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山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创新

2016-03-19 03:52靳书君瞿久淞
关键词:语体山歌壮族

靳书君,瞿久淞

(1.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桂林541004;2.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壮山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创新

靳书君1,瞿久淞2

(1.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桂林541004;2.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优秀的山歌既能满足民众的娱乐审美需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又能进行道德教化,塑造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将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宏观的理论抽象转变为微观的实践具体,由被先进分子所掌握转变为被广大民众所知晓。壮山歌既是壮族人民常用的语言载体,又是壮族人民的生存方式。通过语汇、语体、语境的创新来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创新,可以从语言形式上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由官方的理论阐述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使得当代马克思主义成为壮族民众生活中的一种优势话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壮山歌;话语创新

“理论体系、价值体系都要由特定的话语体系承载并发生作用,打造中国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形式。”[1]马克思主义要在21世纪中国指导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理论体系就必须从官方的理论表述转变为民众具体实践的生动阐释、由被先进分子所掌握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作为一种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离不开语言,同样地,它作为一种思想,也必须依靠语言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应该具有特定的话语方式,从而必然伴随话语转化。通过壮山歌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与壮族文化话语的桥梁,创新马克思主义语汇、语体及语境,有利于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壮民族地区的普及。

一、壮山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语汇内涵

语汇,又叫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词和语的总汇,但不是词和语的单纯堆积,而是一系列互相依存的词和语的完整体系。语汇是词和语的集合体,可以指某一范围内词和语的总和,即语言符号的聚合体。语言是思想的外在表达符号或工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2] 515,而思想反映客观世界。依托语言进行思维活动,人们将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规律性地展现在众人的面前,并且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来展望崭新的图景,进而不断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2]25在当今的历史境况下,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该怎样阐述才能通俗易懂?归根结底,这些问题要求“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关键词,从话语语汇上打破不同文化和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别,缩小差异,才能使其为人民大众所理解和认知”[3]153,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者结合民族文化的具体特点,充分利用民族地区话语的艺术特点,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优秀文化、地域特色相结合,将其融入民族话语,借助于民族生活而得到新的话语表述。

壮山歌是壮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和语言载体,是壮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对话的重要语言文化交流方式,它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并为壮族民众所广泛接受。壮山歌主要歌唱民族地区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用具、农具等日常,熔铸赋比兴艺术形象,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传授生产经验,表达民族的思想情感、生活追求和社会理想等。壮山歌中的语言多是由地方的劳动、生活话语构成,其所表达的核心语汇多反映壮族民众的生活内容如爱情、劳动等,表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追求。通过壮山歌的生活语汇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阐释,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由纯粹的理论向具体实践的转变,实现马克思主义官方论述与民间论述表达的对接,从而将一般的理论变成生活的通俗话语,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核心语汇的语义内涵,使民众更加容易了解和掌握。

例如,壮山歌是如此来演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汽车靠油爬得坡,大船靠浆过的河。如今跨入新世纪,农民致富靠科学。一村一品抓示范,一屯一业搞创收。产业结构调整好,实现小康不用愁。田肥才能种好米,水深才能养大鱼。农民要想致富快,科技知识要普及。手中有米喊得鸡,塘中有水养的鱼。人懂科技能致富,办班培训多学习山歌”[4]71此则山歌生动、具体诠释了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怎么样成为第一生产力及如何将科技运用与社会目标实现相结合的路径。壮山歌以壮族话语将马克思主义核心词汇与当前国家和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新的话语表达,为壮族人民认识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解决不同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断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广西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结合本地区实践,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壮族民众在变化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有用性和实效性,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理论的不少核心词汇通过山歌体现并广为流传。例如,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山歌:“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得人心。小平理论来指导,祖国面貌焕然新。小平理论来指导,小康路上有目标。哪怕山崩地又动,基本路线不动摇。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主次要分明。经济繁荣过强盛,万马奔腾气象新。社会主义大市场,打开大门向四方;今天迎来喜鹊鸟,明天迎来金凤凰。改革开放路路通,小康生活火样红;公老抖起牛仔裤,八十老奶涂口红。改革开放二十年,村村公路到村前;不信你到我村看,汽车送你到廊檐”[3]132壮山歌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路、核心概念与社会具体的生活变化结合起来,进行生活化的阐释,使邓小平理论变成了一种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

