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诚
(青岛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蓓蕾园地】
构建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
杨诚
(青岛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但现阶段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质量还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紧密结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文主义课程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过程存在问题的现实依据,从公共艺术教育的组织管理、课程建设、教学开展、教育资源配置四个维度,构建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
关键词:高校;社会;公共艺术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追求。
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是人类创造出的对具体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它能引起我们的快乐,并具有悠久的价值。[1]19这种快乐是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心灵愉悦状态,所蕴含的价值不局限于当下,而是指向长远的未来。因此,艺术一直作为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柏拉图认为,人们如果受到合适的音乐教育,就可以使心灵受到陶冶,性情得到调和。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教育弟子的主要科目是“六艺”,他认为“乐教”(即音乐教育)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在欧洲历史的中世纪时期,大学形成了包括音乐在内著名的“七艺”(Seven Liberal Arts)课程。在现阶段的高校大学生培养中,有学者认为,艺术是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发展和完善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和创新能力。[2]
虽然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同,但是当前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存在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的教育组织管理、课程建设和教学开展缺乏良好的社会联系、教育资源配置不能充分与社会关联等方面。我们要在清晰认识公共艺术教育重要价值意义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问题,积极构建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意义
作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对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进行的公共艺术教育,属于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在促进德育、智育、生理和心理素质发展方面有着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1.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德育
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具有统领和导向作用,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与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统一性。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审美升华和人格发展。
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完美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三德。”[3]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陶冶与熏染,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提升辨别假丑恶的能力,塑造高尚的人格。在儒家经典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也强调:“乐也者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4]273这也反映在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德育的优势中。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强,喜欢独立思考,有排斥理论教育的心理倾向,而公共艺术教育可以运用具体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中,本身就包含着许多伦理道德的因素,在用艺术浸润学生心灵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2.公共艺术教育促进智育
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智能提升有着积极促进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说:“音乐艺术,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了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5]然而强调智育的教育传统,使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过度注重专业教育,很多高校在课程的开设上片面注重专业课程,而忽视了公共艺术课程,将专业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相剥离,认为两者不相关,甚至是相抵触的。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实际上专业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艺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提升创造力,拓展知识视野,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国外医学专业教学理论的相关研究也指出,诸如视觉艺术实践经验,不仅能够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更有利于此专业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提升其专业能力。[6]与之相应,专业素质又能促进艺术素质的发展,例如,数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间艺术,计算机知识则是动漫制作的基础等。
3.公共艺术教育促进生理和心理素质发展
艺术教育对于提高生理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从生理素质的角度说,艺术教育可以锻炼和提高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增强人的生理素质。如学习声乐,可以锻炼学生的发音器官机能和听觉能力;学习美术,可以锻炼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学习舞蹈、体操等表演项目,可以锻炼身体的平衡性、协调性。而学生的艺术创作以及艺术作品的欣赏,表现为一种主观能动的精神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使心理素质不断得到完善,逐渐发展成熟。
大学生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社会及个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公共艺术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渗透价值。艺术教育以美导善、以美引真、以情感人,可以从身心发展的一些具体矛盾入手,通过审美感觉和心境共鸣,起到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感受艺术带来的乐趣,往往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舒缓紧张的情绪。在艺术的陶冶中,能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称“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能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以审美为追求的公共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素质发展来说,是一种更加生态和有效的渠道。
二、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1.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教育领域有关教与学动态关系研究的一个重点,为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相反,他们是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根据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景性三方面。[7]25
主动构建性在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中,表现为要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动地理解、综合、重构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的艺术知识、艺术形态,掌握新的艺术表现,形成新的艺术理解。社会互动性强调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运用到公共艺术教育中,它需要学生通过积极的社会文化参与内化相关的艺术知识和能力,逐渐形成艺术情感,在交互合作的学习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情景性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景而抽象存在,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公共艺术教育涵盖的艺术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景的、可感知的事物中,只有基于具体的社会情景展开艺术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地为学生所理解。
人文主义课程理论也为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倡导人文主义课程理论的研究者认为,传统强调技术的课程理论过于呆板。“负责课程的领导者忽略了课程与教学的个人和社会因素,忽视了科学问题的艺术、物质和文化的因素,很少考虑到学习者的自我反思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忽略了课堂与学校的社会心理动态机制的存在。”[7]486在人文主义课程理论的影响下,芝加哥大学的John Dewey等,从学生的自然发展过程和好奇心出发,开发形成了进步主义教学方法,许多课程活动应运而生,包括以生活体验、艺术创想、编剧、社会创业等儿童与青少年需要为基础的各种课程和活动,都涉及如何创造性地参与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社会化以及对生活的调适。它启示公共艺术教育需要紧密地与社会和生活结合起来,注重把社会与生活注入课程内容中,并联系社会与生活展开教学。
Gerald Weinstein和Mario Fantini将社会心理学因素与认知相结合,总结出称为“情感课程”的人文主义课程模式。这一模式认为,课程组织的第一步是确认学习者,掌握学生的总体特征;第二步要确定所关切的事情,判断他们关心的原因;第三步是教师要围绕学生关心的事情来选择主题与话题。而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态度和情感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三大原则来展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述了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社会互动性,创设良好的社会情景,进行有效的艺术教学。人文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开展都要基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需要,密切课程与社会的联系。
