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与策略

2016-03-19 00:46戎超
关键词:译本文学作品译者

戎超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与策略

戎超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目标。近年来,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我国大量文学作品被翻译到国外。本文试图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阐述功能理论关于文学翻译的要素(解读文本,文本功能,文化距离和文本效果)及对应翻译策略。同时,对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

功能目的论;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学作品翻译

一、引言

我国文学作品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经典,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把中国文学推广到海外离不开文学翻译,它在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有着重要地位。文学作品的翻译作为文化翻译的一部分,涉及的不仅仅只是文学文本的传输,也是一种文化的外宣和输出。它们更深层次是显示国家文化面貌,风土人情和价值观。由此,文学作品译本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际,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杨仕章, 2000:67)。也就是说,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转换。它是译者在对文学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

对于我国优秀文学作品该怎么翻译,运用怎样的翻译策略,学术界已有诸多的争论。有“异化”与“归化”之争,也有“直译”和“意译”之争。究其原因,焦点在于是否该忠于原文,是把原文的文化思维原原本本输出到译作中,还是关注目的语文化,并根据目的语文化随时改变原文,使得译作更加朗朗上口。本文主要目的在是分析诺德功能理论中关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及策略,同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分析与反思。

二、文学翻译的要求及功能翻译理论对实现文学翻译目的的策略指导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目的论翻译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凯瑟林娜·莱斯、汉斯·弗米尔和克里斯蒂安·诺德。功能翻译理论是基于翻译目的的理论。即译者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翻译策略。这个理论摆脱了翻译中关于异化和归化,直译和意译的束缚,而直接从翻译目的来选择翻译策略。诺德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他主张“function plus loyalty”即功能与忠实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以目的论为首要原则,从不同方面对文学翻译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翻译策略。

文学翻译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一)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指译者对原文的翻译过程,即是译者作为读者对原文的解读过程。因而文学翻译过程中必然涉及解读文本的过程。(二)文本功能。文本功能是指文本要在目标语境中发挥的作用。(三)文化距离。众所周知,文学文本翻译中,必然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冲突,不同的文化产生文化的距离。(四)文本效果。文本效果是指文本在目标语读者身上产生的效果。由于不同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和阅读期待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理解。

诺德的功能目的论指出了翻译文学作品与其他文本的区别,从文学翻译的四要素出发,提出了文学译本实现既定翻译目的的以下四个策略:

1.译者在解读原文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同时也要把目标语语境作为参考。而以往的对等翻译理论要求译者的解读与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高度一致,却忽视了译文的接受性。翻译文学作品既然是一种解读文本的过程,那就应该承认译者改变原文的可能性。

2.译者以翻译目的为导向,译本在目标语境中产生的功能应该与原文作者的意图一致。译者要先分析原文本,确定该文本在原语文化中的功能,依据翻译目的,来决定译文。这里着重强调了译文的语境功能。要完成何种功能,由译者斟酌。

3.正确处理文化距离。根据译文预定的功能来选择译文的文本世界。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前,就有一个预定的翻译目的。“译文的文本世界要依据意料的译文功能加以处理,来决定是保持源语文本的异国风味,维持文化距离,还是进行调整使之符合译语文化”(吴文安,2003:48)。也就是说译者在多大程度上减少或者消除两种文化差异要依据预先设定的翻译目的。

4.译者可以使用目标语的各种语言手段,译文在读者中产生的效果与译文预定的功能相一致。解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翻译文本,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按照原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手段和写作策略来依样画瓢。译者不必一味用约定成俗的手段来改写译文,可以根据预定功能来决定使用何种语言手段。如果译本在目的语读者身上产生了预期的效果,那么该译本就是成功的译本。

三、我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分析与反思

我国文学作品翻译目的是为了宣传中华文化,让世界接受并了解中国文化。而在实际文学作品外宣过程中,由于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文化的缺失,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空缺,我们很多文学作品在国外市场占有率不高。问题不在于我们的作品,而在于译作。

功能翻译理论提出的以目的论为指导的翻译策略,能够解决这些争议。功能翻译理论,要求根据目的来决定翻译策略。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文学作品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中华优秀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目前,我们首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作品的海外市场占有率,吸引更多读者来了解中国,慢慢接受中华文化,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无论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始终不变的是翻译文学作品的目的。