除了邓小平理论,近年来“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等我国社会建设的核心词汇也成为壮山歌时代化创作的题材。对于“科学发展”的话语表述有:“发展虽是硬道理,不讲科学不可取。又好又快是目标,还要讲究可持续。日头西落又东出,循环经济增效益,养猪粪便产沼气,废料种果又养鱼。科学发展讲实效,人民利益最重要,只有群众得实惠,才算实现大目标。”[5]25-29强调建设“和谐生态环境”的山歌:“资源不足是矛盾,关系国计与民生。循环经济要发展,减少污染又节能。下河洗衣不捉鳖,上山砍柴不捉蛇。自然环境保护好,促进生态更和谐。”[3]39

2014年习近平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个全面”成为了时代新的核心词汇,山歌有云:“首次提出四全面,创新理论不简单;世上历来有句话,万事总是开头难。共产党人不怕难,面对难题敢承担;性格好比春江水,不怕河湾和险滩……四个全面四朵花,马列主义结大瓜;唯物主义显底色,处处充满辩证法。四个全面大格局,总体谋划是前提;关键问题要突破,就是注重牵牛鼻。”[5]21壮山歌结合生活劳动,将科学的理论进行具体的表达,使较为高深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通俗易懂,同时也使科学的指导思想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加快了科学理论的普及。

壮山歌对马克思主义核心语汇表述由官方理论话语词汇、官方话语词汇转换为民间话语词汇,拓展了核心概念的具体内涵和实际意义,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化什么”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与壮民族文化特色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案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壮族人民当中的传播与普及。

二、壮山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裁

壮山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创新还体现在转变了语体表达形式。语体是为实现交际功能,根据不同题旨和语境的需要而形成的语言运用体式。在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根据不同的交际领域、交际对象、交际内容、交际方式等,实现不同的交际功能,形成不同的语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典型的政论语体,它旨在阐明道理,鼓动群众,所以它具有论述的逻辑性、表达的鼓动性等特征。一方面,政论语体用词广泛,带有感情。马克思主义涉及的领域很多,用词十分丰富,除了较多地运用政治性词语外,还运用各种专门的术语,如经济、文学、军事、法律、科技以及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词语。另一方面,政论语体的句子逻辑性强,表意准确。马克思主义论述所使用句子的逻辑严谨,同时又高度抽象;概念表述具有准确性,推理具有逻辑性,增强了论述的力量。壮山歌是壮族群众在生活中用于交流的一种语言形式,是文艺语体的一种,它的功能是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描绘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使人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并得到美的享受。壮山歌正是通过自身的艺术特点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新的表述,即语体的转换。壮山歌通过自身的语言艺术特征,阐述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兼具壮山歌的艺术特点,变得通俗易懂。

壮山歌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达的形象性。优秀的山歌能够满足民众的娱乐审美需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又能够进行道德教化,塑造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壮山歌不是依靠抽象说理,而是诉之于读者具体的感受,通过语言描绘形象的艺术,因而特别要求文艺载体的语言具有形象美。所谓形象美就是把文艺作品所反映和表现的对象,绘形绘貌,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形象逼真的美感,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壮山歌的素材来源于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婚嫁丧娶庆典,源自生活而超越生活,因此壮山歌的语言具有描绘形象、唤起想象的功能。例如,歌唱“科学发展观”:“下河洗衣不捉鳖,上山砍柴不捉蛇。自然环境保护好,促进生态更和谐。砍柴先要磨好刀,过河先要架好桥。要想国富与民强,科学发展很重要。石头成灰多谢火,经济发展靠科学,调整产业增收入,钱也多来粮也多。”*民间艺人(何现光,耿友,黄月香等)演唱,黄柯云、谢树强选编:《科学发展是真知》,作者收录。壮山歌比喻、对仗的艺术手法构成语言载体的形象美,诱发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将理论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容易为读者、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壮山歌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述的情意性。以情动人是文艺作品的一个主要特征。壮山歌往往借助民族地区表现山水、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劳动生活等内容的词汇,通过赋比兴的手法,通过动人的文字打动读者,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语言表达往往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并直接或间接地表现歌者或民众的情意。它有时寓情于景,有时寓情于理。山歌正是在叙事、绘景、议理的过程中寄寓了情意,情文并茂,真实感人,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例如,山歌《科技兴农有奔头》里这样歌唱:“不种甘蔗哪来糖?无钱无米哪来双?要想成双勤劳动,勤吃懒做守空房”、“高山种树绿油油,科学种养有奔头。用手用脑创世界,有天自然有日头。哥你骑马又加鞭,科学种养会有钱。买得小车来接妹,十五月圆人团圆。”[3]90-91这首山歌将科技兴国的政策与壮族人民具体的爱情生活结合起来,以情动人,以物喻意,增强了理论的情意性,使得民众更容易理解,有助于科学理论的普及。