2.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依据
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由一些高校自发组织实施,诸如清华大学1978年恢复音乐室、上海交通大学1979年成立文学艺术部、山东大学1987年成立了艺术教研室等,一些学校先后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当前的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出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思想观念方面,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很多高校过度强调专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计划和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使公共艺术教育因缺乏显性效果而被边缘化,不能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科学的定位。缺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造成公共艺术教育普遍得不到重视。教育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艺术教育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一些高校没有组建统筹安排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机构,缺失系统化的制度设计,造成对公共艺术教育组织管理的严重缺位。
在课程建设方面,高校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全面规划,在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未能形成清晰完整的文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课程数量不足,相当部分高校不能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齐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比较有限;其次是课程门类较少,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主要集中在艺术理论赏析类课程上,缺乏技能和实践类的课程,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最后是课程内容单一,不少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比较封闭,缺乏相关内容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课程内容不能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失却开放性而显得枯燥乏味。此外,很多高校不能很好地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合理安排,造成了课程形式的固化和特色课程的缺失。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面,一是缺乏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主要续承传统落伍的教学理念,不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和程序,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二是缺乏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把握,不能充分遵循公共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对学生的艺术认知规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认识不到位;三是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大部分教学依赖传统的讲授法,以艺术知识的简单灌输为主,缺少综合运用渗透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忽视了艺术教学的特殊性和教学原则,难以触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公共艺术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相当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缺乏感染力,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也需要进行改进。
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资源方面,首先,缺少专业的高素质教师是开展优质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制约瓶颈,很多高校没有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师生比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严重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其次,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财务经费不足,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缺乏良好的经费保障,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升;再次,公共艺术教育的物资不足,缺少开展艺术教学所需的专业教室和场所,缺乏高质量的教学设备,图书馆有关公共艺术教育的图书和音像资料相对较少;最后,大部分高校缺乏公共艺术教育的社会实践平台,艺术教育数字信息资源比较匮乏,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是开展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的逻辑起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增强学校教育的社会联系。在课程建设上要不断从社会发展的新事物中提取新的内容充实艺术教育的内容,贴合艺术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紧跟社会发展的节奏,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形式,采用科学前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社会上存在很多高校不具备的教育资源,学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公共艺术教育汇聚丰富多元的资源。
三、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构建
1.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组织管理的社会联系
建立高效、规范、能够统筹安排各项教育教学内容的机构,是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组织管理的载体需要。2006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高校要认识到公共艺术课程是学校公共课程的重要组成,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的课程定位。应当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社会价值,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如复旦大学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杭州师范大学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学部等。机构要有明确的组织隶属关系,由副校级领导担任负责人,要能发挥良好的资源调度整合、课程建设和教学运行管理等组织管理职能。
公共艺术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要转变以往强调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认识,站在社会整体性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场上认识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必须给生活的创造留出很大的价值自由空间,使人能够自由地创造自己的生活意义和生活方式,从而发展作为人的各种优点”[8]。以思想观念的改进为起点,组织管理工作的关键还在于要形成规范、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制度安排。有良好的制度安排,高校才能科学制定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规划,进行系统有效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指导与评价。在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组织管理的社会联系,要将教育组织管理思想与社会结合起来,善于采用社会上创新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和工具,吸引优秀组织管理人才进入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中工作。
2.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社会关联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解决课程数量不足、课程门类偏少、课程内容单一等问题。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要包含课程评价和课程开发等内容。课程建设首先要按照教育部规定,开齐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其次要兼顾到艺术理论欣赏课、艺术技能课、艺术实践课三个类型,以帮助学生艺术知识、能力、情感的协调发展。再次鼓励高校在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合理安排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著名美学家、山东大学曾繁仁教授认为,“在目前条件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当以艺术与美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为基础,以艺术欣赏为主要手段,以艺术创造力为艺术教育的最高形态,三个部分密切联系。”[9]107课程建设应当将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此外,艺术课程建设还应当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艺术知识,或结合专业特点开设艺术课程,如北京理工大学开设的数学与艺术、西北政法大学开设的法律与文学等课程,充分沟通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社会关联有多种形式。高校可以利用社会艺术资源开设新课程,如浙江师范大学依托非洲博物馆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开设了非洲历史与文化、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课程。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和学校文化特色,高校还可以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如湖南理工学院组织教师开设了巴陵艺术风情等课程,这类课程的内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或传承学校的历史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审美体验。从社会生活中提炼艺术教育的素材,更新和补充艺术课程的内容具有重要价值。艺术课程的内容应当跟随社会发展的节奏,不断拓展新的内容,诸如生态审美、网络文化审美等内容都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添加到公共艺术课程内容中的。
3.优化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社会连接
