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棠文物古迹综述及开发利用建议

2016-03-18 20:37陈洪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1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陈洪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1)

陈济棠文物古迹综述及开发利用建议

陈洪波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1)

民国时期重要将领陈济棠故乡在防城港东兴市,旧属广东,今属广西。目前海内外与陈济棠直接相关的文物古迹,有据可查者,共计古建筑10处,墓园5座,文物11件。可根据以上文物线索对东兴陈济棠故居陈列加以补充,钦廉籍军人集团群像的塑造对于此处AAA级景区历史内容的充实亦有重要价值。

陈济棠;文物古迹;开发利用

陈济棠(1890年—1954年)是民国时期南方军事将领中的杰出人物,他的家乡防城港东兴市今日属于广西,但在民国时期,钦廉一带皆属于广东省,属于粤西“下四府”比较贫困落后的地区。钦廉在民国前期出了一大批职业军人,陈铭枢和陈济棠(合浦人)是这个松散的军人集团的领袖人物,其他重要军事将领也可谓星光灿烂,构成了该地区一道历史奇观。

作为广东地方军阀的代表人物,陈济棠主要活动在20世纪30年代的广东,相关文物古迹大多数分布在广东。且因为当时广东即为膏腴之地,陈济棠又热衷建设,故而遗留下来大量文物古迹,在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今天,有相当一批已经得到妥善保存。另外陈济棠还在海南、上海和南京活动过,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去了台湾,在以上地方也留有遗迹。

此文收集了目前公开资料所能见到的所有陈济棠文物古迹,包括其建筑遗迹、墓园以及部分传世文物等,当系有关陈济棠文物较为全面的一个总结,这个工作过去尚未系统做过,希望对于了解和研究陈济棠有所帮助。同时对于如何保护利用这些文物,发扬地方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陈济棠相关文物古迹综述

此文收集整理了目前海内外与陈济棠直接相关的文物古迹,共计古建筑10处,墓园5座,文物11件。并进而说明其特点、价值、源流及其保存现状和收藏情况。

(一)广州陈济棠警备司令部旧址

1929年,陈济棠受任国民革命军广东编遣区特派员,取代李济深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一直到1936年7月。其治所,就在今越华路118号。毗邻之116号大院17号,一幢三层楼,正是陈济棠警备司令部旧址中仅余的一栋建筑。[1]越华路一带实际上一直是广东政治中枢所在地。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今越华路118号正式成立。国民政府于1926年11月迁往武汉后,这里便作为广东省政府所在地。

(二)广州陈济棠公馆

该建筑位于广州市梅花村3号,是陈济棠担任广东省主席时于1931年建造,设计者是工务局技师罗明燏。梅花村位于中山一路中段北侧,东起水均南街,西至福今路南端。梅花村地名亦来自于陈济棠,因为当年在建造此公馆时于马路两旁种植了大量梅花树而得名。陈济棠公馆整体占地面积达5610平方米,共有楼房四幢,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公馆院门向东,门内建八角亭,主楼建于院子中部,院北面建附楼,院南面原建有水池和假山,现已拆除,建起一座办公楼。主楼高两层半,坐北向南,混凝土结构,外墙红砖砌筑。南面为入口,门顶端处施山花,立四通柱承托二楼的出檐。门厅后设梯上二楼,两侧设房间,内有壁炉,地面铺水泥花地砖。二层顶为天台,前部分建穹隆顶亭子,后部分建房舍。二楼后面设梯可通向附楼。附楼高两层,分东西二楼,红砖砌筑,靠南面为走廊,北面设房间,东楼盖绿琉璃瓦。1993年8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建筑现为省妇女联合会使用,原貌依存。2012年7月,耗时一年多,花费800多万元整修的陈济棠公馆重新亮相。[2]

(三)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陈济棠私宅

此建筑坐落在华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村的西面,地砖、墙壁与外墙都是红色,故而被称为“红楼”。室内构造模仿神庙,以方形长条木材作为屋梁,上下两层,每层三房一厅,结构对称,朴素大方。红楼后面有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花园。据介绍,约在1934年陈济棠出资建成了这处建筑,属于陈济棠私人产业。

