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地区客家祭祖习俗探析

2016-03-18 20:37何海龙陈思媛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00海南省三亚市鲁迅中学海南三亚57000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祭祖客家人宗族

何海龙,陈思媛(.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00;.海南省三亚市鲁迅中学,海南三亚 57000)

广西北部湾地区客家祭祖习俗探析

何海龙1,陈思媛2
(1.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2.海南省三亚市鲁迅中学,海南三亚 572000)

北部湾地区是广西客家人聚居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北部湾地区各姓氏的祭祖活动亦较为盛行,并形成一定的程序,从北部湾地区客家祭祖习俗可进一步探讨祭祖对北部湾地区社会发展产生的二重性影响。

广西北部湾地区;客家;祭祖文化

日都要祭拜祖先的习俗,有墓祭、祠祭等。近年来,清明节被定为国家的法定节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祭祖文化。广西北部湾是客家人聚居的区域之一,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状况,造就了北部湾地区客家人的祖先崇拜之情。他们有很强的宗族和血缘观念,十分注重对祖先的祭拜,为祖先修建坟墓和祠堂,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祖仪式。

迄今为止,学术界多偏重于客家源流、移民、语言文化等问题方面的研究。虽有许多关于祭祀文化的研究,但是从地域出发探讨北部湾客家的祭祖文化的甚少,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北部湾客家的祭祖仪式、功能及其影响加以分析。

一、北部湾客家的祭祖习俗

广西北部湾地区特指广西沿海的北海、钦州、防城港3个市及其所属县、市(区)。广西北部湾地区北海、钦州、防城港3市及其下辖的合浦、浦北、灵山、东兴与上思各县(市),合计有客家居民1054600人,在广西的客家人分布中,亦是一个人数较多、连接成片的重要地区。[1]77清中叶以后,客家人大举入迁北部湾地区。至今,防城、东兴、钦州的许多客家人都是从桂南和粤西于清末民国年间迁移过去的。从广西北部湾地区客家人的祠堂或族谱记载中可以看到他们祖先辗转迁移南来的足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客家人在迁移之前会把祖先的遗骸放进一个陶瓮里,以便带着祖先一起迁移。即使不能够及时带走祖先,也会在族谱上记载祖居地,以便后世子孙的“寻根问祖”。就是这种情结一直引领着客家人铭记来源地、牢记老祖宗,并通过各种方式来纪念老祖宗。当后代子孙翻看族谱,了解到祖先辉煌的事迹,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崇敬与骄傲的情感。北部湾客家人虽然祖籍不同,迁徙到北部湾地区的时间长短也不同,但长期聚居一起,都形成了比较有特点的尊祖敬宗、祭祀祖先的风俗习惯。

(一)祭品与祭仪

北部湾地区客家人较为重视祭祖活动,祭祖活动分墓祭和祠祭,如按时间而言又分春祭、秋祭、冬祭。按规模则有房祭、族祭和公祭的形式。无论是墓祭还是祠祭,无论是简单的房祭还是繁复的族祭,都需要准备祭品,都贯穿着祭祀的礼仪,形成一套程序。

1.祭品

在祭品的准备上有一番讲究,凡是进行祭祖活动“三牲”(一般是鸡或鹅、猪、鱼)、茶、酒、彩糖、糯米饭、香烛、香纸、鞭炮烟花等。除了这些祭品,在进行大型的族祭时,祭品则会更丰富,有全猪、全羊、全鱼、全鸡、全鸭、全鹅、米饭、素菜、糖果、米酒、茶水、发米壹等。全猪、全羊作为牲仪,一般摆在祭台左右两边。

宗族举行族祭的时候,一般都是有一个总负责人进行统筹,族里的人便会在总负责人的安排下,准备好“三牲”,妇女们要蒸发糕和米饭,同时也要有人撰写好祭文,准备好“纸钱”“血纸”(这种纸就是在宰杀雄鸡的时候,滴上雄鸡血的福纸,用来压在坟上)、香烛、“福纸”、鞭炮、彩糖、茶酒等。宗族在举行比较大型的祠堂祭祀时,除了要准备以上所说的必需品,还要准备糖方、猪首、专制的祭饼、银锭、巨烛、幡旗等物。

