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而在诗歌中,恰到好处地运用颜色词来传神写意,能够将诗人的审美经验较为充分地传达,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意趣。本文将从颜色词的修辞功能及颜色词所处的句子成分等方面,对苏教版中学古代诗歌中颜色词的运用做一番分析。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代诗歌 颜色词
一.颜色词的概述
1.颜色词的认定
颜色词,顾名思义就是表现颜色的词语。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人们的实际生活与颜色密切相关,人们生活在色彩之中。现代抽象派艺术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在所著的《论艺术的精神》中指出:"色彩直接影响着精神"。在人类语言里,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这些词语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
2.颜色词的表象
从物理学的光学角度来看,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是人的视觉器官在可见光的刺激下所产生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白、灰、黑等的一种感觉。不同的颜色词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暖色主要给人温暖、热情、热烈、稠密、扩大及稳定的感觉,而冷色只要给人镇静、理智、孤寂、距离及圆滑的感觉。所以在诗歌创作中不管是表现自然事物的色彩、人物形象的特点还是人物情感的变化都离不开颜色词。
二.颜色词的句法性质
中学古代诗歌中的颜色词基本上都可以做形容词,有的还充当名词,结构是以单纯颜色词为主。大部分颜色词充当定语的成分,描写景物时和重叠颜色词还可以充当谓语。下面就我所整理的中学古代诗歌中出现的颜色词一一归纳分析:
(一)用作定语对名物进行修饰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绿水:湛蓝的水,“绿”作定语修饰“水”)
2.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郑谷《鹧鸪》,翠眉:青黑色的眉毛,“青”作定语修饰“眉”)
3.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红妆:艳丽的妆容,“红”作定语修饰“妆”)
4.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白发:白头发,“白”作定语修饰“发”)
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白日:落日,“白”作定语修饰“日”)
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绿杨:绿色杨柳,“绿”作定语修饰“杨”)
7.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半卷红旗临易水(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铺天盖地的烟尘,“黑”作定语修饰“云”;金鳞:金色的鱼鳞,“金”作定语修饰“鳞”;红旗:红色的旗,“红”作定语修饰“旗”)
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青天:碧蓝的天空,“青”作定语修饰“天”)
9.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白色的草,“白”作定语修饰“草”;红旗:红色的旗,“红”作定语修饰“旗”)
10.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金樽:金杯,“金”作定语修饰“樽”;玉盘:玉做的盘子,“玉”作定语修饰“盘”;碧溪:碧绿的溪水,“碧”作定语修饰“溪”)
(二)作主语,常以名词短语呈现
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三)作宾语,常以名词短语呈现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2.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郑谷《鹧鸪》)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颜色词的修辞功能
在中学古代诗歌中,颜色词不仅仅是单纯地运用,有的还跟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除了使诗歌更生动形象以外,这样还有助于初中生对诗歌更好的理解。
(一)比喻手法
比喻是诗歌创作中常运用的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在比喻手法上的运用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清新雅丽: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景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因此成为咏雪的千古名句。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将“月光”比作“白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颜色,渲染出孤寂的氛围,这也是诗歌中常有的比喻现象。
(二)衬托手法
诗人善于用衬托的手法来让精炼的诗歌更加有层次,使作品异彩纷呈: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以“墨”和“黑”两个颜色词,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其中“青未了”描绘出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衬托出泰山巍峨秀丽的景色。
(三)夸张手法
夸张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也是经常运用,颜色词在诗歌的夸张手法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一封家书胜过“万金”,以夸张的手法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四)通感手法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运用颜色词,通感可以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诗人用一连串的通感形象,加上比喻,使边塞激战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讴歌了守边英雄,十分感人。
(五)借代手法
借代手法可以说是除比喻以外较为常见的在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这里的颜色词常常是以名词短语的形式来借代其他事物:
“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这里的“落红”借指“凋落的花”,以花朵的颜色来代指花朵本身,突出了花的特点。“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这里的“白发”借指“老年”,以年老的特征“白发”来代指“年老”,更加生动形象和具象化。
四.结语
诗人十分重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无论是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还是绿叶红花,诗人都能准确地运用颜色词将它们呈现出来,使读者通过审美联想和生活体验,感受到诗人笔下的色彩美。中学古代诗歌中正是这些颜色词的出现,使得诗歌色彩缤纷,因此更加有助于已有几年语文学习经验的初中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出版社.1994年,131页;
[2]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8年,87-90页;
[3]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中国语文》.吉林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8期,45-46页;
[4]周绪全:《“者”字词性新解》[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15-16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
[6]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语文出版社.2008年;
[7]许渊冲:《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项目来源: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编号:2015068;指导教师:邓根芹。
(作者介绍:黄微微,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