据报道,陈济棠的后人现在已经收回了红楼的房产权,并于2006年进行了一次装修。红楼装修之后,仍然保持着原来红墙绿瓦的基本风格,但原来的旧式推拉窗户,已经换成了铝合金窗户,里面原来红色的墙壁也被粉刷成了白色。[3]

(四)从化陈济棠别墅

位于从化温泉镇河东荔园路50号。1936年,正值从化温泉大规模开发,陈济棠选址荔林丛中的青龙头山,在山麓处建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西结合的古典风格园林式建筑。

别墅坐东北向西南,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布局中西合璧。在一幅2米高的围墙围笼成的庭院里,院中水池假山,池中莲动鱼游,靠两侧围墙植散尾葵、玉兰等美木佳花,别墅掩映于其中。进入庭院,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各抱地势、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特色映入眼帘。

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面阔7间,22.45米,深11.5米。明间向前伸成门廊,一承二层阳台,向内则伸展为楼梯间。楼高两层,中间出歇山顶抱厦,与广州中山纪念堂侧面屋顶形式一致。屋顶举折明显,盖素瓦,九脊则施绿色琉璃瓦,碌筒琉璃瓦剪边。墙头、梁架上绘以故宫中所用的各式“和玺彩画”,北方风格明显,地面铺彩色水泥花地砖。角梁出头承檐,下施斗拱,四方头角子出檐,飞檐斗角灵巧别致。中间凸出飘台以4圆柱承托,西式柱头,正厅开于明间,两偏间开木框玻璃窗,装套色满洲窗,窗下为装饰性小阳台,旋转栏。别墅内结构为明间大堂,前两侧有廊通两房,楼梯房在大堂后,别墅布局以楼梯所在的明间为中轴,楼梯前为大堂,大堂两侧是房间。

(五)东兴陈济棠故居

这处建筑群位于中越界河北仑河畔的东兴市区中心,是陈济棠发迹之后在家乡修建的居所,通称陈公馆,现在已经被建设成为一处著名景点。

陈济棠公馆占地面积达868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3000平方米。楼群以法式建筑为主,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主要景观包括陈济棠塑像、陈济棠事迹陈列馆、雕像馆、休憩长廊、北炮楼、西炮楼、南门、金花茶、百年古树等。陈济棠事迹陈列馆的陈列以图片和文字为主,展现了陈济棠一生事迹,特别是治粤八年、帮助红军、逼蒋抗日的辉煌历史。陈列馆附楼现在还开辟了一处中越友谊馆,以大量照片和实物真实反映了中越两国并肩战斗、友好往来的历史。

2009年1月,自治区旅游局发布公告,东兴陈公馆成为国家AAA景区。

(六)东兴陈济棠出生地旧居

陈济棠故居位于防城港东兴市马路镇茅坡村,处十万大山之中。陈氏祖先原住博白,后西迁东兴,家业渐兴。据说,清末,陈济棠就出生在广西边陲的一间普通民房里[4]。现在此旧居已经拆毁。又有称其生于广东省防城县(今属广西东兴市)河洲峝望兴村,但此处实为陈济棠祖父陈埰信旧居。

(七)北海老街永济隆“陈济棠别苑”

位于广西北海市区北面老城历史文化景区,民居多为仿西洋建筑的骑楼,以珠海路、中山路最具代表,是中国保存最长的骑楼老街之一,又称“百年西洋街”。老街上最有历史的房子之一为“永济隆”,是老街上第一气派的豪宅,是陈济棠堂弟陈柏棠的私产,陈济棠返乡时多下榻于此,故有人附会为“陈济棠别苑”。新中国成立前夕为“粤桂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虽然今天人去楼空,成为危房,但依稀还能看出当年的模样。2009年被批准为“北海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八)茂名陈济棠、莫秀英故居