⒉祭仪

在祭祖的时候,各个环节的三跪九叩、献礼是少不了的。不管是墓祭和祠祭,都有一套严格的祭祀仪式。如合浦客家的祭祖仪式就比较注重恪守古制,设有主事、主祭、陪祭、执事等。一般主祭一人,分献二至四人,通唱礼生二人,引赞四人。这些人员祭祀时必须穿上特制的传统礼服(长袍和礼帽),以示恭敬。[2]82其祭祖仪式的三献礼如下:

击鼓奏乐——执事者就位,主祭者就位,陪祭者亦各就位——致盥洗所盥洗,执事者亦盥洗——复位,序立。

诣香案前跪——奉香(执事者将点燃的香分给主祭者)进香;降酒,进酒——叩首,兴——跪,叩首,叩首,三叩首,兴——跪,叩首,叩首,六叩首,兴——跪,叩首,叩首,九叩首,兴,复位。

行初献礼:诣某某之神位前跪——初献酒、进酒——献箸,献食,献馔,献牲仪,献羹盐,献刚鬣柔毛(猪、羊)——叩首,兴,复位。

行读祝礼:读祝者诣读诸位跪,皆跪——喧祝文,乐止(读祝文开始时,停止奏乐)

行亚献礼:诣某某神位前跪——亚献酒,进酒——献箸,献食,献馔,献牲仪,献羹盐,献刚鬣柔毛——叩首,兴,复位。

行三献礼:诣某某神位前跪——三献酒,进酒——献箸,献食,献馔,献牲仪,献羹盐,献刚鬣柔毛——叩首,兴,复位。

行侑食礼:诣侑食位跪——提壶满酌酒,举箸侑食——献山茗、献果品、献财宝——叩首兴——焚祝文化财宝——诣望燎所望燎燎毕,复位——跪,叩首,叩首,三叩首,兴——跪,叩首,叩首,六叩首,兴——跪,叩首,叩首,九叩首,兴——鞠躬礼毕——执事者撤馔。①

按照传统的族规,女性是被禁止参加祭祖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项规定有所松懈,在一些小型的祭祖上,已经可见女性的身影,但是在大型的比较正式的祭祖活动中,女性仍没有参加祭祖献礼的权利。

(二)墓祭

墓祭,亦即“扫墓”,客家人称“拜山”、“挂纸”或“赶风水”。《孟子·离娄下》记:“齐人……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3]190说明战国时就有墓祭的习俗。墓祭一般是在每年的清明、重阳的前后在北部湾客家诸多的祭祖活动中,最隆重,周期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要数清明扫墓祭祖。所以有“清明大过年”的说法。重阳扫墓:一是因为秋高气爽,便于修葺祖坟,或移葬祖先的遗骨;二是重阳节是敬老节,意在祈福物阜年丰,感恩祖先。[4]

由于宗族支系繁多,有公墓和家墓,所以墓祭也分家庭祭和族祭,像自家进行的近祖扫墓活动为家庭祭,而整个宗族一起祭拜始祖坟的扫墓活动则称族祭或联祭。类似于家庭祭这种小型的墓祭,一年要进行两次,即清明和重阳。客家人在近祖,“新坟不过二月社”,这里的新坟指下葬不足三年或重修的坟墓,此风俗梁伟光在《客家古邑民俗》[5]220也有提到。每至一个坟墓,男子给坟墓铲地培土、换新“坟帽”,并把“血纸”压在坟上;妇女们扫坟堂,并在坟墓四周撒上“围坟纸”。然后摆祭品,点香烛,便开始祭拜。祭拜的仪式简单,仅是上香,烧“福纸”,燃鞭炮,对着坟墓作揖祭拜,便可结束。

