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良(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362000)
泉州侨乡民间歌谣中的番客婶
张建良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362000)
泉州侨乡现存不少用闽南方言说唱,反映华侨、侨眷生活状况的民间歌谣,其中部分歌谣是以侨乡番客婶送别夫君、独守空房、两地相思、生活贫困等情景细节为素材的。对此类歌谣进行摘录并概括分析,了解早期侨乡番客婶的艰难历程和复杂心态。
番客婶;民间歌谣;泉州侨乡
泉州侨乡民间歌谣是流传于泉州侨乡,用闽南方言说唱的韵文作品,其中不少歌谣是以侨乡人民漂洋过海下南洋为素材,反映华侨及眷属的艰难历程和复杂心态。这类歌谣是早期华侨出洋谋生中一个侧面的缩影,是研究华侨史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泉州侨乡现在已经很难再听到有关华侨、侨眷的民间说唱了。泉州侨乡现存的这类歌谣一般分散辑录在方言歌谣著作中,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不少篇幅具体描写侨乡番客婶送别夫君、独守空房、两地相思、生活贫困的情景细节,听来甚是凄惨,十分感人。笔者在此摘录部分歌谣进行概括,试述早期侨乡番客婶的艰难历程和复杂心态,旨在抛砖引玉。因文中引用歌谣系用闽南方言编写,故在括号里作适当解释。
早期华侨过番无异生离死别,可能有去无回,永春侨乡就有“六亡三在一还乡”之说,家中妻子十里长亭送别夫君,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免不了千叮咛万嘱咐难舍难分,演绎了一曲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正如歌谣《送哥》所唱的:日头出来天光(天亮)时,送哥(丈夫)送了十外里;人是年兜(过年)大团圆,亻自 (我们)是年兜相分离!……一对水鸭泅(游)水池,两只蝴蝶歇树枝;哥,汝此去天涯处,也该记亻自半丝厘(不要忘记我)。……送哥送到五里桥(晋江一地名),吩咐哥汝着穿烧(要穿暖);此去一丈差九尺,照顾哥汝总勿会着(照顾不到)。[1]17
又如《送君去出门》:雨仔雨毛毛,送君去出门。送到围头衔(晋江一地名),目滓流挨挨(眼泪一直掉)。举起为君遮雨伞,俯落为君穿草鞋,不知我君此去几时回?[1]19
而有的时候则是:执手相看泪眼,千言万语竟无语凝噎,只能一条手巾寄心知,横也丝(思)来竖也丝(思),一条手巾千条丝,送我官人(丈夫)随身边;望你过番生意好,惦念家乡某(妻)囝(子)情。[2]9
又如歌谣:针儿尖尖线儿长,妹绣罗帕送情郎,罗帕随郎过番去,好比妹在郎身旁。[3]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由于出洋华侨众多,早期侨眷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侨汇,1939年晋江一县的侨汇高达5000万元,而当时的晋江人口才67万余人[4]147,1940年永春县侨汇为2550万元(法币),而当时永春全县人口才20余万人[5]61,根据陈达在《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中的统计显示南洋汇款占华侨家庭每月收入的81.4%,故当时泉州侨乡生命线系于南洋。