点对后来的研究影响深远,在骈文研究中是不能忽略的研究论著。

2.对具有现代意义的骈文研究专著的整理。

自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引入,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也进入到了现代时期。许多文人参照西方文学理论的体系,建构了新型的中国文学研究体系。骈文研究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多部骈文研究理论专著。如谢无量的《骈文指南》、刘麟生的《中国骈文史》《骈文学》、瞿兑之的《骈文概论》、金秬香的《骈文概论》、蒋伯潜和蒋祖怡《骈文与散文》、张仁青的《中国骈文发展史》《六十年来之骈文》、陈耀南的《汉代骈文名家研究》《清代骈文通义》,等等。刘麟生的《中国骈文史》可以说是第一部全面梳理中国骈文发展史的专著,在骈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全书共分12章。第一章《别裁文学史与骈文》,叙述了骈文形成的条件和骈文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分别论述了从先秦到当时的骈文发展情况。全书概括了每个历史时期骈文发展的特点,并对其中的重要作家作了论述。作者讨论骈文,注重自然、气势,注重骈散兼行。瞿兑之的《骈文概论》亦可视为一部比较系统的中国骈文发展史。全书从《三百篇》讲起,对骈文的起源、演变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作了分析,并辨析骈文与律赋、八股之间的关系,是一部精炼而又有深度的骈文研究著作。

张仁青和简宗梧是台湾地区骈文研究的学者代表。张仁青著有多种骈文研究著作,其《中国骈文发展史》为台湾骈文研究的代表作。全书共9章,分别论述骈文的界定、起源、变迁大势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论述了骈文发展演变的历史。这本专著资料丰富,论述详尽,贯通古今。这是一部极具价值的骈文研究著作。简宗梧的《赋与骈文》很清晰地梳理了赋与骈文的关系。

以上所述及的骈文论著都有整理的必要。它们记录了骈文学术研究的历程,是今后骈文学术研究需要借鉴的学术史料。但是,由于本部分图书大多已经整理出版,且篇幅较大,故考虑对尚未整理出版的几部著作加以整理研究。

3.对骈文作法研究类著作的整理。

民国以后,虽然西方教育体系已经引入中国,但是在学科设置上,仍然具有中国特色。国语课程的开设,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载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些文人也编撰了骈文作法的著作,如邹弢《骈文速成捷径》、金茂之《四六作法骈文通》、王承治《骈体文作法》等。王承治《骈体文作法》原为教授骈体文写作的著作,为便于教学,书中还涉及骈文的方方面面。全书8章,分别叙述“骈文之肇始”、“骈文之成立”、“骈文之变迁”、“骈文之种类”、“骈文之体格”、“骈文之作法”、“骈文之评论”、“骈文之摘句”,从教授骈文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名为“骈体文作法”,却对骈文的形成、演变及其特点都有所论述。这些类似于“文格”的骈文作法著作,也是重要的骈文研究文献。这一部分的内容,因为时代的原因,大多未能整理出版。由于本部分著作大多涉及骈文的方方面面,是骈文研究的另一种形态,为了更好地反映骈文研究的状况,更全面地反映骈文研究的整体进程,故拟将本部分的著作加以整理出版。

(二)民国以来骈文研究单篇文章的搜集整理

这是本子课题的重点、难点。民国时期报刊杂志盛行,当时出版发行了许多报刊杂志。由于战乱频繁,大量文献散轶,已经难以查找。这更增添了本子课题资料查找的困难。从现有情况看,本部分的研究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骈文研究专门文章。

民国时期除了理论著作,还有很多学者在单篇文章中论及骈文。这些文章散佚在民国的各类报刊杂志中,收集整理颇有难度。比较有名的论文如冯淑兰《历代骈文散文的变迁》、严既澄《韵文与骈体文》、吴东园《论骈文》、刘麟生《骈文研究法》《清代骈文作家》、李时《骈文研究法》、陈竞《骈散之争述评》、曾了若《隋唐骈散文体变迁概观》、杨润玉《骈文与散文》、孙德谦《吴郡骈体文征序》《复王方伯论骈体书》《骈体文林序》《论六朝骈文》、钱振东《骈体文的新评价》、陈子展《与徐懋庸先生论骈文书》、钱锺书《上家大人论骈文流变书》、王瑶《徐庾与骈体》、和佛《注骈纪要》、凡石《骈文大手笔的徐陵与庾信》等。这些文章,从各个方面探讨了骈文的基本情况,反映了民国时期人们对于骈文的认识,有些文章虽已收入相关文集中,但仍有整理出版的必要,故拟对收集到的骈文研究文章作全面的整理出版。

2.涉及骈文研究的文章。

这类文章很多,如李祥《答江都王翰棻论文书》《答孙益庵书》、高步瀛《国文研究法》、刘钰《六朝文话》等。这些文章虽然并非专门讨论骈文,但其中对骈文多有涉及,故可视为骈文研究文章。为使人们能从另一角度了解骈文研究的状况,拟对这些文章也作整理出版。

