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凌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213176)
思维碰撞 动态生成
吴志凌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213176)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相对于预设性的课堂教学,生成性的教学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应只是如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应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虽然说课堂教学有许多无法预料的因素,但只要课前准备充分,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前的预设是可以为课堂的生成锦上添花的.然而,当前不少的教师在课堂上仍受制于教材,受缚于教案,他们把执行教案视为课程实施的终点,从而造成预设的情况与教学的真实情境脱榫,痛失了许多良机.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课堂的开发,把执行教案当作课堂教学的起点,精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反馈的鲜活资源,并以此来调整教与学的行为,让预设生成为和谐共振,师生共舞,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充满精彩.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以往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精品化,侧重于教学预设,总在课前把课堂教学设计得精致无比,如同无暇碧玉,不希望看到有任何的偏差,不允许出现一点点的瑕疵.其结果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陷入理想化状态,教学就是完成预定教案的内容,而不能偏离轨道.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学生的“学”围绕着教师的“教”而转.师生关系就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原本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师的 “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师生“戴着镣铐跳舞”.实际上,这种“理想课堂”制约着师生的思维创新,扼杀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它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型叠加.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教育情境是意想不到的,它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体验课程”.它不由教师主观决定,哪怕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不同,教学环境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充分将遇到的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就可能把原先的病点问题转化成教学亮点.但是,许多教师宁可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校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如果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学习,就能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如果只是按照预先设定的过程教学,课堂好像一部经过编排、有着固定剧情的戏剧,教学活动就可能失去鲜活性,原本应有、可以出彩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统统消失,学生所能感受的只是知识的结论,对学习就会失去好奇,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情况自然就会产生.而新课程强调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1)“动态生成”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发展的人,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动态生成”体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动态生成式教学,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造就“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3)“动态生成”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形,持有不同的观点,提出新的问题,他们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只有动态生成式的教学,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4)“动态生成”让学生享受成功有成就感.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此要让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但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遭遇到的挫折多,失败多.学生如果经常遭遇挫折和失败,就会灰心丧气,看不到学习成功的希望,没有成就感.动态生成式课堂能自动生成一些展示学生个性的活动,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时时享受到成功带来的满足与喜悦.“动态生成”的课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
过去,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样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已经不那么管用了,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常常“卡壳”.其原因,主要是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1.不拘泥于预设,为生成大胆启航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起点.然而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可能就越小.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必须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要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充分表现而达极致.具体而言,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变一种固定的计划方案为多假设方案,使自己在实施中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发现学生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东西时,要大胆地打破计划,“顺水推舟”;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寻找缺陷,及时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能充满着激情与智慧,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与创新.
2.在教案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有创建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3.教师要做课堂动态生成的“组织者”
新课程要求课堂中学生动起来,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当然,教师也应对学生提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果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如果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学生走.
4.做好教学反思,总结课堂生成
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性,所以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应该为学生的主体学习创造条件,组织好课堂,使课堂能够进行有效的生成.对于生成要加以正确、深刻引导和总结.千里良驹也有失蹄,再高明、经验再丰富、知识再渊博的老师对应于瞬息万变的课堂,也难免会出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对于已有精彩的生成,对于生成已经完美无瑕并能把握运用的课,同样需要我们反思.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让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要体现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身为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吸收各学科教学的精华,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课堂,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执行教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自身的科学素养来解决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让“预设”与“生成”实现“热情相拥”,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