早时侨汇都是通过水客或侨批(信)局带回,由于各种原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送到侨眷手中往往费尽周折、大打折扣,有时发生意外则银信皆无损失极大,如果不寄家中父母妻儿恐无法生活,这种情况在民间歌谣中有所涉及,如歌谣:规(全)家哮饫(喊饿)真正害,夫过番没通(没得)煮三顿,无田无园,底置断一丘(没有田地),五谷粗幼,统统着买(粮食都要买),草掺薯干也着亲戚去共赊。停久无批信,停久(很久)无批信,全无镭(钱),赊我借尽(全部借遍),赊无借尽厝内空……
又如《番客歌》:土人爱走单水价,其实寄钱真艰巨,卜寄唐山一张批(信),受剥削无处说,卜趁几文真无会(不容易),寄到咱厝缩体体(变得很少),政府赚钱定歹例,不愿寄,即厝(家里)真狼狈。
从这两首歌谣大家完全可以体会得到侨眷对侨汇的依赖及华侨寄钱回家的不易。
1.有些过番华侨经过艰苦打拼后,事业有成,他们通常都会回家乡建造十分气派中西合璧的洋楼:“旧年番银一下来,今年大厝起连排。海口番船十外只,阮厝洋楼红砖壁”以及改善家乡至亲各方面的生活条件:“番船牵倒返,亻自厝某(妻)囝(子)穿绸软”,以显示他们在海外取得的不小成就,光宗耀祖。“侨汇到一单,较好农事收一山”,侨眷生活比非侨眷大都较为安适和富裕,一向为人所称羡,有首歌谣《月亮月光光》可以为证:月亮月光光,石狮是侨村,阿母写批(信)去南洋,争取侨汇用有剩(华侨汇回的钱除去日常开销还有剩余)。……小妹刺绣学针指,小弟唱歌多来米(音乐123),南洋阿爸知道笑嘻嘻,阿咾(称赞)侨村过着好日子。
2.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将咱沿海海关全封闭,外路批银永勿会(不会)通”,因为侨汇断绝,侨眷生活陷入困境,在死亡线上挣扎,这与以前相对富裕的生活形成极大反差,但侨乡番客婶凭着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勉强维持生计,洗衣服没肥皂只得用“白古土”,结果搓坏衣服,甚至出现人吃猪食的现象。一首歌谣《番客嬸》是这么描绘的:往日薯渣(地瓜渣)去饲(喂)猪,猪饲肥了度人食(卖给别人杀);今日猪肥食勿会着(吃不着),猪食薯渣人也食(猪吃的地瓜渣人也吃)。[1]24
另一首歌谣《日本鬼仔真野心》:……日本鬼仔真野肚(野蛮),绝了咱的南洋路。交通断了七八年,吞糠吃菜真艰苦……
又如歌谣《番客婶》:番客嬸,吼吼吼(哭哭哭),……詈仔日本夭寿(未成年而早逝、骂人的话)呣(不)去死,佔去吕宋(菲律宾)断侨汇,害阮(我)无柴共无米,无柴家已剉(砍),无米倒口 累 饿(没米躺着饿),饿仔面面黄黄(饿得面黄肌瘦),总是为君过水门。[1]22
侨汇断绝后,侨眷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有的甚至家破人亡。晋江有一番客婶陈熨,丈夫渡洋,原为富户,侨汇断绝后,一家八口,无法维持,乃将男孩卖与湖仔乡某农家,身价只值一担薯干[4]152。深沪乡菲侨王某,因侨汇断绝,老婆沦为乞丐,转徙叫花,有一天来到南安水头,突有邻居告诉她,丈夫汇一笔巨款来了,等着她去领,这位番客婶骤得喜讯,大笑一声昏倒了[6]204。
侨汇断绝期间,侨乡番客婶只能以典当、告贷过活,故衣摊便应运而生并较为发达。有一首歌谣是这么唱的:……日本夭寿(未成年而早逝)害阮批信断了线,亲像一支刺刀刈心肝。倾家荡年度三顿,一家头嘴(生计)全靠“故衣摊”(卖旧衣服)……[7]8
又如歌谣《番客嬸》:群众生活已日非,穷人疒省 (瘦)了富人肥;到搭无非说贵米(到处都说米很贵),满街都是卖故衣(旧衣服)。[1]11