壮山歌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表意的音乐性。音乐性在壮山歌语体的语言运用上表现为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现实生活中的音韵、节奏,表达出复杂的思想感情,使生活变得更加有声有色。汉语诗文历来讲究押韵,常用平仄回声、双声迭韵等手段来形成和谐的韵律,读起来往往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例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命题,有山歌如此演唱:“改革事情一大排,怎样下手拨得开?措施必须要细化,落实一件一件来。若是抓的不够细,难分轻重和缓急;好比盲人骑盲马,不知该扬哪个蹄。眼前长远要统筹,好比排队上船头;全局局部有配套,吊车大钩带小钩……骑马要骑千里马,戴花要戴大红花;改革措施要细化,头发胡子分开刮。好茶喝来人精神,好人执政民放心;改革措施小实细,好实施来好执行。”[4]100-101整首山歌节奏明快、情真意切、意境深远、形象鲜明、格调优美,加上叠字的运用,腰、脚之间的押韵增加了壮山歌的抒情色彩以及音律美

三、壮山歌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述背景的转变

语境是人们从事交际活动的场所和舞台背景,不同的语境规定了交际的不同类型和方式,所以语境对话语语义、话语形式组合及语体风格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语境即语言环境,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及交际双方的有关因素。故此,语言现象的分析需结合其所赖以生存的语境,若偏离特定的语境,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去分析某个语言片断,通常难以判断和确定这个语言片断所处结构的价值及该语言片段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性和学理性较强,且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一般人难以把握其中深刻的内涵,而借助民众喜于接受的语体方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民众,成为一种优势话语,这将创造性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魅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语境的转换是关键的一步。如果说语汇的创新阐释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说什么”的问题,语体的转变解决的是“怎样说”,即表达的问题,那么语境则是解决“在哪里说”的问题。语汇、语体、语境三者的集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部内涵。壮山歌在时代化的创作过程中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使其逐渐进入壮族人民的物质生产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在劳动生产中、农闲之余、文化节日中理论得到传唱、普及、传播。

壮山歌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了壮乡人民的劳动生活。壮山歌是在壮族人民千百年来劳动生产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生产劳动是壮山歌文化环境的一部分。歌唱劳动、反映实践是壮山歌的重要内容。虽然壮山歌里没有提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概念,但是壮文化中反映着贯穿中国几千年的知行观念,十分注重实践的意义。如“没有天生的黑棉,没有天生的蓝靛”、“修水筑坝养良田,不用求佛靠老天”包含着对人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及对自身劳动能力的肯定。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把生产实践看成是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看作是人们自觉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活动。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自己的目的。壮山歌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壮乡文化的实践观相融通,赋予马克思主义实践新的表现形式,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壮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壮山歌成为壮乡人民传唱新生活、反映新变化、落实新政策的重要方式。如有山歌唱道:“马列主义是真金,继承发展邓小平;‘三个代表’又发展,核心总是为人民”、“贫富悬殊几千年,穷人有谁来可怜;只有中国共产党,敢把扶贫来攻坚”、“改革开放二十年,十月甘蔗节节甜;高楼起在茅草岭,麻雀难找旧屋檐”、“改革春风吹华夏,生活锦上又添花;早晨油条配牛奶,晚上啤酒送烧鸭”。[3]15-17

