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广东新岭南文化的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战略路径探析
——基于上海海派文化的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镜鉴研究

2016-03-18 20:01:33祝全永刘洪利
公共治理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战略布局政治文化四个全面

祝全永,刘洪利

(1.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上海 200433;2.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岭南文化中心研究基地、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41)



新时期广东新岭南文化的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战略路径探析
——基于上海海派文化的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镜鉴研究

祝全永1,2,刘洪利2

(1.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上海200433;2.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岭南文化中心研究基地、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1)

摘要:新时期广东新岭南文化和上海海派文化同属我国区域文化的时代经典。海派文化以宽阔豁达的胸襟吸收外来文化,愈发成为中国时尚文化和前沿文化的代名词;而岭南文化以吸收中原文化等外来文化为根袛,熔铸独领风骚的新岭南文化。新时期广东新岭南文化和上海海派文化的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理应交融镜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域中的新时期广东新岭南文化的政治文化现代化亟需拓展“三位一体”的“法治政党、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岭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推进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不仅要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还要努力探寻文化建设的本质和功能。习近平在《文化是灵魂》一文中写道:“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文化育和谐》一文中他曾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文化育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1]。可见,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深彻洞悉了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要积极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其本质而言就要以“弘扬中国精神”为政治担当,就其功能而言就要以“凝聚中国力量”为政治使命。

一、当代中国加强国家制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时代,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2]当前,中国在经济上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凸显,政治上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已无可动摇。但是,当代中国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特别是当代中国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软实力”建设尤其亟待加强。中共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的若干重大决定,就是要使我国发展成为真正的文化大国,在文化上,中共十八大报告提炼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当代中国的国家政治制度文化上,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要完善和发展当代中国国家制度,最终目的是要使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在世界大国范围的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更加具有先进性、文明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加具有世界大国崛起的世界竞争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新时期中华地域文化交融互鉴,广袤中华的地域文化特质铸就了志趣异同的地域政治文化,也书写了中华地域文化多元璀璨的历史篇章。加强当代中国国家制度文化“软实力”建设,尤其是加强中国国家政治制度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有助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路径。

二、新时期广东新岭南文化的政治文化内涵的“五维向度”构建

(一)广东新岭南文化和上海海派文化的内涵和特质阐释。

1.新岭南文化的内涵和特质。2013年初,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到广州调研时提出了发展新岭南文化研究基地、打造新岭南文化中心、培育壮大新岭南文化产业、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要求,使得“新岭南文化”概念进入公众视野。新岭南文化是新时期广东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影响下,在国内移民文化和海归文化冲击、本土文化与舶来文化交融、科学精神与人文法治理念高涨等时代背景下,对传统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等岭南文化的吐故纳新和辩证扬弃中升华凝练而成的综合性的全新岭南文化形态。新岭南文化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质。第一,开放包容多元性。即“集百家之言,成一家学说”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新岭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在人员大迁徙和大流动的时代背景下,大量的北方移民和海归派的回流,形成了对原来岭南文化的冲击,形成了对新岭南文化的补充。第二,批判革新性。任何一种文化想要保持经久不衰,除了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重要的是“批判继承”和“变革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新岭南文化开拓进取、勇于批判和创新,在流行音乐、影视、舞蹈、戏剧、美术、旅游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形成了“文化北伐”态势,整体推动了广东与北京、上海文化构建“北上广”的“三足鼎立”格局。第三,重商主义的重商厚利务实性。这种“打基础、办实业、走正道”的务实传统深深熔铸在岭南文化中,并一直延续到新岭南文化中,形成一种重商厚利的文化特质;譬如,深圳商业文明的基石就是“契约精神”,深圳商人就是“好商量的人”,深圳就是“天天向上的社会”等。

2.海派文化的内涵和特质。上海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会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的地域文化。”[3]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它既区别于中国其它地域文化,又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海派文化是水的文化,水是灵动的、运动的和柔和的,所以海派文化更多地被赋予了机动灵光的色彩。海派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开放性。海派文化是中西方文化开放交融的结晶。中华传统的吴越文化为海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第二,创新性。开放并不完全等同于敞开大门任凭西方文化传播繁衍,更多的还是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再造和创新。第三,包容性。上海有“东方巴黎”的千年美誉,在这里可以尽情品赏姹紫嫣红的、跨国多元的国际大都市文化,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共存。正是这些多元文化的交融,加上上海“海派文化”与生俱来的创造性转换能力,促使海派文化凸显出强大的包容性。第四,扬弃性。上海海派文化以上海为龙头,以江浙等长三角地区为主要腹地,深厚的历史时代传统、血浓于水的家族血缘传承、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积淀优势、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国家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优势,必然会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冲击和遴选,使上海的海派文化凸显出扬弃性。