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公共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同时身心获得一定发展,形成一定艺术情感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和进程,对教学活动有着直接性影响。教师的数量和结构是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规定,教师人数应占在校生数总量的0.15%~0.2%,且专职教师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然而很多高校师资匮乏,达不到这一要求。湖南理工学院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师资的连接,除了配备专职教师外,还建立了20多人组成的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吸收了包括5名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艺术家成为艺术教师,实现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优化教育教学社会连接的表现还在于,有的高校通过邀请民间艺术家、民族艺术家等进校开展地方特色艺术教学,在完善教师结构的同时,还丰富了艺术教学的内容。
优化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社会连接,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给我们的启示是,艺术教育教学的内容应当密切与社会生活联系,教学过程要有开放性、创造性,以利于学生自主生成内在的艺术素养。艺术教育教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例如,在进行绘画写生和外景摄影教学时,需要带领学生到社会生活中或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去寻找艺术创作的素材。在声乐教学中,因其自身教学个性化突出的特征性,课堂情景和师生互动显得更为重要。[10]这意味着要将传授系统的艺术知识与学生的审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形成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一。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不是将知识单向传输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将知识“表现”给学生的过程。大江健三郎这样来阐述“表现”:“表现包括两个方面。表现,就是expression,用力挤出内在拥有的东西,就像挤柠檬一样让他们出来。也就是如何表现内在。然后认准多远的距离投出去击中目标,往哪里投,还要弄清楚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投。”[11]34这一阐述将教师和学生都同时进行考虑,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弄清用什么心情、状态去“经营”整个教学过程。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教学手段和技术的革新,优化公共艺术教育的社会连接,除了要形成科学的教学观、采用多元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外,还要积极利用新技术服务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4.推进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的社会配置
充分利用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服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对高校相对不足的艺术教育资源进行有效补充。师资不足是公共艺术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引进社会上的艺术工作者加入到学校教学中,如青岛大学邀请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北京理工大学邀请著名艺术家腾格尔担任兼职教授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共艺术教育缺乏高素质教师的问题。通过与社会教育机构联合培训艺术教师,也可以缓解教师缺乏的压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教育经费方面,一些公共艺术教育项目可以争取到企业、基金会等的经费支持。有的高校鼓励和支持以艺术团队的形式引入校外渠道资金,这种形式可以为其他高校所借鉴。
为了更好地推进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的社会配置,高校要充分开发利用区域艺术教育资源,加强与博物馆、美术馆、学校等有关单位的横向联系,拓展教育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古根海姆博物馆,专门为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提供相应的美术教育课程,学校的部分课程甚至直接在博物馆中进行。[12]学校可以与博物馆联合展开教育活动。另外,英国的博物馆还向学校出借用于教学使用的文物外借盒(Loan Boxes),方便学校利用外借盒中的文物展品辅助教学。公共艺术教育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活动场地场馆(如展览厅、剧院等),通过与其他学校或单位的紧密沟通和联系,也能得到比较有效的配置。社会平台资源是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例如青岛大学合唱团借助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平台,参加开幕式文艺演出,丰富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前,信息资源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诸如MOOC(慕课)等在线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完善,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当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育、智育、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的公共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虽然公共艺术教育发挥的价值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但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中,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结合起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景性,人文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教育活动要增进与社会的联系性。基于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组织管理的社会联系,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社会关联,优化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社会连接,推进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的社会配置。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契合了社会发展对公共艺术教育提出的新需求。源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追求,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把视角回归到教育土壤上,关注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通过更好的社会联系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一种生态性的支持,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 谭焱良.立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艺术教育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6,(1):43-45.
[3]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J].教育,2009,(10):60.
[4] 孙星群.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肖俭伟.开放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全面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37-45.
[6] Frei,Judith,Alvarez,et al.Ways of Seeing:Using the Visual Arts in Nursing Education[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2010,(12):672-676.
[7][美]Fred C.Lunenburg,Allan C.Ornstein.教育管理学[M].朱志勇,郑磊,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8] 金生.无立场的教育学思维——关怀人间、人事、人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1-10.
[9] 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 王新惠.论民族声乐教学情景中的师生互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24):44-48.
[11][日]大江健三郎,小泽征尔.我们同年生[M].邹东来,朱春雨,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
[12] 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东南论坛,2010,(6):9-16.
【责任编辑曹静】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Art Education Integrated with Universities and the Society
YANG Che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The public art education is the main way to implement aesthe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and 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students’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But at this sta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art education is not better,and it cannot be very good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Needs of university public art education development are close to the society.This paper,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and humanism curriculum theory,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art education and the rea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the education resources optimization,constructs the public art education integrated by universities and the society.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ociety;public art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10-0083-06
收稿日期:2016-04-05
基金项目: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15BSH144)
作者简介:杨诚(1989—),男,贵州大方人,青岛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