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杰
(1.鞍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2.国立台北教育大学 教育经营与管理学系,台湾 台北 10671)
辽宁省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况分析
赵 杰1,2
(1.鞍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2.国立台北教育大学 教育经营与管理学系,台湾 台北 10671)
入园机会、师资队伍结构和办园的物质条件是衡量教育公平与发展均衡的重要指标,结合三个指标考察辽宁省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城乡之间不均衡的情况仍然较为严重。有针对性地从“城乡协动”构建均衡优质的一体化学前教育发展体系;加强制度引领,以“倾斜”与“不平”促进均衡和优质;内外结合,提升乡村学前教育自我发展能力入手给予策略性改进,将有助于辽宁省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化目标实现。
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化;策略
均衡发展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提出的“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领域的均衡发展话题最早始于义务教育领域,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而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者们也一直关注着作为基础教育的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问题。尤其是随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蓬勃发展,各省市纷纷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本文拟从城乡学前教育入园机会、教育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物质资源配置三个维度对辽宁省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现状进行考察。文中的入园机会主要从幼儿园所数、在园幼儿数、新增幼儿数三个指标进行差异性考察。教育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主要从师资队伍结构进行考察,物质资源主要从办园的物质条件进行考察。
(一)城镇幼儿园的数量明显高于乡村幼儿园数量且呈现上升趋势,乡村幼儿园数量则出现下降趋势
2007—2014年城乡幼儿园数量数据显示(见图1),城镇幼儿园数量出现快速增长,从2007年的4 289所增加到2014年的7 315所,增长率接近70.6%。而同期乡村幼儿园数量虽然在2007年到2010年之间有过小幅增长,但是2010年后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由2 940所下降到2 124所,下降了近27.8%。由此可以看出,近几年辽宁省幼儿园所数的增加主要是城镇幼儿园数量的增加。
(二)城镇在园幼儿的数量明显高于乡村在园幼儿数量且呈现上升趋势,乡村在园幼儿数量出现不升反降趋势
在园幼儿数既指幼儿园当年所有注册入园就学的幼儿数量之和,是衡量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2007—2014年城乡在园幼儿数量数据显示(见图2),城镇在园幼儿数从2007年的42.14万人持续上升,2014年增加到73.67万人,增幅达到74.8%。同时期乡村在园幼儿数从2007年到2010年出现过小幅度增加后,明显出现下滑,由2010年的36.16万人下降到13.73万人,降幅达62%。
(三)城镇当年新增入园人数由低于乡村当年新增入园人数发展到明显高于乡村
当年新增入园人数既指幼儿园当年新招收的幼儿新生数量。从2007—2014年城乡当年新增入园人数数据(见图3)可以看出,城镇当年新增入园人数在2007年到2010年之间低于乡村当年新增入园人数,但是,在2010年后,出现大幅度上升,增加到2014年的26.34万人,增加了11.15万人,增幅达到73.4%。乡村则由2007年高于城镇3.62万人到2010年之后下降到6.76万人,降幅达到64.1%。
图1 幼儿园数(所)
(注: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2014年)
图2 在园幼儿数(万人)
(注: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2014年)
图3 当年新增入园人数(万人)
(注: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2014年)
机会在词典中的释义是指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情况。入园机会既指每个幼儿不论其民族、性别、家庭出身,都享有接受平等的学前教育的情况。入园机会均等是教育过程和结果均等的基础,没有入园机会起点上的均等保证,也就无法实现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从时间维度来看,辽宁省城镇学前教育无论是在幼儿园数量、在园幼儿数量还是当年新增入园人数方面,城镇的绝对数量都明显高于乡村。而双方的差距变化以2010年为分水岭,城镇呈现快速上升式发展并逐步拉大与乡村差距。乡村在上述三个指标上,都出现了不增反降的现象。仅从乡村幼儿入园机会的绝对值数据可以看出,乡村幼儿的入园机会低于城镇幼儿且差异性较明显。
(一)城乡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由差异明显逐步趋向基本一致
城镇和乡村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以园长和专任教师为考察对象(见表1),城乡教师队伍中的中学高级、小学高级、小学一级、小学二级、小学三级教师分别占城镇和乡村园长、专任教师总数比例从2007年的双方差异明显发展到2014年的差异不显著,这种均衡化发展的趋势主要出现在2011—2013年辽宁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期间,主要表现在中学高级、小学高级和小学一级职称上的分布比例已经基本一致。可以看出,这几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果较为显著,乡村教师的职称结构得以改善,职业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
(二)城乡园长、专任教师队伍学历呈现结构性差异
2007—2014年城乡园长、专任教师队伍相关数据显示(见表2),城镇园长、专任教师队伍学历以高学历比例居多,在研究生、本科、专科这三个学历层次上,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明显高于同时期的乡村教师比例;而乡村园长、专任教师队伍以专科、高中、高中以下学历为主,明显超过同时期城镇教师队伍比例。乡村高中学历层次上的教师比例近似于同时期城镇教师队伍比例的2倍,而高中以下学历层次上的教师比例近似于同时期城镇教师队伍比例的5倍。从总体上看,即使是在2011—2013年辽宁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期间,乡村教师队伍学历也明显低于城镇教师队伍,双方的差距也没有得到改善。
(三)城乡未定级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
