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华
刍议新时期机动车驾驶人员的基本素养
王晓华
本文分析了当前交通事故特点及成因,并认为过硬的操作技能和对车辆性能的充分认知、初步的判断机械故障的能力、好的生活习惯和驾驶习惯、良好的驾驶心态,能提高道路交通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率,也是驾驶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交通安全;驾驶员;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呈逐年上升之势,与笔者20年前刚刚接触机动车驾驶时,汽车尤其是小轿车尚属稀有之物不同,如今,一个家庭拥有一辆轿车已然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事物总有两面性。一方面,机动车的普及极大地改善了国人的生活生态,开拓了视野,方便了生活;但另一方面,汽车数量的急剧上升所导致的道路拥堵、大气污染、交通死伤等,也成为各方高度重视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个体驾驶人员应具备何种基本素养才能最大限度地淡化汽车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增进公众福祉?笔者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纵向比较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80年代,这一时期各项交通事故数据平稳;第二阶段为1980年末至2005年,这一时期,由于私家车逐步进入普通家庭,车辆数量、路面复杂状况较此前均有很大变化,与此相伴,交通事故发生数量也开始呈直线上升趋势。以1998年至2002年为例,这一期间我国交通事故发生数年均增长32.5%,人员伤亡率位于世界首位;第三阶段为2005年至今,这一时期,交通事故发生率仍处于较快增长时期,但较前一阶段,增速略有放缓。总体而言,我国目前交通安全态势,无论事故发生率、伤亡人数,还是财产损失,均较为严峻。造成目前事故多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社会发展、机动车数量倍增,是造成交通事故多发的宏观社会诱因
没有汽车就不会有机动车交通事故。交通事故的发生与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正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交通事故发生率的抬头恰恰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然带来的负面效应。首先,经济的发展带来公众收入的增加,与此相伴,当前我国汽车保有数量急剧上升,部分城市为化解汽车剧增多引发的交通拥堵,甚至不得已采取了限牌限购措施。运输车辆、家用车辆绝对数量的增加,必然致使交通事故数量上升。其次,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更为快捷的物流,交通繁忙、川流不息客观上也导致事故发生概率的增加。数据显示,江浙沪等沿海地区近年来交通事故发生率远高于内陆省份,相当重要的原因正是经济发达区域的交通繁忙程度、高速公路网络发达程度远胜于欠发达地区。第三,经济发展带来普通公众交通出行工具的变化,由以前的自行车变为现在的摩托车、电瓶车为主,而实际上绝大部分该类车辆的驾驶员都缺乏对交通规范的学习,更遑论能够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道路状况的拥挤化、无序化、复杂化,客观也是造成交通事故多发的因素。
2.道路设计施工缺陷、车辆安全系数忽视,是造成交通事故多发的直接物质诱因
道路设计施工的不足表现为:(1)交通网线构成不合理,人车混行、机非混行现象严重,造成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抢行现象多发;(2)长线路段地带,忽视道路景观设置或过于单调,容易造成驾驶人员产生疲劳感;(3)道路网线设计过于复杂、线形骤变等,提示标志不尽科学合理;(4)部分交叉路口尤其是乡村混行道口,绿植随意,阻碍视线等等。此外,公众缺乏对车辆自身安全问题的应有重视,也是交通事故多发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目前部分国内厂商在车辆制造上,往往重视车辆外形设计,忽略汽车结构用材的精细化研究,国产汽车安全系统有待强化;另一方面,驾驶人员对汽车基本安全知识缺乏必要了解和培训。