(三)民国以来骈文评注类文献的搜集整理

文人为了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而编辑出版选本,以传承骈文这一传统文化形式。较重要的有王文濡《清代骈文评注读本》、金敏伦《骈文观止》等,其中的评论具有文献价值。从篇幅上考虑,不对全书作整理,但可将其中的评论等内容加以整理出版。

民国以来骈文研究文献的整理,也面临着几个重大的问题。一是骈文研究资料的搜集存在困难。民国是一个动荡的时期,由于战火纷飞,很多图书资料一时难以找到,一些文献无从整理。二是涉及版权问题。民国距今未远,图书出版当然大多已无版权之争,但仍有一些著作、文章因已整理出版,已存在版权问题,故稍有不慎,即涉及此问题。三是图书资料数量大,是全部收录还是部分摘取,也有一定难度。如前所述,民国时期的骈文专著不少,如果全部整理出版,无疑是一个巨大工程,且又牵涉版权等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采用“存目”的方式,即对某著作加以全面介绍,但不再整理出版其原文。

骈文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意义

道坂昭广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

骈文这种文体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一种对仗严整、多用典故、平仄交替的讲究技巧的文体。自古以来,骈文都因讲究技巧而被人批评。它虽讲究技巧,但是只要遵循规则,任何人都可以模仿写作,亦即它是一种通过学习可以模仿的文体。骈文虽然长期遭人诟病,却仍然长期沿用,不仅在中国,在东亚各国也广为流传。这是因为它拥有一种成熟的规则。笔者认为,对这种文体可以同律诗一样,从东亚古典文学世界的视阈作出评价。

那么,骈文是何时传到日本的呢?圣德太子7世纪初所作的《十七条宪法》是日本最早的汉文作品(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文本出自720年所编的《日本书纪》)。它所载的一些条文也有完整的四字句对仗,并多用典故。然而句中的平仄不规则,对句的平仄更缺乏规范意识。如果《日本书纪》所载的《十七条宪法》确系圣德太子或圣德太子身旁之人所作,那么可以说,作品的时代就是中国的隋朝时期,离庾信、徐陵所创骈文平仄规则的六朝并不遥远,结合当时日中交流情况,可以认为当时在日本尚未充分理解成熟的骈文规则。

但是,日本也存在一些仅记载死者姓名等最基本信息的汉文墓志,如记有公元8世纪上半叶的墓志及写经识语跋语,甚至也有752年编纂的日本最初的汉诗集《怀风藻》(比《万叶集》还早)记载的诗序。这些资料中,有四六句或隔句对偶,多用典故,平仄交替使用,已出现成熟的骈文作品。亦即,8世纪上半叶日本也有人创作骈文了。但是,是否可以认为,日本的这些骈文作品只是学习模仿文体的结果?我们来看一下作品。《怀风藻》的诗序,大部分作于国际外交场所——宴席;为纪念死者而作的文章——墓志,也并非出于日本固有的习惯;在寺院奉纳写经时所创作的文章——识语跋语,当然也是伴随着佛教而传入日本。因此,与其说日本人是学习模仿骈文这种文体,不如说是从中国那里知道了这种体裁,将骈文作为一种新体裁引进至日本。

骈文的各种体裁虽然都拥有骈文这种共通的文体,但每一种体裁需要适合的场所和时间,以及适合的表现形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这种新体裁不仅仅是一种新文学,更是一种新文化。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诗序。它是参加宴会者所作的汉诗成卷时附在前面的一种散文。日本人引进文学的场所是宴席,宴席上要作诗,以及将诗编辑成卷以示纪念这一文化,这是一种新型文学场所的发现。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文学体裁在当时是一种承载文化的载体,骈文这种文体是赋予这种载体实际内容的重要方式。因此,对它在特定的场合表现特定的用典、对仗、平仄交替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规定越明确,也就越容易被模仿。但是在日本,使用汉字创作文学作品与其说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如说是为了尽可能模仿与中国相同的体裁。诚然,随着中国文学的传入,日本人不仅认识了新的文学场所,也了解了新的文学体裁,更学会了新的表达感情的方式。这些都丰富了日本人的文学创意。

然而另一方面,不是感情产生表现形式,即文学作品,而是表现形式生产感情。或者说,表现形式具有规定自然或事物看法的一面。就这样,表现形式束缚创意,能更好表达感情的日语文学也就成长了起来。这里姑且不论日本文学后来的发展状况,至少在当初骈文传入时,它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日本人通过接触各种文学体裁,参与到了东亚汉文学的世界中去了。

[责任编辑 阳欣]

MA Jia-hong

()

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5.014

I206.2

A

1001-6597(2016)05-0090-14

猜你喜欢
骈文整理文献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论明清之际骈文的经典化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启事一则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