族祭作为全族性活动,各家都派人参加,参祭队伍浩浩荡荡,尤为隆重。全族祭祀队伍行至祖墓前,在族中最长者的带领下,大家先进行割草、培土、扫坟堂等清洁活动,相关人员准备好祭品。祭祀时先祭拜后土,后祭祖墓。摆好祭品后,由主持人主持祭祀仪式,碑前点上香烛,参祭人员以长幼年龄顺序站立在坟前列队。祭拜时,由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听随主持人的指令,敬奉贡品,主祭人宣读祭祖祝文,全族人行三跪九叩之礼。礼毕,则焚祝文鸣炮,一时山野烟雾弥漫。因为祭祖活动要进行一天,且没有安排午餐,所以在回祠堂的路上有一辆车停在路边专门给参加祭祖的人分发包子和馒头。最后是安排“食祭”,是在祠堂或是饭店进行。席间吃的都是祭祖时候的“三牲”,大家也趁此机会促进族里各房之间的联系交流。

(三)祠祭

祠堂,又称宗祠、家庙、宗庙,是用来祭拜祖宗先贤的重要场所。正如段玉裁注:“尊其先祖而以是仪貌之,故曰宗庙,……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6]152按段氏的说法,宗庙为祖先神而立是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的。客家人祖先崇拜观念强烈,基本上都建有祠堂,就如光绪《嘉应州志》卷八云:客家人“俗重宗支,凡大小姓,莫不有祠,一村之中……必有家庙”。从北部湾地方各姓氏族谱来看,早在清代,钦廉四防即有各姓祠堂近百座。可惜的是,在战争年代或文革时期这些代表宗族家族文化符号的祠堂建筑几乎大部损毁,存留下来的并不多。钦州那丽的黄氏宗祠,建于公元1890年(清朝嘉庆末年),至今已经历一百九十多年,是目前已知南方各省四个比较古老的黄族大联宗祠之一,1993年曾重新修缮,属钦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再如谢氏大宗祠堂位于浦北县安石镇坡村,始建于大清同治年间,是钦廉谢氏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继承传统、商议谢氏宗族家族内重要事务、团结宗族的重要场所。

北部湾地区客家祠堂的上堂设神龛供奉宗族的列祖列宗的牌位,但据长辈介绍,祠堂里的神龛是有限,只有村里共同的始祖的牌位无需争议,其他的神龛位则由各房为自己的祖先合资购买牌位。因为神龛位有限,德高望重的优先考虑,其他的要等到祠堂扩建。修建祠堂就是为了让祖先的灵魂有所可归,并且也让后代子孙对列祖列宗进行统一的祭拜。由于宗族支系繁多,就不可能每一次祭拜都是集体进行,所以祠祭又可以分为房祭、族祭、公祭。

房祭是以本房为单位对祖先进行祭拜,这种祭拜比较频繁,一般是在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如春节、清明节、鬼节、重阳节。严格来说在传统节日,各房要到祠堂去祭拜祖先,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只在除夕夜和年初二到祠堂祭拜祖先,其他节日只在本房的大院中的“祖公堂”进行简单的祭拜,因此也可称之为“家祭”。在进行家祭时祭品简单,一般都是整个大院筹齐“三牲”、糖果、茶、酒等;祭仪也简单,摆好贡品、斟茶倒酒、点香之后,告知祖先并把祖先请回来,各户站好对着祖先作揖祭拜,开始燃烧“福纸”,待“福纸”燃尽就开始燃放鞭炮,在鞭炮声中要给祖先添茶添酒,再对祖先作揖祭拜,鞭炮燃尽,稍等片刻让祖先享用完毕。

族祭是以宗族为单位在宗族祠堂或祠堂旁边祭祀本族的历代祖先,相对于房祭更显隆重,仪式照例是三跪九叩、三献礼。届时要在祠堂祭台上摆满“三牲”、彩糖等祭品;还要请“吹打师傅”,即专门帮人举行祭祀的班子。吉时一到,捐款的族人及族里的长老都在祠堂内焚香祭拜,祠堂外则热闹非凡,击锣鸣炮、舞狮或其他表演。

二、祭祖习俗文化对北部湾社会发展的二重性影响

祭祖习俗是北部湾地区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祖的功能作用也在不断地演变。祭祖文化也逐渐显示出其对北部湾社会发展的二重性影响。

