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认同

2016-03-18 16:54浦永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高教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浦永(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认同

浦永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大学生是相当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将会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快慢,还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为此就需要获得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在文章主要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认同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为祖国的未来与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are very valuable talent resources,and they are the future of the motherland and the hope of the nation. Whether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be successful or not will b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peed of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obtain the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nd to provide protec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otherland.

Keywords:colle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olitical identity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息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根据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要求,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的政治理论和政治思想的宣传和灌输活动,以期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对特定阶级的稳定持久的支持和认可的目的。

一、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稳定和发展必然受国际国内、校内校外、网内网外等综合因素的深入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全球化作用于大学生特殊群体

全球化促使相对隔绝的世界各国走向“命运共同体”并进一步消解民族国家社会成员的国家认同意识建构,淡化国家观念。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行为判断标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严重侵蚀着当代大学生原有的政治思想、政治心理特别是政治价值体系,“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念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复杂的特征,严重干扰和弱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网络和信息技术干扰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同教育导向

网络和信息技术特别是以4G网络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技术变革,使企图弱化和消解中国政治认同基础的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提供优越的技术条件,同时国家、社会及其社会成员的发展又必须依赖或抓住网络信息的时代机遇。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认为,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中国只要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因此,西方国家准确运用网络信息对中国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影响和干扰大学生政治价值选择和国家政治认同基础。

(三)社会环境加剧大学生对国家宏观政治认同与现实社会政治落差之间的矛盾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大学生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但因为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大学生从书本中获得的理论认知与现实社会严重偏离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地区贫富差距、官员腐败严重、文化乱象丛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就业难、住房难等问题使大学生原有的政治思想、政治心理开始动摇甚至严重怀疑国家、政党制度和政府政策应该体现的人民性、服务性和公平性,以致大学生的政治价值逐步趋向于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权力本位主义等,与国家主张和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渐行渐远。

(四)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手段亟待更新

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程度较深,部分学校的师资队伍日益年轻化和学生本人的政治思想基础偏低出现课程内容难以把握的现象。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另外,当前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注重单向式理论灌输,缺乏正确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教育,导致大学生难以对所学的政治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政治信念。

(五)政治参与能力和意识较弱,导致国家政治认同中大学生这一政治资源的部分流失

导致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较低和参与意识薄弱主要有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文化落后、宗教信仰与民族习俗、政治沟通与参与渠道、狭隘民族意识和政治参与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共同作用造成的。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问题

政治认同在形成和维持秩序中起到核心作用,社会成员的认同状况对政治共同体的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直接的影响。然而,因为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国内的腐败、资源分配、就业就学看病等社会现实问题和大学生自身问题的综合影响逐步影响着大学生原有的政治认同意识,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选择和未来政治趋向的判断。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的政治社会化途径遭遇巨大冲击和挑战

政治文化的传播、个体与传播政治文化的媒介互动和个体对政治文化的内化。这三个环节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导致政治社会化的最终实现。然而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尤其是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步改变了传统的以学校、家庭、电视、报刊杂志等为主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并且在政治社会化渠道多元的作用下,导致政治社会化中存在两种甚至多种复杂性质的政治文化的共同存在,例如主流政治文化与各种政治亚文化在共同存在中形成对立的持续状态。

(二)原有的国家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华民族认同面临巨大挑战

全球化使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信息化加快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的速度和开放、包容的力度。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社会成员的“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逐步增强,反之,传统的民族国家意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意识走向弱化。同时随着大学生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其有能力具备了解和掌握社会政治现实的技术条件,例如智能手机等现代通讯手段的存在和发展为大学生了解国内社会问题、党内问题提供便利,同时也直接为这一群体了解诸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阳光”的一面提供途径。从比较学看,在某种意义上,对党内腐败问题、社会不公正问题了解的越多,越不利于大学生对执政党认同的强化,对西方发达国家优越性了解的越多,越不利于国家认同的强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面临的巨大挑战

大学生群体尽管能够借助互联网、手机等了解和对比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但因为理论认知不足或对事物本质把握偏差、政治辨别能力较弱等容易导致大学生反过来认可和选择西方国家所谓“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核心价值观,形成盲目的“膜拜”、向往从而批判或否定国家核心价值观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同教育任务

政治认同教育则是指政治组织根据自身的政治目的、要求和意志,对教育对象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性地政治理论学习并通过政治生活实践统一于理论的深层次认知,最终能够形成符合这一政治组织要求的政治认知、情感、信任、参与和政治行为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任务的特殊性与艰巨性,必须根据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特点和问题实施理论和实践的政治教育活动。

(一)创设政治认同教育环境

爱尔维修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大学生经历的政治生活对其政治思想、政治心理的养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并因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网络化导致大学生群体关于政治认同问题呈现普遍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特征。这种因为认知、专业、年龄等形成的认同差异进一步加剧该群体对政治认同的不稳定性和分散性,缺乏凝聚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或机构及其活动,对创设和改善有利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存和发展必然受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高校针对置于复杂环境中的大学生实施政治认同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其一是国家发展、政府公信力、党的执政能力;其二是国家、社会、学校共同搭建的为大学生提供政治认同教育的平台,包括博物馆、图书馆、革命纪念馆等;其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其四是创设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特别是新媒体的舆论导向。

(二)政治认同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规律

大学生政治思想极易受外界和自身经历等综合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其政治观念、政治心理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与其政治认同的发展性和多样性共同影响其“政治人”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高校针对大学生内外部错综复杂环境的共同影响,必须首先解决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政治认知与态度的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态度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动机,并在这三者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为相对稳定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信念,并作用于政治认同状况。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日常的理论和实践等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认同教育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在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以及平常交往交流中能够系统地帮助大学生获取必要的政治知识和政治认同意识。因为政治知识和政治认同意识除了人们平常积累外,更多来源于有组织、有计划的政治思想、政治学说的宣传和灌输,进一步促使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和实践趋同并符合政治体系的要求和意志。列宁指出:“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设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理论与学生具体生活、学习实际的能力。从高校层面看,各高校必须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和政治理论与政治信念的培养。

总之,大学生正处于政治意识、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念建构并趋于稳定的特殊时期,其“学生”和“社会成员”的双重身份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方面提出强烈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2]赵新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4.

[3]李若衡.政治认同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教育评论,2013(1):84-86.

[4]胡媛.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建构大学生政治认同[J].教育学术月刊,2012(7):24-2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217-02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