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昂 金 鑫
(鞍山师范学院 文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阿Q正传》在中学语文中的传播与接受
孟 昂 金 鑫
(鞍山师范学院 文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鲁迅因其深刻的思想性使得他的作品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坚守着启蒙的立场,在作品中深刻地挖掘国民的劣根性,他笔下的一些典型人物为一代又一代人所熟知。作为民族劣根性集大成者,阿Q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民族性格的弱点,阿Q形象的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部小说的广泛传播,其传播的手段之一就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纵观语文教材选编史,我们发现《阿Q正传》的选编与接受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涵盖着我国特定历史时期深刻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因而,探究《阿Q正传》在中学语文中的传播与接受则极具现实意义。
鲁迅;《阿Q正传》;中学语文;传播;接受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鲁迅的作品一直都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对于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一些现当代作品中,鲁迅的作品比较而言是最难理解的,尤其是以中学生的视角审视鲁迅作品中所透视的一些社会问题更是无法深入的体会,甚至教师有时候也很难驾驭关于鲁迅的一些文本的解读。近年来,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关于鲁迅作品的争议声越来越大,甚至在教材中大量删减鲁迅作品的选编。《阿Q正传》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在过去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曾被选编,但现在却被删除了。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差不多是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一个文学形象,尤其是他身上表现出的精神胜利法,不仅体现了我们自身民族性格中的弱点,也是全世界人类共有的人性弱点,这样的经典人物超越时代和地域,极具历史和现实意义。鲁迅先生当初塑造阿Q的目的是为了启蒙,为了暴露民族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只要阿Q这类人物还存在,这部小说就必须传播给民众,而纵观《阿Q正传》的传播史,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脉搏。
20世纪40年代是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在经历了30年代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年代之后,全民族爆发了空前的爱国热情。从读者角度看,文学已不仅仅是消遣娱乐的工具,而是能够启迪民智,激发民众觉醒,唤起民族图存意识的一种宣传手段。如此一来,再一次在读者中兴起了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尤其是那些极具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更受欢迎。而在二三十年代,鲁迅一直是左翼文学的旗手,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足以见得鲁迅的作品即使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新起点时期也具备自己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阿Q正传》被选入了解放区的中学课本当中,第一次以教材的形式出现在中学语文的视野之中。教材的选编以及作品的编排会因特殊的历史条件而受到相应的影响,因此《阿Q正传》的作用自然而然地是为了服务于政治思想的传递。我们的语文教材需要大量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作品,而恰巧这部作品就承载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畸形”的中国人民的面貌。《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起于内忧外患的旧中国,鲁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塑造了集民族劣根性于一身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恰恰是中华民族历史和社会积淀而成的民族弱点,这种民族弱点不消除,将阻碍民族的自强自立和向前发展。这部作品“概括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历史面影和人文精神心态轨迹,生动地画出了现代中国的社会和人生[2]”。因此,它能够出现在语文教材之中也正是那个时期的民心所向。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中国“需要在对传统文化遗产和“五四”资产阶级启蒙文艺进行清理批判的前提下,整合并带领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两支截然不同的文艺队伍,去开创社会主义文艺的未来道路[3]”。在这一时期的中学语文的课本编排中,大量删减了一批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思想不相适应的作品。尤其是在1966年-1976年中国“文革”十年期间,大批文学作家受到批判,使得中学语文中有关这些作家的精华的选篇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1977年,这些作家的精华选篇才逐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得到恢复。
从1949年中国建国直至20世纪70年代,在大批的中学教材选篇被删减、被抨击的历史条件下,鲁迅的作品却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可以说《阿Q正传》在中国文艺界最动荡的30年当中经受住了考验。这从一个侧面更能够体现出这部作品作为鲁迅的唯一一篇中篇小说是可以适应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阿Q这个形象的塑造其目的是对民众的启蒙,他的愚昧落后不觉悟,在六、七十年代被认为鲁迅是从被压迫农民的观点对资产阶级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一解读恰恰给《阿Q正传》在这一特殊时期提供了存在的契机,使它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得以飘摇风雨三十载而屹立不倒。
20世纪后期的中学语文是以80后、90后为传授对象,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接受的是多元的世界文化,应新的时代的需要,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化。在这一历史时期,我们的语文教育成为一门“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文化的多元化也让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学受到相应的冲击与影响。《阿Q正传》从第一次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到20世纪末一直都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然而进入到21世纪,中学语文教材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种版本的教材代表了不同的选编标准,更多的名著进入教材中,使中学语文教材的容量更加扩大,在这种形式下,鲁迅的一些作品却悄悄地消失在新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其中就包括《阿Q正传》。但无论合理于否都不影响我们分析。