2007—2014年数据显示(见表3),城镇未定级教师总人数高于乡村未定级教师总人数,这与城镇8年之中教职工总数的增加幅度基本一致。但是城镇未定级教师占城镇教职工总数比例明显低于同一时期乡村未定级教师占乡村教职工总数比例,即同一时期,乡村教师队伍中未定级教师的相对数量高于城镇教师队伍未定级人数。从下表可以看出,虽然经过8年的发展,城镇与乡村之间未定级教师比例差距已经有所减小,从2007年相差22个百分点到2014年的11个百分点,但是总体上差距仍然明显。
表1 园长、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注: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年-2014年数据整理)
表2 园长、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注: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年-2014年数据整理)
(四)城乡师幼比逐年提高,但城乡之间差异仍然显著
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要求:“全园教职工与幼儿全日制的比例应是1∶5—1∶7,半日制比例为1∶8—1∶10;全园保教人员与幼儿全日制的比例应是1∶7—1∶9,半日制比例应是1∶11—1∶13。”根据辽宁省城乡师幼比情况(见表4)显示:2007年到2014年,城镇教职工与幼儿比例基本稳定在1∶8和1∶12之间,2014年为1∶9,与国家最新规定基本接近。城镇保教人员(含代课教师和兼任教师)与幼儿比例从2007年的1∶15下降到2014年的1∶12,与国家最新规定的1∶9的比例差距不是很大。而同时期乡村幼儿园无论是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还是乡村保教人员与幼儿的比例,虽然8年来不断下降,但都明显高于国家最新标准规定。以2014年数据为例,乡村教职工与幼儿比例为1∶18,乡村保教人员与幼儿比例为1∶20,这两个数值都明显高于国家新标准。
表3 未定级教师情况
(注: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年-2014年数据整理)
表4 城乡师幼比情况
(注: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年-2014年数据整理)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乡村在园幼儿的数量和当年新增加的幼儿数量的绝对值都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城镇在园幼儿数量和当年新增加的幼儿数量的绝对值则出现了逐年上升趋势。但是,结合同时期乡村和城镇幼儿园教职工和保教人员数量,考察近几年乡村和城镇幼儿园的师幼比可以发现,乡村幼儿园的师幼比与城镇幼儿园师幼比的差距并没有明显改变。乡村幼儿园的师幼比接近于同时期城镇幼儿园师幼比的近2 倍。以2014 年城乡师幼比数据为例,同时期相对于城镇教职工,每名乡村教职工需要多负责9 名幼儿。相对于城镇保教人员,每名乡村保教人员需要多负责8 名幼儿。从教师队伍建设角度来看,乡村教师队伍不仅数量存在较大的缺口,且工作负担也较重。
从2007—2014年城乡办园条件(见表5)比较来看,城镇和乡村幼儿园在生均图书、建筑面积、新增面积和运动场地四个考察指标数据显示:从2007年城乡之间办园条件接近2倍的差距发展为2014年城乡之间办园条件整体趋近。从城乡同一时期各项数据的绝对值比较来看,乡村幼儿园除了生均运动场地高于城镇生均运动场地之外,其余三项指标上,城镇均高于乡村。而从时间维度来考察,8年来辽宁省乡村幼儿园在上述四个指标上的变化幅度均比城镇大。可见,这几年我省在办园物质条件发展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走向均衡。
表5 城乡幼儿园生均图书、建筑面积、运动场地情况
(注: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年-2014年数据整理)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是既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又具有私人产品属性的准公共产品,它的非均衡化发展必然影响其公共性和普惠性本质。因此,学前教育走向均衡化是时代的选择,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人文诉求。从上面比较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从2007—2014年,在这8年的发展中,辽宁省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在各方面的差距都在逐步缩小。但是,城乡之间在入园机会、教师队伍结构、师幼比等几个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还没有完全达到发展的均衡化程度。
(一)“城乡协动”构建均衡优质的一体化学前教育发展体系
在社会学领域,一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城乡二元相互分割的桎梏,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组,城乡经济发展和生活逐渐趋向同步,直至消灭彼此之间的基本差别。我国无论是经济发展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分化现象。乡村由于二元结构发展模式长期积习带来的资源匮乏,各个领域发展都明显滞后于城镇。通过对辽宁省近8年的发展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学前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出现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均衡发展现象。因此,发挥城镇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优势,以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引领,带动乡村协动发展,构建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是化解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现实选择与路径之一。
(二)加强制度引领,以“倾斜”与“不平”促进均衡和优质
1997年7月印发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事业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群众性。发展这项事业必须由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坚持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一起办的方针。”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上述文件明确了政府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对辽宁省近8年学前教育入园机会三个指标的分析发现,城乡之间的变化以2010年为变化节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这种变化与我国在2010年前后出现的人口城镇化加快、人口流动迁移日趋活跃带来的子女随迁进城入园的情况有关。据相关信息显示,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21亿。二是这种变化与乡村幼儿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幼儿教育带来的家庭经济负担有一定的关系。