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著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已经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学,被世界各地的作者欣赏,成为世界名著。《阿Q正传》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阿Q的形象深入人心。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目的是要拯救国人的思想和灵魂,揭露和批判了以阿Q为代表的二十世纪初旧式中国人身上普遍存在的软弱、自私、自贱、虚荣、狂妄的劣根性。
《阿Q正转》的内容极其广泛、丰富,其思想意义更为深刻。
一、批判封建礼教——强烈的反封建
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旧社会的丑恶、罪恶和病根作了深入揭露,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剥削、掠夺。揭露了封建主义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而悲剧的主人公,就是阿Q一样的农民。阿Q是未庄的一个贫苦农民,这未庄是赵太爷、钱太爷的天下,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的寄住在土谷祠里,连姓赵的权利也没有。他得到的是奚落、荒凉、精神上的刺痛和创伤。阿Q的聪明、才智、意志、情感、人格……被压迫得一无所有。鲁迅把他写得多么可怜:
鲁迅同情阿Q被压迫、被侮辱的遭遇,他憎恨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束缚,他见到的、感到的、甚至受到的,关于生命被压迫和伤害太多了。《阿Q正传》批判了封建礼教的罪恶,作者渴望人们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从严重的精神病态中解放出来。
二、揭示社会的精神病态——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揭露了封建思想势力造成了人们物质上的“病苦”,更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阿Q生活在阶级矛盾非常尖锐,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江南农村——未庄,他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流浪雇农,穷得只剩下一条裤子,连名字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不在物质生活条件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被扭曲。他生活在最底层,什么人都欺负他、嘲弄他,使他的人格受到难以容忍的伤害,然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被损害者,却似乎并无真正的愁苦,倒反而那么得意,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在阿Q身上,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那便是精神胜利法。分明是挨了别人的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下抡起巴掌打自己的耳光,仿佛在打别人一样。就算是受了再厉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类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最后莫名其妙的高兴起来,他从不正视自己的缺点,妄自尊大。这就是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药的一种精神病态,表现为,首先,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次、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再次,欺善怕恶,怕强欺弱。最后,麻木不仁、健忘。
我们可以看出来,贯穿阿Q精神胜利法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一种遭受压迫之后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这压迫的奴性,在阿Q的反抗中,本来是包孕着反抗的萌芽的,但这萌芽要长大,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恼恨必须进一步发展成为憎恨和报复的冲动。可是阿Q却把这恼恨改变成为自我欺骗的动力,这就泯灭了反抗的可能。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者身上不可救药的精神变态。
三、揭露现代国人的灵魂——愚昧、软弱
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使得鲁迅成为中国人灵魂的最尖锐、深刻的解剖者,民族精神最精警深邃的反省者,终其一生,他都在批判与战斗中度过,它不仅是新文学的开拓者,还是对中国社会了解最为透彻的思想者,他直面现实,充满勇气揭露、批判和斗争,最能体现其精神实质的是他对中国国民性痼疾的揭示。
四、提高国民素质——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
鲁迅在《阿Q正传》中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农民的生活境遇如此悲惨,主要是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阿Q靠打短工为生,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他没有觉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求,这是他活不下去的社会地位和境遇决定的。但是他的革命观中有狭隘的报复心理,糊涂的思想。他没有摆脱精神胜利法,处于失败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蛮目的自尊自大,最后糊里糊涂地当作抢犯枪毙了。
阿Q的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中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小说描写辛亥革命对封建势力毫无触动,封建势力摇身一变反而成了革命党掠夺革命果实,阿Q要革命而无处投奔,最后走上“大团圆”之路,这是阿Q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