陈济棠夫人莫秀英为高州(今茂名人),常居母家。尤其在抗战期间,全家大小,长居茂名,住在分界杏花村。置有杏花庄园一座,南漱草庐一幢,今日尚存。

(九)陈济棠祖墓之一——陈父陈金益(谦受)墓

1932年(壬申年),陈济棠将其父陈金益之遗骨从马路茅坡高营迁葬于那良附近之稔猛山。现墓前山下建有花岗石墓道牌坊,上书“谦受陈公墓道”六个苍劲大字,为其孙陈树柏博士所书。牌坊后是用花岗石铺砌的墓道,直抵墓地。[5]

(十)陈济棠祖墓之二——陈母邓慰慈墓

陈济棠之母亲邓太夫人,名慰慈,是防城县河洲大田村人,终于1899年(清光绪己亥年)农历二月廿日,时年51岁。原葬望兴村,在陈济棠治粤期间曾迁葬于广东花县(今属花都区)。时其兄陈维周(即陈济湘)高价买下了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之祖墓地,但觉山势欠高,故曾动用了人工挑土筑山,待筑到预定高度时方将其母遗骨下葬。墓旁还建有一陵屋,请专人住屋内以守墓。

1936年7月陈济棠下野到香港后,该墓被人盗挖,陈济棠闻讯即派其兄弟陈维周、陈济南赶到花县墓地将其母遗骨运往香港供奉。日本沦陷香港后,陈济棠又令其当时在防城中学任校长的长子陈树坤专程赶到香港将其母遗骨经广州、梧州、南宁运回家乡。但由于当时未找到理想的墓地,故一直寄放在其侄陈树雄之家中,请专人每天早晚烧香拜叩,几年从无一日间断。

1949年大陆政权易手,在国民党撤退台湾时,时任海南岛特区行政长官的陈济棠,即令其侄陈树尧(时任国民党团长)率兵护送装载其母遗骨之金埕撤离防城。但由于当时军事形势紧张,陈树尧撤退到江山两头龙村后,便将该金埕有土在离海边不远的山坡上。

据报道,1983年7月,防城县侨办、侨联等部门派出了联合调查组,驱车前往江山两头龙调查寻找该金埕。在当地群众的积极协助下,调查组人员爬遍了数个山头,终于在一野岭荒坡中找到了三十多年前遗下的装着陈济棠母遗骨的翠绿色金埕。

(十一)陈济棠祖墓之三——祖父陈埰信墓

1935年(民国乙亥年),陈济棠又指派其堂兄陈济伦及侄儿陈树雄,专程从广州回到防城,将其祖父陈埰信之遗骨从望兴迁葬于滩散古森峒那巴村对面之小尖锋岭。为了便利子孙每年清明节祭扫,陈济棠还特自从防城修了条公路直达那巴村,全程220华里。[6]

(十二)台北北投陈济棠衣冠冢

1950年陈济棠由海南去台。1954年11月3日,突发脑溢血谢世,享年64岁。台湾当局于6日为其举行隆重葬礼,备极哀荣,香港也有盛大葬礼,12月5日厚葬于北投丹凤山。

陈济棠墓园占地2公顷,主要有石阶步道、喷水池、憩息室、石雕、牌坊、碑刻、凉亭、灵寝等。因其布局雄伟壮丽,喷水庭园设计融合中西风格,而被世人所重,与五股陈诚墓园、淡水于右任墓园并称为台北三大堪舆胜地。石牌坊十分高大,横梁是蒋介石手书“懋绩长昭”,四柱有陈诚的题联,内容是“高冢卧苍龙旗鼓风云空想像,名山枕丹凤园林草木有光辉”等。碑记墓志铭则由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执笔。这些题字均有拓本,收藏在台北国史馆。

1993年,陈济棠家属按照他生前遗愿,于清明节时将其骨骸迁回湛江与妻莫秀英合葬,原来在北投陵园的墓葬成为衣冠冢,因长期缺少照看而荒芜,往昔风采不复存在。[7]

(十三)湛江陈济棠夫妇合葬墓

随着两岸关系的好转,1993年,陈济棠后人将其墓地从台北市丹凤山下迁回广东省湛江市湖光岩,与其夫人莫秀英(1900-1947)合葬。1997年,陈济棠夫妇合葬墓被湛江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中华民国”之玺与中国国民党之玺(陈济棠捐赠玉料)