学前教育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特质,因此,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宏观协调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引领城乡学前教育共同发展是政府在当前要承担起的责任。首先,从整体学前教育发展角度,找准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弱势方面,以省为主,以县为辅,将县域统筹管理提升为省域统筹管理,通过省级层面的倾斜和“不平”政策和制度为导引,对乡村实行弱势补偿,精准扶持,也可以弥补县域财力不均衡带来的投入偏差问题。如英国的“积极差别待遇”理念下的“教育优先区”方案,美国基于“教育机会均等”理念下的“补偿教育”政策,法国“给予最匮乏者更多,特别是更好”理念下的“教育优先地区”政策等[1],就是以政府顶层设计、向下延伸,引领教育逐步走向均衡发展的有益尝试。其次,针对乡村入园带来的家庭负担导致的入园率偏低问题,可以适度实行免费的乡村学前教育。虽然,在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曾提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但对于大部分乡村家庭来说,只有彻底实行免费的学前教育,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入园带来的经济压力。
(三)内外结合,提升乡村学前教育自我发展能力
曾有学者将社会经济发展领域存在的针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给予政策性倾斜,加大投入资金和物质而获得一定经济增长,从而带来与其他地区的差距缩小,但却在长时间内无法将这种经济发展趋同的趋势维持下去而最终回归自身既定发展轨道的现象称作“梅佐乔诺陷阱”现象[2]。“梅佐乔诺”陷阱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对于一个发展落后的区域,只单方面地给予政策和物质的“输血”式外力支持而没能从培养其内部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的话,真正均衡的目标则难以出现,即使出现短暂的均衡也将难以维系。可见,内生发展能力才是真正改变落后和不均衡现状的动力。因此,在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方面,也同样要避免出现“梅佐乔诺陷阱”现象,以内外结合方式为基础,着力于提升自身内在的发展能力为主。首先,在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方面,在保证投入的前提下,立足于乡村自身的实际和资源特色,注重引进城镇优秀的办园经验和资源,将二者真正结合起来,提高自身办园特色和质量,将均衡和优质发展结合起来而不是停留于外在的硬件资源增加。其次,搭建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乡村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从上面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城乡之间的教师队伍差距较大,而教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城镇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远远高于乡村教师,如果能够利用现代媒体的便利性,在城乡教师之间,搭建以知识建构与伙伴式发展为内涵的学习平台,既可以加强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又可以在学习平台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促进教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1] 蔡文伯,韩琦.“教育优先区”视角下新疆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策略探讨——基于英、法、美、台湾地区的比较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4(7):143-149.
[2] 郭蓓.“梅佐乔诺陷阱”及其对西部地区的借鉴意义——基于贵州省的案例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6):6-12.
(责任编辑:刘士义)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ZHAO Jie1,2
(1.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2.DepartmentofEducationalManagement,NationalTaipeiUniversityofEducation,TaibeiTaiwan10671,China)
Preschool admission opportunities,structure of teaching staff and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are three indicators measures of educational equ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The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still more seriou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three indicators measures.The strategies of the system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from the “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on”,strengthen the system of leading to promote balance and quality from tilt and inequality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gration to improve the rural preschoo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propitiou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qual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reschool educ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Key words preschool education;urban and rural;equalization;strategy
2016-06-28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城乡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理念与路径研究”(JG13CB077)研究成果。
赵杰(1974-),女,吉林人,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
G61
A
1008-2441(2016)05-006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