(二)新时期广东新岭南文化之政治文化内涵的“五维向度”构建。

笔者认为新时期广东新岭南文化的政治文化内涵包括“五维向度”。第一,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维度。一方水土育一方才。新岭南文化的时代特质孕育了广东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社会环境。从洪秀全、冯桂芬、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到新时期中央率先部署广东改革开放,足以彰显岭南文化对民主政治的敏锐性和经济开放的超前性。第二,法治文化与道德诚信建设维度。从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批准广东设立“深圳、珠海和汕头”三大经济特区,对外实行“特殊和灵活政策”,到1980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地方立法文件,都佐证了广东对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视。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诚信建设赋予了新岭南文化依法治省的战略愿景和价值标准。第三,“和谐广州”的价值文化建设维度。岭南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岭南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涵盖文化、制度、民主、法治、人权、公正、诚信、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丰富内涵的“和谐广州”价值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愈发彰显出了新岭南文化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动力。第四,现代公民政治文化素养与城市民族宗教观念建设维度。提高广东公民的现代政治文化素养,既是广东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更是广东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广东公民的现代政治文化素养同城市民族宗教事务的调适与处理,关联着新岭南文化政治文化的繁荣兴旺。第五,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珠三角城市群文化建设维度。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因环境不同而婀娜多姿,城市也因文化的不同而五彩缤纷。广州独具的“十三行”、“北京路”、“花城”等城市文化名片,彰显了广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广州和深圳相继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都市。伴随着珠三角国家城市群的批复,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都市规划、建设和治理将熔铸新岭南文化的现代城市政治文化使命。广东新岭南文化之政治文化内涵的“五维向度”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五位一体”有机整体,“五维”舒张统一于新时期广东新岭南文化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域中广东新岭南文化的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战略路径

纵观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史,十八大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从动力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法治维度看,全面依法治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了“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从组织维度看,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国梦锻造了坚强领导核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第一次为它标定路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四维向度”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熔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发展之维;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之维;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法治之维和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组织之维和组织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车之四轮、同步同向、相互促进、协同配合,共同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勾绘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之维、动力之维、法治之维、组织之维。“维”即“纲”,纲举才能目张。“四维”舒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方能成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纲”,统领着新时期广东新岭南文化“法治政党、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的“三位一体”的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战略路径的伟大实践。

(一)广东新岭南文化“法治政党建设”举措是对上海海派文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革新。

1.上海市委坚持实施“中央全面部署和地区重点突破”的治国理政方略,开辟了“从严治党严明纪律”的“法治政党建设”战略路径。第一,纪律严明。在制定党纪、党规时必须遵循严格、严肃、严正的风气,坚持党规党纪严于法律法规,领导干部不仅要担负起责任、更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充分落实党纪大于法纪的原则。第二,联系实际、求真务实。“法治型政党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最终目标和持久动力。如何建设“法治型政党”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政治使命。为此,密切联系实际,贴近群众,接受群众监督,在基层设立党组织、党支部,自觉接受和倾听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必然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方略。第三,“四个全面”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组织保障。“四个全面”总揽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和时代规范。要加大“全面从严治党”力度,把严的要求贯穿党的建设各方面,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第四,“抓教育,紧约束”。加强党内思想政治教育战线引导,严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9号文件,力求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补足精神上的“钙”,铸造“金刚不坏之身”。在腐败猖獗和重拳反腐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教育预防措施,约束党员干部的权限,提高党内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显得尤为关键。