(一)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不够
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一句看似简单的玩笑话却从侧面揭示出了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之中难以驾驭的程度。在如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上涌现了一大批年轻教师,因其生活阅历和教学经验不足,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文章也没有相应的文学功底去处理,在处理文本的过程之中喜欢按照一种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去拆分文学作品,结果导致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经过教师的拆分解读之后就消解了它的美感。教师本身就处理不好鲁迅的文本解读,那么学生自然而言也就无法领悟到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受众群体人生阅历的局限性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对于作品中呈现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多数是从课本之中以及老师的讲解之下得到的。他们没有经历过动荡不安的年代,也没有“食不果腹”的经历,所以,对于阿Q的生存处境根本无法理解,因而也就理解不了“精神胜利法”为什么会出现在阿Q的生活中,因此他们在情感上就很难理解作品所传递出的深层次的内涵。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在他们眼中自然“只愚不卑”,他们能看懂阿Q的愚蠢却体会不到中国民众在那个历史时期的悲哀,这样也会让作品偏离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行文轨道,让作品在中学语文的传播过程中也开始变得难以接受。
(三)作品本身的局限性
这里所说的局限性是相对于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篇而言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有一些长篇的文学作品可以直接作为语文课本出现在教材之中,但是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选编是却受篇幅长短限制,一般不会选取篇幅过长的文章。考虑到语文教材题材的多样性,因此一些长篇小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只能作为节选或者不选。首先《阿Q正传》作为鲁迅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它本身的篇幅较长使编者无法权衡如何截取,节选不当又会影响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其次,因为年代的局限性,《阿Q正传》中的一些语句比较晦涩难懂,既不像文言文那般以纯古文形式出现,又不像纯粹的白话文那么简单易懂。它的语言中不仅掺杂着那个历史时期的语言文字,也涵盖着那个特殊历史阶段的深刻内涵,这些内涵又与当时的国情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如果教材体现的太片面或者教师介绍的太狭隘就会影响学生的感知。正是这些原因才阻碍了中学生对于这部作品的接受。
(一)作品本身的传播价值
作为鲁迅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阿Q正传》可以说是鲁迅诸多作品当中具有特殊的代表意义的作品。“阿Q”是许多人对于语文课本的回忆,这个集民族劣根性于一身的典型人物,在处于劣势中的一切可笑又可怜的行为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这个形象发人深省,又具有警示作用。“它是现代中国酝酿中行将爆发的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先声,是新时代的、人民心声的呐喊。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堪称为一大奇迹和高峰[2]。” 正是因为它本身的价值如此的巨大,所以我们不仅不应该把它从语文教材中剔除,反而应该最大限度地把它编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让只要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这部作品,都知道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
(二)中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阅读深度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不应该只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易懂的文本的能力,中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深度去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如果中学语文教材单凭《阿Q正传》语言晦涩难懂或是深刻内涵无法体会而剔除对其的选编,则是避重就轻,长此以往对未来的教育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在高中的语文课标当中,对于学生的阅读目标也做过这样的规定:“让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味[3]。” 我们需要学生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从古至今地去博览群书。语文教材就好比一扇窗户,让学生试探性去看看我们的语文天地都有什么,然后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去着重切入,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像《阿Q正传》这样的经典作品能够让学生走进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去看看那个时代“扭曲”了的中国人民,也能够让学生透过阅读多角度地去看待国家发展的人、事、物的变迁。
(三)民族精神需要透过文学作品延续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局限,我们往往注重语文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文本的文学性,而一些思想和精神往往是以文学性的方式传递出来的。《阿Q正传》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某些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层透视,对人类性格中的一些共性弱点做了具象化的浓缩,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历史反思追求和积极的文化寻根意识,使其在现今仍具有现实存在意义。我们需要 “努力探索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这也正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要求的。可以说,《阿Q正传》也是我们民族精神心态变化轨迹的一个见证,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透过阿Q这个形象反思自我,进而像鲁迅一样具有大胆的批判意识,深入思考民族精神的传承与改造。