3.驾驶人员素养缺陷、安全意识不强,是造成交通事故多发的重要内在诱因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两项原因构成了事故多发的社会的、现实的基础,那么,作为汽车直接驾驶主体的个人,则是造成目前我国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观原因、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1)驾驶培训速成,基本技能薄弱,应急处置能力不足。与多年前笔者从事专业驾驶职业所经历的长期培训不同,时下驾校针对小轿车等私家车辆的培训一般仅有三个月左右时间,较为速成。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驾校以应对考试为目的,基本完全按照考试环节设置培训内容,驾驶学员从学校所学的仅仅是驾驶过程中的一些最为基本、粗浅的技能。实际上,广大新手驾驶人员虽然拿到了驾照,但真正能够独立、平稳、安全驾驶车辆,需要此后通过道路行驶进行再强化、再掌握。这意味着,大量技能薄弱的新手驾驶人员实际是以城市繁忙的公共道路作为练车场,其安全隐患显而易见。笔者曾经见到部分私车驾驶员在转弯情况下,居然慌乱中出现打反转向灯的情况,更有部分驾驶员在雨天行使居然不开雨刮器和车内除雾空调,一问方知,原来不知道如何使用雨刮器和开启除雾键。驾驶人员基本驾驶技能不过关,对车辆部件功能、性能等缺乏应有了解,容易造成驾驶过程中信心不足的慌乱状况,一旦出现路面紧急情况,极易因操作不当酿成大祸。
从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的大量交通事故案例可以看出,汽车驾驶人员基本技能缺失和对车辆熟悉程度不足,已经成为诱发交通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私家车辆数量剧增,另一方面,新手驾驶员技能不足,两相叠加势必造成极大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2)生活习惯缺乏规律,不良驾驶习惯频现。言承前文,与私家车数量骤增相伴,目前汽车驾驶人员呈现年轻化、低龄化特点。其一,年轻驾驶人员生活作息不规律,夜生活及应酬较多,大量年轻司机在驾驶车辆时身体未处于良好状态。如果短程、低速情况下,一时精神不济尚可克服的话,那么在长途、高速情况下,身体、精神不佳,必定引起困倦和注意力下降。在疲劳状态下,驾驶人员对速度、外界情况变化反应迟缓,极易引发事故发生。引发交通事故的违规行为主要包括:疏忽大意、操作不当、超速行驶等五种类型。其中,疏忽大意、操作不当及超速行驶与驾驶人员观察外界事物的能力、心理、基础技能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二,部分驾驶人员交规意识不强,驾驶习惯不良。主要表现在,一些驾驶人员存在超速行车、不按规定让行、肆意变道、违法超车、行车过程中抽烟、接打电话等情况。笔者在行车过程中,曾经看见某一年轻女司机手抱方向盘,将手机置于方向盘中央,一边行车一边发短信。这种种不良的驾驶习惯,极易引发小规模碰擦事故乃至重大人身伤亡。其三,酒后驾车屡禁不止。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酒精会引发驾驶人神经麻痹,观察车外情况和作出反应的能力削减,严重醉酒甚至会引发驾驶人出现幻觉状态。驾驶人操作汽车,一旦失控不仅会造成自身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车外行人、车辆也是巨大的安全威胁。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个人饮酒与否只是个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驾驶人员,其饮酒与否直接事关包括自身家庭在内的众人的安全和幸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各国对于驾驶人员的酒后驾车行为均采取严厉打击的态度。遗憾的是,尽管目前打击酒后驾车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各地交警部门亦加大巡查打击力度,但仍有相当部分驾驶人员尤其是年轻驾驶人员存有侥幸心理。这一现象在夏季尤为突出,亟待引起重视。