2.广东坚持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新抓手,实施新岭南法治文化带动方略,坚持加强新岭南廉洁文化和法治文化现代化建设,坚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和善政建设”。毋庸讳言,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大国崛起遭遇了“修昔底徳陷阱”的质疑,国人精神构筑遭受割裂的煎熬,生存环境治理遭遇雾霾的挑战,特别是党的腐败恶瘤敲响“历史周期率”警钟。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四大考验”是长期、复杂、严峻的,化解“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四大危险”攸关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成了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新常态”。努力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岭南文化政治文化建设,加强新岭南文化的廉洁政治文化和法治文化现代化建设,创新“法治政党建设”举措,客观上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广东新岭南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革新。

众所周知,为了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从严治党,关键要从严治吏”。他秉承牢记“八项规定”,前后相继陆续提出“好干部标准”、“三严三实”和“五个必须”等党员新规范和新要求。笔者认为:第一,要坚持“纪”在“法”前、“党纪严于国法”,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第二,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促使党的制度建设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创新成为破解腐败难题的不二法门、反腐倡廉的锐锋利剑,促进运动反腐走向制度反腐。第三,要严格贯彻党内民主集中制,严肃党纪和维护党章,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第四,在力度上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保持高压反腐态势,在广度上达到“上无禁区、下无死角、外无空白”的反腐境界。第五,要“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岭南文化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过程,使之成为新岭南文化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内核,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岭南大地落地生根,形成高压反腐和营造廉洁从政的新气象。

(二)提升广东新岭南文化“法治政府建设”能力是对“法治上海”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辩证扬弃。

地方基层政府治理法治化,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法律来管理基层政府事务,即基层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一切活动依照法律管理,公民的所有行为依照法律进行,使基层政府一切可以由法律来调控的活动和工作,都能纳入规范化和法律化的轨道。基层政府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在基层政府的具体实践,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有助于推进国家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1.上海市政府坚持实施“五位一体”的“五轮驱动”战略,凸显“上海法治政府建设”的运行模式和机制;着力推进“四个坚持”制度创新,凸显“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两大战略路径共同推进上海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促进上海海派文化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

(1)上海市政府坚持实施“五位一体”的“五轮驱动”战略,凸显“上海法治政府建设”运行模式和机制。纵观上海地方基层“法治政府建设”的历史,从《上海市行政程序规定》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每一部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条例的制定和实施都彰显了上海政治文化建设的演进路径。第一,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增强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制度建设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它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绩效。第二,推进政府行政程序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程序都不规范、不健全,上海作为国家特大城市自然也饱受行政程序束缚的诟病。但近年上海制定了《行政程序规定》,为规范上海行政程序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三,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知情权。搭建政府信务公开平台,畅通信息公开渠道,政府才能更好地为民谋利,确保权力公开和制度透明。第四,加大政府法治执行力和公信力,维护法治政府的权威。法治政府要落实“法律”,必须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公民的法律情感,磨砺公民的法律意志,检阅公民的法律行为,陶冶公民的法律信仰;政府法治执行力和公信力要以法律为基准。第五,加强法治政府的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监督。其具体细分为四个维度:一是加强党委纪检机关、人大权力机关、政府监察机关和司法检察机关的监督;二是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法治建设责任制;三是加强新传媒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四是坚持以“四个全面”为导向,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

(2)上海市政府着力推进“四个坚持”制度创新,凸显“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林尚立教授认为,“现代国家建设必然包含两个历史行动:一是国家制度体系建设;二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前者是根本性的,后者是决定性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一定是在既定国家制度体系框架下展开,与国家制度体系保持内在的有机统一。任何国家只有成功地完成了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才能达成真正的现代化。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展开,上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创造中国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应聚焦于基础制度建设。基础制度建设的成败决定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败”[4]。鉴于当代中国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的政治逻辑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感染力,上海海派文化的政治文化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第一,坚持民生经济制度建设优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地方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从上海实际出发,与其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竭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第二,坚持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为重。坚持不懈地支持和促进各级地方政府各类民主政治制度改革创新;坚持全面提高地方政府建设科学化水平和坚持以政府制度改革为根本;坚持加强地方政府自身建设,以简政放权和转变职能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公开透明为基础,以基层基础为支撑,以作风建设为保证,着力推进廉洁政府、绩效政府、透明政府、阳光政府、服务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的不断深化[5]。第三,坚持凸显开放倒逼改革的制度建设优势。坚持以开放倒逼和促进改革和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在服务全国的过程中,实现周围省市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第四,坚持彰显党委政府科学统筹制度建设的特色。坚持党委科学统筹与协调推进,妥善处理党委与政府、政府与市场、市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发展等关系问题,促使各方得到均衡、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总之,上海推进现代国家地方基层政府制度建设和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的模范和镜鉴。