(一)打破固有“鲁迅印象”
如果想让学生在根本上理解《阿Q正传》,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去打破某种固有的“鲁迅印象”。这种打破不仅是在学生的心中打破,更是首先要在教师的心中打破。教师作为语文学科的建设者在语文教学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既可以推动文本的理解,又可以亲手“毁掉”一部经典的作品。如果教师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给学生留下鲁迅作品不好读、不易读懂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去束缚住自己的思想。所以这种“打破”是需要教师本身具备很高的文学素养的,只有教师的视野放宽了,才会客观地看待鲁迅进而客观地看待这部作品。伴随着教师的一个正面且全面的引导,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在一开始就树立起一个正面的“鲁迅印象”,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兴趣点也会大幅度地提升。
(二)主张“多元”阅读教学模式
我们的语文世界充斥了太多的“考试机器”和“考试机器”制造者,这里分别指的是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因为受制于“应试体制”,我们的阅读教学越来越模式化、单一化。教师想方设法地从答题角度的层面去挖掘文本,那么对于文本哪还有什么阅读兴趣可言!我们应该主张一种“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法,这种多元化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抛开知识体系,多角度地去分析文本的乐趣。比如我们在《阿Q正传》中不仅看到了文本渗透出来的思想性,还要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找寻其中涵盖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多元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的学生拥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并且这种真实感受在课堂上得以抒发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保护这种“个性化”的理解。
(三)拓展有方,激发兴趣
其实有时候我们对于文本的理解不够也与教师的拓展度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讲解《阿Q正传(节选)》的时候,无论是在历史背景上还是对文章的拓展阅读上,我们都需要进一步的跟进。我们选编语文教材文本的时候,因篇幅上的限制,无法大幅度地节选中长篇小说作品,故难免会出现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片面的情况。我们不能因为节选的是“片段”就让学生的理解成为“片面”,在文章的拓展上我们需要找寻一些方法,历史延伸的功夫要做足,人物形象的理解要饱满。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够为学生讲解出一个饱满且多层面的“阿Q”形象,将自己假设为作者本人去传递文本,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被激发出阅读兴趣。学生一旦产生了阅读兴趣,即使是有晦涩难懂的地方,他也会有动力去把文本“挖掘”得明明白白。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语文教材的“血液”的确需要更新,但绝不是盲目的“更新”。《阿Q正传》是近代中国人民被压迫的一个历史缩影,它就好似一面镜子将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国民性”问题的提出更是鲁迅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结合中国的历史发展,通过自己独树一帜的思考而呈现出来的尖锐视角,而《阿Q正传》恰好表现出了这个时代的社会本质和文化特征,所以,像这样自身阅读价值极高且极具代表性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被剔除是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去深刻反思的。
[1]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北京:解放社,1949.
[2] 张凤武.寻根:《阿Q正传》的文化反思意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30.
[3] 陈晓明.开创与追逐:新中国初期的文学运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生学研究[J].学术月刊,2009(41):179.
(责任编辑:刘士义)
The spread and acceptance ofAQbiagraphyin the 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MENG Ang JIN Xin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Lu Xun is on the important place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due to his high ideological level.In his work he deeply dug the deep-rooted bad habits.The images he created are well known by generations of people.A Q like a mirror reflects the weak points of the people,and the well acceptance of the image is due to its wide spread of the novel.The textbook of middle school is one of the spread methods.We find now that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age,the selec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image is changing greatly showing the background of deep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Therefore,to explore the spread and acceptance of the image in the middle schools is of great practical importance. Key words Lu Xun;AQbiography;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spread;acceptance
2016-04-21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现代经典作品在中学语文中的传播与接受研究”(JG16CB306)阶段性成果。
孟昂(1993-),女,辽宁沈阳人,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生。
G623.2
A
1008-2441(2016)05-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