1929年6月,时任广东第八路军总指挥的陈济棠派人赴缅甸以9500块银圆高价购得一块上好翠玉,捐赠给南京国民政府,作为雕琢国玺之用。国民政府国务会议议定之后,遂由监制国家关防印信的印铸局负责制作。印铸局委请局内书法名家王褆篆文并监工,施震华(号子肩)绘图,唐源邺(号醉石)与刘云逵(号心僧)助理监工,由玉工陈世科暨其子爕芝共同琢制。玺印于1929年10月9日完成,并在第二天双十国庆日正式启用,此即“中华民国之玺”。该玺印重九十二两七钱,台高九厘米,二面方十三厘米。玺纽为四环柱,分列虞书十二章,取中华民族文明达于四表意。纽顶中端为国徽。

“中国国民党之玺”也是使用了陈济棠所提供的同一块玉料雕琢而成。大约与国玺同时开工并完成,于1929年11月20日启用。当时北伐完成,国民党取得政权,在党国不分的那个年代,党玺和国玺几乎是同时制作,党玺正方形,钮顶中端为青天白日党徽,玺面十三点二厘米见方,台高九点二厘米,重九十二两七钱,印模篆文是王褆所书阳篆。[8]

这两块玺印今天在台湾,一直为台湾政府和国民党使用。

(十五)陈济棠致吴国桢函件

此件档案系陈济棠为要求解决在沪寓所事致上海市市长吴国桢函,现藏上海市档案馆。[9]

(十六)陈济棠象牙印章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分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收藏有一枚陈济棠象牙印章。此印缘由其第二子陈树桓保存,1998年5月捐赠给该馆。[10]

(十七)陈济棠纪念砚

民间亦有收藏陈济棠纪念砚者,陈济棠荣升一级陆军上将纪念砚台曾经出现在广东保利2006年夏季拍卖会上。[11]

(十八)陈济棠手迹

陈济棠是个行伍出身的将才,却写得一手好字。今天在不少地方仍然可以见到他的各种手迹,如他在1930年手书的梧州中山纪念堂匾额、为兴中会前辈陈少白题字等[12]。

二、对陈济棠相关文物古迹开发利用的建议

上文收集部分公开发表的与陈济棠直接相关文物古迹,但难免挂一漏万,今后如加强这方面工作,当会发现更多的资料。如何对这些文物古迹加以开发利用,服务家乡经济文化建设,是一个大课题。此文仅提出两点粗浅的建议。

(一)继续对东兴陈济棠故居陈列加以充实

东兴陈济棠陈列馆经过多年积累,已经拥有比较丰富的展品、学术资料,形成了较成熟完整的陈列展览,对于希望了解这一段历史和人物的观众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展览亦有锦上添花,进一步充实提高之必要。

目前的状况是,现有文物资料仍然偏少,希望能够继续搜寻有关资料和实物,充实基本陈列。最主要的目标,当是扩大文物征集范围,突破地域限制,从海内外着手搜集相关文物及图片资料,这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员和机构参与,是一项难度比较大的工作。除实物资料的征集外,应当更加注重辅助展品的制作,例如图片、场景、模型和仿制品等,制作这类展品的成本和难度比征集实体文物标本相对低得多,而且更易于形成内涵丰富、内容连贯的展览单元。在目前陈济棠研究开展较好,学术支撑较强的背景之下,从辅助展品入手提升展览是最可行的方式。

展览方式上,在资金支持有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在传统展览方式的基础上,加入新的陈列方式和技术手段。可以借鉴诸如中央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南昌起义陈列馆等这类博物馆的做法,虽然实物展品种类和数量较少,但在故事策划、展览手段上却有很大突破,采用高科技多媒体手段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给游客以强烈的震撼,留下深刻印象。

从展览整体而言,要提升整体水平,应当随着学术研究的推进和基础资料的积累,进一步丰富和调整展览大纲和陈列方案,补充细节,突出重点,加入新思想、新元素、新内容,体现多元化视角,如此方能更全面地展现出陈济棠将军的风采。