2.广东大胆借鉴上海“法治政府建设”的政治智慧,提升广东“法治政府建设”能力,是对“法治上海”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辨证扬弃。

(1)民生经济制度建设是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发展一切为民的价值导向和民生优先的行为导向,切实促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弘扬岭南文化“敢想会干,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吸收上海“四个坚持”的制度创新,加强民生经济制度建设。广东地方政府制度建设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但有关民生的经济制度建设的举措有待加强。而且,由于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东南部沿海地区,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南粤大地成为人口“洼地”,各区域民族文化的交融导致了一些社会的摩擦和隐患。因此,必须加强民生经济制度建设,切实解决好本地居民、外来流动人口和城市少数民族的自身利益问题,将管理细度、执行力度和保障程度细化到每个城市街道和社区。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保障。无论“深圳、珠海和汕头”三大经济特区的设立,还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广东人一直保持着政治体制改革的“革新”闯将精神。但由于深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侵袭,及新一轮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国家产业政策等重心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和转移,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南粤大地曾经一时的改革开放优势缺失,经济发展放缓,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滞后,城市建设和治理等“现代城市病”凸显。所以,只有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才能实现新岭南文化的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转换、再造和创新。

(3)党委政府科学统筹制度建设是内核。岭南区域差异导致了岭南文化的差异,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广东全省所属有二十一个地级市,而整个广东经济严重依赖于“珠三角”九个地级市,粤北、粤东和粤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总量少速度慢。面对发展差距悬殊的严峻形势,加强区域科学统筹制度建设,合理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借助新传媒平台,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岭南文化研究基地、打造新岭南文化中心、培育壮大新岭南文化产业、建设以广州为中心的世界文化名城,使“新岭南文化”概念牢固嵌入新岭南人的视野和心田,才能实现岭南大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的科学统筹协调发展。

(三)新岭南文化“法治社会建设”对海派文化“公民政治沟通和政治互动模式”的镜鉴。

1.上海海派文化“公民政治沟通和政治互动模式”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基层治理的创新型结构模式,而上海地方基层政府的政治角色定位是上海市社区建设与治理以及公民政治沟通和政治互动模式的坚强政治保障。在海派政治文化辐射下,上海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素养普遍较高。原因有二:其一,上海公民接受教育程度较高,层面较广,储备了必备的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其二,上海市政府与市民的政治沟通和政治互动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譬如,林尚立在上海市社科联组织的“特大型城市基层政权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专题学术茶座中撰文认为,我国基层治理经常出现“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问题和症结。他指出,我国基层治理问题的核心在于基层自治主体的成长、自治能力的提升与自治制度的安排没有匹配起来。破解困境需以制度化的方式培育和引导社会(社区)组织的发展。缘由在于,其一,基层自治是一个创造低成本和高效益的治理体系。没有基层治理也就没有社会自治。其二,社会组织的生长是需要有利益驱动的。要让社区组织起来,必须为社区注入三个资源:市场的、政治的和社会的,不能让这三个资源都垄断在政府手里。其三,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是消极的,维权是积极的,等到权利被侵害才维权就有可能导致维稳,而保障社区以及社区居民的基本权利不因社区任何一个人的不当行为而被侵害,这叫维权,如此这个社会就和谐了。因此维权是更高形式的维稳。[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因此,必须构建从传统政府一元主体主导的行政化风险管控体系转型升级为多元化和系统化的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上海城市基层治理的结构变迁历经“单位制”到“社区制”的发展演变,实现了从“政党—国家(政府)—社会”高度一体化的治理结构到“政党—国家(政府)—社会”的治理结构的多元化的历史跨越。从“单位制”基层治理结构中解放出来的上海公民乐于和善于探讨上海特大城市基层治理的经验——城市社区公民政治沟通和政治互动模式是上海公民政治参与的创新方式。由于上海城市社区的社会治理模式处于转型和调适阶段,无论是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机制综合化还是治理层面的结构扁平化都使上海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具有“政社合作”的特质[6]。因此,上海市政府在坚持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的传统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强调要在坚持政府的行政力量与社会自治组织的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基础上培育“社会共治”,从而促进城市基层社区自治和自管,借助城市社区街居委层面的“政社合作”联动发展社区各项事业。公民政治沟通和政治互动模式的主体是上海公民,但是,上海基层政府政治角色定位同样至关重要。“公民社会高度发展为公民参政提供了契机,这种参与模式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社区治理不能千篇一律进行‘模式化’推广,要因地制宜进行‘示范性’推广”,“不断推进社区自治体制建设,规范社区民主参政的合法性”,“政府在社区治理中要进行角色定位,要扮演参与者的角色而非干预者”[7]。总之,城市基层治理、公民互动模式和基层政府角色定位都是上海立足实际、结合特色创造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途径。上海大学李友梅教授认为,坚持系统治理,亟需构建科学理性的风险治理制度网络,要密切关注两个关键点:一是充分发挥各级组织“高位推动”和跨体系动员的组织能力,推动各部门“守土有责”,形成一种环环相扣的制度化责任链条,纳入法规框架,以促进系统治理中跨部门的系统整合与动员;二是提升风险治理绩效,降低决策的风险成本,科学构建关键决策者激励机制、城市管理者政绩机制和政府绩效考评体系。[8]