(一)祭祖习俗的积极作用

1.祭祖具有教化作用

对于祭祖,荀子曰:“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7]65这说明了祭祖既对子孙后代具有很大的教化功能,又是子孙后代对祖先表达孝敬的方式。这样的教化方式比政治说教更具优势,民众会更容易接受祭祖所传达的孝顺仁爱的儒家思想,有利于北部湾客家社会形成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孝顺仁爱的良好风气,有利于地方社会道德的淳化和提升。并且宗族内以祭祖的仪式不断引导强化儒家倡导的传统孝亲仁爱思想,亦有利于儒家优秀伦理人文精神的弘扬。

2.祭祖具有凝聚作用

祭祖是在宗族中进行的集体活动,有利于形成并加强宗族的集体认同感,如北部湾陈氏祭祖在最后“食祭”环节族人聚集在一起,在进餐前就有一位长者负责一一介绍德高望重的老人以及一些事业有成、有钱有势的人,并嘱咐宗族众人以后在外遇到要相互帮忙、相互扶持。这便有利于族人相互认识与交流、凝聚宗族力量。同时,自古宗族的族长就拥有对宗族内部各种纠纷和违反族规的处理和处罚权,有了这些家庭制度,使得许多问题都能在宗族内部解决,从而节约了社会司法成本,有利于缓解宗族的内部矛盾。

3.祭祖具有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祭祖活动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一系列表演性与象征性文化活动包含音乐、绘画、食品、文学、舞蹈、服饰、礼仪等,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风俗对世界的集中展现。如北部湾客家人在举行族祭时专制的祭饼和花,这些祭饼和花色彩鲜艳、样式多样且精致好看,祭祖活动的开展让这些传统的技艺得以传承。在北部湾周期性重复性的祭祖活动,使人们年复一年的重复相同的祭祖行为,接受相同的文化熏陶,从而促进祭祖中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循环往复中得以强化积淀并延续。极大程度推动了北部湾地区以习俗为主的民间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

4.祭祖活动具有刺激民间消费的作用

祭祖活动中需要的祭品多种多样,有需求就会有供应,精明的商家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而生产产品,于是丰富多样的祭祖用品应运而生。如在北部湾乡镇的祭祀用品专卖场市场,人们可以买到批量印刷的冥币、纸糊的金元宝、精致的冥屋、姿态各异的纸制丫鬟及小厮、祭祖专制的祭饼、各类纸质的衣服鞋子以及各种祭祖专用的家用电器等。这些祭祖用品的生产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人们祭祖购买这些祭祖用品也在一定程度刺激了北部湾农村社区的消费。同时一些大型的族祭中的“食祭”环节越来越多在饭店或酒店进行,促进了饭店、酒店等的消费。此外,人们喜欢乘坐便捷的交通工具回乡祭祖,从而催生了城乡汽车租赁市场的火爆。以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间消费活跃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祭祖习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1.祭祖受传统宗法思想影响深,强调尊卑等级秩序

祭祖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受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深远,强调尊卑等级秩序。祭祖文化有其两重性:一方面对凝聚家族的团结作用强大;另一方面也由于这强大的凝聚作用而使传统和权威不断得到加强,老经验、旧知识不需要多大的创新就继续适用,祭祖文化的某些元素不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很多乡村又兴起过去的那套族长政治,宗族势力死灰复燃,宗族械斗成为基层农村最为极端的例子。这对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起到了负面作用,严重妨碍了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光宗耀祖”的思想浓厚,在祭祖活动中族里的长辈那么费心的为族众介绍宗族中达官贵人亦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往往都是希望当官的人为自己的族人开绿灯、走后门,裙带关系泛滥,在逐步腐蚀着党风和社会风气,不利于党的政策和法律在基层的实施。

2.传统祭祖仪式对人们生存环境的影响弊大于利

一方面坟墓的占地面积大,漫山遍野都是坟墓,这就导致山上的灌丛、树木不断减少,并且加快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祭祖肯定是免不了点烛、烧纸、放鞭炮的,所以每年一到祭祖高峰期山上就经常发生火灾。尤其是在春秋祭祖时期,北部湾地区的气候比较干燥,山上的干柴也增多,而人们上山祭祖又都会选择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时候,在放鞭炮或烧“福纸”的时再加上风力的作用便很容易酿成山林火灾。新闻媒体也曾报道过北部湾地区多起山火事件,皆由当地村民祭祖时用火不当,焚烧纸钱遗留火种所致。另外,祭祖大规模燃放的烟花爆竹,亦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庞大的集体祭祖阵容,不但容易引发群体性冲突,而且浩浩荡荡的祭祖车队行驶在乡村公路上,容易引起交通堵塞,造成交通事故隐患。