据民国卅二年(1943)8月7日《永春日报》载:“侨汇告绝之后,侨眷以典质、告贷过活,因之本县之故衣摊亦应运而生,全盛时期,城乡及五里街两处之故衣摊有数十家,大都排到于行人道上,各据一隅,间亦有肩挑手携,随处兜揽顾客。入夏以来,已日减少,所存者仅十余家,盖以侨眷所有细软,大半变卖净尽,而粗重家俬,又乏主顾,经济日竭,购买力薄弱”。[5]81
某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番客婶也要“口迷沙粒土脱旗袍”,卷起裤脚,捋起衣袖,边请教有经验的人,边极不熟练地忙着田里活,有首《苦叹歌》为证:番客过番邦,番客婶,守空房,人说番客婶,穿戴水当当(很漂亮),三餐饭菜香,哪知番客婶,抗战之时苦难当。倭日本,似豺狼,打中国,占南洋。苦煞“姿娘人”(女人),起三更,赶五暝,捋手袖,插稻秧,穿短裤,担粪桶,头顶烈日做粗工,暝时思君夜更长。
有些番客婶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仍然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只好求助于娘家,艰难度日,歌谣《矮奴日本恁要死》中就有反映到:矮奴日本恁(你)要死,害阮马巷(厦门一地名)去挑米。挑啊大汗四淋流(汗流浃背),挑去石井(南安一地名)粜店头。艰苦趁(赚)是无二片可(元),若落的煮无二顿(饭煮不到两顿)。需去后头(娘家)度三顿,若无后头兄嫂好。怎敢三日两日倒(回来),才免倒在床上饿。
面对日益艰难的生活,番客婶无可奈何只能把痛苦和愤怒通过诅咒与漫骂发泄在日本帝国主义身上:……日本夭寿(未成年而早逝、骂人的话)不去死,刣(杀)人放火毒无比(非常狠毒),害咱无柴又无米。……饿得面黄黄(面黄肌瘦),恨煞(痛恨)日本毒心肠。[1]23
又如:日本夭寿(骂人的话)无天理,害阮(我们)一家内外拆分离。可怜阿母病仔勿会足百起(病得不能起床),幼囝沿街乞讨无计智(没办法)。[8]306
尽管日子相当难过,但番客婶还是能够乐观面对一切,对前途充满信心,歌谣《时机返,吃食配锁卷》中有几句是这么唱的:……艰苦是暂时,母子相依,上山落海,卖故衣(旧衣服)。……艰苦有时过,时期那返(变),洋楼要连建几六地(座)。
早期过番华侨长年累月身在海外,侨乡番客婶不仅要独自服侍公婆,养育子女,挑起家庭重担,更重要的还是“嫁着番客翁,孤单过长暝”,精神空虚无所寄托,感情生活暗淡无光。
1.番客婶在家日日独守空房,夜夜孤枕难眠,对丈夫自然思念万分,心情沉重可想而知。歌谣《枕头举排》:枕头举相排(两个枕头并列),思君没得来,想起路头远,想来剖腹肠。[8]320
又如《新编闲花叹》:……目屎流,满面是(眼泪流得满脸都是),君在外,路头远。亻元(我)挂念,心头酸,待何时,会回返。免汝(你)妻,刈心肠,别人成双看月光。咱十五,在何方,冥日目屎凖菜汤(整天眼泪当做菜汤,形容非常悲伤)。[3]
有些番客婶因为长期饱受精神折磨,整天茶不思、饭不想,俨然已成病态。如歌谣《千山万水隔离愁》:……溪水流落无流起,暝日思君病相思,一日吃无一升米,一顿啉(喝)无一汤匙……
长此以往,番客婶对丈夫不禁由爱生恨,口出怨言:夭寿短命(骂人的话,代指丈夫)来害我,害我青春少年时。害我三囝共五儿(泛指好几个孩子)。[9]245
大家完全可以从该歌谣体会出番客婶对丈夫的怨恨和两地分居生活现状的不满。
2.除了饱受两地相思之苦外,番客婶还要时刻担心身在海外的丈夫会移情别恋,乐不思蜀。有首歌谣《新草鞋红织带》是这么唱的:……目滓(眼泪)淋漓到天光(天亮),夭寿(骂人的话,特指丈夫)在外自己顾,吃也酥(舒适),穿也酥,卜持某囝着的祖(想要妻儿须返祖),呣通(不要)过番邦吕宋(菲律宾)牵查某(找媳妇)。[10]21-22