(二)对钦廉地区民国时期军人集团群像的塑造

以陈济棠为中心的展览陈列,应当加入新的核心性思想元素。例如,对钦廉地区军人集团群像的塑造,在群体之中展示陈济棠的突出地位和作用,这样更能展现出历史背景,体现出更深邃的历史内涵。

陈济棠不是一个孤立的英雄,他代表了一个军事集团和利益集团,他实际上是在当时一批粤西钦廉籍军人集团的推动扶持下脱颖而出的地方军事领袖。所以,要宣传陈济棠,必须在群像的基础上做起。而这批钦廉籍将军,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代表了钦廉的传统文化和钦廉人的精神。防城实际上也属于这个文化圈。当然,这种现象也并非钦廉所独有,而是民国时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广西最典型的就是新桂系。通过这个展览思想,实际上也展现了民国的历史特点。

建议陈公馆在原有陈列基础上,增加钦廉民国军人集团中一批核心军事将领的陈列,借以树立起这个群像。这个陈列当对钦廉一带人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但可以带来旅游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打造地方文化。

钦廉地区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灿若群星。民国一代,小小钦廉出了陈济棠、陈铭枢、香翰屏、林翼中、苏慎初五名上将,实属难得。曾经有人整理《民国钦廉将领志》,获授少将军衔以上将领达49人之多[13]。除了陈铭枢、陈济棠、香翰屏等风云人物之外,其他如邓本殷、林俊廷、邓世增、陈维周等不少人在历史进程中也发挥过重要作用。

要做到以上两点,资料并不是首要问题。首要问题在于打破僵化思想,破除旧观念,对历史人物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而不能简单地给他们贴上反面人物的标签,丢在历史的尘埃中弃之不顾。

[1]80后广州仔跑街发现陈济棠警备司令部旧址[N].新快报,2012-7-18.

[2]陈济棠公馆新颜如旧貌[N].新快报,2012-7-13.

[3]华师陈济棠私宅[N].新快报,2012-4-18.

[4]南天王陈济棠与他的十万大山风水[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f89980100j1xu.html

[5]防城港名人谈:南天王陈济棠[OL].http://hs.hongdou.gxnews.com.cn/viewthread-4660941.html

[6]陈耀恒.陈济棠世系略述及祖墓概况[A].广州市政协等.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7]鲁芹.陈济棠衣冠冢[OL].http://hongdou.gxnews.com.cn/ viewthread-5131975.html

[8]晚清到解放初期的中国国玺[OL].http://bbs.tiexue.net/ post2_5828597_1.html

[9]陈济棠为要求解决在沪寓所事致吴国桢函件(上海市档案馆藏)[OL].http://www.dangan.ningbo.gov.cn/dandt/dhsb/ zdhc/200712/t20071228_9159.html

[10]陈济棠印章[OL].广州近代史博物馆网站http://www.hpma.cn/listb.aspx?page=1&menuid=1317

[11]谢志峰.谢志峰藏端说砚[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

[12]陈济棠为陈少白题字[N].晶报,2008-6-26(A17版).

[13]张淦侑.民国钦廉将领志[OL].http://blog.sina.com.cn/s/ blog_5d23c0150100ha10.html

责任编辑:谢雪莲

Review and Development of Chen Jitang's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Sites

CHEN Hong-bo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angxi Guilin,541001)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 important general Chen Jitang's hometown was in Dongxing City,Fangchenggang.The place was belonging to the Guangdong Province before and is in Guangxi now.At present,at home and abroad,cultural relics related to Chen are,well documented,a total of 10 ancient buildings,cemeteries 5,11 pieces of cultural relics.The relics above can supplement the exhibitions at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the Chens in Dongxing.And the general group portrait of

Qinlian membership could enrich the AAA Grade scenic spot also.

CHEN Jitang,relics and sites,development for tourism

K878

A

1674-8891(2016)01-0001-04

2015-08-10

本文为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珠江-西江经济带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团队(YQTD2015005)建设阶段性成果。

陈洪波(1974—),男,山东省郓城县人,历史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