《红楼梦》是我国经典文学的代表作,被称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是我国文化对外宣传中的必选之作,其译本一直以来广受关注和争议。本文选取霍克思的译本(以下简称“霍”译本)来分析一下。霍克思在解读表达原文的风貌时,也审视了文化的距离,并作了适当的调整。

《好了歌》作为该书的开篇,贯穿了全书。我们来看下,节选自其中的一句:世人都晓神仙好。

“霍”译文: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霍克思对神仙一词的翻译,是其特别之处。相信大师也理解原文“神仙”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神仙即意味着长生不老和永恒,是凡人所羡慕的形象。译本使用“know”和“salvation”两词,代表西方基督教的拯救和宽恕,让目的语读者更容易接受或者理解原文的意思。这里“霍”译本采取了缩小文化距离,调整使之符合译语文化的策略,实现了让目的语读者理解接受文本的目的。无论是在国外各图书馆的藏书量上还是在借阅率和被引用率上,“霍”译本都占了绝对性的优势。从实现文学作品外宣目的的角度来说,“霍”译本一定程度上在海外赢得了更多的读者,实现译文的语境功能,缩小了文化距离,达到了预定的文本效果,即达到了我们所追求的中华文化传播的目的。

再举个例子,我国文学作品走出国门,最引人注目的事情莫过于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蛙》,在国外引起巨大反响,其英译本译者葛浩文功不可没。纵观其译本,我们不难发现,葛浩文对原文本的处理中加入了译入语文化成分,采取归化,意译,删节等多种策略。不得不承认,葛浩文的译本,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翻译忠实性的原则,但是该译本却在国际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实现了文化传播的目的。“翻译的译出行为是有特殊性的。如果译者对于接受地市场的读者口味和审美习惯缺乏了解,只是一味地抠字眼,讲求翻译准确,即使做得再苦再累,译作也注定是无人问津”(樊丽萍,2013-9-10)。正是葛浩文对原文的解读,对目的语文化,文本功能和文本效果的正确处理,才实现了莫言作品的国际化,优秀中国文学的国际化。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包括设立多处孔子学院,翻译大量文学作品等。众所周知,西方文化为主流文化的今天,弱势文化想寻求突破,就要在保护自己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适时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这些文学作品的成功案列,说明一味固守译本与原文的完全对等,已不利于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在明确文学翻译目的的情况下,应当适度调整翻译策略,从翻译目的考虑翻译策略。

四、结语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在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注重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文化接受能力。文化距离现实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翻译策略,依据文本所要达到的效果,适当调整文化距离,循序渐进达到我们想要实现的文化传播效果。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融入国际文化的大环境中,又要时刻谨记我们的灿烂文化。文化走出去战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功能翻译理论中的文学翻译四要素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市场化问题。但其指导下的文学翻译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调整文化距离的限度问题,文本效果实现的尺度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和进一步研究。

[1]Nord,Christi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陈众议,倪诺诚,等.呼唤伟大的文学作品与杰出的翻译(上)[J].东吴学术,2015,(2):26-49.

[3]党争胜.《红楼梦》英译艺术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樊丽萍.“抠字眼”的翻译理念该更新了 [N].文汇报, 2013-9-11.

[5]刘云虹.翻译的挑战与批评的责任——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语境下的翻译批评[J].中国外语,2014,(5):88-95.

[7]刘云虹,许 钧.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J].外国语,2014,(3):6-17.

[8]马 红,林建强,等.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J].外语学刊,2007,(5):118-120.

[9]邵 璐.莫言英译者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伪忠实”[J].中国翻译,2013,(3):62-67.

[10]王建国.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简评[J].外语研究,2010,(2):74-76.

[11]吴文安.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 [J].广州大学学报, 2003,(6):46-50.

[12]杨仕章.文化翻译观:翻译诸悖论之统一 [J].外语学刊, 2000,(4):66-70.

[13]朱振武,袁俊卿.中国文学英译研究现状透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5,(1):53-58.

(责任编辑:卓 如)

H315.9

A

2016-10-28

戎 超(1987-),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E-mail:rongchaojxxy@163.com.

1671-802X(2016)06-0077-03

猜你喜欢
译本文学作品译者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