处理5、空育131,株行距为10cm*30cm,水整地时施入二胺6公斤、50%硫酸钾3公斤、尿素2公斤。插秧时无侧深施肥时加入。
另一首《劝君》:……劝君在外莫风流,才勿会(不会)误我好青春。……劝君着念娘子亻元(我),莫落他乡烟花间。……劝君莫恋路边草,家中娘子在等汝(你)。……劝君莫贪哄哗群(沉迷于玩乐),着念娘子好情分。……劝君早早返乡里,夫唱妇随咱双人。[9]215
番客婶的担心不无道理,也经常事与愿违,早期不少华侨远离家乡、孑然在外,出于生活或业务帮助需要,就会在居住地建立第二个家庭,在清末民国泉州(晋江)侨乡族谱中不乏“侧室番女××”“娶番妇××”“交番婆××”这样的记载。在一些民间歌谣中就有海外华侨建立两头家庭的表述:“番婆生成真标致(漂亮),将咱夫妻拆分离”“歹命仔,得出外,过番邦,娶番婆,家家有,免惊无,贝争(赚)着钱银返回唐山娶老婆,屋边大小齐呵口老(称赞)”等等。清末著名外交家、诗人黄遵宪调任驻新加坡总领事后曾经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番客篇》描述南洋华侨之习俗,其中有这么两句:“善知服食方,百味作供养。闻有小妻三,轮流搔背痒”[11]244,说的就是有些华侨在海外过着三妻四妾的奢靡生活。歌谣《离某离仔去番邦》描写的就是华侨在异国他乡另觅新欢后,对家乡发妻逐渐疏远,以致没有款项及家信寄回,番客婶十分怨恨的故事:离某(妻)离仔(子)去番邦,讨攒(赚)钱银养亲人;骨力(勤劳)勤俭当龟俚(苦力),一年寄钱几落帮(好几回)。一旦拄着番婆弄(交上南洋女人),心邪龟俚变账房(钱交给南洋女人管);账房一当钱多赚,家书批钱刹断帮(信和钱就没有再寄回家乡)。番婆(南洋女人)标致(漂亮)钱银多,变心呣(不)认唐山(家乡)人;某仔悲啼乜路用(家中妻儿伤心掉泪没有什么用),暝日(不管白天晚上)悔恨薄情翁(丈夫)。[12]133
3.最可怜的还是那些待嫁姑娘,真是有苦难诉,早期华侨过番,父母都会遵媒妁之言在家乡物色好年轻女子定亲后等待他们回来完婚,甚至为其抱养孩子传宗接代,“定亲郎君不来娶,害阮(我)一年一年大”,可怜那些“准番客婶”年纪轻轻守空房,望穿秋水枉断肠,青春就在没有尽头的等待中慢慢流逝,其精神折磨难以言表。在惠安侨乡由于不能按时回来完婚才会出现让大公鸡代替新郎拜天地、入洞房,所谓“公鸡娶妇”之陋俗。如歌谣《抗战断了线》:订聘(亲)伊(未婚夫)出外,抗战断了线。等到三十外(多岁),番客不来娶。在家受拖磨,一年一年大。又是老姑婆,又是活守寡。
泉州侨乡流传着四首歌谣《爸母主意嫁番客》,在此仅摘录其中二首足以说明其惨状:爸母主意嫁番客,番客无来娶,一年一年大。在家中受托磨(过度操劳),无时嗵(可以)快活。兄弟一大拖(很多),轻重总着阮。(大小事都要我负责)但得无奈何,抽签共卜卦,夏神拜佛保庇阮君汝着紧来(求神拜佛保佑夫君赶紧回来娶)。爸母主意嫁番客,有时爱眠梦,思想病怎重(相思病这么重),请先生无采工(请医生看病是白浪费工夫),愈医愈沉重(病越来越重)。君汝(你)在番邦,卜(要)看总无人,误阮(害我)守空房,不时目孔红(经常伤心流泪),劝恁姐妹千万呣嗵(不要)嫁着番客尫(丈夫)。[1]26
以前婚姻包办,加上经济困难,华侨在生活上的富裕使得一些有待嫁女儿的家庭趋之若鹜,这在某些民歌中也有反映到,如《园内花开》:……吕宋(菲律宾)金山,实叻(新加坡)银窟,卜(要)嫁番客,我猜得出。[9]220
又如《迎头叫声好阿兄》:迎头叫声好阿兄,爸母逼我找亲情(对象)。贪人钱银贪人名,不明不白叫我行(嫁)。爸母做事无天地,亲生囝儿当猪卖。无横无直我一个,爸母逼我嫁番客。我不答应他不愿,阿兄你看什么款(怎么办)?