(3)安全意识淡漠,风险性、攻击性驾驶行为多发。所谓“风险性、攻击性驾驶行为”意指:驾驶过程中有意识地对驾驶环境中他人进行身体、心理或情感伤害的驾驶行为,既包括毫不顾忌他人安全的武断自私驾驶行为,如抢道插队、迂回前进、右侧超车等,也包括以突然急刹、强行并线乃至作出威胁危险动作为特征的攻击性行为。前者表现为驾驶人的性急、不耐烦,姑且称之为路怒症;后者则表明驾驶人依仗自身技术优势或车辆性能优势而产生的凌弱霸道心理,可称之为路霸症。无论是路怒症还是路霸症,都是严重违法交通规则的行为,也极度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是,随着驾驶人低龄化(年轻人血气方刚、脾气急躁),加之道路拥堵情况愈加严重,路怒症和路霸症在当前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
安全驾驶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最大限度减少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是社会共同的愿望。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例如,从客观硬件上,进一步加大道路的规划施工,改善路面状况;从疏通管理上,进一步加大道路交通的管理与巡视,形成全社会着力倡导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的良好风尚;从技术层面,进一步加强汽车产品质量的监管,引导各汽车生产厂商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金专注于汽车安全性能的提升。笔者认为,就个体而言,强化汽车实际操控人的驾驶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目前显然有着更为直接的现实意义。
1.驾驶员应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和对车辆性能的充分认知
驾驶员当然应当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包括起步技术、转弯技术、停车技术等等,这是毋庸置疑的。这里着重强调的是,有鉴于当前道路上“新手杀手”引发的交通事故,我们每一名驾驶人员无论是处于对自身还是为他人安全着想,都应当努力在日常的行驶中,有意识加强对自己驾驶技能的锤炼和提升。在有经验的朋友的帮助下,到空旷道路上进行适当强化练习显然有助于积累更多的驾驶经验。同时,驾驶员还应当对特殊路段或特殊天气情况下的驾驶技巧广泛涉猎学习。例如,雨天情况下,轮胎制动性能下降,跟车距离较平时应适当加大,否则极易追尾,切勿盲目自信。
驾驶员除学习必要的驾驶技能,对于车辆行驶中诸如磨合期、润滑油选用、节油原理等最好也应有所涉猎。科学合理的驾驶行为,不仅有利于降低油耗,对于保证车辆性能、保护驾驶人安全也非常重要。
驾驶人必须对车辆性能有充分认知。我们常说,对于一个职业司机来说,最好的驾驶状态就是“人车合一”。这就是说,作为驾驶人,要对所驾驶的车辆的整体性能、各个功能部件所处位置等要熟知。例如,对于车重较轻的车辆,我们建议高速公路行驶时,应特别注意控制车速;对于新购车辆,应当对该车各功能键位置充分熟悉,以免再次出现前面提到的不知如何开启除雾功能的尴尬情况。对车辆整体性能的认知,还包括出行前尤其是长途出行前,应当对所驾车辆进行整体的安全检查,启动车后,检查转向灯、刹车灯、空调等各功能是否正常,汽车制动、胎压等是否正常。
2.驾驶员应具备初步的判断机械故障的能力
对于职业司机来说,是否具备初步的判断机械故障的能力是衡量其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以笔者自身体会而言,汽车机械故障的发生往往并非突然出现,通常都有征兆。这是因为,同电气故障不同,机械故障多由日久使用所造成,因而在日常车辆的行驶中,对于车辆发出的异响或者偶然性故障出现应保持警惕,切勿抱有侥幸心理。由于笔者工作原因,日常工作中,笔者对车辆结构、工作原理等也有所涉猎,所带来的好处在于,往往日常使用中,依据经验就能对车辆行驶产生诸如异响等现象作出大致故障判断,从而从容安排出行。
3.驾驶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驾驶习惯
驾驶员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休息是保障驾驶人充沛精力的前提,这对于职业司机或即将长途开车的驾驶人员尤为重要。在面临长途驾驶的情况下,驾驶人一定要注意保障充足睡眠,切勿过度饮酒。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专业驾驶人员,应当加强体育锻炼,这不仅是保障自身健康的要求,也是应对长时间驾驶所可能带来的生理、心理负担的前提。