2.广东大胆借鉴上海城市基层建设和治理的政治智慧,探索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三大战略路径,拓展新岭南文化的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战略路径。首先,要依法推进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北上广”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存在共通性,其都存在人口众多,城市污染,交通堵塞等“现代城市病”。所以,政府要更好地服务市民,广州等城市就必须依法加强社区基层治理,促使“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其次,要全面提升广东公民的政治文化素养。培养和提升广东公民的政治素质能增强岭南人的主人翁意识,能提高其参政议政热情和信心,使其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政治智囊。再次,要定位与规制广东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在严格落实广东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的同时,要根据地方各级实际情况进行自治,下放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职权,细化到每个街道和乡镇的具体工作,帮助民众排忧解难,从而真正实现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

综上所述,基于上海海派文化的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镜鉴研究,拓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域中的新岭南文化的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战略路径,要坚持“政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和社会依法守政”。从拓展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战略路径探究新岭南文化,可以探寻新岭南文化的政治文化建设的缺陷和不足,挖掘其固有的内涵、本质特征与闪光点,以历史和现实的制高点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岭南文化的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文化育和谐[J].西部大开发,2013,(Z1).

[2]王瑾.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6).

[3]海派文化[EB/OL].http://baike.sogou.com/v487235.htm,2014-10-12.

[4]赵宇峰,林尚立.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中国的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15,(5).

[5]2010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N].解放日报,2010-01-27.

[6]林尚立.革命要播种,社会建设也要播种[N].社会科学报,2014-05-22(5).

[7]2013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N].解放日报,2013-01-28.

[8]李友梅.特大城市风险如何避免[N].光明日报,2015-04-20(11).

责任编辑:王升平

收稿日期:2015—09—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提高“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编号:12CDJ012),2014年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新社会阶层与人民政协制度成长互动关系研究——以现代国家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为视角》(编号:X2sxD2142960),广东省政协理论研究会课题《新时期人民政协界别协商推进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的政治逻辑研究:以“两新”组织界别协商为例》(编号:X2sxN6150840)、《新时期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逻辑研究:现代国家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视角》(编号:X2sxN6141960),华南理工大学统战部课题《新时期统一战线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逻辑研究》(编号:X2sxN8140210)、《新时期统一战线推进依法治国的政治逻辑研究:基于统一战线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视角》(编号:X2sxN8150300)。

作者简介:祝全永(1974—),男,湖南邵阳人,复旦大学在读政治学博士后,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岭南文化中心研究基地、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执政党和参政党建设;刘洪利(1990—),男,山东临沂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岭南文化中心研究基地、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533(2016)03—0052—06

DOI:10.13975/j.cnki.gdxz.2016.03.009

猜你喜欢
战略布局政治文化四个全面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13:06:3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思想分析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5:16:30
试论“四个全面”战略与中国梦的关系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02:13
浅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06:31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57:13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39:17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4:22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4:00:19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科技视界(2016年5期)2016-02-22 14:03:56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环球时报(2015-02-28)2015-02-28 16: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