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与新常态下的展望

2016-03-17 11:39汤杰新唐德才马婷玉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5期
关键词:服务化升级制造业

汤杰新 唐德才 马婷玉

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与新常态下的展望

汤杰新唐德才马婷玉

新常态下,传统制造业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转型升级成为当务之急。梳理现有国内外制造业转型升级文献,首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内涵进行界定;进而讨论国外与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最后针对经济新常态指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的新方向。

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常态

一、引言

粗放式的制造业发展早已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加之中国实行《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制造业结合,催生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态势;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瓶颈,制造业作为创造财富的有效工具,必须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才能有效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研究制造业转型升级,以便于理论为实践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支撑。本文梳理现有制造业转型升级文献,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框架进行细化。首先界定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其次讨论国内外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致方向;最后针对经济新常态指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的新方向。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制造业转型升级顾名思义包括制造业转型和升级两个部分,制造业转型是指制造业技术更新、装备升级等以提高生产效率、物资利用率为目的的改造活动;制造业升级是指制造业在价值链中向两端攀升,即制造业服务化,上游包括产品开发和设计等,下游包括品牌管理、渠道运营、售后服务等。

三、国外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国外趋向于把制造业转型和制造业升级分开进行研究。

1.对制造业转型进行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外制造业转型致力于制造业的高精尖生产,转型主要包括技术转型和理念转型两个方面,技术转型包括网络制造、智能制造和数字制造。

(1)网络制造,网络制造是在敏捷制造[1]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Internet技术,建立灵活有效、互惠互利的动态企业联盟,实现资源整合,以有效应对外界不确定因素,提高企业快速反应和竞争能力的模式。云计算出现以后,Armbrust[2]提出制造业云计算的概念,紧接着Zhang[3]提出使用网络、云计算、服务器计算和制造产业结合能使制造资源和能力变得统一化、智能化,并且使制造资源能够共享、循环的制造服务,即云制造的概念。

(2)智能制造,它是一种人机组成的制造系统,包括智能机器、高级感应传感器、控制机器的软件、连接产品生命周期各元素的信息技术。

(3)数字制造,它是根据用户需求,对产品、工艺和资源分析重组,实现对产品设计和功能仿真的过程。近几年数字制造技术、应用平台、数字制造标准和工具、数字制造系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制造有向高精度、环境保护、客观化方向发展的趋势;[4]理念转型主要指绿色制造,绿色制造涵盖的内容较广泛,David Dorn⁃feld[5]从12个方面对绿色制造做了全面的介绍。其中包括绿色制造概念,社会、企业和政府在绿色制造中应该如何作为,绿色制造计量标准,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原则,闭环生产系统,半导体制造,纳米制造技术的应用,清洁能源在绿色制造中的应用,产品包装和运输过程的供应链,绿色制造中使用的技术,绿色制造发展趋势。

2.对制造业升级进行研究

在国外,制造业升级一般很少表述,较多使用制造业服务化替代,研究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研究制造业服务化概念,制造业服务化由Vandermerwe和Rada于1988年最先提出,他们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为了增加核心产品的价值而采取捆绑的方式提供更多的产品、服务、支持和知识。最近,Baines对制造业服务化重新定义,他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组织从卖产品到卖集成产品,传递使用价值服务的创新能力和过程。[6]

(2)研究制造业服务化意义,Shih于1992年引进微笑曲线的概念,就价值链来说,价值链前端和后端比生产活动产生更大的价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也越来越大;也有学者测算制造业服务性质的工作比重,如Veugelers发现欧盟成员国制造企业服务类工作占总的工作岗位40%,并且有上升的趋势[7],可见制造业服务化可以增加就业岗位。

(3)研究制造业服务化创新,为了使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更高,不仅制造业生产领域需要创新,服务领域也需要创新,如Tether和Bascavusoglu-Moreau认为制造业服务创新应该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而不是最优化效率,且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生产创新三者不是独立,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弥补的。

(4)研究制造业服务化内容,Ren把服务创新分为3类,其中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的一系列活动、资产管理活动、技术或管理咨询活动。[8]

(5)研究制造业服务化路径,如Slepniov等用一组案例来阐明制造企业转变为服务型企业的过程,企业大致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制造型企业-服务延伸到产品型企业-服务支持型的制造企业-专注服务型企业。[9]

(6)研究制造业服务化所面对的挑战,Aurich和Öhman根据文献研究画了一个制造业服务化挑战图,根据框架图,挑战分为内部和外部挑战两种,并从发展过程、战略构想、产品服务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企业所面对的矛盾和挑战。[10]

四、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国内关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分为五个方向。