哪知事实并非如此,出国华侨其实正像南安《蓝园陈氏族谱》中写道的那样“为劳动者多,为富翁者少”[13]111,番客婶通常都要以弱小身体撑起家庭重担,即便有幸嫁入富门也要饱受两地相思之苦,等待十年八载毫不稀奇,有的甚至付出终身代价,个中滋味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清楚。晋江下伍堡村侨乡的林居真与菲律宾华侨杨邦针定亲后结婚,新婚不久,丈夫即往菲谋生,本来约定“三年一返”,哪知几年过去,丈夫在菲另有妻室,更有甚者,十几年以后,她最终等来的却是丈夫的死讯,美梦终成泡影,肝肠寸断[14] 14-15;南安官桥杨承续十几岁离家出洋,未婚妻王红柑在家苦等20余年,回来完婚时她已经39岁,丈夫40岁,旅菲时另娶并生的儿子必岛已经十余岁了;再如笔者亲身了解到德化盖德侨乡有一抗日英雄肖德清早期往马来亚谋生,家乡父母为其定亲并抱养一男孩传宗接代,肖德清牺牲后,未婚妻另嫁他人。类似这样的悲剧在当时的泉州侨乡经常重演。
早期交通不便,夫妻远隔重洋,日常交流只能付诸“批”(信),“鸿雁传书飞千里,仰天长叹泪淋漓”,故当时侨批业十分发达,那时来自远洋的“三年一张批”无异于救命稻草,是番客婶最佳的心灵慰藉,更是她们继续活下去的希望,大家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在孤独苦闷中彷徨挣扎的番客婶每日轻倚门边、翘首以盼“批脚”(信差)到来的情景。有首歌谣是这么唱的:(妇)批纸(信笺)一刀过一刀,寄去吕宋(菲律宾)给我哥;我哥紧去着紧倒(回来),不可放煞(放弃)你娘(妻)唐山地流落。(夫)批纸一张过一张,寄去唐山给我娘(妻);我娘心肝不可想,批纸落水是会溶。[7]8
又如《盼我郎君批常来》:金秋重阳菊花开,盼我郎君批(信)常来;常见批信似见人,无闲(没空)寄批托梦来。[2]9
然而“千山万水隔离愁,茫茫大海无尽头”,由于各种原因番客婶最起码的“批”信要求也变成奢望,有的华侨甚至几十年杳无音讯,这更让在家苦苦等待的番客婶爱恨交加,却又无计可施,歌谣《一条手帕》中就有这么几句可以为证:……短命(丈夫)去番十外(余)年,无批无信相交缠。……三张批(信),五张纸,侥幸短命来误我。
有一张批信虽语句并不通顺,但系番客婶真情流露,字字血泪,读来叫人心酸,其中这样写道:“丈夫:(别)来有几年?妻想夫你未回,你想夫妻之情,你想该做什么。自夫你泪别之后,倒也有年不会来一次,一言一夜不明时,一(头)倒床人全不知。全不思夫妻之情,一言难尽…我只思丈夫你回意,想想咱夫妻相亲有几年。为何不想回家,巧是妖精,巧是大妖精迷你,你正不想要见妻。见(问)夫你可记得前情时。问夫你我相亲有几年,为何不想回家,你巧记得前情时,夫妻要如鱼得水。残妾。卅年”。
总之,以侨乡番客婶血泪生活为主题的泉州民间歌谣为数不少,它具有的共同特点,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正如新加坡口述历史馆助理馆长的林孝胜形容过番歌那样:“词句通俗,没有虚饰和矫情,只有浓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官方的文献资料中是无法看到的”[15]214。番客婶作为早期侨乡大地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曾经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感人故事,我们在侨乡民间歌谣中或可管窥一二。
[1]陈增瑞.晋江民谣百首[M].菲律宾安海公会编印,1995.
[2]陈方圆主编.泉州乡讯[M].泉州乡讯社,1996.
[3]民间方言歌(复印资料)[M].整理泉州历史文化中心,1993.
[4]庄为玑.晋江新志(上册)[M].泉州市泉州历史研究会翻印,1979.
[5]黄温秋.永春县志(第25卷)[M].华侨志永春县志编纂委员会,1987.
[6]石狮民俗[M].石狮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07.
[7]陈君平主编.泉州乡讯[M].泉州乡讯社,2005.
[8]落陀.泉南杂录[M].泉州教育印刷厂,1987.
[9]林华东.泉州歌谣[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0]舒平.石狮民歌[M].石狮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出版,1993.
[11]华侨论文集(第1辑)[M].广东华侨历史学会,1982.
[12]中国歌谣集成福建省卷永春县分卷[M].永春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
[13]泉州文史[M].泉州历史研究会编,1989.
[14]泉南文化编辑部.泉南文化[M].泉州晚报社出版,1998.
[15]郑炳山.郑炳山侨史文集[M].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Wives of Quanzhou Overseas Chinese in Folk Songs
ZHANG Jian-liang
(Board of Directors,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Fujian Quanzhou,362000)
Many folk songs exist in Quanzhou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rapped with Minnan dialect,reflecting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relatives.Some songs are created with details of their wives' life: farewell with their husbands,lovesickness,living in poverty.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se folk songs to understand their wives' difficult course and complex mind.
wives of Quanzhou overseas Chinese,folk songs,Quanzhou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K892
A
1674-8891(2016)01-0025-04
2015-12-23
张建良(1978—),男,黎明职业大学董事会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谢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