壮山歌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了壮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壮山歌是壮族人民在劳动生产中创造出来的,是其在农闲之余、节日中休闲娱乐的重要文化活动,通过壮山歌的传唱,壮族人民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壮山歌中的社会理想虽然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存在本质差别,但它反映了壮族人民现实的具体追求,二者在人文关怀方面相一致。正是这种一致性缩小了马克思主义与壮民族文化的距离。壮山歌可以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和价值塑造,而壮族民众通过继承、演唱及创新壮山歌,表达自身生活上的祈求,比如生活改善、家庭幸福、宗族团结、村寨平安、社会和谐等。

壮山歌充分关注人现实的物质需要、感情需求、道德需要。它通过歌颂爱情、传递社会经验、歌唱家乡美好山水的话语内容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壮山歌在现实创作过程中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中的核心语汇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文化的生活语境中,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的话语表达,并通过传唱进入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如壮族人民在一首山歌中唱道:“家和才能万事兴,为人来世在于勤;夜冷不寒织女手,饥饿不到勤耕人。木棉花开红又红,文明村吹文明风;要想村屯风气好,思想教育莫放松。科技生产相结合,破除迷信靠科学,先进文化站阵地,文明健康过生活。文明活动有设施,球场戏台图书室;你打球来我看报,你唱歌来我下棋。小康生活过的美,绿化环境在人为;庭院内外种花草,山峰造林树丰碑。村民迈上小康路,保护生态莫疏忽;生态能源利用好,强过家有宝葫芦。”[3]137将民众对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目标与具体可操作的实践联系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更加生动贴切。还有山歌唱道:“四个全面新观念,人民利益挂中间;治国理政民为本,构建和谐新家园。特色理论新发展,体系注入新内涵;喜看马列发展史,再写发展新诗篇。”[4]5将“四个全面”理论的中心和出发点简短精辟地阐述出来,有利于群众理解和掌握。

壮山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以山歌之美言求真善,启心智,化人文。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壮山歌,使马克思主义的求真与壮山歌的求美、求善结合起来,通过生动具体的语言、美的音乐韵律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融入到壮族人民实践生活、文化生活中,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对社会的认识,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百姓话语中的优势话语,成为壮乡人民创造新生活的指导思想。

[1] 靳书君.中国话语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石与路径研究[J].人民论坛,2013(14).

[2] [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视野与范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 杨荣来,莫瑞扬.歌海春潮——宜州市行业山歌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5]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讲师团.唱响“四个全面”[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李长成]

Discourse Innovation ofthe Zhuang Folk Songs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JIN Shu-jun1, QU Jiu-song2

(1.College of Marx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2.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Baise University, Baise 533000, China)

Excellent folk songs can not only meet people’s entertainment and aesthetic needs and feast people with enjoyment of beauty, but also conduct moral education and shape people’s view of the world, life and value. Contemporary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needs to transform the developed Marxism, especially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an abstract macro theory to micro practices and concretes, and from being mastered by the elite individuals to being known by the general public. Zhuang folk songs are not only a carrier frequently used by the Zhuang people, but also Zhuang people’s way of life. Achieved through the innovation of vocabulary, style, and context, discourse innovation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Marxism can, by the form of language , transform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the contemporary Marxism from the official theory to lively words of life that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and delightedly accept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making the contemporary Marxism become a superior discourse for the Zhuang people and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Marx’s popularization; Zhuang folk songs; discourse innovation

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5.003

2016-03-15

广西特聘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专项经费资助;广西高校人文社会重点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青年课题(LQ15C18);广西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YCSW2014060)

靳书君(1972-),男,山东曲阜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第一期培养对象,广西“八桂学者”岗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大问题研究”团队成员;瞿久淞(1989-),男,广西百色人,百色学院辅导员。

A81

A

1001-6597(2016)05-0015-05

猜你喜欢
语体山歌壮族
山歌还要妹起头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山歌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苗山歌
苗山歌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