驾驶人应当具备良好的驾驶习惯。首先,要有时间观念。这里的时间观念不是指将机动车作为节省时间的工具,恰恰相反,节省时间的主要途径不应是通过开快车实现,而是通过对出行时间的合理安排。有经验的司机常常会讲:未上路抓紧时间,在路上不问时间。所揭示的道理正在于此。一味试图通过车辆驾驶来抢回耽误的时间,会导致驾驶人心理发生变化,事故发生概率大为增加。笔者在长期工作中体会到,无论技术水平多么高超,出行前都应当对时间节点有充分的了解,留足机动富余时间,因为道路状况的复杂性常常是我们根本无法预估的。其次,要专心致志。一心二用乃至多用,必然分散精力。驾驶人要特别注意改正那些看似微小的不良习惯,防微杜渐。例如,驾驶时切勿长时间随意接听电话,实在要接听,应当配备蓝牙耳机;又如驾驶时应尽量穿着合脚轻便的软鞋,女性驾驶员切勿穿着高跟鞋驾驶;再如驾驶时为缓解驾驶疲劳可以适当听音乐,但选择音乐大有讲究。音乐过于轻柔易致催眠,音乐声响过大,容易造成驾驶人对外界观察注意力下降。
4.驾驶员应具备良好的驾驶心态
良好的驾驶心态是驾驶人成熟与否的标志。当前,不良健康心态导致的交通事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有专业驾校教练认为,驾驶员的性格与安全的关系与其他工种更为密切。理想的驾车性格应该是:性格温和、胆大心细、反应敏捷,有坚强的毅力和控制力。千人前面,我们当然无法要求所有人都具备上述这些优良的品格,但根据职业特点,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驾驶心态,显然应当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是驾驶人应具备大局意识和宽容心态,切勿自私霸道。车辆(私车)看似只事关个人和家庭的出行方式,但基于车辆自身的危险性,实际上任何一次事故的发生,所危及的不仅仅是自身还有车外其他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这个意义上,驾驶人应当充分认识到,车未上路车仅仅是个人的财产,车一旦上路就事关公众的安全。具备这样一种认知意味着,每一名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都应当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尽到安全注意义务,走自己的路也要给别人路走,自己的方便不能以危及他人安全为基础。那种肆意变道、违规超车、强行逆行的路霸行为应当坚决杜绝。
二是驾驶人应牢固树立快就是慢、慢就是快的正确认知。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于是一种称之为路怒症的现象随之出现。这种现象的产生当然有其可理解甚至谅解的客观原因,诸如部分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道路车辆众多拥堵异常等等。但以往太多交通事故案例告诉我们,越是着急上火赶时间,越是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快就是慢,是说很多时候我们驾驶就是为了抢那么一个身位、抢一个黄灯,以为可以节省时间,但到头来却发生事故,不仅时间未能抢来还平添几多损失;慢就是快,就是说看似我们驾驶平稳中庸,但安全顺利就是胜利、就是在避免意外,当然也就是在节省时间。一句话,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出行计划,留足充分的机动时间,才是节约时间、加快节奏的根本途径。汽车只是代步工具,用以方便生活,而不是大把浪费时间后用来赶时间的工具。
三是驾驶人还应善于转移和化解负面情绪,切勿赌气斗狠上路。道路状况纷繁复杂,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诸多价值、道德上的差异。行车在途,不可避免会遇到其他驾驶人违反交通规则的不文明驾驶行为,被加塞、被危险超车并不鲜见,遇此情形而心生怒气亦属人之常情。但一名合格的驾驶人应当切记,赌气斗狠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做好自己、专心驾驶才是保障安全的关键。碰到烦心恼火的情形,驾驶人应当有意识地转移焦点,如与同车人短暂说话或收听交通节目等等。总而言之,驾驶应当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切莫让愤怒充斥旅程。
[1]马全亮,黄康.关于疲劳驾驶行为的研究和建模[J].微计算机信息(测控自动化),2007,23 (8-1).
[2]庄明科,白海峰,谢晓非.驾驶人员风险驾驶行为分析及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8,5(3).
[3]赵晨鹰,黄希庭.汽车驾驶员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3).
(作者单位:江苏省钟山干部疗养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