3.宗族祭祖活动排场大,耗资多,助长攀比之风

宗族开展祭祖活动,参与的人员多,排场大,消耗的物资也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这一地区的攀比之风。祭祖活动之前宗族负责人安排各房支系挨家挨户的集资,按人头收取祭祖经费。一些宗族支系庞大,募集到祭祖经费则非常可观,大操大办。另外,祭祖活动所使用的车辆都是私家车或租赁车,数量在几十辆以上,可见其参与人数之多,排场之大。其次祭祖活动中的鞭炮、冲天雷等燃放的时间长达将近半个小时以上。并且“食祭”环节大多又是在乡镇订下的大饭店进行,菜式丰富。祭祖活动排场大、耗资多,容易造成物资浪费。

结语

祭祖习俗历史悠久,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北部湾地区的祭祖习俗由墓祭、祠祭组成,是客家人延续宗族血缘情感、凝聚宗族力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尽管当前祭祖活动趋向简单化、理性化和秩序化,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北部湾地区祭祖习俗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依然是对传统仪式的延续。其祭祖文化主要通过祭品、祭仪、墓祭、祠祭等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内容对北部湾地区的社会发展影响有利有弊。其有利的方面主要是有利于北部湾地区社会道德的淳化和提升;促进人们认识与交流,调节、化解人们的内部矛盾,对于凝聚宗亲、增强人们的爱家爱国意识有极大的作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习俗;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的消费。其消极作用主要是祭祖活动容易助长宗派意识,引发异姓宗族械斗等严重妨碍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裙带关系泛滥,妨碍了法律和政府政策在基层的实施;祭祖引起的森林火灾破坏生态环境;祭祖活动中铺张浪费明显,也造成了物资浪费。综上所述,祭祖活动虽具有其强大的社会功能,但人们要文明、理性的祭祖,避免走向负面;合理引导、解决由祭祖活动引起的宗族内外的纠纷;在祭祖中禁止损害他人利益或集体利益的迷信活动的滋生,摒弃不合理的迷信仪式;提倡节俭祭祖,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浪费。

注 释:

①根据合浦公馆陈氏祭祀活动现场整理。

[1]钟文典.广西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道超,洪小龙,范翔宇.北海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范翔宇.北海客家民俗.北海日报[N] .2011-12-1(C14).

[5]梁伟光.客家古邑民俗[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6]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李静.论祭祖传统对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

Explorations on Hakka Ancestral Sacrifice Culture in Guangxi Beibu Gulf

HE Hai-long,CHEN Si-yuan
(1.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angxi Guilin,541001; 2.Hainan Lu Xun Secondary School,Hainan Sanya,572000)

Guangxi Beibu Gulf is one of the large region of the Hakka communiti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with the same surname ancestor worship activity began to flourish.This paper explains the ancestor worship custom,the formation of humaniti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Guangxi Beibu Gulf Hakka ancestral sacrifice culture,sacrifices and ritual,grave worship and ancestor temple sacrifice.From the Guangxi Beibu gulf region hakka ancestors custom can further explore the ancestors of the Guangxi Beibu gulf region the dual impa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reas of Guangxi Beibu Gulf,Hakka,culture of ancestral sacrifice

C95

A

1674-8891(2016)01-0017-04

2015-11-09

本文系广西高等学校重点资助科研项目《传统与变迁:广西北部湾地区村落宗族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项目编号201202ZD014)、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代化进程中的北部湾地区村落宗族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3BSH002)阶段性成果、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泛北部湾历史文化研究团队”项目研究成果。

何海龙(1972—),男,苗族,广西融水人,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陈思媛(1989—),女,广西陆川人,海南省三亚市鲁迅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客家文化。

谢雪莲

猜你喜欢
祭祖客家人宗族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CLOSE TOHEAVEN
洪洞祭祖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祭祖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奉先祭祖之圣地——圆明园安佑宫二题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