1.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问题进行研究

当前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矛盾突出,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能力不足致使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制造产业链中多数制造业企业居于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其次,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产品亟待市场消化吸收,产业工人也亟待向服务性质工作转型;[11]第三,制造业成本不断上升,企业收益减少,致使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失较多;最后,制造业能源利用不高,环境污染较严重,生产方式亟待向集约化生产、绿色化发展转变。

2.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关系进行研究

制造业服务化具有整合、增值和创新等特性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可选择的有效途径,隗斌贤在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推动两者互动发展的思路;[12]有证据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降低外贸成本和提升创新收益的中介效应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13]

3.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研究

郭伟锋从协同学角度分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系统环境,认为企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体,产业链及产业协同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时他还指出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企业、产业链和产业协同是系统的序参量,政府、行业协会和环境则是控制参量,这些参量共同构成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协同影响因素模型;[13]杨树青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个层面分析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得出泉州制造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居于主导地位,政府居于引导地位,社会组织则居于辅助的地位的结论。[14]就企业层面来看,创新能力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关键因素,企业规模对转型升级也有正向促进作用,单纯依靠数量扩张的制造企业不利于转型升级;[15]营销能力、资金能力对转型升级正向影响,而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力资源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不确定性。[16]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方向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如,徐常萍[17]研究了环境规制、陈晓佳研究了人口老龄化[18]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理论。

4.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模式和路径进行研究

目前研究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多从价值链的角度进行探讨,得出制造业向两端攀升的结论。[19]也有从其他角度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如,安同信运用SWOT分析法,并借鉴日本经验为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路径。[20]金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提出了从零部件制造商向整套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从低品质向高品质升级,提供阶段性服务的三类企业转型升级路径。[21]

五、新常态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展望

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有力砝码。从国内外文献综述来看,国内外研究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显著的方向差异,国内研究制造业转型势必会提及升级,二者不可分割,而国外一般单独研究制造业转型和升级。

2016年是实施《中国制造业2025》的重要一年,新常态下制造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向质量效益竞争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排放多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由劳动密集制造向知识密集制造转变,在一系列转变的过程中,转型升级当以何种方式、何种速度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道难题。未来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研究:(1)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一种趋势,研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性和效率还欠缺,也有学者用全要素生产率代替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22],未来还需要学者构建制造业转型升级有效性标准测量区域或产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有效性;(2)制造业转型和升级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还需细化进行研究;(3)不同地方制造业结构各不相同,研究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某一产业进行细化研究可能更具有可比性,未来还需学者深入探究。

[1]Yusuf Y Y,Sarhadi M,Gunasekaran A.Agile manufacturing:The drivers,concepts and attri⁃bu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9,62(1-2):33-43.

[2]Armbrust M,Fox A,Griffith R,et al.A view of cloud comput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53(4):50-58.

[3]Zhang L,Luo Y L,Tao F,et al.Cloud manufac⁃turing:A new manufacturing paradigm[J].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8(2):167-187.

[4]Zhou Z D,Xie S Q,Chen D J.Fundamentals of Digital Manufacturing Science[M].2011,11:337-363.

[5]Dornfeld D A.Green Manufacturing[M].New York:Springer US,2013.

[6]Baines T,Ligntfoot H,Peppard J.Towards an operations strategy for product centric servitisa⁃tion[J].Int J Oper Prod Manage,2009,29(5):494-519.

[7]Veugelers R.Manufacturing Europe’s future [J].Bruegel Blueprint Ser,2013,21.

[8]Ren G.Service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classific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D].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9.

[9]Slepniov D.Servitization as strategy for surviv⁃al: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cess in Danish manufacturing firms[C].UK:In 15thCambridge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symposium,2010.

[10]Aurich K,Öhman J.Is more Really Merrier?:Challenges of using External Service Providers for Servitize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D].Sweden:Linköping University,2012.

[11]胡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新评估:成效、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4(15):51-76.

[12]隗斌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J].科技通报,2009(06):866-871.

[13]郭伟锋,王汉斌,李春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协同机理研究——以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3:124-129.

[14]杨树青,李良臣,张帆听,葛虹.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06):126-132.

[15]孔伟杰.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09):120-131.

[16]黄满盈,邓晓虹.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改革与战略,2013(04):91-97.

[17]徐常萍,吴敏洁.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6):101-102.

[18]陈晓佳.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人力资本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9]秦月,秦可德,徐长乐.长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粘性机理及其实现路径——基于“微笑曲线”成因的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05):6-10.

[20]安同信,范跃进,张环.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日本经验的借鉴[J].东岳论丛,2012(06):122-126.

[21]金青,张忠,陈杰.基于典型案例的苏南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8):51-57.

[22]王志华,陈圻.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与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2(12):91-96.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07

猜你喜欢
服务化升级制造业
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服务化模式和服务化收益研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回暖与升级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战略研究
制造服务化发展战略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